搜神記卷七

關燈
“此古練纕之布,諸侯所以服天子也。

    今無故服之,殆有應乎!”其後懷、愍晏駕。

     昔魏武軍中無故作白帢,此缟素兇喪之征也。

    初,橫縫其前以别後,名之曰“顔帢,”傳行之。

    至永嘉之間,稍去其縫,名“無顔帢,”而婦人束發,其緩彌甚,紒之堅不能自立,發被于額,目出而已。

    無顔者,愧之言也。

    覆額者,慚之貌也。

    其緩彌甚者,言天下亡禮與義,放縱情性,及其終極,至于大恥也。

    其後二年,永嘉之亂,四海分崩,下人悲難,無顔以生焉。

     晉愍帝建興四年,西都傾覆,元皇帝始為晉王四海宅心。

    其年十月二十二日,新蔡縣吏任喬妻胡氏年二十五,産二女,相向,腹心合,自腰以上,臍以下。

    各分。

    此蓋天下未一之妖也。

    時内史呂會上言:“按瑞應圖雲:‘異根同體,謂之連理。

    異畝同颍,謂之嘉禾。

    ’草木之屬,猶以為瑞;今二人同心,天垂靈象。

    故易雲:‘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休顯見生于陳東之中,蓋四海同心之瑞。

    不勝喜躍。

    謹畫圖上。

    ”時有識者哂之。

    君子曰:“知之難也。

    以臧文仲之才,獨祀爰居焉。

    布在方冊,千載不忘。

    故士不可以不學。

    古人有言:木無枝謂之瘣,人不學謂之瞽。

    當其所蔽,蓋阙如也。

    可不勉乎?” 晉元帝建武元年六月,揚州大旱;十二月,河東地震。

    去年十二月,斬督運令史淳于伯,血逆深上柱二丈三尺,旋複下深四尺五寸。

    是時淳于伯冤死,遂頻旱三年。

    刑罰妄加,群陰不附,則陽氣勝之。

    罰,又冤氣之應也。

     晉元帝建武元年七月,晉陵東門,有牛生犢,一體兩頭。

    京房易傳曰:“牛生子,二首,一身,天下将分之象也。

    ” 元帝太興元年四月,西平地震,湧水出。

    十二月,廬陵、豫章、武昌、西陵地震,湧水出,山崩。

    此王敦陵上之應也。

     太興元年,三月武昌太守王諒,有牛生子,兩頭,八足,兩尾,共一腹。

    不能自生,十餘人以繩引之。

    子死,母活。

    其三年後,苑中有牛生子,一足三尾,生而即死。

     太興二年,丹陽郡吏濮陽演馬生駒,兩頭,自項前别。

    生而死。

    此政在私門二頭之象也。

    其後王敦陵上。

     太興初,有女子,其陰在腹,當臍下。

    自中國來,至江東。

    其性淫而不産。

    又有女子,陰在首。

    居在揚州。

    亦性好淫。

    京房易妖曰:“人生子,陰在首,則天下大亂。

    若在腹,則天下有事。

    若在背,則天下無後。

    ” 太興中王敦鎮武昌,武昌災,火起,興衆救之,救于此,而發于彼,東西南北數十處俱應,數日不絕,舊說所謂“濫災妄起,雖興師不能救之”之謂也。

    此臣而行君,亢陽失節。

    是時王敦陵上,有無君之心,故災也。

     太興中兵士以绛囊縛紒。

    識者曰:“紒在首,為幹,君道也,囊者,為坤,臣道也。

    今以朱囊縛紒,臣道侵君之象也,為衣者上帶短纔至于掖;着帽者,又以帶縛項,下逼上,上無地也。

    為褲者,直幅,無口,無殺,下大之象也。

    ”尋而王敦謀逆,再攻京師。

     太興四年,王敦在武昌,鈴下儀仗生花,如蓮花,五六日而萎落。

    說曰:“易說:‘枯楊生花,何可久也。

    ’今狂花生枯木,又在鈴閣之間,言威儀之富,榮華之盛,皆如狂花之發,不可久也。

    ”其後王敦終以逆,命加戮其屍。

     舊為羽扇柄者,刻木象其骨形,列羽用十,取全數也。

    初,王敦南征,始改為長柄,下出,可捉。

    而減其羽,用八。

    識者尤之曰:“夫羽扇,翼之名也。

    創為長柄,将執其柄以制其羽翼也。

    改十為八,将未備奪已備也。

    此殆敦之擅權,以制朝廷之柄,又将以無德之材,欲竊非據也。

    ” 晉明帝太甯初,武昌有大蛇,常居故神祠空樹中,每出頭從人受食。

    京房易傳曰:“蛇見于邑,不出三年,有大兵,國有大憂。

    ”尋有王敦之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