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一百0六 列傳第四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使把回海備鞏州諸鎮,宋兵萬餘自鞏州轆轤嶺入,高琪奮擊破之,賜銀百兩、重綵十端。
青宜可內附,詔知府事石抹仲溫與高琪俱出界,與青宜可合兵進取。
詔高琪曰:「汝年尚少,近聞與宋人力戰奮勇,朕甚嘉之。
今與仲溫同行出界,如其成功,高爵厚祿,朕不吝也。
」 詔封吳曦為蜀國王,高琪為封冊使。
詔戒諭曰:「卿讀書解事,蜀人亦識威名,勿以財賄動心,失大國體。
如或隨去奉職有違禮生事,卿與喬宇體察以聞。
」使還,加都統,號平南虎威將軍。
宋安丙遣李孝義率步騎三萬攻秦州,先以萬人圍皂角堡,高琪赴之。
宋兵列陣山谷,以武車為左右翼,伏弩其下來逆戰。
旣合,宋兵陽卻。
高琪軍見宋兵伏不得前,退整陣,宋兵復來。
凡五戰,宋兵益堅,不可以得志。
高琪分騎為二,出者戰則止者俟,止者出則戰者還,還者復出以更。
久之,遣蒲察桃思剌潛兵上山,自山馳下合擊,大破宋兵,斬首四千級,生擒數百人,李孝義乃解圍去。
宋兵三千緻馬連寨以窺湫池,遣夾谷福壽擊走之,斬七百餘級。
大安三年,累官泰州刺史,以乣軍三千屯通玄門外。
未幾,升縉山縣為鎮州,以高琪為防禦使,權元帥右都監,所部乣軍賞賚有差。
至寧元年八月,尚書左丞完顏綱將兵十萬行省於縉山,敗績。
貞祐初,遷元帥右監軍。
閏月,詔高琪曰:「聞軍事皆中覆,得無失機會乎?自今當即行之,朕但責成功耳。
」 是月,被詔自鎮州移軍守禦中都迤南,次良鄉不得前,乃還中都。
每出戰輒敗,紇石烈執中戒之曰:「汝連敗矣,若再不勝,當以軍法從事。
」及出果敗,高琪懼誅。
十月辛亥,高琪自軍中入,遂以兵圍執中第,殺執中,持其首詣闕待罪。
宣宗赦之,以為左副元帥,一行將士遷賞有差。
丙寅,詔曰:「胡沙虎畜無君之心,形迹露見,不可盡言。
武衛副使提點近侍局慶山奴、近侍局使斜烈、直長撒合輦累曾陳奏,方慎圖之。
斜烈漏此意於按察判官胡魯,胡魯以告翰林待制訛出,訛出達於高琪,今月十五日將胡沙虎戮訖。
惟茲臣庶將恐有疑,肆降劄書,不匿厥旨。
」論者謂高琪專殺,故降此詔。
頃之,拜平章政事。
宣宗論馬政,顧高琪曰:「往歲市馬西夏,今肯市否?」對曰:「木波畜馬甚多,市之可得,括緣邊部落馬,亦不少矣。
」宣宗曰:「盡括邊馬,緩急如之何?」閱三日,復奏曰:「河南鎮防二十餘軍,計可得精騎二萬,緩急亦足用。
」宣宗曰:「馬雖多,養之有法,習之有時,詳諭所司令加意也。
」貞祐二年十一月,宣宗問高琪曰:「所造軍器往往不可用,此誰之罪也?」對曰:「軍器美惡在兵部,材物則戶部,工匠則工部。
」宣宗曰:「治之!且將敗事。
」宣宗問楊安兒事,高琪對曰:「賊方據險,臣令主將以石牆圍之,勢不得出,擒在旦夕矣。
」宣宗曰:「可以急攻,或力戰突圍,我師必有傷者。
」 應奉翰林文字完顏素蘭自中都議軍事還,上書求見,乞屏左右。
故事,有奏密事輒屏左右。
先是,太府監丞遊茂以高琪威權太重,中外畏之,常以為憂,因入見,屏人密奏,請裁抑之。
宣宗曰:「旣委任之,權安得不重?」茂退不自安,復欲結高琪,詣其第上書曰「宰相自有體,豈可以此生人主之疑,招天下之議。
」恐高琪不相信,復曰:「茂嘗間見主上,實惡相公權重。
相公若能用茂,當使上不疑,而下無所議。
」高琪聞茂嘗請間屏人奏事,疑之,乃具以聞。
遊茂論死,詔免死,杖一百,除名。
自是凡屏人奏事,必令近臣一人侍立。
及素蘭請密,召至近侍局,給筆劄,使書所欲言。
少頃,宣宗禦便殿見之,惟留近侍局直長趙和和侍立。
