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二十四 志第五 地理上

關燈
會通門,門北曰承明門,又北曰昭慶門。

    東曰集禧門,尚書省在其外,其東西門左、右嘉會門也,門有二樓,大安殿後門之後也。

    其北曰宣明門,則常朝後殿門也。

    北曰仁政門,傍為朶殿,朶殿上為兩高樓,曰東、西上閤門,內有仁政殿,常朝之所也。

    宮城之前廊,東西各二百餘間,分為三節,節為一門。

    將至宮城,東西轉各有廊百許間,馳道兩傍植柳,廊脊覆碧瓦,宮闕殿門則純用碧瓦。

    應天門舊名通天門,大定五年更。

    七年改福壽殿曰壽安宮。

    明昌五年復以隆慶宮為東宮,慈訓殿為承華殿,承華殿者皇太子所居之東宮也。

    泰和殿,泰和二年更名慶寧殿。

    又有崇慶殿。

    魚藻池、瑤池殿位,貞元元年建。

    有神龍殿,又有觀會亭。

    又有安仁殿、隆德殿、臨芳殿。

    皇統元年有元和殿。

    有常武殿,有廣武殿,為擊毬、習射之所。

    京城北離宮有太寧宮,大定十九年建,後更為壽寧,又更為壽安,明昌二年更為萬寧宮。

    瓊林苑有橫翠殿。

    寧德宮西園有瑤光臺,又有瓊華島,又有瑤光樓。

    皇統元年有宣和門,正隆三年有宣華門,又有撒合門。

     大興府,上。

    晉幽州,遼會同元年陞為南京,府曰幽都,仍號盧龍軍,開泰元年更為永安析津府。

    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時屬河北東路,貞元元年更今名。

    戶二十二萬五千五百九十二。

    大定四年十月,命都門外夾道重行植柳各百裡。

    產金銀銅鐵。

    藥產滑石、半夏、蒼朮、代赭石、白龍骨、薄荷、五味子、白牽牛。

    
縣十、鎮一: 大興倚。

    遼名析津,貞元二年更今名。

    有建春宮。

    
鎮一廣陽。

    
宛平倚。

    本晉幽都縣,遼開泰元年更今名。

    有玉泉山行宮。

    
安次晉舊名。

    
漷陰遼太平中,以漷陰村置。

    
永清晉舊名。

    
寶坻本新倉鎮,大定十二年置,以香河縣近民附之。

    承安三年陞置盈州,為大興府支郡,以香河、武清隸焉。

    尋廢州。

    
香河遼以武清縣之孫村置。

    
昌平有居庸關,國名查剌合攀。

    
武清晉縣。

    
良鄉有料石岡、閻溝。

    
通州,下,刺史。

    天德三年陞潞縣置,以三河隸焉。

    興定二年五月陞為防禦。

    戶三萬五千九十九。

    縣二: 潞晉縣名。

    有潞水。

    
三河晉縣名。

    
薊州,中,刺史。

    遼置上武軍。

    戶六萬九千一十五。

    產栗。

    
縣五、舊又有永濟縣,大定二十七年以永濟務置,未詳何年廢。

    又有黎豁縣,廢置皆未詳。

    
鎮二: 漁陽倚。

    
遵化遼景州清安軍。

    
鎮一石門。

    
豐潤泰和間置。

    
玉田有行宮、偏林,大定二十年改為禦林。

    
鎮一韓城。

    
平峪大定二十七年,以漁陽縣大王鎮陞。

    
易州,下,刺史。

    遼置高陽軍。

    戶四萬一千五百七十七。

    縣二:易有易水。

    
淶水有淶水。

    
涿州,中,刺史。

    遼為永泰軍。

    貢羅。

    
戶一十一萬四千九百一十二。

    縣五、鎮一:範陽倚。

    晉縣。

    有湖梁河。

    有劉李河。

    
鎮一政滿。

    
固安 新城 定興大定六年以範陽縣黃村置,割淶水、易縣近民屬之。

    有巨馬河。

    
奉先大定二十九年置萬寧縣以奉山陵,明昌二年更今名。

    有房山、龍泉河、盤寧宮。

    
順州,下,刺史。

    遼置歸化軍。

    戶三萬三千四百三十三。

    縣二:溫陽舊名懷柔,明昌六年更。

    有螺山、漵水、兔耳山。

    
密雲遼檀州武威軍。

    有古北口,國言曰留斡嶺。

    
平州,中,興平軍節度使。

