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志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地理上
○上京路鹹平路東京路北京路西京路中都路
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裡迷兀的改諸野人之境,北自蒲與路之北三千餘裡,火魯火疃謀克地為邊,右旋入泰州婆盧火所浚界壕而西,經臨潢、金山,跨慶、桓、撫、昌、淨州之北,出天山外,包東勝,接西夏,逾黃河,複西曆葭州及米脂寨,出臨洮府,會州、積石之外,與生羌地相錯。
複自積石諸山之南左折而東,逾洮州,越鹽川堡,循渭至大散關北,并山入京兆,絡商州,南以唐鄧西南皆四十裡,取淮之中流為界,而與宋為表裡。
襲遼制,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是為十九路。
其間散府九,節鎮三十六,防禦郡二十二,刺使郡七十三,軍十有六,縣六百三十二。
後複盡升軍為州,或升城堡寨鎮為縣,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縣加于舊五十一,城寨堡關百二十二,鎮四百八十八。
雖貞祐、興定危亡之所廢置,既歸大元,或有因之者,故凡可考必盡著之,其所不載則阙之。
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舊土也,國言“金”曰“按出虎”,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國之号蓋取諸此。
國初稱為内地,天眷元年号上京。
海陵貞元元年遷都于燕,削上京之号,止稱會甯府,稱為國中者以違制論。
大定十三年七月,後為上京。
其山有長白、青嶺、馬紀嶺、完都魯,水有按出虎水、混同江、來流河、宋瓦江、鴨子河。
府一,領節鎮四,防禦一,縣六,鎮一。
舊有會平州,天會二年築,契丹之周特城也,後廢。
(其宮室有乾元殿,天會三年建,天眷元年更名皇極殿。
慶元宮,天會十三年建,殿曰辰居,門曰景晖,天眷二年安太祖以下禦容,為原廟。
朝殿,天眷元年建,殿曰敷德,門曰延光,寝殿曰宵衣,書殿曰稽古。
又有時德宮、明德殿,熙宗嘗享太宗禦容于此,太後所居也。
涼殿,皇統二年構,門曰延福,樓曰五雲,殿曰重明。
東庑南殿曰東華,次曰廣仁。
西庑南殿曰西清,次曰明義。
重明後,東殿曰龍壽,西殿曰奎文。
時令殿及其曰奉元。
有泰和殿,有武德殿,有薰風殿。
其行宮有天開殿,爻剌春水之地也。
有混同江行宮。
太廟、社稷,皇統三年建,正隆二年毀。
原廟,天眷元年以春亭名天元殿,安太祖、太宗、徽宗及諸後禦容。
春亭者,太祖所嘗禦之所也。
天眷二年作原廟,皇統七年改原廟乾文殿曰世德,正隆二年毀。
大定五年複建太祖廟。
興聖宮,德宗所居也,天德元年名之。
興德宮,後更名永祚宮,睿宗所居也,光興宮,世宗所居也。
正隆二年命吏部郎中蕭彥良盡毀宮殿、宗廟、諸大族邸第及儲慶寺,夷其趾,耕墾之。
大定二十一年後修宮殿,建城隍廟。
二十三年以甓束其城。
有皇武殿,擊球校射之所也。
有雲錦亭,有臨漪亭,為籠鷹之所,在按出虎水側。
) 會甯府,下。
初為會甯州,太宗以建都,升為府。
天眷元年,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帶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
後置上京曷懶等路提刑司。
戶三萬一千二百七十。
(舊歲貢秦王魚,大定十二年罷之,又貢豬二萬,二十五年罷之。
