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關燈
自用,頗防閑之,裕乃謂海陵使衮備之也。

    而海陵猜忍嗜殺,裕恐及禍,遂與前真定尹蕭馮家奴、前禦史中丞蕭招折、博州同知遙設、裕女夫遏剌補謀立亡遼豫王延禧之孫。

    裕使親信蕭屯納往結西北路招讨使蕭好胡,好胡即懷忠。

    懷忠依違未決,謂屯納曰:“此大事,汝歸遣一重人來。

    ”裕乃使招折往。

    招折前為中丞,以罪免,以此得詣懷忠。

    懷忠問招折與謀者複有何人,招折曰:“五院節度使耶律朗亦是也。

    ”懷忠舊與朗有隙,而招折嘗上撻懶變事,懷忠疑招折反複,因執招折,收朗系獄,遣使上變。

    遙設亦與筆硯令史白答書,使白答助裕以取富貴,白答奏其書。

    海陵信裕不疑,謂白答構誣之,命殺白答于市。

    執白答出宣華門,點檢徒單貞得蕭懷忠上變事入奏,遇見白答,問其故,因止之。

    徒單貞已奏變事,以白答為請,海陵遽使釋之。

     海陵使宰相問裕,裕即款伏。

    海陵甚驚愕,猶未能盡信,引見裕,親問之。

    裕曰:“大丈夫所為,事至此又豈可諱。

    ”誨陵複問曰:“汝何怨于朕而作此事?”裕曰:“陛下凡事皆與臣議,及除祚等乃不令臣知之。

    領省國王每事謂臣專權,頗有提防,恐是得陛下旨意。

    陛下與唐括辯及臣約同生死,辯以強忍果敢緻之死地,臣皆知之,恐不得死所,以此謀反,幸苟免耳。

    太宗子孫無罪,皆死臣手,臣之死亦晚矣。

    ”海陵複謂裕曰:“朕為天子,若于汝有疑,雖汝弟輩在朝,豈不能施行,以此疑我,汝實錯誤。

    太宗諸子豈獨在汝,朕為國家計也。

    ”又謂之曰:“自來與汝相好,雖有此罪,貸汝性命,惟不得作宰相,令汝終身守汝祖先墳垅。

    ”裕曰:“臣子既犯如此罪逆,何面目見天下人,但願絞死,以戒其餘不忠者。

    ”海陵遂以刀刺左臂,取血塗裕面,謂之曰:“汝死之後,當知朕本無疑汝心。

    ”裕曰:“久蒙陛下非常眷遇,仰戀徒切,自知錯缪,雖悔何及。

    ”海陵哭送裕出門,殺之,并誅遙設及馮家奴。

    馮家奴妻,豫王女也,與其子谷皆與反謀,并殺之。

    遣護衛龐葛往西北路招讨司誅朗及招折,而屯納、遏剌補皆出走,捕得屯納棄市,遏剌補自缢死。

     屯納出走,過河間少尹蕭之詳,之詳初不知裕事,留之三日。

    屯納往之詳茶紥家,茶紥遣人詣之詳告公引,得之,付屯納遣之他所。

    茶紥家奴發其事,吏部侍郎窊産鞫之,之祥曰:“屯納宿二日而去。

    ”法家以之詳隐其間,欺尚書省,罪當贖。

    海陵怒,命殺之,杖窊産及議法者,茶紥杖四百死。

     龐葛殺招折等,并殺無罪四人,海陵不問,杖之五十而已。

    以裕等罪诏天下。

    賞上變功,懷忠遷樞密副使,以白答為牌印雲。

    高藥師遷起居注,進階顯武将軍。

    藥師嘗奏裕有怨望,至是賞之雲。

     胥持國,字秉鈞,代州繁畤人。

    經童出身,累調博野縣丞。

    上書者言民間冒占官地,如“太子務”、“大王莊”,非私家所宜有。

    部委持國按核之。

    持國還言“此地自異代已為民有,不可取也。

    ”事遂寝。

    尋授太子司倉,轉掌飲令,兼司倉。

    皇太子識之,擢祗應司令,章宗即位,除宮籍副監,賜宮籍庫錢五十萬、宅一區。

    俄改同簽宣徽院事、工部侍郎,并領宮籍監。

    閱三月,遷工部尚書,使宋。

    明昌四年,拜參知政事,賜孫用康榜下進士第。

    會河決陽武,持國請督役,遂行尚書省事。

    明年,進尚書右丞。

     持國為人柔佞有智術。

    初,李妃起微賤,得幸于上。

    持國久在太子宮,素知上好色,陰以秘術幹之,又多賂遺妃左右用事人。

    妃亦自嫌門地薄,欲藉外廷為重,乃數稱譽持國能,由是大為上所信任,與妃表裡,筦擅朝政。

    誅鄭王永蹈、鎬王永中,罷黜完顔守貞等事,皆起于李妃、持國。

    士之好利躁進者皆趨走其門下。

    四方為之語曰:“經童作相,監婢為妃。

    ”惡其卑賤庸鄙也。

     承安三年,禦史台劾奏:“右司谏張複亨、右拾遺張嘉貞、同知安豐軍節度使事趙樞、同知定海軍節度使事張光庭、戶部主事高元甫、刑部員外郎張岩叟、尚書省令史傅汝梅、張翰、裴元、郭郛,皆趨走權門,人戲謂‘胥門十哲’。

    複亨、嘉貞尤卑佞苟進,不稱谏職。

    俱宜黜罷。

    ”奉可。

    于是持國以通奉大夫緻仕,嘉貞等皆補外。

     頃之,起知大名府事,未行,改樞密副使,佐樞密使襄治軍于北京。

    一日,上召翰林修撰路铎問以他事,因語及董師中、張萬公優劣,铎曰:“師中附胥持國進。

    持國奸邪小人,不宜典軍馬,以臣度之,不惟不允人望,亦必不能服軍心,若回日再相,必亂天下。

    ”上曰:“人臣進退人難,人君進退人易,朕豈以此人複為相耶。

    第遷官二階,使之緻仕耳。

    ”尋卒于軍,谥曰“通敏”。

    後上問平章政事張萬公曰:“持國今已死,其為人竟如何?”萬公對曰:“持國素行不純謹,如貨酒平樂樓一事,可知矣。

    ”上曰:“此亦非好利。

    如馬琪位參政,私鬻省醞,乃為好利也。

    ”子鼎,别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