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六十六 列傳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異之。
移鎮鎮西。
泰和六年,緻仕,卒。
衷孝悌貞謹,深悉本朝婚禮,皇族婚嫁每令衷相之。
治復有能稱,其在寧海、蠡州,平賦役無擾,民立石頌遺愛。
大安初,追贈輔國上將軍。
齊,本名掃合,穆宗曾孫。
父胡八魯,寧州刺史。
大定中,以族次充司屬司將軍,授同知復州軍州事,累遷刑部員外郎。
上諭曰「本朝以來,未嘗有內族為六部郎官者,以卿歷職廉能,故授之。
」先是,復州合冢罕關地方七百餘裡,因圍獵,禁民樵捕。
齊言其地肥衍,令賦民開種則公私有益。
上然之,為弛禁。
即牧民以居,田收甚利,因名其地曰合冢罕猛安。
章宗立,改戶部員外郎,出為磁州刺史,治以寬簡,未嘗留獄。
屬邑武安,有道士視觀宇不謹,吏民為請鄰郡王師者代主之。
道士忿奪其利,告王私置禁銅器,法當徒。
縣令惡其為人,反坐之,具獄上。
齊審其誣。
又以王有德,不忍坐之,問同僚,無以對。
齊曰:「道士同請即同居也,當準首,俱釋其罪。
」其寬明有體,皆此類也。
磁,名郡,刺史皆朝廷遴選,郡人以前政有聲如劉徽柔、程輝、高德裕皆不及也。
河北提刑司以治狀聞。
明昌三年,始議置諸王傅,頗難其選,乃以齊傅兗王。
王將至任郡,猛安迎接,齊峻卻之。
王怪問故,曰:「王國藩輔,猛安皆緫戎職,於王何利焉,卻之以遠嫌也。
」王悅服。
王府家奴為不法,輒發還本猛安,終更無敢犯者。
明年,授山東東、西路副統軍,兼同知益都府事。
有惠愛,郡人為之立碑。
轉彰化軍節度使。
六年,移利涉軍。
召見,勞慰有加。
詔留守上京。
承安二年,緻仕,卒。
齊明法識治體,所至有聲,內族中與丞相承暉並稱雲。
朮魯,宗室子。
從鄭王斡賽敗高麗于曷懶,取亞魯城,克寧江州,取黃龍府。
出河店之役、達魯古城之役、護步荅岡之役皆力戰有功。
東京降,為本路招安副使。
敗遼兵,破同刮營。
蘇州漢民叛走,朮魯追復之,以功為謀克。
天輔四年卒,年四十一。
皇統中,贈鎮國上將軍。
胡石改,宗室子也。
從太祖攻寧江,敗遼兵於達魯古城,破遼主親兵,皆有功。
遼軍來援濟州,胡石改與其兄實古乃以兵迎擊,敗之。
還攻濟州,中流矢,戰益力,克其城。
軍中稱其勇。
從攻春、泰州,降之,并降境內諸部族,其不降者皆攻拔之。
遼主西走,胡石改追至中京,獲其宮人、輜重凡八百兩。
有思泥古者,復以本部叛去,胡石改以兵五百追及之,獲其親屬部人以還。
德州復叛,胡石改以兵五千克其城。
從婁室擊敗敵兵二萬於歸化之南,并降歸化。
從取居庸關,并燕之屬縣及其山谷諸屯。
移失部旣降,復叛去,胡石改引兵追及,戰敗之,俘獲甚衆。
澤州諸部有逃者,皆追復之。
又敗叛人於臨潢,誅其酋領而安撫其人民。
天眷二年,遷永定軍節度使,改武定軍,徙汴京留守。
天德三年,授世襲猛安。
卒,年六十八。
宗賢,本名阿魯。
太祖伐遼,從攻寧江州、臨潢府。
太宗監國,選侍左右,甚見親信。
臨潢復叛,從宗望復取之。
為內庫都提點,再遷歸德軍節度使。
政寬簡,境內大治。
秩滿,士民數百千人相率詣朝廷請留。
及改武定軍,百姓扶老攜幼送數十裡,悲號而去。
改永定軍。
秉德廉訪官吏,士民持盆水與鏡,前拜言曰:「使君廉明清直類此,民實賴之。
」秉德曰:「吾聞郡僚廉能如一,汝等以為如何?」衆對曰:「公勤清儉皆法則於使君耳。
」因謂宗賢曰:「人謂君善治,當在甲乙,果然賢使君也。
」用是超遷兩階。
天德初,授世襲謀克,馳驛召之。
雄州父老相率張青繩懸明鏡於公署,老幼填門,三日乃得去。
封定國公,再除忠順軍節度使,賜以玉帶。
捕盜司執數人至府,宗賢問曰:「罪狀明白否?」對曰:「獄具矣。
」宗賢閱其案,謂僚佐曰:「吾察此輩必冤。
」不數日,賊果得,人服其明。
改曷懶路兵馬都緫管,歷廣寧尹,封廣平郡王。
改崇義軍節度使,兼領北京宗室事。
正隆例奪王爵,加金紫光祿大夫,改臨海軍。
大定初,遣使召之。
宗賢率諸宗室見於遼陽,除同簽大宗正事,封景國公,緻仕。
起為婆速路兵馬都緫管,復緻仕,卒。
特進撻懶,宗室子。
