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墓,開其棺,見骸坼若蟬蛻者。
帝聞,恨曰:「為我合丹,而自服去。
」然所餘丹無它異。
司馬承禎字子微,洛州溫人。
事潘師正,傳辟穀道引術,無不通。
師正異之,曰:「我得陶隱居正一法,逮而四世矣。
」因辭去,遍遊名山,廬天台不出。
武後嘗召之,未幾,去。
睿宗復命其兄承禕就起之,旣至,引入中掖廷問其術,對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夫心目所知見,每損之尚不能已,況攻異端而增智慮哉?」帝曰:「治身則爾,治國若何?」對曰:「國猶身也,故遊心於淡,合氣於漠,與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治。
」帝嗟味曰:「廣成之言也!」錫寶琴、霞紋帔,還之。
開元中,再被召至都,玄宗詔於王屋山置壇室以居。
善篆、隸,帝命以三體寫老子,刊正文句。
又命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縚至所居,按金籙設祠,厚賜焉。
卒,年八十九,贈銀青光祿大夫,謚貞一先生,親文其碑。
自師正、道合與承禎等,語言詼譎似方士,剟之不錄,直取其隱概雲。
賀知章字季真,越州永興人。
性曠夷,善譚說,與族姑子陸象先善。
象先嘗謂人曰:「季真清譚風流,吾一日不見,則鄙吝生矣。
」 證聖初,擢進士、超拔羣類科,累遷太常博士。
張說為麗正殿脩書使,表知章及徐堅、趙冬曦入院,撰六典等書,累年無功。
開元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一日併謝。
宰相源乾曜語說曰:「賀公兩命之榮,足為光寵,然學士、侍郎孰為美?」說曰:「侍郎衣冠之選,然要為具員吏;學士懷先王之道,經緯之文,然後處之。
此其為間也。
」玄宗自為贊賜之。
遷太子右庶子,充侍讀。
申王薨,詔選挽郎,而知章取捨不平,蔭子喧訴不能止,知章梯牆出首以決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
肅宗為太子,知章遷賔客,授祕書監,而左補闕薛令之兼侍讀。
時東宮官積年不遷,令之書壁,望禮之薄,帝見,復題「聽自安者」。
令之即棄官,徒步歸鄉裡。
知章晚節尤誕放,遨嬉裡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祕書外監」。
每醉,輒屬辭,筆不停書,鹹有可觀,未始刊飭。
善草隸,好事者具筆研從之,意有所愜,不復拒,然紙纔十數字,世傳以為寶。
天寶初,病,夢遊帝居,數日寤,乃請為道士,還鄉裡,詔許之,以宅為千秋觀而居。
又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
旣行,帝賜詩,皇太子百官餞送。
擢其子曾子為會稽郡司馬,賜緋魚,使侍養,幼子亦聽為道士。
卒,年八十六。
肅宗乾元初,以雅舊,贈禮部尚書。
令之,長谿人。
肅宗亦以舊恩召,而令之已前卒。
秦系字公緒,越州會稽人。
天寶末,避亂剡溪,北都留守薛兼訓奏為右衛率府倉曹參軍,不就。
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餘章,俗傳東晉時所植,系結廬其上,穴石為研,注老子,彌年不出。
刺史薛播數往見之,歲時緻羊酒,而系未嘗至城門。
姜公輔之謫,見系輒窮日不能去,築室與相近,忘流落之苦。
公輔卒,妻子在遠,系為葬山下。
張建封聞系之不可緻,請就加校書郎。
與劉長卿善,以詩相贈荅。
權德輿曰:「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系用偏師攻之,雖老益壯。
」其後東度秣陵,年八十餘卒。
南安人思之,為立子亭,號其山為高士峰雲。
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
始名龜齡。
父遊朝,通莊、列二子書,為象罔、白馬證諸篇佐其說。
母夢楓生腹上而產志和。
十六擢明經,以策幹肅宗,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因賜名。
後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旣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著玄真子,亦以自號。
有韋詣者,為撰內解。
志和又著太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
兄鶴齡恐其遁世不還,為築室越州東郭,茨以生草,椽棟不施斤斧。
豹席棕屩,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縣令使浚渠,執畚無忤色。
嘗欲以大布製裘,嫂為躬績織,及成,衣之,雖暑不解。
觀察使陳少遊往見,為終日留,表其居曰玄真坊。
以門隘,為買地大其閎,號回軒巷。
先是門阻流水,無梁,少遊為構之,人號大夫橋。
帝嘗賜奴婢各一,志和配為夫婦,號漁童、樵青。
陸羽常問:「孰為往來者?」對曰:「太虛為室,明月為燭,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別心,何有往來?」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志和曰:「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
」辯捷類如此。
善圖山水,酒酣,或擊鼓吹笛,舐筆輒成。
嘗撰漁歌,憲宗圖真求其歌,不能緻。
李德裕稱志和「隱而有名,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光之比」雲。
孔述睿,越州山陰人。
梁侍中休源八世孫。
高祖德紹,事竇建德為中書侍郎,嘗草檄毀薄太宗,賊平,執登汜水樓,責曰:「爾以檄謗我雲何?」對曰:「犬吠非其主。
」帝怒曰:「賊乃主邪?
