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八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願留,詔從之。
八年,改同知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馬都緫管,遷西北路招討使,入為兵部尚書。
僕散忽土嘗與海陵篡立,恃勢陵傲同列,忠義因會飲衆辱之,海陵不悅,出為震武軍節度使。
火山賊李鐵槍乘暑來攻,忠義單衣從一騎迎擊之,射殺數人,賊乃退。
改臨洮尹,兼熈秦路兵馬都緫管。
海陵召至京師謂之曰:「洮河地接吐蕃、木波,異時剽害良民,州縣不能制。
汝宿將,故以命汝。
」賜絛服、玉具、佩刀。
閱再考,徙平陽尹,再徙濟南尹。
以本官為漢南路行營副統制,伐宋,克通化軍。
世宗立,海陵死揚州,罷兵入朝京師,拜尚書右丞。
移剌窩斡僭號,兵久不決。
右副元帥完顏謀衍旣敗之于霿{雨松}河,乃擁衆,貪鹵掠,不追討,而縱其子斜哥暴橫軍中,士卒不用命。
賊得水草善地,官軍踵其遺餘,水草乏,馬益弱,賊軼出山西,久無功。
忠義請曰「契丹小寇,不時殄滅,緻煩聖慮。
臣聞主憂臣辱,願效死力除之。
」世宗大悅。
即召還謀衍,勒歸斜哥本貫。
拜忠義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帥,封榮國公,賜以禦府貂裘、賔鐵吐鶻弓矢大刀、具裝對馬及安山鐵甲、金牌,詔曰:「軍中將士有犯,連職之外並以軍法從事,有功者依格遷賞。
」詔諸將士曰:「兵久駐邊陲,蠹費財用,百姓不得休息。
今以右丞忠義為平章政事、右副元帥,宜同心戮力,無或弛慢。
」 忠義至軍,賊陷靈山、同昌、惠和等縣,陣而西行。
忠義追之,及于花道,宗亨為左翼,宗敘為右翼,與賊夾河而陣。
賊渡河,先攻左翼,偏敗,右翼救之,賊引去。
窩斡乃以精銳自隨,以羸兵護其母妻輜重由別道西走,期於山後會集。
追復及于裊嶺西陷泉。
與賊遇,時昏霧四塞,跬步莫睹物色,忠義禱曰:「狂寇肆暴,殺戮無辜,天不助惡,當為開霽。
」奠已,昏霧廓然。
及戰,忠義左據南岡,為偃月陣,右迤而北,大敗之,獲其弟裊,俘生口三十萬,獲雜畜十餘萬,車帳金珍以鉅萬計,悉分諸軍。
賊走趨奚地,遣將追躡,至七渡河,又敗之。
旣踰渾嶺,復進軍襲之,望風奔潰,遁入奚中,降者相屬於路。
詔忠義曰:「卿材能素著,果能大破賊衆,朕甚嘉之。
今遣勞卿,如朕親往。
賜卿禦衣、及骨睹犀具佩刀、通犀帶等。
就以俘獲,均散軍士。
」窩斡旣敗,遂入于奚中。
高忠建敗奚于栲栳山,移剌道取抹白諸奚之家,抹白奚乃降,窩斡勢益弱。
紇石烈志寧獲賊將稍合住,縱之使歸,約以捕窩斡自贖,仍許以官賞。
稍合住與其黨,執窩斡詣完顏思敬降。
契丹平。
忠義朝京師,拜尚書右丞相,改封沂國公,以玉帶賜之。
自海陵遇弒,大軍北還,而窩斡鴟張,命將徂征。
及窩斡敗,其黨括裡、紮八奔入于宋,宋人用其謀,侵掠邊鄙,攻取泗、壽、唐、海州。
於是,宋主傳位于宗室子慎,是為宋孝宗,雖嘗遣使來,而欲用敵國禮。
世宗以紇石烈志寧經略宋事,制詔忠義以丞相緫戎事,居南京節制諸將,時大定二年也。