東至胡裡改六百三十裡,西到肇州五百五十裡,北至蒲與路七百裡,東南至恤品路一千六百裡,至曷賴路一千八百裡)縣三: 會甯(倚,與府同時置。
有長白山、青嶺、馬紀嶺、勃野澱、綠野澱。
有按出虎河,又書作阿術浒。
有混同江、涞流河。
有得勝陀,國言忽土皚葛蠻,太祖誓師之地也。
) 曲江(初名鎮東,大定七年置,十三年更今名。
) 宜春(大定七年置。
有鴨子河。
) 肇州,下,防禦使。
舊出河店也。
天會八年,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績于此,遂建為州。
天眷元年十月,置防禦使,隸會甯府。
海陵時,嘗為濟州支郡。
承安三年,複以為太祖神武隆興之地,升為節鎮,軍名武興。
五年,置漕運司,以提舉兼州事。
後廢軍。
貞祐二年複升為武興軍節鎮,置招讨司,以使兼州事。
戶五千三百七十五。
縣一: 始興(倚,興州同時置。
有鴨子河、黑龍江。
) 隆州,下,利涉軍節度使。
古扶餘之地,遼太祖時,有黃龍見,遂名黃龍府。
天眷三年,改為濟州,以太祖來攻城時大軍徑涉,不假舟楫之祥也,置利涉軍。
天德三年置上京路都轉運司,四年,改為濟州轉運司。
大定二十九年嫌與山東路濟州同,更今名。
貞祐初,升為隆安府,戶一萬一百八十。
縣一: 利涉(倚,興州同時置。
有混同江、涞流河。
)鎮一(興縣同時置,有混同館。
) 信州,下,彰信軍刺史。
本渤海懷遠軍,遼開泰七年建,取諸路漢民置。
戶七千三百五十九。
縣一: 武昌(本渤海懷福縣地。
)鎮一(八十戶。
) 蒲與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度使。
承安三年,設節度副使。
(南至上京六百七十裡,東南至胡裡改一千四百裡,北至北邊界火魯火疃謀克三千裡。
) 合懶路,置總管府。
貞元元年,改總管為尹,仍兼兵馬都總管。
承安三年,設兵馬副總管。
(舊貢海蔥,大定二十七年罷之。
有移鹿古水。
西至上京一千八百裡,東南至高麗界五百裡。
) 恤品路,節度使。
遼時,為率賓府,置刺史。
本率賓故地,太宗天會二年,以耶懶路都孛堇所居地瘠,遂遷于此。
以海陵例罷萬戶,置節度使,因名速頻路節度使。
世宗大定十一年,以耶懶、速頻相去千裡,既居速頻,然不可忘本,遂命名古土門親管猛安曰押懶猛安。
承安三年,設節度副使。
(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裡,東北至胡裡改一千一百,西南至合懶一千二百,北至邊界斡可阿憐千戶二千裡。
“耶懶”又書作“押懶”。
) 曷蘇館路,置節度使。
天會七年,徙治甯州,嘗置都統司,明昌四年廢。
(有化成關,國言曰曷撒罕關。
) 胡裡改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度使。
承安三年,置節度副使。
(西至上京六百三十裡,北至邊界合裡賓忒千戶一千五百裡。
) 烏古迪烈統軍司,後升為招讨司,與蒲與路近。
鹹平路,府一,領刺郡一,縣十。
鹹平府,下,總管府,安東軍節度使,本高麗銅山縣地,遼為鹹州,國初為鹹州路,置都統司。
天德二年八月,升為鹹平府,後為總管府。
置遼東路轉運司、東京鹹平路提刑司。
戶五萬六千四百四。
縣八: 平郭(倚,舊名鹹平,大定七年更。
) 銅山(遼同州鎮安軍,本漢襄平縣,遼太祖時以東平寨置,因名東平,軍曰鎮東。
章宗大定二十九年,以與東平重,故更。
南有柴河,北有清河,西有遼河)。
新興(遼銀州富國軍,本渤海富州,熙宗皇統三年廢州,更名來屬。
有範河,北有柴河,西有遼河。
) 慶雲(遼祺州祐聖軍,本以所俘檀州密雲民建州密雲,後更名,有遼河。
