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志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壤山。
) 屯留(有盤秀山、绛水。
)鎮一(寺底。
) 長子(有羊頭山、發鸠山、堯水)鎮一(橫水。
) 潞城(有三垂山、伏牛山、潞水、漳水。
) 襄垣(有鹿台山、涅水、漳水。
)鎮一(礻虎亭。
) 黎城(有白岩山、故壺口關。
) 涉(貞祐三年七月升為崇州,以黎城縣隸焉。
四年八月以殘破複為縣。
興定五年九月複升為州。
有崇山、涉水。
) 遼州,中,刺史。
宋本樂平郡刺史,天會六年以與東京遼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複去“南”字。
戶一萬五千八百五十。
縣四、鎮一、關一: 遼山(倚。
有箕山、青谷水。
)鎮一(平城、舊縣也、貞元間廢為鎮,屬遼山縣,及廢舊芹泉鎮。
)關一(黃澤。
) 榆社(有武鄉水、石勒漚麻池。
) 和順(有九原山。
) 儀城(舊為平城縣,貞元二年廢入遼山為鎮,貞祐四年複升為縣,更今名。
) 沁州,中,刺史錦山郡。
宋威勝軍,天會六年升為州。
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義勝。
戶一萬八千五十九。
縣四、鎮一: 銅鞮(倚。
有銅鞮山、石梯山、洹水、交水。
) 武鄉(有胡甲山、武鄉水。
)鎮一(南關。
) 沁原(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谷州。
有霍山、沁水。
) 綿上(有羊頭山、沁水。
) 懷州,上,宋河内郡防禦,天會六年以與臨潢府懷州同、加“南”字,仍舊置沁南軍節度使,天德三年去“南”字。
皇統三年閏四月置黃沁河堤都大管勾司。
大定五年置行元帥府。
興定五年置招撫司。
戶八萬六千七百五十六。
縣四、鎮六: 河内(倚。
有太行陉、太行山、黃河、沁水、浿水。
)鎮四(武德、柏鄉、萬善、清化。
) 修武(有濁鹿城。
)鎮一(承恩。
) 山陽(興定四年以修武縣重泉村為山陽縣,隸輝州。
) 武陟(有太行山、天門山、黃河、沁水。
)鎮一(宋郭。
) 孟州,上。
宋濟源郡節度,天會六年降河陽府為孟州,置防禦,守盟津。
宣宗朝置經略司。
戶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九。
縣四、鎮二: 河陽(倚。
有嶺山、黃河、湛水、同水。
)鎮二(谷羅、沇河。
) 王屋(有王屋山、天壇山、析城山、黃河。
) 濟源(有太行山、孔山、濟水、澳水、沁水。
) 溫(有黃河、湋水。
) 京兆府路,宋為永興軍路。
皇統二年省并陝西六路為四,曰京兆,曰慶原,曰熙秦,曰鄜延。
府一,領節鎮一,防禦一,刺郡四,縣三十六、鎮三十七。
京兆府,上。
宋京兆郡永興軍節度使。
皇統二年置總管府,天德二置陝西路統軍司、陝西東路轉運司。
(産白芷、麻黃、白蒺藜、茴香、細辛。
)戶九萬八千一百七十七。
縣十二、鎮十:(舊又有中橋、臨泾二鎮,後廢。
) 長安(倚。
有終南山、龍首山、沣水、渭水、鎬水。
)鎮一(子午。
) 鹹甯(倚。
本萬年,後更名。
泰和四年廢,尋複。
)鎮二(鳴犢、乾祐。
) 興平(有渭水、醴泉。
) 泾陽 臨潼(有骊山、渭水、戲水。
)鎮一(零口。
) 藍田(有藍田山、匮山、灞水。
) 雲陽 鎮一(孟店。
) 高陵(有泾水、渭水、白渠)鎮二(毗沙、渭城。
) 終南(宋清平軍。
)鎮一(甘河。
) 栎陽(有渭水、沮河、清泉陂。
)鎮一(粟邑。
) 鄠(有終南山、牛首山、氵美陂、渭水。
)鎮一(秦渡。
) 鹹陽 商州,下,刺史。
宋上洛郡軍事。
貞祐四年升為防禦,尋隸陝州,興定二年正月複來屬,元光二年五月改隸河南路。