忠義將行,陛辭,上諭之曰:「彼若歸侵疆,貢禮如故,則可罷兵。
」旣至南京,簡閱士卒,分屯要害,戒諸將嚴守備。
使左副元帥志寧移牒宋樞密使張浚,其略曰:「可還所侵本朝內地,各守自來畫定疆界,凡事一依皇統以來舊約,帥府亦當解嚴。
如必欲抗衡,請會兵相見。
」宋宣撫使張浚復書志寧曰:「疆埸之一彼一此,兵家之或勝或負,何常之有,當置勿道。
謹遣官僚,敬造麾下議之。
」是時,已復泗、壽、鄧州,請隳其城,遷其民于宿、亳、蔡州,上曰:「三州本吾土也,得之則已。
」忠義使將士擇善水草休息,且牧馬,俟來歲取淮南。
初,世宗詔諸將由泗、壽、唐鄧三道進發,宋人聞之,即自方城、葉縣以來田野皆燒夷之,使無所芻牧。
忠義命唐、鄧道軍芻牧許、汝間。
三年,忠義入奏事,遂以丞相兼都元帥。
無何,還軍中。
忠義與宋相持日久,慮夏久雨,弓力易減,宋或乘時見攻,豫選勁弓萬張於別庫。
及自汴赴闕議事,次濬州,宋將李世輔果掩取靈璧、虹縣,遂陷宿州。
忠義使人還汴,發所貯勁弓給志寧軍,與宋人戰,遂大捷,竟復宿州。
忠義還,以書責宋。
宋同知樞密院事洪遵、計議官盧仲賢,遣使二輩持與志寧書及手狀,歸海、泗、唐、鄧州所侵地,約為叔姪國。
報書期十一月使入境,宋又使人來言,禮物未備,請俟十二月行成。
忠義以其事馳奏,請定書式,且言宋書如式,則許其入界,如其不然,勢須遣還本國,復稟其主,若是往復,動經七八十日,恐誤軍馬進取。
世宗以詔諭之曰:「若宋人歸疆,歲幣如昔,可免奉表稱臣,許世為姪國。
」忠義乃貽書宋人,前後凡七,宋人他託未從。
忠義移大軍壓淮境,遣志寧率偏師渡淮,取盱眙、濠、廬、和、滁等州,宋人懼。
而世宗
八年,改同知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馬都緫管,遷西北路招討使,入為兵部尚書。
僕散忽土嘗與海陵篡立,恃勢陵傲同列,忠義因會飲衆辱之,海陵不悅,出為震武軍節度使。
火山賊李鐵槍乘暑來攻,忠義單衣從一騎迎擊之,射殺數人,賊乃退。
改臨洮尹,兼熈秦路兵馬都緫管。
海陵召至京師謂之曰:「洮河地接吐蕃、木波,異時剽害良民,州縣不能制。
汝宿將,故以命汝。
」賜絛服、玉具、佩刀。
閱再考,徙平陽尹,再徙濟南尹。
以本官為漢南路行營副統制,伐宋,克通化軍。
世宗立,海陵死揚州,罷兵入朝京師,拜尚書右丞。
移剌窩斡僭號,兵久不決。
右副元帥完顏謀衍旣敗之于霿{雨松}河,乃擁衆,貪鹵掠,不追討,而縱其子斜哥暴橫軍中,士卒不用命。
賊得水草善地,官軍踵其遺餘,水草乏,馬益弱,賊軼出山西,久無功。
忠義請曰「契丹小寇,不時殄滅,緻煩聖慮。
臣聞主憂臣辱,願效死力除之。
」世宗大悅。
即召還謀衍,勒歸斜哥本貫。
拜忠義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帥,封榮國公,賜以禦府貂裘、賔鐵吐鶻弓矢大刀、具裝對馬及安山鐵甲、金牌,詔曰:「軍中將士有犯,連職之外並以軍法從事,有功者依格遷賞。
」詔諸將士曰:「兵久駐邊陲,蠹費財用,百姓不得休息。
今以右丞忠義為平章政事、右副元帥,宜同心戮力,無或弛慢。
」 忠義至軍,賊陷靈山、同昌、惠和等縣,陣而西行。
