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瑞雪
關燈
小
中
大
,當使厚備差禮。
”役喜,以票授瑞。
瑞視之,果有殷生名,而僞曰無之。
乘役他顧,将殷名克去,折疊交役,役自去。
瑞歸語于生。
五日,三姐果至,手執仙丹三粒,自吞其一,将欲有言,忽見一神入拘之,三姐抛丹于地而杳。
瑞急拾丹曰:“可速服。
三姐必來索取。
”乃與生分服之。
未幾,三姐果回,神情恍恐,曰:“丹何在?”瑞以分服告。
三姐曰:“汝二人害我矣。
”生執玉魚一對,三姐奪執其一。
生方欲問之,三姐急言曰:“妾已有身,後見佩此魚者,即君之子也。
”言已,即不見。
生服丹後,病立愈,甚德三姐,知三姐必為柳仙拘囚不得歸。
瑞得仙丹,已成鬼仙。
十五年後,生有舅氏官西安屬邑,病,生往探之。
既至,舅病已愈。
适逢縣試,舅命生同理考事。
有幼童懷系玉魚,生細視之,與家藏無少異,大驚。
見童卷面書殷禮,知為三姐所生,而不便相認。
因細詢其居處門閥,幸違縣署不遠。
明日親詣之,向戶推敲,内出一媪,視之,胡三姐之母也。
後媪入,幼童在室讀,媪謂之曰:“汝父來矣。
”時生乏嗣,喜出望外。
問三姐,媪曰:“為丹故,囚山洞甚苦,日望救拯。
”生曰:“俟禮試畢,同歸後議之。
”生歸署,閱禮文,頗明通,遂言其事于舅氏,取為案元,得入泮。
将議歸,禮欲見母而後行。
媪曰:“勢不能也。
”禮泣曰:“即知母之栖遲,亦可少寄怨慕也。
”媪不得已,導禮之一山,指立崖曰:“崖半之洞口,即汝母居處也。
”禮視之,上下皆不及,遂大哭曰:“既不能盡子職,又不能濟母難,母何需有是子,子何能無忝于母?”哭多時,無動靜。
媪勸禮歸,禮踴曰:“果無救母之術耶?果無救母之人耶?若然,吾必于天齊廟玉皇宮控純陽,問渠竊丹救夫,應得何罪?”言已,見一少婦立洞口,知為生母,望空稽首。
拜畢,其少婦曰:“勿妄言。
子歸,懇求爾劉氏母,自能救吾。
”言已即不見。
禮一喜一悲,歸禀父。
生請媪同歸汾陽,媪曰:“吾女以君之子寄托,任大責重,曩恐不能勝。
今禮既成人,君父子又團聚,負擔既弛,請從此别。
”生留之,而媪已杳。
生父子歸,槐大喜。
禮見瑞雪,長跪不起。
瑞拽起之,曰:“子之意,吾已洞悉。
柳仙之怒,不在丹,在汝母盜丹時僞為其師,故藏怒莫釋。
哀之必不垂憐,惟敬求其師可耳。
但純陽去來無常,俟來時,吾指示之。
”一日,瑞曰:“純陽來矣。
某山有純陽庵,汝速往,俟庵門外,見有跛道背負寶劍入庵者,急尾之,杜門稽首,自道所求,大仙如有所言,悉應之,萬勿存畏難苟安之心。
”禮急往,果見跛道入庵。
禮入,稽首自道如瑞言。
道人曰:“汝誤矣。
吾惟知化食充饑,無他能。
”禮稽首而泣,不一語。
道人曰:“如汝言,求吾釋放者,實一狐耳,于汝何與?”禮曰:“狐實吾母。
”道人曰:“汝母現病洞中,大勢已危,吾即釋之,未必能歸。
其病非人中指血合藥不能愈。
汝能忍痛割指出血以濟之乎?”禮曰:“能。
”道人出酒杯,解負劍,令禮閉目伸手。
禮如命。
道人曰:“吾将割,子勿懼。
”禮諾之。
多時道人不割,疑之,睜目而視,道人已不知去向,含泣歸。
至家,見一麗人同家人話堂中。
問之,父曰:“此即汝之生母。
”母子相見,悲喜交集。
三姐曰:“吾雖歸,不久家居,三、五日即去。
蓋吾自服仙丹後,不食亦不饑,更兼洞居十七年,得專修練,已得仙術,亦不幸中之幸。
”禮聞之,大哭曰:“甫見母面,旋即生離,兒何以為情?”三姐曰:“為子留三月,可也。
”禮以期月為請,三姐曰:“亦可。
”仍至三月仙去。
嗣槐氏卒,一切家務悉瑞經理,令禮兼應居邑試,複入泮。
生享稀壽,死時口吐紅丸。
瑞以之授媳全氏,曰:“此汝翁昔年所服之仙丹,務好收之,百病皆治。
”瑞啟移昔年自己之屍,與生與槐氏合葬,畢,去不複來。
後禮得時疾,百藥罔效,将就木,全氏忽憶姑言,将翁所吐紅丸與禮服之,果立愈。
虛白道人曰:畏鬼狐,畏其不正,則心必不正;不畏鬼狐,不畏其邪,則心必不邪。
即不畏鬼狐一節觀之,其人品之端可知也,其存心之正可知也。
夫如是,不惟不畏鬼狐,鬼狐且畏之。
畏之則敬之,故不聞正人君子死于狐、祟于鬼也。
與《雷峰塔傳奇》仿佛,而此尤純正。
