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六十 忠義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兵解去。
遷兩階,賜銀百兩、重綵十端。
遷尚方署令,充行軍副統,升充行省左翼都統。
轉武衛軍都統,充馬軍副提控。
轉鈐轄,充都城東面宣差副提控。
貞祐二年,丁父憂,起復武寧軍節度副使。
破紅襖賊于蘭陵石城堌,一切掠良人為生口。
監察禦史陳規奏:「乞勑有司,凡鶴壽所獲俱從放免。
」詔徐州、歸德行院拘括放之。
尋遙授同知武寧軍節度使事,兼節度副使。
坐出獵縱火延燒官草,杖一百,改同知河平軍節度使事。
興定元年,充馬軍都提控,入宋襄陽界,遙授同知武勝軍節度使事,改遙授睢州刺史。
二年,攻棗陽,三敗宋兵,改遙授同知歸德府事。
三年,奪宋石渠寨,決去棗陽濠水,加宣差鄧州路軍馬從宜,遙授汝州防禦使。
四年,宋扈太尉步騎十萬圍鄧州,鶴壽分兵拒守,出府庫金帛賞士,許以遷官加爵。
自將餘衆日出搏戰,宋兵焚營去,鶴壽被創不能騎馬,遣招撫副使朮虎移刺荅追及之,殺數十人,奪其俘而還。
詔所散金帛勿問,將士優遷官爵,鶴壽遷金紫光祿大夫,遙授武勝軍節度使。
俄丁母憂,以本官起復,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于鄜州。
興定五年閏十二月,鄜州破,鶴壽與數騎突出城,追及之,鶴壽據土山力戰而死。
謚果勇。
蒲察婁室,東北路按出虎割裡罕猛安人。
泰和三年進士。
調慶都、牟平主簿,以廉能遷中都右警巡副使。
補尚書省令史,知管差除。
貞祐初,除吏部主事、監察禦史。
丁母憂,服闕,充行省經歷官,改京兆治中,遙授定西州刺史,充元帥參議官。
興定二年,與元帥承裔攻下西和州。
白撒由秦州進兵抵棧道,宋人悉銳來拒,婁室乘高立幟,策馬旋走,揚塵為疑兵,別遣精騎掩出其後,宋兵大潰,乘勝遂拔興元。
進一階,除丹州刺史。
再遷同知河中府事,權元帥右都監、河東路安撫使。
復取平陽、晉安,優詔褒寵,進一階,賜銀二百兩、重幣二十端,遙授孟州防禦使,權都監如故。
將兵救鄜州,轉戰而至,城破死之。
贈資德大夫、定國軍節度使,謚襄勇。
勑行省求其屍以葬。
女奚烈資祿本姓張氏,鹹平府人。
泰和伐宋,從軍有功,調易縣尉,遷潞縣主簿。
貞祐初,遙授同知德州防禦事,改秦州。
三年,遙授同知通遠軍節度事。
興定元年,改西寧州刺史,賜今姓。
久之,遙授同知臨洮府事,兼定西州刺史。
從元帥右都監完顏阿鄰破宋兵于梢子嶺。
三年,攻破武休關,資祿功最。
詔比將士遷五官、職二等外,資祿更加官、職一等,遙授通遠軍節度使,刺史如故。
五年,遙授隴安軍節度使,俄改金安軍,詔曰:「陝西行省奏軍官闕員。
卿久在行陣,禦下有法,舊隸士卒多在京兆。
今正防秋,關、河要衝,悉心備禦。
」將兵救鄜州。
閏十二月,鄜州破,被執不肯降,遂死。
贈銀青榮祿大夫、中京留守。
元光元年,言事者謂資祿褒贈尚薄,詔錄其二子烈山、林泉,升職一等,陝西行省軍中用之。
趙益,太原人。
讀書肄業。
大元兵入境,益鳩合土豪,保聚山硤,屢戰有功。
晉陽公郭文振署為壽陽令,駐兵榆次重原寨。
遂率衆收復太原,夜登其城,斬馘甚衆,所獲馬仗不可計,護老幼二萬餘口以出。
升太原治中,復擢同知府事、兼招撫使。
元光元年八月,大元兵大至,攻城益急,知不可支,迺自焚其府庫,殺妻子,沉其符印于井,遂自殺。
宣宗聞之嘉歎,贈銀青榮祿大夫、河東北路宣撫使,仍諭有司求其子孫錄用。
侯小叔,河東縣人。
為河津水手。
貞祐初,籍充鎮威軍,以勞補官。
元光元年,遷河中府判官,權河東南路安撫副使。
小叔盡護農民入城,以家財賞戰士。
河中圍解,遷治中,安撫如故。
樞密院奏「小叔才能可用,權位輕不足以威衆,乞假符節。
」十二月,詔權元帥右都監,便宜從事。
提控吳德說小叔出降,叱出斬之。
表兄張先從容言大兵勢重,可出降以保妻子,小叔怒謂先曰:「我舟人子,緻身至此,何謂出降。
」縛先於柱而殺之,飯僧祭葬,以盡戚黨之禮。
頃之,樞密院遣都監訛論與小叔議兵事,小叔出城與訛論會,石天應乘之取河中府,作浮橋通陝西。
小叔駐樂李山寨,衆兵畢會,夜半坎城以登,焚樓櫓,火照城中,天應大驚不知所為,盡棄輜重、牌印、馬牛雜畜,死于雙市門。
小叔燒絕浮橋,撫定其衆。
遷昭毅大將軍,遙授孟州防禦使、同知府事,監軍、安撫如故。
