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北十七名花譜
關燈
小
中
大
,轟雷掣電,滾雪翻銀,眩目駭心,視為奇境。
江之下流兩岸,石塘頗為高廣。
都比于對岸兩塘系以長繩,離水約二十餘丈,淩空特起,遙望之如天末長虹。
倘據此而俯首下窺,心膽為之震栗。
都比行于繩上,手執一杖,盤旋戲舞。
忽坐忽眠,如在平地。
時有輪船一艘泊于江中,藉以防失足下墜之虞。
都比行既至此,即于囊内取一繩垂至船中,船主以酒一瓶系于繩端,都比收繩得瓶,啟瓶飲酒,酒罄,擲瓶于江,迤逦而去,竟達彼岸。
是日遠近來觀者如堵牆,約二萬五千人,莫不鼓掌稱奇。
逾時複回此岸,問岸上有人願至彼岸者否,能負之而過。
三呼,卒無應者。
然都比于此,猶以為未竭所長也。
因負木棉一捆于背而行,離岸二百尺,複系一竿于繩,而取一牌懸于竿上。
既抵彼岸,複攜小車一乘而回。
是時觀者莫不目注神凝,屏聲息氣,歎為得未曾有。
都比之名由是噪甚,幾于婦孺皆知。
近今則有車利尼馬戲焉。
一女子年十五六歲許,皓齒明眸,雪膚花貌,短裙窄袖,袒胸及肩,衣裾四周,悉綴珠寶,光怪陸離,不可逼視。
始而馬自馳行,疾徐進退,悉中音節。
台上奏樂,聲韻悠揚,馬之步武,無不鹹合。
繼而女子控馬疾馳,較北方之解馬,尤為迅捷,箭激星流,淩虛絕迹,飛電邁,一片神行,誠令觀者目不及瞬,口不能狀。
所禦之馬有錦鞍而無镫。
複有二女子年稍稚,臂足皆露,躍登馬背,蹴踏跳踯,坐卧起立,一任其意。
有時翹一足為商羊舞,或側身倒挂,作欲傾跌狀。
複使人張布當其道,馬從布下馳過,女躍越之,仍立馬背,三躍三過,不爽分寸。
觀者神悸色奪,而女自若也。
又橫當以木欄馬,連躍徑過,并無留礙。
最後有貫圈之戲,使人手執巨圈當之,女從圈中出,馬從圈下過,環埒馳行,能超越十六圈,而察女雙足,一若未嘗須臾離繡鞯也。
斯技也而進乎神矣。
又絡雙馬使并行,女子兩足分踏兩馬,縱辔疾駛,馬蹄風生,馬行益急,台上樂益繁促,最後四馬聯行,磬控縱送,無不如志。
此外則有錦衣花面,狀如中國之小醜。
口講指畫,嘲笑诙諧。
或故為可驚可愕之事,以博人軒渠。
不解西國方言者,亦随衆喝絕而已。
更有兩馬不施羁勒,入埒交馳,環場一周,忽爾一馬前進,一馬倒行,其首旋轉俯仰,其足騰踔疾徐,一若妙合規度者。
久之,兩馬互易如前狀,一人突出,揚鞭叱之,乃搖尾帖耳,踏踏然歸矣。
兩馬又能舉前足如人立,有挽四輪車出者,兩馬以前足踏車尾,仰首自得,一若助人作推車狀。
說者謂衆馬并能知人意,不僅通人語已也。
車利尼之馴養教導,可謂獨具一片苦心矣。
車利尼劇場中亦有女子能娴繩戲,但不以此為絕技也。
按繩戲在中國自古有之,始行于戰國之季,非特泰西為獨擅也。
漢代以為百戲之一,張衡《西京賦》雲:“走索上而相逢。
”李善注:“索上長繩系兩頭于梁,舉其中央,兩人各從一頭上,交相度,所謂舞者也。
”晉《樂志》雲:後漢天子受朝賀,舍利從西來,獻于殿前,“以兩大繩系兩柱頭,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相逢切肩而不傾。