清安(遼肅州信陵軍,熙宗皇統三年降為縣) 榮安(東有遼河。
) 歸仁(遼舊隸通州安遠軍,本渤海強師縣,遼更名,金因之。
北有細河。
) 玉山(章宗承安三年,以烏速集、平郭、林河之間相去六百餘裡之地置,貞祐二年四月升為節,軍曰鎮安。
)
複自積石諸山之南左折而東,逾洮州,越鹽川堡,循渭至大散關北,并山入京兆,絡商州,南以唐鄧西南皆四十裡,取淮之中流為界,而與宋為表裡。
襲遼制,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是為十九路。
其間散府九,節鎮三十六,防禦郡二十二,刺使郡七十三,軍十有六,縣六百三十二。
後複盡升軍為州,或升城堡寨鎮為縣,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縣加于舊五十一,城寨堡關百二十二,鎮四百八十八。
雖貞祐、興定危亡之所廢置,既歸大元,或有因之者,故凡可考必盡著之,其所不載則阙之。
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舊土也,國言“金”曰“按出虎”,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國之号蓋取諸此。
國初稱為内地,天眷元年号上京。
海陵貞元元年遷都于燕,削上京之号,止稱會甯府,稱為國中者以違制論。
大定十三年七月,後為上京。
其山有長白、青嶺、馬紀嶺、完都魯,水有按出虎水、混同江、來流河、宋瓦江、鴨子河。
府一,領節鎮四,防禦一,縣六,鎮一。
舊有會平州,天會二年築,契丹之周特城也,後廢。
(其宮室有乾元殿,天會三年建,天眷元年更名皇極殿。
慶元宮,天會十三年建,殿曰辰居,門曰景晖,天眷二年安太祖以下禦容,為原廟。
朝殿,天眷元年建,殿曰敷德,門曰延光,寝殿曰宵衣,書殿曰稽古。
又有時德宮、明德殿,熙宗嘗享太宗禦容于此,太後所居也。
涼殿,皇統二年構,門曰延福,樓曰五雲,殿曰重明。
東庑南殿曰東華,次曰廣仁。
西庑南殿曰西清,次曰明義。
重明後,東殿曰龍壽,西殿曰奎文。
時令殿及其曰奉元。
有泰和殿,有武德殿,有薰風殿。
其行宮有天開殿,爻剌春水之地也。
有混同江行宮。
太廟、社稷,皇統三年建,正隆二年毀。
原廟,天眷元年以春亭名天元殿,安太祖、太宗、徽宗及諸後禦容。
春亭者,太祖所嘗禦之所也。
天眷二年作原廟,皇統七年改原廟乾文殿曰世德,正隆二年毀。
大定五年複建太祖廟。
興聖宮,德宗所居也,天德元年名之。
興德宮,後更名永祚宮,睿宗所居也,光興宮,世宗所居也。
正隆二年命吏部郎中蕭彥良盡毀宮殿、宗廟、諸大族邸第及儲慶寺,夷其趾,耕墾之。
大定二十一年後修宮殿,建城隍廟。
二十三年以甓束其城。
有皇武殿,擊球校射之所也。
有雲錦亭,有臨漪亭,為籠鷹之所,在按出虎水側。
) 會甯府,下。
初為會甯州,太宗以建都,升為府。
天眷元年,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帶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
後置上京曷懶等路提刑司。
戶三萬一千二百七十。
(舊歲貢秦王魚,大定十二年罷之,又貢豬二萬,二十五年罷之。
東至胡裡改六百三十裡,西到肇州五百五十裡,北至蒲與路七百裡,東南至恤品路一千六百裡,至曷賴路一千八百裡)縣三: 會甯(倚,與府同時置。
有長白山、青嶺、馬紀嶺、勃野澱、綠野澱。
有按出虎河,又書作阿術浒。
有混同江、涞流河。
有得勝陀,國言忽土皚葛蠻,太祖誓師之地也。
) 曲江(初名鎮東,大定七年置,十三年更今名。