上元李瑜謹注
”役喜,以票授瑞。
瑞視之,果有殷生名,而僞曰無之。
乘役他顧,将殷名克去,折疊交役,役自去。
瑞歸語于生。
五日,三姐果至,手執仙丹三粒,自吞其一,将欲有言,忽見一神入拘之,三姐抛丹于地而杳。
瑞急拾丹曰:“可速服。
三姐必來索取。
”乃與生分服之。
未幾,三姐果回,神情恍恐,曰:“丹何在?”瑞以分服告。
三姐曰:“汝二人害我矣。
”生執玉魚一對,三姐奪執其一。
生方欲問之,三姐急言曰:“妾已有身,後見佩此魚者,即君之子也。
”言已,即不見。
生服丹後,病立愈,甚德三姐,知三姐必為柳仙拘囚不得歸。
瑞得仙丹,已成鬼仙。
十五年後,生有舅氏官西安屬邑,病,生往探之。
既至,舅病已愈。
适逢縣試,舅命生同理考事。
有幼童懷系玉魚,生細視之,與家藏無少異,大驚。
見童卷面書殷禮,知為三姐所生,而不便相認。
因細詢其居處門閥,幸違縣署不遠。
明日親詣之,向戶推敲,内出一媪,視之,胡三姐之母也。
後媪入,幼童在室讀,媪謂之曰:“汝父來矣。
”時生乏嗣,喜出望外。
問三姐,媪曰:“為丹故,囚山洞甚苦,日望救拯。
”生曰:“俟禮試畢,同歸後議之。
”生歸署,閱禮文,頗明通,遂言其事于舅氏,取為案元,得入泮。
将議歸,禮欲見母而後行。
媪曰:“勢不能也。
”禮泣曰:“即知母之栖遲,亦可少寄怨慕也。
”媪不得已,導禮之一山,指立崖曰:“崖半之洞口,即汝母居處也。
”禮視之,上下皆不及,遂大哭曰:“既不能盡子職,又不能濟母難,母何需有是子,子何能無忝于母?”哭多時,無動靜。
媪勸禮歸,禮踴曰:“果無救母之術耶?果無救母之人耶?若然,吾必于天齊廟玉皇宮控純陽,問渠竊丹救夫,應得何罪?”言已,見一少婦立洞口,知為生母,望空稽首。
拜畢,其少婦曰:“勿妄言。
子歸,懇求爾劉氏母,自能救吾。
”言已即不見。
禮一喜一悲,歸禀父。
生請媪同歸汾陽,媪曰:“吾女以君之子寄托,任大責重,曩恐不能勝。
今禮既成人,君父子又團聚,負擔既弛,請從此别。
”生留之,而媪已杳。
生父子歸,槐大喜。
禮見瑞雪,長跪不起。
瑞拽起之,曰:“子之意,吾已洞悉。
柳仙之怒,不在丹,在汝母盜丹時僞為其師,故藏怒莫釋。
哀之必不垂憐,惟敬求其師可耳。
但純陽去來無常,俟來時,吾指示之。
”一日,瑞曰:“純陽來矣。
某山有純陽庵,汝速往,俟庵門外,見有跛道背負寶劍入庵者,急尾之,杜門稽首,自道所求,大仙如有所言,悉應之,萬勿存畏難苟安之心。
”禮急往,果見跛道入庵。
禮入,稽首自道如瑞言。
道人曰:“汝誤矣。
吾惟知化食充饑,無他能。
”禮稽首而泣,不一語。
道人曰:“如汝言,求吾釋放者,實一狐耳,于汝何與?”禮曰:“狐實吾母。
”道人曰:“汝母現病洞中,大勢已危,吾即釋之,未必能歸。
其病非人中指血合藥不能愈。
汝能忍痛割指出血以濟之乎?”禮曰:“能。
”道人出酒杯,解負劍,令禮閉目伸手。
禮如命。
道人曰:“吾将割,子勿懼。
”禮諾之。
多時道人不割,疑之,睜目而視,道人已不知去向,含泣歸。
至家,見一麗人同家人話堂中。
問之,父曰:“此即汝之生母。
”母子相見,悲喜交集。
三姐曰:“吾雖歸,不久家居,三、五日即去。
蓋吾自服仙丹後,不食亦不饑,更兼洞居十七年,得專修練,已得仙術,亦不幸中之幸。
”禮聞之,大哭曰:“甫見母面,旋即生離,兒何以為情?”三姐曰:“為子留三月,可也。
”禮以期月為請,三姐曰:“亦可。
”仍至三月仙去。
嗣槐氏卒,一切家務悉瑞經理,令禮兼應居邑試,複入泮。
生享稀壽,死時口吐紅丸。
瑞以之授媳全氏,曰:“此汝翁昔年所服之仙丹,務好收之,百病皆治。
”瑞啟移昔年自己之屍,與生與槐氏合葬,畢,去不複來。
後禮得時疾,百藥罔效,将就木,全氏忽憶姑言,将翁所吐紅丸與禮服之,果立愈。
虛白道人曰:畏鬼狐,畏其不正,則心必不正;不畏鬼狐,不畏其邪,則心必不邪。
即不畏鬼狐一節觀之,其人品之端可知也,其存心之正可知也。
夫如是,不惟不畏鬼狐,鬼狐且畏之。
畏之則敬之,故不聞正人君子死于狐、祟于鬼也。
與《雷峰塔傳奇》仿佛,而此尤純正。
上元李瑜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