忠義追之,及于花道,宗亨為左翼,宗敘為右翼,與賊夾河而陣。
賊渡河,先攻左翼,偏敗,右翼救之,賊引去。
窩斡乃以精銳自隨,以羸兵護其母妻輜重由別道西走,期於山後會集。
追復及于裊嶺西陷泉。
與賊遇,時昏霧四塞,跬步莫睹物色,忠義禱曰:「狂寇肆暴,殺戮無辜,天不助惡,當為開霽。
」奠已,昏霧廓然。
及戰,忠義左據南岡,為偃月陣,右迤而北,大敗之,獲其弟裊,俘生口三十萬,獲雜畜十餘萬,車帳金珍以鉅萬計,悉分諸軍。
賊走趨奚地,遣將追躡,至七渡河,又敗之。
旣踰渾嶺,復進軍襲之,望風奔潰,遁入奚中,降者相屬於路。
詔忠義曰:「卿材能素著,果能大破賊衆,朕甚嘉之。
今遣勞卿,如朕親往。
賜卿禦衣、及骨睹犀具佩刀、通犀帶等。
就以俘獲,均散軍士。
」窩斡旣敗,遂入于奚中。
高忠建敗奚于栲栳山,移剌道取抹白諸奚之家,抹白奚乃降,窩斡勢益弱。
紇石烈志寧獲賊將稍合住,縱之使歸,約以捕窩斡自贖,仍許以官賞。
稍合住與其黨,執窩斡詣完顏思敬降。
契丹平。
忠義朝京師,拜尚書右丞相,改封沂國公,以玉帶賜之。
自海陵遇弒,大軍北還,而窩斡鴟張,命將徂征。
及窩斡敗,其黨括裡、紮八奔入于宋,宋人用其謀,侵掠邊鄙,攻取泗、壽、唐、海州。
於是,宋主傳位于宗室子慎,是為宋孝宗,雖嘗遣使來,而欲用敵國禮。
世宗以紇石烈志寧經略宋事,制詔忠義以丞相緫戎事,居南京節制諸將,時大定二年也。
忠義將行,陛辭,上諭之曰:「彼若歸侵疆,貢禮如故,則可罷兵。
」旣至南京,簡閱士卒,分屯要害,戒諸將嚴守備。
使左副元帥志寧移牒宋樞密使張浚,其略曰:「可還所侵本朝內地,各守自來畫定疆界,凡事一依皇統以來舊約,帥府亦當解嚴。
如必欲抗衡,請會兵相見。
」宋宣撫使張浚復書志寧曰:「疆埸之一彼一此,兵家之或勝或負,何常之有,當置勿道。
謹遣官僚,敬造麾下議之。
」是時,已復泗、壽、鄧州,請隳其城,遷其民于宿、亳、蔡州,上曰:「三州本吾土也,得之則已。
」忠義使將士擇善水草休息,且牧馬,俟來歲取淮南。
初,世宗詔諸將由泗、壽、唐鄧三道進發,宋人聞之,即自方城、葉縣以來田野皆燒夷之,使無所芻牧。
忠義命唐、鄧道軍芻牧許、汝間。
三年,忠義入奏事,遂以丞相兼都元帥。
無何,還軍中。
忠義與宋相持日久,慮夏久雨,弓力易減,宋或乘時見攻,豫選勁弓萬張於別庫。
及自汴赴闕議事,次濬州,宋將李世輔果掩取靈璧、虹縣,遂陷宿州。
忠義使人還汴,發所貯勁弓給志寧軍,與宋人戰,遂大捷,竟復宿州。
忠義還,以書責宋。
宋同知樞密院事洪遵、計議官盧仲賢,遣使二輩持與志寧書及手狀,歸海、泗、唐、鄧州所侵地,約為叔姪國。
報書期十一月使入境,宋又使人來言,禮物未備,請俟十二月行成。
忠義以其事馳奏,請定書式,且言宋書如式,則許其入界,如其不然,勢須遣還本國,復稟其主,若是往復,動經七八十日,恐誤軍馬進取。
世宗以詔諭之曰:「若宋人歸疆,歲幣如昔,可免奉表稱臣,許世為姪國。
」忠義乃貽書宋人,前後凡七,宋人他託未從。
忠義移大軍壓淮境,遣志寧率偏師渡淮,取盱眙、濠、廬、和、滁等州,宋人懼。
而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