    遼為遼興軍。

    天輔七年以燕西地與宋,遂以平州為南京,以錢帛司為三司。

    天會四年復為平州,嘗置軍帥司。

    天會十年徙軍帥司治遼陽府,後置轉運司。

    貞元元年以轉運司併隸中都路。

    貞祐二年四月置東面經略司,八月罷。

    貢櫻桃、綾。

    戶四萬一千七百四十八。

    縣五、鎮一: 盧龍倚。

    
撫寧本新安鎮,大定二十九年置。

    
海山本漢海陽故城,遼以所俘望都縣民置,故名望都,大定七年更名。

    
遷安本漢令支縣故城,遼以所俘安喜縣民置,因名安喜,大定七年更今名。

    
鎮一建昌。

    
昌黎遼營州鄰海軍,以所俘定州民置廣寧縣。

    皇統二年降州來屬,大定二十九年以與廣寧府重,故更今名。

    
灤州,中,刺史。

    本黃落故城,遼為永安軍,天輔七年因置節度使。

    戶六萬九千八百六。

    縣四、有松亭關,國名斜烈隻。

    
鎮二: 義豐倚。

    
石城有長春行宮。

    長春澱舊名大定澱,大定二十年更。

    
鎮一榛子。

    
馬城 樂亭 鎮一新橋。

    
雄州,中。

    宋名易陽郡。

    天會七年置永定軍節度使。

    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

    戶二萬四百一十一。

    縣三: 歸信倚。

    有易水、巨馬河。

    
容城泰和八年割隸安州,貞祐二年隸安肅州。

    有南易水、大泥澱、渾泥城。

    
保定宋保定軍,後廢為縣。

    
霸州,下,刺史。

    遼益津郡。

    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

    戶四萬一千二百七十六。

    縣四: 益津倚。

    大定二十九年創置,倚郭。

    
文安 大城 信安國初因宋為信安軍,大定七年降為信安縣,隸霸州。

    元光元年四月陞為鎮安府,所以重高陽公張甫也。

    
保州,中,順天軍節度使。

    宋舊軍事,天會七年置順天軍節度使,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

    海陵賜名清苑郡。

    戶九萬三千二十一。

    縣二: 清苑倚。

    宋名保塞,大定十六年更。

    有抱陽山、沉水、饋軍河。

    
滿城大定二十八年以清苑縣塔院村置。

    
安州,下,刺史。

    宋順安軍治高陽,天會七年陞為安州,隸河北東路,後置高陽軍。

    大定二十八年徙治葛城,因陞葛城為縣,作倚郭。

    泰和四年改混泥城為渥城縣,來屬,八年移州治於渥城,以葛城為屬縣。

    戶三萬五百三十二。

    縣三: 渥城倚。

    泰和四年置。

    
葛城大定二十八年置。

    
高陽泰和八年正月改隸莫州,四月復。

    有徐河、百濟河。

    
遂州,下,刺史。

    宋廣信軍,天會七年改為遂州,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隸,號龍山郡。

    泰和四年廢為遂城縣,隸保州,貞祐二年復置州。

    戶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四。

    縣一: 遂城倚。

    有光春宮行宮。

    有遂城山、易水、漕水、鮑河。

    
安肅州,下,刺史。

    宋安肅軍,天會七年陞為徐州,軍如舊,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

    天德三年改為安肅州,軍名徐郡軍。

    大定後降為刺郡,廢軍。

    戶一萬二千九百八十。

    縣一: 安肅按金初州郡志,雄、霸、保、安、遂、安肅六州皆隸廣寧府。

    太宗紀載天會七年分河北為東、西路,則隸河北東路,豈以平州為南京之後,以六州隸廣寧也?不然,則郡志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