”又唐睿宗時,婆羅門國戲人能倒行以足舞。
大抵此戲起自印度,流入中國,即歐羅巴洲亦沿印度之風欤?然近日西人戲術之優者,若轉盤,若緣,若登梯,若吞刀吐火,若搬演雜劇,回巧獻伎,盡态極妍,有鬼神不能測其機,幽冥不能窮其幻者。
泰西著名之術師曰瓦讷,所演尤為擅場。
台上障以绛簾,樂作簾開,中懸八角圖,遍列紙牌,術人彈之以指,如飛絮落花,随風飄堕,乃取六葉置槍中,機動槍發,振地一聲,牌仍在架。
又向客取銀券,取金表,券則焚之以火,表則貯以磁盤,佯為失足,碟碎表損,術人謂此物已無用,納之巨槍管中,舂以鐵杆,俄而槍發如震霆,諸表悉挂于圓盤中,碟亦在焉,尚缺一角,術人覓地得之,向盤搖擲,碟即完而不缺;更取台上畫燭擘之,銀券宛在其中,故無恙。
又借客之約指、手巾,約指則倩客閉置盒中,堅持之,手巾則紅白二幅,各翦一圍,須臾,紅白互補,形若滿月,略一指揮,仍如故,略無補綴痕;約指倏挂于台上花枝。
最後取客高冠,冠中空無所有,術人手探之,則取出雞鵝鴿鳥無數,飛走滿台;更有玻璃缸一,金魚遊泳,荇藻交加,水溢于外焉;又取出皮盒一,其圓若球,盒中有盒,層出不盡,凡十有二具;冠中有紙裹洋糖,一轉即出,有若連星貫珠,以饷座客幾遍;頃之,冠忽作爆裂聲,烈焰驟騰,術人踏火使熄,冠扁,乃疊冠入槍管,槍發作霹靂鳴,冠懸于梁,槍再震而冠落,舉以還客。
其最驚心動魄者,則以匕首決人首也。
如都比,如車利尼,如瓦讷,皆以一技之長負盛名,邀厚值。
而中國之具此能事者,僅糊其口,救死不贍。
噫!何相去懸殊哉!
江之下流兩岸,石塘頗為高廣。
都比于對岸兩塘系以長繩,離水約二十餘丈,淩空特起,遙望之如天末長虹。
倘據此而俯首下窺,心膽為之震栗。
都比行于繩上,手執一杖,盤旋戲舞。
忽坐忽眠,如在平地。
時有輪船一艘泊于江中,藉以防失足下墜之虞。
都比行既至此,即于囊内取一繩垂至船中,船主以酒一瓶系于繩端,都比收繩得瓶,啟瓶飲酒,酒罄,擲瓶于江,迤逦而去,竟達彼岸。
是日遠近來觀者如堵牆,約二萬五千人,莫不鼓掌稱奇。
逾時複回此岸,問岸上有人願至彼岸者否,能負之而過。
三呼,卒無應者。
然都比于此,猶以為未竭所長也。
因負木棉一捆于背而行,離岸二百尺,複系一竿于繩,而取一牌懸于竿上。
既抵彼岸,複攜小車一乘而回。
是時觀者莫不目注神凝,屏聲息氣,歎為得未曾有。
都比之名由是噪甚,幾于婦孺皆知。
近今則有車利尼馬戲焉。
一女子年十五六歲許,皓齒明眸,雪膚花貌,短裙窄袖,袒胸及肩,衣裾四周,悉綴珠寶,光怪陸離,不可逼視。
始而馬自馳行,疾徐進退,悉中音節。
台上奏樂,聲韻悠揚,馬之步武,無不鹹合。
繼而女子控馬疾馳,較北方之解馬,尤為迅捷,箭激星流,淩虛絕迹,飛電邁,一片神行,誠令觀者目不及瞬,口不能狀。
所禦之馬有錦鞍而無镫。
複有二女子年稍稚,臂足皆露,躍登馬背,蹴踏跳踯,坐卧起立,一任其意。
有時翹一足為商羊舞,或側身倒挂,作欲傾跌狀。
複使人張布當其道,馬從布下馳過,女躍越之,仍立馬背,三躍三過,不爽分寸。
觀者神悸色奪,而女自若也。