) 宜春(大定七年置。
有鴨子河。
) 肇州,下,防禦使。
舊出河店也。
天會八年,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績于此,遂建為州。
天眷元年十月,置防禦使,隸會甯府。
海陵時,嘗為濟州支郡。
承安三年,複以為太祖神武隆興之地,升為節鎮,軍名武興。
五年,置漕運司,以提舉兼州事。
後廢軍。
貞祐二年複升為武興軍節鎮,置招讨司,以使兼州事。
戶五千三百七十五。
縣一: 始興(倚,興州同時置。
有鴨子河、黑龍江。
) 隆州,下,利涉軍節度使。
古扶餘之地,遼太祖時,有黃龍見,遂名黃龍府。
天眷三年,改為濟州,以太祖來攻城時大軍徑涉,不假舟楫之祥也,置利涉軍。
天德三年置上京路都轉運司,四年,改為濟州轉運司。
大定二十九年嫌與山東路濟州同,更今名。
貞祐初,升為隆安府,戶一萬一百八十。
縣一: 利涉(倚,興州同時置。
有混同江、涞流河。
)鎮一(興縣同時置,有混同館。
) 信州,下,彰信軍刺史。
本渤海懷遠軍,遼開泰七年建,取諸路漢民置。
戶七千三百五十九。
縣一: 武昌(本渤海懷福縣地。
)鎮一(八十戶。
) 蒲與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度使。
承安三年,設節度副使。
(南至上京六百七十裡,東南至胡裡改一千四百裡,北至北邊界火魯火疃謀克三千裡。
) 合懶路,置總管府。
貞元元年,改總管為尹,仍兼兵馬都總管。
承安三年,設兵馬副總管。
(舊貢海蔥,大定二十七年罷之。
有移鹿古水。
西至上京一千八百裡,東南至高麗界五百裡。
) 恤品路,節度使。
遼時,為率賓府,置刺史。
本率賓故地,太宗天會二年,以耶懶路都孛堇所居地瘠,遂遷于此。
以海陵例罷萬戶,置節度使,因名速頻路節度使。
世宗大定十一年,以耶懶、速頻相去千裡,既居速頻,然不可忘本,遂命名古土門親管猛安曰押懶猛安。
承安三年,設節度副使。
(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裡,東北至胡裡改一千一百,西南至合懶一千二百,北至邊界斡可阿憐千戶二千裡。
“耶懶”又書作“押懶”。
) 曷蘇館路,置節度使。
天會七年,徙治甯州,嘗置都統司,明昌四年廢。
(有化成關,國言曰曷撒罕關。
) 胡裡改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度使。
承安三年,置節度副使。
(西至上京六百三十裡,北至邊界合裡賓忒千戶一千五百裡。
) 烏古迪烈統軍司,後升為招讨司,與蒲與路近。
鹹平路,府一,領刺郡一,縣十。
鹹平府,下,總管府,安東軍節度使,本高麗銅山縣地,遼為鹹州,國初為鹹州路,置都統司。
天德二年八月,升為鹹平府,後為總管府。
置遼東路轉運司、東京鹹平路提刑司。
戶五萬六千四百四。
縣八: 平郭(倚,舊名鹹平,大定七年更。
) 銅山(遼同州鎮安軍,本漢襄平縣,遼太祖時以東平寨置,因名東平,軍曰鎮東。
章宗大定二十九年,以與東平重,故更。
南有柴河,北有清河,西有遼河)。
新興(遼銀州富國軍,本渤海富州,熙宗皇統三年廢州,更名來屬。
有範河,北有柴河,西有遼河。
) 慶雲(遼祺州祐聖軍,本以所俘檀州密雲民建州密雲,後更名,有遼河。
清安(遼肅州信陵軍,熙宗皇統三年降為縣) 榮安(東有遼河。
) 歸仁(遼舊隸通州安遠軍,本渤海強師縣,遼更名,金因之。
北有細河。
) 玉山(章宗承安三年,以烏速集、平郭、林河之間相去六百餘裡之地置,貞祐二年四月升為節,軍曰鎮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