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關燈
知事一員,從七品。

    檢法,從八品。

     諸宗室將軍,正七品。

    上京、東溫忒二處皆有之。

    世宗時始命遷官,其戶凡百二十。

    明昌二年更名曰司屬,設令、丞。

    承安二年以令同隨朝司令,正七品,丞正八品,中都、上京、紮裡瓜、合古西南、梅堅寨、蒲與、臨潢、泰州、金山等處置,屬大宗正府。

     禦史臺。

     豋聞檢院隸焉。

    見士民須知。

    緫格、泰和令皆不載。

    
禦史大夫,從二品,舊正三品,大定十二年升。

    
掌糾察朝儀、彈劾官邪、勘鞫官府公事。

    凡內外刑獄所屬理斷不當,有陳訴者付臺治之。

     禦史中丞,從三品。

    貳大夫。

    侍禦史二員,從五品。

    以上官品皆大定十二年遞升。

    
掌奏事、判臺事。

     治書侍禦史二員,從六品,掌同侍禦史。

     殿中侍禦史二員,正七品,每遇朝對立於龍墀之下,專劾朝者儀矩,凡百僚假告事具奏目進呈。

     監察禦史十二員,正七品,掌糾察內外非違、刷磨諸司察帳並監祭禮及出使之事。

    參注諸色人,大定二年八員,承安四年十員,承安五年兩司各添十二員。

    
典事二員,從七品。

    架閣庫管勾一員,從八品。

    檢法四員,從八品。

     獄丞一員,從九品。

    禦史臺令史,女直十三人,內班內祗六人,終場舉人七人。

    漢人十五人,內班內祗七人,終場舉人八人。

    譯史四人,內班內祗二人,終場舉人二人。

    通事三人。

    
宣撫司。

     泰和六年置陝西路宣撫使,節制陝西右監軍、右都監兵馬公事,八年,改陝西宣撫司為安撫司。

    山東東西、大名、河北東西、河東南北、遼東、陝西、鹹平、隆安、上京、肇州、北京凡十處置司。

     使,從一品。

    副使,正三品。

     勸農使司。

    泰和八年罷,貞祐間復置。

    興定六年罷勸農司,改立司農司。

     使一員,正三品。

    副使一員,正五品。

     掌勸課天下力田之事。

    司農司。

    興定六年置,兼採訪公事。

     大司農一員,正二品。

    卿三員,正四品。

    少卿三員,正五品。

    知事二員,正七品。

     興定六年,陝西並河南三路置行司農司,設官五員。

    正大元年,歸德、許州、河南、陝西各置,作三員。

    卿一員,正四品。

    少卿一員,正五品。

    丞一員,正六品。

     卿以下疊出巡案,察官吏臧否而陞黜之。

    使節所過,姦吏屏息,十年之間民政修舉,實賴其力。

     三司。

    泰和八年,省戶部官員置三司,謂兼勸農、鹽鐵、度支、戶部三科也。

    貞祐罷之。

     使一員,從二品。

    副使一員,正三品。

    簽三司事一員,正四品。

    同簽三司事一員,正五品。

     掌勸農、鹽鐵、度支。

    判官三員,從六品,本參幹官,大安元年更參議。

    規措審計官三員,正七品,掌同參幹官。

    知事二員,正七品。

    以識女直、漢字人充。

    
勾當官二員,正八品。

    大安元年置三員,照磨吏員七人。

    
管勾架閣庫一員,正八品。

    三司令史五十人,內女直十人,漢人四十人。

    大安元年增八人。

    譯史二人,大安元年增一人。

    通事二人。

    
知法三員,從八品。

    女直知法一員,大安元年增二員。

    
國史院。

    先嘗以諫官兼其職,明昌元年詔諫官不得兼,恐於其奏章私溢已美故也。

    
監修國史,掌監修國史事。

    修國史,掌修國史,判院事。

     同修國史二員。

    女直人、漢人各一員。

    承安四年更擬女直一員,罷契丹同修國史。

    
編修官,正八品,女直、漢人各四員。

    明昌二年罷契丹編修三員,添女直一員。

    大定十八年用書寫出職人。

    
檢閱官,從九品。

    書寫,女直、漢人各五人。

    
修遼史刊修官一員,編修官三員。

     翰林學士院天德二年,命翰林學士院自侍讀學士至應奉文字,通設漢人十員,女直、契丹各七員。

    
翰林學士承旨,正三品,掌制撰詞命。

    凡應奉文字,銜內帶「知制誥」。

    直學士以上同。

    
貞祐三年陞從二品。

    翰林學士,正三品。

     翰林侍讀學士,從三品。

    翰林侍講學士,從三品。

    翰林直學士,從四品,不限員。

    翰林待制,正五品,不限員,分掌詞命文字,分判院事,銜內不帶「知制誥」。

    翰林修撰,從六品,不限員,掌與待制同。

    應奉翰林文字,從七品。

     審官院承安四年設,大安二年罷之,若注擬失當,上令禦史臺官論列。

    
知院一員,從三品,掌奏駁除授失當事。

    隨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官除授,並送本院審之。

    補闕、拾遺、監察雖七品,亦送本院。

    或禦批亦送稟,惟部除不送。

    
同知審官院事一員,從四品。

    掌書四人。

    女直、漢人各二人,以禦史臺終場舉人辟充。

    
太常寺。

    皇統三年正月始置。

    
太廟、廩犧、郊社、諸陵、大樂等署隸焉。

     卿一員,從三品。

    少卿一員,正五品。

    丞一員,正六品。

     掌禮樂、郊廟、社稷、祠祀之事。

    博士二員,正七品,掌檢討典禮。

    檢閱官一員,從九品,掌同博士。

    泰和元年置,四年罷。

    
檢討二員,從九品。

    明昌元年置,以品官子孫及終場舉人,同國史院漢人書寫例,試補。

    
太祝,從八品,掌奉祀神主。

    奉禮郎,從八品,掌設版位,執儀行事。

    協律郎,從八品,掌以麾節樂,調和律呂,監視音調。

     太廟署。

    皇統八年太廟成,設署,置令丞,仍兼提舉慶元、明德、永祚三宮。

     令一員,從六品,掌太廟、衍慶、坤寧宮殿神禦諸物,及提控諸門關鍵,掃除、守衛,兼廩犧令事。

     丞一員,從七品,兼廩犧署丞。

    直長,明昌三年罷。

     廩犧署。

    令、丞,以太廟令、丞兼,掌薦犧牲及養飼等事。

     郊社署承安三年設祝史、齋郎百六十人,作班祗儤使,周年一替。

    大安元年,奏兼武成王廟署。

    
令一員,從六品。

    丞一員,從七品。

    掌社稷、祠祀、祈禱並廳捨祭器等物。

    直長,明昌三年廢。

     武成王廟署。

    大安元年置。

    令,從六品。

    丞,從七品。

    掌春秋祀享,以郊社令、丞兼。

     諸陵署大安四年同隨朝。

    
提點山陵,正五品,涿州刺史兼。

    令,從六品。

    丞一員,從七品。

    掌守山陵。

    直長,正八品。

     園陵署令,宛平縣丞兼。

    貞祐二年以園陵遷大興縣境,遂以大興縣令、丞兼。

     大樂署,兼鼓吹署。

    樂工百人。

     令一員,從六品。

    丞,從七品。

    掌調和律呂,教習音聲並施用之法。

    樂工部籍直長一員,正八品。

    大樂正,從九品,掌祠祀及行禮陳設樂縣。

    大樂副正,從九品。

     右屬太常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