素蘭奏曰:「日者,元帥府議削伯德文哥兵權,朝廷乃詔領義軍。
改除之命拒而不受,元帥府方欲討捕,朝廷復赦之,且不令隸元帥府。
不知誰為陛下畫此計者,臣自外風聞皆出平章高琪。
」宣宗曰:「汝何以知此事出於高琪?」素蘭曰:「臣見文哥與永清副提控劉溫牒雲,差人張希韓至自南京,道副樞平章處分,已奏令文哥隸大名行省,毋遵中都帥府約束。
溫即具言於帥府。
然則,文哥與高琪計結,明矣。
」上頷之。
素蘭復奏曰:「高琪本無勳望,嚮以畏死擅殺胡沙虎,計出於無聊耳。
妒賢能,樹黨與,竊弄威權,自作威福。
去歲,都下書生樊知一詣高琪,言乣軍不可信,恐生亂。
高琪以刀杖決殺之,自是無復敢言軍國利害者。
使其黨移剌塔不也為武寧軍節度使,招乣軍,已而無功,復以為武衛軍使。
以臣觀之,此賊滅亂紀綱,戕害忠良,實有不欲國家平治之意。
惟陛下斷然行之,社稷之福也。
」宣宗曰:「朕徐思之。
」素蘭出,復戒曰:「慎無洩也。
」 四年十月,大元大兵取潼關,次嵩、汝間,待闕臺院令史高嶷上書曰:「向者河朔敗績,朝廷不時出應,此失機會一也。
及深入吾境,都城精兵無慮數十萬,若效命一戰,必無今日之憂,此失機會二也。
旣退之後,不議追襲,此失機會三也。
今已度關,不亟進禦,患益深矣。
乞命平章政事高琪為帥,以厭衆心。
」不報。
禦史臺言:「兵踰潼關、崤、澠,深入重地,近抵西郊。
彼知京師屯宿重兵,不復叩城索戰,但以遊騎遮絕道路,而別兵攻擊州縣,是亦困京師之漸也。
若專以城守為事,中都之危又將見於今日,況公私蓄積視中都百不及一,此臣等所為寒心也。
不攻京城而縱其別攻州縣,是猶火在腹心,撥置于手足之上,均一身也,願陛下察之。
請以陝西兵扼拒潼關,與右副元帥蒲察阿裡不孫為掎角之勢,選在京勇敢之將十數人,各付精兵數千,隨宜伺察,且戰且守,復諭河北,亦以此待之。
」詔付尚書省,高琪奏曰:「臺官素不習兵,備禦方略,非所知也。
」遂寢。
高琪止
青宜可內附,詔知府事石抹仲溫與高琪俱出界,與青宜可合兵進取。
詔高琪曰:「汝年尚少,近聞與宋人力戰奮勇,朕甚嘉之。
今與仲溫同行出界,如其成功,高爵厚祿,朕不吝也。
」 詔封吳曦為蜀國王,高琪為封冊使。
詔戒諭曰:「卿讀書解事,蜀人亦識威名,勿以財賄動心,失大國體。
如或隨去奉職有違禮生事,卿與喬宇體察以聞。
」使還,加都統,號平南虎威將軍。
宋安丙遣李孝義率步騎三萬攻秦州,先以萬人圍皂角堡,高琪赴之。
宋兵列陣山谷,以武車為左右翼,伏弩其下來逆戰。
旣合,宋兵陽卻。
高琪軍見宋兵伏不得前,退整陣,宋兵復來。
凡五戰,宋兵益堅,不可以得志。
高琪分騎為二,出者戰則止者俟,止者出則戰者還,還者復出以更。
久之,遣蒲察桃思剌潛兵上山,自山馳下合擊,大破宋兵,斬首四千級,生擒數百人,李孝義乃解圍去。
宋兵三千緻馬連寨以窺湫池,遣夾谷福壽擊走之,斬七百餘級。
大安三年,累官泰州刺史,以乣軍三千屯通玄門外。
未幾,升縉山縣為鎮州,以高琪為防禦使,權元帥右都監,所部乣軍賞賚有差。
至寧元年八月,尚書左丞完顏綱將兵十萬行省於縉山,敗績。
貞祐初,遷元帥右監軍。
閏月,詔高琪曰:「聞軍事皆中覆,得無失機會乎?自今當即行之,朕但責成功耳。
」 是月,被詔自鎮州移軍守禦中都迤南,次良鄉不得前,乃還中都。
每出戰輒敗,紇石烈執中戒之曰:「汝連敗矣,若再不勝,當以軍法從事。
」及出果敗,高琪懼誅。
十月辛亥,高琪自軍中入,遂以兵圍執中第,殺執中,持其首詣闕待罪。
宣宗赦之,以為左副元帥,一行將士遷賞有差。
丙寅,詔曰:「胡沙虎畜無君之心,形迹露見,不可盡言。
武衛副使提點近侍局慶山奴、近侍局使斜烈、直長撒合輦累曾陳奏,方慎圖之。