帝聞,恨曰:「為我合丹,而自服去。
」然所餘丹無它異。
司馬承禎字子微,洛州溫人。
事潘師正,傳辟穀道引術,無不通。
師正異之,曰:「我得陶隱居正一法,逮而四世矣。
」因辭去,遍遊名山,廬天台不出。
武後嘗召之,未幾,去。
睿宗復命其兄承禕就起之,旣至,引入中掖廷問其術,對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夫心目所知見,每損之尚不能已,況攻異端而增智慮哉?」帝曰:「治身則爾,治國若何?」對曰:「國猶身也,故遊心於淡,合氣於漠,與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治。
」帝嗟味曰:「廣成之言也!」錫寶琴、霞紋帔,還之。
開元中,再被召至都,玄宗詔於王屋山置壇室以居。
善篆、隸,帝命以三體寫老子,刊正文句。
又命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縚至所居,按金籙設祠,厚賜焉。
卒,年八十九,贈銀青光祿大夫,謚貞一先生,親文其碑。
自師正、道合與承禎等,語言詼譎似方士,剟之不錄,直取其隱概雲。
賀知章字季真,越州永興人。
性曠夷,善譚說,與族姑子陸象先善。
象先嘗謂人曰:「季真清譚風流,吾一日不見,則鄙吝生矣。
」 證聖初,擢進士、超拔羣類科,累遷太常博士。
張說為麗正殿脩書使,表知章及徐堅、趙冬曦入院,撰六典等書,累年無功。
開元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一日併謝。
宰相源乾曜語說曰:「賀公兩命之榮,足為光寵,然學士、侍郎孰為美?」說曰:「侍郎衣冠之選,然要為具員吏;學士懷先王之道,經緯之文,然後處之。
此其為間也。
」玄宗自為贊賜之。
遷太子右庶子,充侍讀。
申王薨,詔選挽郎,而知章取捨不平,蔭子喧訴不能止,知章梯牆出首以決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
肅宗為太子,知章遷賔客,授祕書監,而左補闕薛令之兼侍讀。
時東宮官積年不遷,令之書壁,望禮之薄,帝見,復題「聽自安者」。
令之即棄官,徒步歸鄉裡。
知章晚節尤誕放,遨嬉裡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祕書外監」。
每醉,輒屬辭,筆不停書,鹹有可觀,未始刊飭。
善草隸,好事者具筆研從之,意有所愜,不復拒,然紙纔十數字,世傳以為寶。
天寶初,病,夢遊帝居,數日寤,乃請為道士,還鄉裡,詔許之,以宅為千秋觀而居。
又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
旣行,帝賜詩,皇太子百官餞送。
擢其子曾子為會稽郡司馬,賜緋魚,使侍養,幼子亦聽為道士。
卒,年八十六。
肅宗乾元初,以雅舊,贈禮部尚書。
令之,長谿人。
肅宗亦以舊恩召,而令之已前卒。
秦系字公緒,越州會稽人。
天寶末,避亂剡溪,北都留守薛兼訓奏為右衛率府倉曹參軍,不就。
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餘章,俗傳東晉時所植,系結廬其上,穴石為研,注老子,彌年不出。
刺史薛播數往見之,歲時緻羊酒,而系未嘗至城門。
姜公輔之謫,見系輒窮日不能去,築室與相近,忘流落之苦。
公輔卒,妻子在遠,系為葬山下。
張建封聞系之不可緻,請就加校書郎。
與劉長卿善,以詩相贈荅。
權德輿曰:「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系用偏師攻之,雖老益壯。
」其後東度秣陵,年八十餘卒。
南安人思之,為立子亭,號其山為高士峰雲。
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
始名龜齡。
父遊朝,通莊、列二子書,為象罔、白馬證諸篇佐其說。
母夢楓生腹上而產志和。
十六擢明經,以策幹肅宗,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因賜名。
後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旣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著玄真子,亦以自號。
有韋詣者,為撰內解。
志和又著太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
兄鶴齡恐其遁世不還,為築室越州東郭,茨以生草,椽棟不施斤斧。
豹席棕屩,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縣令使浚渠,執畚無忤色。
嘗欲以大布製裘,嫂為躬績織,及成,衣之,雖暑不解。
觀察使陳少遊往見,為終日留,表其居曰玄真坊。
以門隘,為買地大其閎,號回軒巷。
先是門阻流水,無梁,少遊為構之,人號大夫橋。
帝嘗賜奴婢各一,志和配為夫婦,號漁童、樵青。
陸羽常問:「孰為往來者?」對曰:「太虛為室,明月為燭,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別心,何有往來?」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志和曰:「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
」辯捷類如此。
善圖山水,酒酣,或擊鼓吹笛,舐筆輒成。
嘗撰漁歌,憲宗圖真求其歌,不能緻。
李德裕稱志和「隱而有名,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光之比」雲。
孔述睿,越州山陰人。
梁侍中休源八世孫。
高祖德紹,事竇建德為中書侍郎,嘗草檄毀薄太宗,賊平,執登汜水樓,責曰:「爾以檄謗我雲何?」對曰:「犬吠非其主。
」帝怒曰:「賊乃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