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外國上

關燈
定堡馬家平緫押李公直敗夏兵三千。

    九月,都統羅世暉卻夏兵于克戎寨。

     興定二年三月,右都監慶山奴奏:「夏人有乞和意,保安、綏德、葭州得文報,乞復互市,以尋舊盟。

    以臣觀之,此出於遵頊,非邊吏所敢專者。

    」朝廷不以為然。

     五月,夏人入葭州,慶山奴破之于馬吉峰。

    七月,犯龕谷,夾谷瑞、趙防敗之,追至質孤堡。

    三年閏月,夏人破通秦寨,提控納合買住擊敗之,自葭蘆川遁去。

    華州元帥完顏合達出安寨堡至隆州,敗其兵二千。

    進攻隆州,克其西南,會暮乃還。

    十二月,詔有司移文夏國。

     四年二月,夏人犯鎮戎,金師敗績,夏人公移語不遜,詔詞臣草牒折之。

    四月,夏兵犯邊,元帥石盞合喜遇于鹿兒原,提控烏古論世顯以偏師敗之,都統王定復破其衆于新泉城。

    元帥慶山奴攻宥州,圍神堆府,穴其城,士卒有登者,援兵至,擊走之,斬首二千,俘百餘人,獲雜畜三千餘。

    八月,夏人陷會州,刺史烏古論世顯降,復犯龕谷,夾谷瑞連戰敗之,夏人乃去。

    是月,詔有司移文議和,事竟不克。

     夏人三萬自高峰鎮圍定西,刺史愛申阿失剌、提控烏古論長壽、溫敦永昌擊走之。

    九月,夏人圍綏平寨、安定堡,未幾,陷西寧州,遂攻定西,烏古論長壽擊卻之。

    乃襲鞏州,石盞合喜逆戰,一日十餘戰,乃解去。

     五年正月,詔樞密院議夏事,奏曰:「夏人聚兵境上,欲由會州入,已遣行省白撒伏兵險要以待之。

    鄜延元帥府伺便發兵以綴其後,足以無慮。

    」二月,寧遠軍節度使夾谷海壽破夏兵于搜嵬堡。

    三月,復取來羌城。

    十月,攻龕谷,白撒連敗之。

    元光元年正月,夏人陷大通城,復取之。

    三月,提控李師林敗夏兵于永木嶺。

    八月,攻寧安寨,十月,攻神林堡,十二月,入質孤堡,提控唐括昉敗之。

     二年,遵頊使其太子德任來伐,德任諫曰:「彼兵勢尚強,不若與之約和。

    」遵頊笑曰:「是非爾所知也。

    彼失蘭州竟不能復,何強之有。

    」德任固諫不從,乞避太子位,願為僧。

    遵頊怒,幽之靈州,遣人代將,會天旱不果。

     是歲,大元兵問罪夏國,延安、慶原元帥府欲乘夏人之困弊伐之,陝西行省白撒、合達以為不可,乃止。

     隴安軍節度使完顏阿鄰日與將士宴飲,不治軍事,夏人乘之,掠民五千餘口、牛羊雜畜數萬而去。

     自天會議和,八十餘年與夏人未嘗有兵革之事。

    及貞祐之初,小有侵掠,以至搆難十年不解,一勝一負精銳皆盡,而兩國俱弊。

     是歲,遵頊傳位於子德旺。

    正大元年,和議成,自稱兄弟之國。

     三年二月,遵頊死,七月,德旺死,嗣立者史失其名。

    明年,夏國亡。

     先是,夏使精方匭匣使王立之來聘,未復命國已亡,詔於京兆安置,充宣差彈壓,主管夏國降戶。

    八年五月,立之妻子三十餘口至環州,詔以歸立之,賜以幣帛。

    立之上言,先世本申州人,乞不仕,居申州。

    詔如所請,以本官居申州,主管唐、鄧、申、裕等處夏國降戶,聽唐、鄧緫帥府節制,給上田千畝、牛具農作雲。

     贊曰: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托跋氏。

    按唐書黨項八部有托跋部,自黨項入居銀、夏之間者號平夏部。

    托跋思恭以破黃巢功賜姓李氏,兄弟相繼為節度使,居夏州,在河南。

    繼遷再立國,元昊始大,乃北渡河,城興州而都之。

     其地初有夏、綏、銀、宥、靈、鹽等州,其後遂取武威、張掖、酒泉、燉煌郡地,南界橫山,東距西河,土宜三種,善水草,宜畜牧,所謂涼州畜牧甲天下者是也。

    土堅腴,水清冽,風氣廣莫,民俗強梗尚氣,重然諾,敢戰鬬。

    自漢、唐以水利積穀食邊兵,興州有漢、唐二渠,甘、涼亦各有灌溉,土境雖小,能以富強,地勢然也。

     五代之際,朝興夕替,制度禮樂盪為灰燼,唐節度使有鼓吹,故夏國聲樂清厲頓挫,猶有鼓吹之遺音焉。

    然能崇尚儒術,尊孔子以帝號,其文章辭命有可觀者。

    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

    故近代學者記西北地理,往往皆臆度言之。

    聖神有作,天下會于一,驛道往來視為東西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