斜烈漏此意於按察判官胡魯,胡魯以告翰林待制訛出,訛出達於高琪,今月十五日將胡沙虎戮訖。
惟茲臣庶將恐有疑,肆降劄書,不匿厥旨。
」論者謂高琪專殺,故降此詔。
頃之,拜平章政事。
宣宗論馬政,顧高琪曰:「往歲市馬西夏,今肯市否?」對曰:「木波畜馬甚多,市之可得,括緣邊部落馬,亦不少矣。
」宣宗曰:「盡括邊馬,緩急如之何?」閱三日,復奏曰:「河南鎮防二十餘軍,計可得精騎二萬,緩急亦足用。
」宣宗曰:「馬雖多,養之有法,習之有時,詳諭所司令加意也。
」貞祐二年十一月,宣宗問高琪曰:「所造軍器往往不可用,此誰之罪也?」對曰:「軍器美惡在兵部,材物則戶部,工匠則工部。
」宣宗曰:「治之!且將敗事。
」宣宗問楊安兒事,高琪對曰:「賊方據險,臣令主將以石牆圍之,勢不得出,擒在旦夕矣。
」宣宗曰:「可以急攻,或力戰突圍,我師必有傷者。
」 應奉翰林文字完顏素蘭自中都議軍事還,上書求見,乞屏左右。
故事,有奏密事輒屏左右。
先是,太府監丞遊茂以高琪威權太重,中外畏之,常以為憂,因入見,屏人密奏,請裁抑之。
宣宗曰:「旣委任之,權安得不重?」茂退不自安,復欲結高琪,詣其第上書曰「宰相自有體,豈可以此生人主之疑,招天下之議。
」恐高琪不相信,復曰:「茂嘗間見主上,實惡相公權重。
相公若能用茂,當使上不疑,而下無所議。
」高琪聞茂嘗請間屏人奏事,疑之,乃具以聞。
遊茂論死,詔免死,杖一百,除名。
自是凡屏人奏事,必令近臣一人侍立。
及素蘭請密,召至近侍局,給筆劄,使書所欲言。
少頃,宣宗禦便殿見之,惟留近侍局直長趙和和侍立。
素蘭奏曰:「日者,元帥府議削伯德文哥兵權,朝廷乃詔領義軍。
改除之命拒而不受,元帥府方欲討捕,朝廷復赦之,且不令隸元帥府。
不知誰為陛下畫此計者,臣自外風聞皆出平章高琪。
」宣宗曰:「汝何以知此事出於高琪?」素蘭曰:「臣見文哥與永清副提控劉溫牒雲,差人張希韓至自南京,道副樞平章處分,已奏令文哥隸大名行省,毋遵中都帥府約束。
溫即具言於帥府。
然則,文哥與高琪計結,明矣。
」上頷之。
素蘭復奏曰:「高琪本無勳望,嚮以畏死擅殺胡沙虎,計出於無聊耳。
妒賢能,樹黨與,竊弄威權,自作威福。
去歲,都下書生樊知一詣高琪,言乣軍不可信,恐生亂。
高琪以刀杖決殺之,自是無復敢言軍國利害者。
使其黨移剌塔不也為武寧軍節度使,招乣軍,已而無功,復以為武衛軍使。
以臣觀之,此賊滅亂紀綱,戕害忠良,實有不欲國家平治之意。
惟陛下斷然行之,社稷之福也。
」宣宗曰:「朕徐思之。
」素蘭出,復戒曰:「慎無洩也。
」 四年十月,大元大兵取潼關,次嵩、汝間,待闕臺院令史高嶷上書曰:「向者河朔敗績,朝廷不時出應,此失機會一也。
及深入吾境,都城精兵無慮數十萬,若效命一戰,必無今日之憂,此失機會二也。
旣退之後,不議追襲,此失機會三也。
今已度關,不亟進禦,患益深矣。
乞命平章政事高琪為帥,以厭衆心。
」不報。
禦史臺言:「兵踰潼關、崤、澠,深入重地,近抵西郊。
彼知京師屯宿重兵,不復叩城索戰,但以遊騎遮絕道路,而別兵攻擊州縣,是亦困京師之漸也。
若專以城守為事,中都之危又將見於今日,況公私蓄積視中都百不及一,此臣等所為寒心也。
不攻京城而縱其別攻州縣,是猶火在腹心,撥置于手足之上,均一身也,願陛下察之。
請以陝西兵扼拒潼關,與右副元帥蒲察阿裡不孫為掎角之勢,選在京勇敢之將十數人,各付精兵數千,隨宜伺察,且戰且守,復諭河北,亦以此待之。
」詔付尚書省,高琪奏曰:「臺官素不習兵,備禦方略,非所知也。
」遂寢。
高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