戶三千九百九十九。
縣二、鎮一:(舊又有西市、黃川、青雲三鎮,後廢。
) 上洛(有楚山、熊耳山、丹水、峣關。
)鎮二(商洛、豐陽,皆舊為縣,貞元二年廢為鎮。
) 洛南(有冢嶺山、洛水。
) 虢州,下,刺史。
宋虢郡軍事。
貞祐二年割為陝州支郡,以備潼關。
戶一萬二十二。
縣三、鎮五: 虢略(有鹿蹄山、黃河。
燭水。
)鎮三(靖遠、玉城、朱陽。
) 盧氏(有朱陽山、熊耳山、洛水、鄢水。
)鎮二(社管,栾川舊為縣,海陵貞元二年廢為鎮。
) 朱陽(海陵時當廢,後複置。
有地肺山。
) 乾州,中,刺史。
宋嘗改為醴州,天德三年複。
戶二萬六千八百五十六。
縣四、鎮三: 奉天(有梁山、莫谷水、甘谷水。
)鎮一(薛祿。
) 醴泉(有九峻山、浪水。
)鎮一(甘北。
) 武亭(本武功,大定二十九年以嫌顯宗諱更。
有敦物山、武功山、渭水。
)鎮一(長甯。
) 好畤(有梁山、武亭河。
) 同州,中,宋馮翊郡定國節度,治馮翊。
後改安國軍節度使。
(舊貢圓筋繭耳羊,大定十一年罷之。
)戶三萬五千五百六十一。
縣六、鎮九: 馮翊(倚。
有洛水、渭水。
)鎮二(沙苑并臨。
) 朝邑(有黃河、渭水。
)鎮四(朝邑、新市、延祥、洿谷。
) 白水(有五龍山、洛水、白水。
) 郃陽(有非山、瀵水、黃河。
)鎮一(夏陽。
) 澄城(有梁山、洛水。
) 韓城(貞祐三年為桢州,以郃陽縣隸焉。
)鎮二(寺前、良輔。
) 耀州,上,刺史。
宋華原郡感德軍節度,皇統二年降為軍事,後為刺史州。
戶五萬二百一十一。
縣四、鎮二: 華原(有土門山、漆水、沮水。
) 同官(有白馬山、同官川。
)鎮一(黃堡。
) 美原(有頻陽山。
) 三原(有堯門山、中白渠。
)鎮一(龍橋。
) 華州,中。
宋華陰郡鎮潼軍節度,治鄭,國初因之,後置節度使,皇統二年降為防禦使。
貞祐三年八月升為節鎮,軍曰金安,以商州為支郡。
戶五萬三千八百。
縣五、鎮六: 鄭(倚。
有少華山、聖山、渭水、符禺水。
)鎮一(赤水。
) 華陰(有太華山、松果山
) 屯留(有盤秀山、绛水。
)鎮一(寺底。
) 長子(有羊頭山、發鸠山、堯水)鎮一(橫水。
) 潞城(有三垂山、伏牛山、潞水、漳水。
) 襄垣(有鹿台山、涅水、漳水。
)鎮一(礻虎亭。
) 黎城(有白岩山、故壺口關。
) 涉(貞祐三年七月升為崇州,以黎城縣隸焉。
四年八月以殘破複為縣。
興定五年九月複升為州。
有崇山、涉水。
) 遼州,中,刺史。
宋本樂平郡刺史,天會六年以與東京遼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複去“南”字。
戶一萬五千八百五十。
縣四、鎮一、關一: 遼山(倚。
有箕山、青谷水。
)鎮一(平城、舊縣也、貞元間廢為鎮,屬遼山縣,及廢舊芹泉鎮。
)關一(黃澤。
) 榆社(有武鄉水、石勒漚麻池。
) 和順(有九原山。
) 儀城(舊為平城縣,貞元二年廢入遼山為鎮,貞祐四年複升為縣,更今名。
) 沁州,中,刺史錦山郡。
宋威勝軍,天會六年升為州。
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義勝。
戶一萬八千五十九。
縣四、鎮一: 銅鞮(倚。
有銅鞮山、石梯山、洹水、交水。
) 武鄉(有胡甲山、武鄉水。
)鎮一(南關。
) 沁原(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谷州。
有霍山、沁水。
) 綿上(有羊頭山、沁水。
) 懷州,上,宋河内郡防禦,天會六年以與臨潢府懷州同、加“南”字,仍舊置沁南軍節度使,天德三年去“南”字。
皇統三年閏四月置黃沁河堤都大管勾司。
大定五年置行元帥府。
興定五年置招撫司。
戶八萬六千七百五十六。
縣四、鎮六: 河内(倚。
有太行陉、太行山、黃河、沁水、浿水。
)鎮四(武德、柏鄉、萬善、清化。
) 修武(有濁鹿城。