年十六,事太祖,未嘗去左右。
出河店之役,太祖欲親戰,撻懶控其馬
移鎮鎮西。
泰和六年,緻仕,卒。
衷孝悌貞謹,深悉本朝婚禮,皇族婚嫁每令衷相之。
治復有能稱,其在寧海、蠡州,平賦役無擾,民立石頌遺愛。
大安初,追贈輔國上將軍。
齊,本名掃合,穆宗曾孫。
父胡八魯,寧州刺史。
大定中,以族次充司屬司將軍,授同知復州軍州事,累遷刑部員外郎。
上諭曰「本朝以來,未嘗有內族為六部郎官者,以卿歷職廉能,故授之。
」先是,復州合冢罕關地方七百餘裡,因圍獵,禁民樵捕。
齊言其地肥衍,令賦民開種則公私有益。
上然之,為弛禁。
即牧民以居,田收甚利,因名其地曰合冢罕猛安。
章宗立,改戶部員外郎,出為磁州刺史,治以寬簡,未嘗留獄。
屬邑武安,有道士視觀宇不謹,吏民為請鄰郡王師者代主之。
道士忿奪其利,告王私置禁銅器,法當徒。
縣令惡其為人,反坐之,具獄上。
齊審其誣。
又以王有德,不忍坐之,問同僚,無以對。
齊曰:「道士同請即同居也,當準首,俱釋其罪。
」其寬明有體,皆此類也。
磁,名郡,刺史皆朝廷遴選,郡人以前政有聲如劉徽柔、程輝、高德裕皆不及也。
河北提刑司以治狀聞。
明昌三年,始議置諸王傅,頗難其選,乃以齊傅兗王。
王將至任郡,猛安迎接,齊峻卻之。
王怪問故,曰:「王國藩輔,猛安皆緫戎職,於王何利焉,卻之以遠嫌也。
」王悅服。
王府家奴為不法,輒發還本猛安,終更無敢犯者。
明年,授山東東、西路副統軍,兼同知益都府事。
有惠愛,郡人為之立碑。
轉彰化軍節度使。
六年,移利涉軍。
召見,勞慰有加。
詔留守上京。
承安二年,緻仕,卒。
齊明法識治體,所至有聲,內族中與丞相承暉並稱雲。
朮魯,宗室子。
從鄭王斡賽敗高麗于曷懶,取亞魯城,克寧江州,取黃龍府。
出河店之役、達魯古城之役、護步荅岡之役皆力戰有功。
東京降,為本路招安副使。
敗遼兵,破同刮營。
蘇州漢民叛走,朮魯追復之,以功為謀克。
天輔四年卒,年四十一。
皇統中,贈鎮國上將軍。
胡石改,宗室子也。
從太祖攻寧江,敗遼兵於達魯古城,破遼主親兵,皆有功。
遼軍來援濟州,胡石改與其兄實古乃以兵迎擊,敗之。
還攻濟州,中流矢,戰益力,克其城。
軍中稱其勇。
從攻春、泰州,降之,并降境內諸部族,其不降者皆攻拔之。
遼主西走,胡石改追至中京,獲其宮人、輜重凡八百兩。
有思泥古者,復以本部叛去,胡石改以兵五百追及之,獲其親屬部人以還。
德州復叛,胡石改以兵五千克其城。
從婁室擊敗敵兵二萬於歸化之南,并降歸化。
從取居庸關,并燕之屬縣及其山谷諸屯。
移失部旣降,復叛去,胡石改引兵追及,戰敗之,俘獲甚衆。
澤州諸部有逃者,皆追復之。
又敗叛人於臨潢,誅其酋領而安撫其人民。
天眷二年,遷永定軍節度使,改武定軍,徙汴京留守。
天德三年,授世襲猛安。
卒,年六十八。
宗賢,本名阿魯。
太祖伐遼,從攻寧江州、臨潢府。
太宗監國,選侍左右,甚見親信。
臨潢復叛,從宗望復取之。
為內庫都提點,再遷歸德軍節度使。
政寬簡,境內大治。
秩滿,士民數百千人相率詣朝廷請留。
及改武定軍,百姓扶老攜幼送數十裡,悲號而去。
改永定軍。
秉德廉訪官吏,士民持盆水與鏡,前拜言曰:「使君廉明清直類此,民實賴之。
」秉德曰:「吾聞郡僚廉能如一,汝等以為如何?」衆對曰:「公勤清儉皆法則於使君耳。
」因謂宗賢曰:「人謂君善治,當在甲乙,果然賢使君也。
」用是超遷兩階。
天德初,授世襲謀克,馳驛召之。
雄州父老相率張青繩懸明鏡於公署,老幼填門,三日乃得去。
封定國公,再除忠順軍節度使,賜以玉帶。
捕盜司執數人至府,宗賢問曰:「罪狀明白否?」對曰:「獄具矣。
」宗賢閱其案,謂僚佐曰:「吾察此輩必冤。
」不數日,賊果得,人服其明。
改曷懶路兵馬都緫管,歷廣寧尹,封廣平郡王。
改崇義軍節度使,兼領北京宗室事。
正隆例奪王爵,加金紫光祿大夫,改臨海軍。
大定初,遣使召之。
宗賢率諸宗室見於遼陽,除同簽大宗正事,封景國公,緻仕。
起為婆速路兵馬都緫管,復緻仕,卒。
特進撻懶,宗室子。
年十六,事太祖,未嘗去左右。
出河店之役,太祖欲親戰,撻懶控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