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記卷四

關燈
聘曰:“鄙男不肖,感垂采擇,用緻微意。

    ”妻覺怪之。

    婢言其情。

    于是妻懼,催璞速發。

    中流,舟不為行。

    阖船震恐。

    乃皆投物于水,船猶不行。

    或曰:“投女。

    ”則船為進。

    皆曰:“神意已可知也。

    以一女而滅一門,奈何?”璞曰:“吾不忍見之。

    ”乃上飛廬,卧,使妻沈女于水。

    妻因以璞亡兄孤女代之。

    置席水中,女坐其上,船乃得去。

    璞見女之在也,怒曰:“吾何面目于當世也。

    ”乃複投己女。

    及得渡,遙見二女在下。

    有吏立于岸側,曰:“吾廬君主簿也。

    廬君謝君。

    知鬼神非匹。

    又敬君之義,故悉還二女。

    ”後問女。

    言:“但見好屋,吏卒,不覺在水中也。

    ” 建康小吏曹着,為廬山使所迎,配以女婉。

    着形意不安,屢屢求請退。

    婉潛然垂涕,賦詩序别。

    幷贈織成裈衫。

     宮亭湖孤石廟,嘗有估客下都,經其廟下,見二女子,雲:“可為買兩量絲履,自相厚報。

    ”估客至都,市好絲履,幷箱盛之,自市書刀,亦内箱中。

    既還,以箱及香置廟中而去,忘取書刀。

    至河中流,忽有鯉魚跳入船内,破魚腹,得書刀焉。

     南州人有遣吏獻犀簪于孫權者,舟過宮亭廟而乞靈焉。

    神忽下教曰:“須汝犀簪。

    ”吏惶遽不敢應。

    俄而犀簪已前列矣。

    神複下教曰:“俟汝至石頭城,返汝簪。

    ”吏不得已,遂行,自分失簪,且得死罪。

    比達石頭,忽有大鯉魚,長三尺,躍入舟。

    剖之,得簪。

     郭璞過江,宣城太守殷佑,引為參軍。

    時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腳,腳類象,胸前尾上皆白,大力而遲鈍,來到城下,衆鹹怪焉。

    佑使人伏而取之。

    令璞作卦,遇遯之蠱,名曰“驢鼠。

    ”蔔适了,伏者以戟刺,深尺餘。

    郡紀綱上祠請殺之。

    巫雲:“廟神不悅。

    此是郱(幷改共)亭驢山君使。

    至荊山,暫來過我,不須觸之。

    ”遂去,不複見。

     廬陵歐明,從賈客,道經彭澤湖,每以舟中所有多少投湖中,雲:“以為禮。

    ”積數年後,複過,忽見湖中有大道,上多風塵,有數吏,乘車馬來候明,雲:“是青洪君使要。

    ”須臾,達見,有府舍,門下吏卒。

    明甚怖。

    吏曰:“無可怖!青洪君感君前後有禮,故要君,必有重遺君者。

    君勿取,獨求‘如願’耳。

    ”明既見青洪君,乃求“如願。

    ”使逐明去。

    如願者,青洪君婢也。

    明将歸,所願辄得,數年,大富。

     益州之西,雲南之東,有神祠,克山石為室,下有神,奉祠之,自稱黃公。

    因言:此神,張良所受黃石公之靈也。

    清淨不宰殺。

    諸祈禱者,持一百錢,一雙筆,一丸墨,置石室中,前請乞,先聞石室中有聲,須臾,問:“來人何欲?”既言,便具語吉兇,不見其形。

    至今如此。

     永嘉中,有神見兖州,自稱樊道基。

    有妪,号成夫人。

    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聞人弦歌,辄便起舞。

     沛國戴文謀,隐居陽城山中,曾于客堂,食際,忽聞有神呼曰:“我天帝使者,欲下憑君,可乎?”文聞甚驚。

    又曰:“君疑我也。

    ”文乃跪曰:“居貧,恐不足降下耳。

    ”既而灑掃設位,朝夕進食,甚謹。

    後于室内竊言之。

    婦曰:“此恐是妖魅憑依耳。

    ”文曰:“我亦疑之。

    ”及祠飨之時,神乃言曰:“吾相從方欲相利,不意有疑心異議。

    ”文辭謝之際,忽堂上如數十人呼聲,出視之,見一大鳥,五色,白鸠數十随之,東北入雲而去,遂不見。

     麋竺,字子仲,東海朐人也。

    祖世貨殖,家赀巨萬。

    常從洛歸,未至家數十裡,見路次有一好新婦,從竺求寄載。

    行可二十餘裡,新婦謝去,謂竺曰:“我天使也。

    當往燒東海麋竺家,感君見載,故以相語。

    ”竺因私請之。

    婦曰:“不可得不燒。

    如此,君可快去。

    我當緩行,日中,必火發。

    ”竺乃急行歸,達家,便移出财物。

    日中,而火大發。

     漢宣帝時,南陽陰子方者,性至孝。

    積恩,好施。

    喜祀竈。

    臘日,晨炊,而竈神形見。

    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

    自是已後,暴至巨富。

    田七百餘頃,輿馬仆隸,比于邦君。

    子方嘗言:我子孫必将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

    家凡四侯,牧守數十。

    故後子孫嘗以臘日祀竈,而薦黃羊焉。

     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于宅南角,舉手招成曰:“此是君家之蠶室。

    我即此地之神。

    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于上。

    ”以後年年大得蠶。

    今之作膏糜像此。

     豫章有戴氏女,久病不差,見一小石形像偶人,女謂曰:“爾有人形,豈神?能差我宿疾者,吾将重汝。

    ”其夜,夢有人告之:“吾将佑汝。

    ”自後疾漸差。

    遂為立祠山下。

    戴氏為巫,故名戴侯祠。

     漢陽羨長劉(王巳)嘗言:“我死當為神。

    ”一夕,飲醉,無病而卒。

    風雨,失其柩。

    夜聞荊山有數千人噉聲,鄉民往視之,則棺已成冢。

    遂改為君山,因立祠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