)鎮一(承恩。
) 山陽(興定四年以修武縣重泉村為山陽縣,隸輝州。
) 武陟(有太行山、天門山、黃河、沁水。
)鎮一(宋郭。
) 孟州,上。
宋濟源郡節度,天會六年降河陽府為孟州,置防禦,守盟津。
宣宗朝置經略司。
戶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九。
縣四、鎮二: 河陽(倚。
有嶺山、黃河、湛水、同水。
)鎮二(谷羅、沇河。
) 王屋(有王屋山、天壇山、析城山、黃河。
) 濟源(有太行山、孔山、濟水、澳水、沁水。
) 溫(有黃河、湋水。
) 京兆府路,宋為永興軍路。
皇統二年省并陝西六路為四,曰京兆,曰慶原,曰熙秦,曰鄜延。
府一,領節鎮一,防禦一,刺郡四,縣三十六、鎮三十七。
京兆府,上。
宋京兆郡永興軍節度使。
皇統二年置總管府,天德二置陝西路統軍司、陝西東路轉運司。
(産白芷、麻黃、白蒺藜、茴香、細辛。
)戶九萬八千一百七十七。
縣十二、鎮十:(舊又有中橋、臨泾二鎮,後廢。
) 長安(倚。
有終南山、龍首山、沣水、渭水、鎬水。
)鎮一(子午。
) 鹹甯(倚。
本萬年,後更名。
泰和四年廢,尋複。
)鎮二(鳴犢、乾祐。
) 興平(有渭水、醴泉。
) 泾陽 臨潼(有骊山、渭水、戲水。
)鎮一(零口。
) 藍田(有藍田山、匮山、灞水。
) 雲陽 鎮一(孟店。
) 高陵(有泾水、渭水、白渠)鎮二(毗沙、渭城。
) 終南(宋清平軍。
)鎮一(甘河。
) 栎陽(有渭水、沮河、清泉陂。
)鎮一(粟邑。
) 鄠(有終南山、牛首山、氵美陂、渭水。
)鎮一(秦渡。
) 鹹陽 商州,下,刺史。
宋上洛郡軍事。
貞祐四年升為防禦,尋隸陝州,興定二年正月複來屬,元光二年五月改隸河南路。
戶三千九百九十九。
縣二、鎮一:(舊又有西市、黃川、青雲三鎮,後廢。
) 上洛(有楚山、熊耳山、丹水、峣關。
)鎮二(商洛、豐陽,皆舊為縣,貞元二年廢為鎮。
) 洛南(有冢嶺山、洛水。
) 虢州,下,刺史。
宋虢郡軍事。
貞祐二年割為陝州支郡,以備潼關。
戶一萬二十二。
縣三、鎮五: 虢略(有鹿蹄山、黃河。
燭水。
)鎮三(靖遠、玉城、朱陽。
) 盧氏(有朱陽山、熊耳山、洛水、鄢水。
)鎮二(社管,栾川舊為縣,海陵貞元二年廢為鎮。
) 朱陽(海陵時當廢,後複置。
有地肺山。
) 乾州,中,刺史。
宋嘗改為醴州,天德三年複。
戶二萬六千八百五十六。
縣四、鎮三: 奉天(有梁山、莫谷水、甘谷水。
)鎮一(薛祿。
) 醴泉(有九峻山、浪水。
)鎮一(甘北。
) 武亭(本武功,大定二十九年以嫌顯宗諱更。
有敦物山、武功山、渭水。
)鎮一(長甯。
) 好畤(有梁山、武亭河。
) 同州,中,宋馮翊郡定國節度,治馮翊。
後改安國軍節度使。
(舊貢圓筋繭耳羊,大定十一年罷之。
)戶三萬五千五百六十一。
縣六、鎮九: 馮翊(倚。
有洛水、渭水。
)鎮二(沙苑并臨。
) 朝邑(有黃河、渭水。
)鎮四(朝邑、新市、延祥、洿谷。
) 白水(有五龍山、洛水、白水。
) 郃陽(有非山、瀵水、黃河。
)鎮一(夏陽。
) 澄城(有梁山、洛水。
) 韓城(貞祐三年為桢州,以郃陽縣隸焉。
)鎮二(寺前、良輔。
) 耀州,上,刺史。
宋華原郡感德軍節度,皇統二年降為軍事,後為刺史州。
戶五萬二百一十一。
縣四、鎮二: 華原(有土門山、漆水、沮水。
) 同官(有白馬山、同官川。
)鎮一(黃堡。
) 美原(有頻陽山。
) 三原(有堯門山、中白渠。
)鎮一(龍橋。
) 華州,中。
宋華陰郡鎮潼軍節度,治鄭,國初因之,後置節度使,皇統二年降為防禦使。
貞祐三年八月升為節鎮,軍曰金安,以商州為支郡。
戶五萬三千八百。
縣五、鎮六: 鄭(倚。
有少華山、聖山、渭水、符禺水。
)鎮一(赤水。
) 華陰(有太華山、松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