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崔潔
關燈
小
中
大
崔從之。
及期無耗,鬼為往探,返曰:“舉家不知去向矣!”崔雖心恨之,無可如何。
年馀,忽婉兒抱子至。
崔愕然曰:“所抱伊誰?”女曰:“君之孽種,誕生已四月。
家人惡其不類,鹹欲相害。
妾恐提防少疏,思不如乘間送來。
”委子欲去,崔執祛挽留。
女曰:“可團聚三日,妾父有故他出,四日當即歸。
”崔曰:“女子有夫即從夫,卿何畏父之甚也?”曰:“妾父得連理萱花帶,善制狐,遠近老狐皆畏之,何論妾?”三日後辭去。
一日,崔與女鬼燈下弄子為樂,而婉兒倉皇至,衣服褴縷,面色黃瘦。
大驚,方欲問之。
曰:“君殺妾矣!妾父不見君之子,知送歸于君,因大怒,逼令改适。
妾不從,納于冷室,疏食不飽。
祈速救援,遲将瘐死!”須臾,含涕而去。
崔念可與商此事者惟白君,而别後未一至。
時方躊躇,聞扣門聲,啟視,則白也來矣。
大喜過望,因語以婉兒之事。
曰:“弟亦能伏狐,但未精,恐為所辱。
可尋吾師求工其術。
”乃急去。
未幾,婉兒至,泣曰:“君友白君連書三符,将妾父拘去矣!”崔喜曰:“白兄之為,實吾欲為而不能者,真吾良友也!”女怒曰:“妾之初心,真不料及此!方妾之求救于君也,為乞救妾,非乞制父也。
且妾雖未得事君,業為君生子,夫婦之倫既彰,則翁婿之分即定,何不仁如是乎?”言已,悻悻欲去。
崔留之曰:“仆聽白兄自為而不恿慫之,即以德報怨也。
”女曰:“何怨之有?君要妾父結婚,強要妾眠得孕,彼時不殺妾以除污辱,德莫厚焉。
君不以為德,反以為怨耶?”崔曰:“此時庶可少留,以聊盡夫妻子母之歡。
”曰:“父果無恙,妾不複去矣。
”崔喜,許以見白。
将行,女曰:“妾父之連理萱花帶,想亦必在白生手,務讨回。
狐得此易于成仙。
”崔諾而去。
至白所,見一狐系槽側。
白曰:“兄之來,殆尚為此老畜耶?”曰:“然。
但是物弟之舅,妻之父,子之外祖也。
”白曰:“言及此,不能不為兄恕之。
”回首視狐,已不見矣,并取帶而回。
女自得帶而後,頓異素行,其子托女鬼顧複,自于靜室端坐修省,崔不再四招之,不至寝室。
嗣謂崔曰:“鬼不可以為配,妾亦不宜居夫人位。
鄰村司某之女豔甚,今新亡。
君倩冰人言能活之,渠痛女情切,事必成。
”司果喜,即倩媒邀崔醫女。
婉兒接女鬼同往,推鬼與屍合,司女立蘇。
是日,司即以婿禮款崔,定期于歸焉。
自是婉兒得專心靜養,不作雄雉下上吟矣。
時猶為子制衣履一二事,每托言入山采藥,恒望月一歸來。
子少長,來時漸稀,後不至。
此篇可與《聊齋》長亭傳并讀。
尹亦山 寫鬼狐多情,恻恻動人。
馬竹吾
及期無耗,鬼為往探,返曰:“舉家不知去向矣!”崔雖心恨之,無可如何。
年馀,忽婉兒抱子至。
崔愕然曰:“所抱伊誰?”女曰:“君之孽種,誕生已四月。
家人惡其不類,鹹欲相害。
妾恐提防少疏,思不如乘間送來。
”委子欲去,崔執祛挽留。
女曰:“可團聚三日,妾父有故他出,四日當即歸。
”崔曰:“女子有夫即從夫,卿何畏父之甚也?”曰:“妾父得連理萱花帶,善制狐,遠近老狐皆畏之,何論妾?”三日後辭去。
一日,崔與女鬼燈下弄子為樂,而婉兒倉皇至,衣服褴縷,面色黃瘦。
大驚,方欲問之。
曰:“君殺妾矣!妾父不見君之子,知送歸于君,因大怒,逼令改适。
妾不從,納于冷室,疏食不飽。
祈速救援,遲将瘐死!”須臾,含涕而去。
崔念可與商此事者惟白君,而别後未一至。
時方躊躇,聞扣門聲,啟視,則白也來矣。
大喜過望,因語以婉兒之事。
曰:“弟亦能伏狐,但未精,恐為所辱。
可尋吾師求工其術。
”乃急去。
未幾,婉兒至,泣曰:“君友白君連書三符,将妾父拘去矣!”崔喜曰:“白兄之為,實吾欲為而不能者,真吾良友也!”女怒曰:“妾之初心,真不料及此!方妾之求救于君也,為乞救妾,非乞制父也。
且妾雖未得事君,業為君生子,夫婦之倫既彰,則翁婿之分即定,何不仁如是乎?”言已,悻悻欲去。
崔留之曰:“仆聽白兄自為而不恿慫之,即以德報怨也。
”女曰:“何怨之有?君要妾父結婚,強要妾眠得孕,彼時不殺妾以除污辱,德莫厚焉。
君不以為德,反以為怨耶?”崔曰:“此時庶可少留,以聊盡夫妻子母之歡。
”曰:“父果無恙,妾不複去矣。
”崔喜,許以見白。
将行,女曰:“妾父之連理萱花帶,想亦必在白生手,務讨回。
狐得此易于成仙。
”崔諾而去。
至白所,見一狐系槽側。
白曰:“兄之來,殆尚為此老畜耶?”曰:“然。
但是物弟之舅,妻之父,子之外祖也。
”白曰:“言及此,不能不為兄恕之。
”回首視狐,已不見矣,并取帶而回。
女自得帶而後,頓異素行,其子托女鬼顧複,自于靜室端坐修省,崔不再四招之,不至寝室。
嗣謂崔曰:“鬼不可以為配,妾亦不宜居夫人位。
鄰村司某之女豔甚,今新亡。
君倩冰人言能活之,渠痛女情切,事必成。
”司果喜,即倩媒邀崔醫女。
婉兒接女鬼同往,推鬼與屍合,司女立蘇。
是日,司即以婿禮款崔,定期于歸焉。
自是婉兒得專心靜養,不作雄雉下上吟矣。
時猶為子制衣履一二事,每托言入山采藥,恒望月一歸來。
子少長,來時漸稀,後不至。
此篇可與《聊齋》長亭傳并讀。
尹亦山 寫鬼狐多情,恻恻動人。
馬竹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