又橫當以木欄馬,連躍徑過,并無留礙。
最後有貫圈之戲,使人手執巨圈當之,女從圈中出,馬從圈下過,環埒馳行,能超越十六圈,而察女雙足,一若未嘗須臾離繡鞯也。
斯技也而進乎神矣。
又絡雙馬使并行,女子兩足分踏兩馬,縱辔疾駛,馬蹄風生,馬行益急,台上樂益繁促,最後四馬聯行,磬控縱送,無不如志。
此外則有錦衣花面,狀如中國之小醜。
口講指畫,嘲笑诙諧。
或故為可驚可愕之事,以博人軒渠。
不解西國方言者,亦随衆喝絕而已。
更有兩馬不施羁勒,入埒交馳,環場一周,忽爾一馬前進,一馬倒行,其首旋轉俯仰,其足騰踔疾徐,一若妙合規度者。
久之,兩馬互易如前狀,一人突出,揚鞭叱之,乃搖尾帖耳,踏踏然歸矣。
兩馬又能舉前足如人立,有挽四輪車出者,兩馬以前足踏車尾,仰首自得,一若助人作推車狀。
說者謂衆馬并能知人意,不僅通人語已也。
車利尼之馴養教導,可謂獨具一片苦心矣。
車利尼劇場中亦有女子能娴繩戲,但不以此為絕技也。
按繩戲在中國自古有之,始行于戰國之季,非特泰西為獨擅也。
漢代以為百戲之一,張衡《西京賦》雲:“走索上而相逢。
”李善注:“索上長繩系兩頭于梁,舉其中央,兩人各從一頭上,交相度,所謂舞者也。
”晉《樂志》雲:後漢天子受朝賀,舍利從西來,獻于殿前,“以兩大繩系兩柱頭,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相逢切肩而不傾。
”又唐睿宗時,婆羅門國戲人能倒行以足舞。
大抵此戲起自印度,流入中國,即歐羅巴洲亦沿印度之風欤?然近日西人戲術之優者,若轉盤,若緣,若登梯,若吞刀吐火,若搬演雜劇,回巧獻伎,盡态極妍,有鬼神不能測其機,幽冥不能窮其幻者。
泰西著名之術師曰瓦讷,所演尤為擅場。
台上障以绛簾,樂作簾開,中懸八角圖,遍列紙牌,術人彈之以指,如飛絮落花,随風飄堕,乃取六葉置槍中,機動槍發,振地一聲,牌仍在架。
又向客取銀券,取金表,券則焚之以火,表則貯以磁盤,佯為失足,碟碎表損,術人謂此物已無用,納之巨槍管中,舂以鐵杆,俄而槍發如震霆,諸表悉挂于圓盤中,碟亦在焉,尚缺一角,術人覓地得之,向盤搖擲,碟即完而不缺;更取台上畫燭擘之,銀券宛在其中,故無恙。
又借客之約指、手巾,約指則倩客閉置盒中,堅持之,手巾則紅白二幅,各翦一圍,須臾,紅白互補,形若滿月,略一指揮,仍如故,略無補綴痕;約指倏挂于台上花枝。
最後取客高冠,冠中空無所有,術人手探之,則取出雞鵝鴿鳥無數,飛走滿台;更有玻璃缸一,金魚遊泳,荇藻交加,水溢于外焉;又取出皮盒一,其圓若球,盒中有盒,層出不盡,凡十有二具;冠中有紙裹洋糖,一轉即出,有若連星貫珠,以饷座客幾遍;頃之,冠忽作爆裂聲,烈焰驟騰,術人踏火使熄,冠扁,乃疊冠入槍管,槍發作霹靂鳴,冠懸于梁,槍再震而冠落,舉以還客。
其最驚心動魄者,則以匕首決人首也。
如都比,如車利尼,如瓦讷,皆以一技之長負盛名,邀厚值。
而中國之具此能事者,僅糊其口,救死不贍。
噫!何相去懸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