二年正月,大元軍騎十萬圍河中,緫帥訛可遣提控孫昌率兵五千,樞密副使完顏賽不遣李仁智率兵三
遷兩階,賜銀百兩、重綵十端。
遷尚方署令,充行軍副統,升充行省左翼都統。
轉武衛軍都統,充馬軍副提控。
轉鈐轄,充都城東面宣差副提控。
貞祐二年,丁父憂,起復武寧軍節度副使。
破紅襖賊于蘭陵石城堌,一切掠良人為生口。
監察禦史陳規奏:「乞勑有司,凡鶴壽所獲俱從放免。
」詔徐州、歸德行院拘括放之。
尋遙授同知武寧軍節度使事,兼節度副使。
坐出獵縱火延燒官草,杖一百,改同知河平軍節度使事。
興定元年,充馬軍都提控,入宋襄陽界,遙授同知武勝軍節度使事,改遙授睢州刺史。
二年,攻棗陽,三敗宋兵,改遙授同知歸德府事。
三年,奪宋石渠寨,決去棗陽濠水,加宣差鄧州路軍馬從宜,遙授汝州防禦使。
四年,宋扈太尉步騎十萬圍鄧州,鶴壽分兵拒守,出府庫金帛賞士,許以遷官加爵。
自將餘衆日出搏戰,宋兵焚營去,鶴壽被創不能騎馬,遣招撫副使朮虎移刺荅追及之,殺數十人,奪其俘而還。
詔所散金帛勿問,將士優遷官爵,鶴壽遷金紫光祿大夫,遙授武勝軍節度使。
俄丁母憂,以本官起復,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于鄜州。
興定五年閏十二月,鄜州破,鶴壽與數騎突出城,追及之,鶴壽據土山力戰而死。
謚果勇。
蒲察婁室,東北路按出虎割裡罕猛安人。
泰和三年進士。
調慶都、牟平主簿,以廉能遷中都右警巡副使。
補尚書省令史,知管差除。
貞祐初,除吏部主事、監察禦史。
丁母憂,服闕,充行省經歷官,改京兆治中,遙授定西州刺史,充元帥參議官。
興定二年,與元帥承裔攻下西和州。
白撒由秦州進兵抵棧道,宋人悉銳來拒,婁室乘高立幟,策馬旋走,揚塵為疑兵,別遣精騎掩出其後,宋兵大潰,乘勝遂拔興元。
進一階,除丹州刺史。
再遷同知河中府事,權元帥右都監、河東路安撫使。
復取平陽、晉安,優詔褒寵,進一階,賜銀二百兩、重幣二十端,遙授孟州防禦使,權都監如故。
將兵救鄜州,轉戰而至,城破死之。
贈資德大夫、定國軍節度使,謚襄勇。
勑行省求其屍以葬。
女奚烈資祿本姓張氏,鹹平府人。
泰和伐宋,從軍有功,調易縣尉,遷潞縣主簿。
貞祐初,遙授同知德州防禦事,改秦州。
三年,遙授同知通遠軍節度事。
興定元年,改西寧州刺史,賜今姓。
久之,遙授同知臨洮府事,兼定西州刺史。
從元帥右都監完顏阿鄰破宋兵于梢子嶺。
三年,攻破武休關,資祿功最。
詔比將士遷五官、職二等外,資祿更加官、職一等,遙授通遠軍節度使,刺史如故。
五年,遙授隴安軍節度使,俄改金安軍,詔曰:「陝西行省奏軍官闕員。
卿久在行陣,禦下有法,舊隸士卒多在京兆。
今正防秋,關、河要衝,悉心備禦。
」將兵救鄜州。
閏十二月,鄜州破,被執不肯降,遂死。
贈銀青榮祿大夫、中京留守。
元光元年,言事者謂資祿褒贈尚薄,詔錄其二子烈山、林泉,升職一等,陝西行省軍中用之。
趙益,太原人。
讀書肄業。
大元兵入境,益鳩合土豪,保聚山硤,屢戰有功。
晉陽公郭文振署為壽陽令,駐兵榆次重原寨。
遂率衆收復太原,夜登其城,斬馘甚衆,所獲馬仗不可計,護老幼二萬餘口以出。
升太原治中,復擢同知府事、兼招撫使。
元光元年八月,大元兵大至,攻城益急,知不可支,迺自焚其府庫,殺妻子,沉其符印于井,遂自殺。
宣宗聞之嘉歎,贈銀青榮祿大夫、河東北路宣撫使,仍諭有司求其子孫錄用。
侯小叔,河東縣人。
為河津水手。
貞祐初,籍充鎮威軍,以勞補官。
元光元年,遷河中府判官,權河東南路安撫副使。
小叔盡護農民入城,以家財賞戰士。
河中圍解,遷治中,安撫如故。
樞密院奏「小叔才能可用,權位輕不足以威衆,乞假符節。
」十二月,詔權元帥右都監,便宜從事。
提控吳德說小叔出降,叱出斬之。
表兄張先從容言大兵勢重,可出降以保妻子,小叔怒謂先曰:「我舟人子,緻身至此,何謂出降。
」縛先於柱而殺之,飯僧祭葬,以盡戚黨之禮。
頃之,樞密院遣都監訛論與小叔議兵事,小叔出城與訛論會,石天應乘之取河中府,作浮橋通陝西。
小叔駐樂李山寨,衆兵畢會,夜半坎城以登,焚樓櫓,火照城中,天應大驚不知所為,盡棄輜重、牌印、馬牛雜畜,死于雙市門。
小叔燒絕浮橋,撫定其衆。
遷昭毅大將軍,遙授孟州防禦使、同知府事,監軍、安撫如故。
二年正月,大元軍騎十萬圍河中,緫帥訛可遣提控孫昌率兵五千,樞密副使完顏賽不遣李仁智率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