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宣宗中
關燈
小
中
大
興定元年春正月己卯朔,宋遣使來賀。
癸未,宋使朝辭。
上謂宰臣曰:「聞息州南境有盜,此乃彼界飢民沿淮為亂耳。
宋人何故攻我。
」高琪請伐之,以廣疆土。
上曰:「朕意不然,但能守祖宗所付足矣,安事外討。
」乙未,詔中都、西京、北京等路策論進士及武舉人權試于南京、東平、婆速、上京等四路。
丙申,東平行省言:「調兵以來,吏卒因勞進爵多至五品,例獲封贈,及民年七十並該覃恩。
若人往自陳,公私俱費。
請令本路為製誥勑,類赴朝廷,以求印署。
使受命者量輸諸物而給之。
人力不勞,兵食少濟。
」從之。
皇子平章政事濮王守純授世襲東平府路三屯猛安。
尚書左丞胥鼎進平章政事,封莘國公。
癸卯,議減庶官冗員。
乙巳,大元兵攻觀州。
二月戊申朔,初用「貞祐通寶」,凡一貫當「貞祐寶券」千貫。
己酉,命樞密院汰罷軟軍士。
諭尚書省,用官馬給驛傳以紓民力。
庚戌,皇後生辰,詔百官免賀,仍諭旨曰:「時方多難,將來長春節亦免賀禮。
」辛亥,以崇進、元帥右都監完顏賽不簽樞密院事。
癸醜,罷招賢所。
乙卯,皇孫生,宣徽請稱賀,詔無用樂。
己未,大元兵徇忻、代。
詔定州、縣官雖積階至三品,坐乏軍儲者,聽行部決遣。
壬戌,尚書省以軍儲不繼,請罷州府學生廩給。
上曰:「自古文武並用,向在中都,設學養士猶未嘗廢,況今日乎?其令仍舊給之。
」丙子,議置莊獻太子廟。
三月戊寅,勑事關刑名,當面議之,勿聽轉奏。
以絳陽軍節度使李革知平陽府,兼河東南路兵馬都緫管,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
壬午,定民間收潰軍亡馬之法,及以馬送官酬直之格。
乙酉,上宮中見蝗,遣官分道督捕,仍戒其勿以苛暴擾民。
庚寅,長春節,宋遣使來賀。
辛卯,詔罷平陽、河中元帥。
乙未,先徵山東兵接應苗道潤共復中都,而石海據真定叛,慮為所梗,乃集粘割貞、郭文振、武仙所部精銳與東平軍為掎角之勢,圖之。
己亥,大元兵攻新城。
庚子,攻霸州。
甲辰,威州刺史武仙率兵斬石海及其黨二百餘人,降葛仲、趙林、張立等軍,盡獲海僭擬之物。
尋進仙權知真定府事。
夏四月丁未朔,以宋歲幣不至,命烏古論慶壽、完顏賽不等經略南邊。
戊申,孟州經略司萬戶宋子玉率所部叛,斬關而出,經略使從坦等追敗之。
庚戌,花帽軍作亂于滕州,詔山東行省討之。
南陽五朶山盜發,衆至千餘人,節度副使移剌羊哥出討,遇之方城,招之不從,乃進擊之,殺其衆殆盡。
癸醜,以安化軍節度使完顏宇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督經略使苗道潤進復都城,且令和輯河間招撫使移剌鐵哥等軍。
鐵哥與道潤不協,互言其有異志,故命重臣臨鎮之。
戊午,單州雨雹傷稼,詔遣官勸諭農民改蒔秋田,官給其種。
平定州賊閻德用之黨閻顯殺德用,以其衆降。
己未,以權參知政事遼東路行省完顏阿裡不孫為參知政事,行尚書省、元帥府于婆速路。
以權遼東路宣撫使蒲察五斤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元帥府于上京。
庚申,李革請罷義軍緫領使副,以畀州縣。
尚書省以秋防在邇,改法非便,姑如舊制,州縣各司察之。
甲子,元帥完顏賽不破宋兵于信陽,使來奏捷。
乙醜,濟南、泰安、滕、兗等州賊並起,侯摯遣棣州防禦使完顏霆討平之,降其壯士二萬人、老幼五萬人。
完顏賽不復奏,敗宋軍于隴山等處,俘馘甚衆。
戊辰,太白晝見于井。
辛未,權孟州經略使從坦追賊宋子玉至輝州境上,其黨邢福殺子玉,以衆來歸。
壬申,以萬奴叛逆未殄,詔諭遼東諸將。
完顏賽不軍渡淮破光州兩關,獲軍實分給將士。
五月戊寅,陝西行省破夏人于大北岔,是日捷至。
丁亥,民苑汝濟上書陳利害,上以示宰臣曰:「卑賤小人,猶能盡言如此,有可采者即行之。
」己醜,賊宋子玉餘黨家屬悉放歸農。
尚書右丞蒲察移剌都棄官擅赴京師,降知河南府事,行樞密院兼行六部事。
壬辰,延州原武縣雨雹傷稼,詔官貸民種改蒔。
癸巳,宋人攻潁州,焚掠而去。
戊戌,行樞密院兵敗宋人於泥河灣,又敗之樊城縣。
山東行元帥府事蒙古綱擅械轉運使李秉鈞,法當決,秉鈞返詈綱,應論贖,詔兩釋之。
宋人取漣水縣。
癸卯,蘭州水軍千戶李平等苦提控蒲察燕京貪暴,殺之。
構夏人以叛,脅其徒張扆俱行,扆以計盡獲之。
陝西行省便宜遷扆官四階,授同知蘭州事,賞士卒有差,以其事上聞。
甲辰,大元兵下沔城縣,軍官任福死之。
丙午,定河北求仕官渡河之法,曾經緫兵者白樞密院,餘驗據聽渡。
行樞密院事烏古論慶壽南伐還,奏不以實,詔鞫之。
六月己酉,苗道潤表歸國人李琛復以衆叛,琛亦表道潤異謀,詔山東行省察之。
修潼關,遣中使持詔及暑藥勞夫匠。
權參知政事張行信進參知政事。
庚戌,詔捕治遼東受偽署官家屬,得按察使高禮妻子,皆戮之。
壬子,制鄜、坊、丹州四品以下州縣官視環、慶例,以二十月終更。
甲寅,招撫使惟宏言彰德府守臣擅徙民山砦避兵,上曰:「難保之城,守之何益,徒傷吾民耳。
勿治。
」乙卯,顯宗忌日,謁奠于啟慶宮。
丙辰,詔樞密院遣經歷官分諭行院,嚴兵利器以守衝要,仍禁飲宴,違以軍律論。
宋人合土寇攻東海境。
戊午,以宋遣兵數犯境,及歲幣不至,詔諭沿邊罪宋。
己未,詔凡上書人其言已采用者,上其姓名。
辛酉,以進土朱蓋、草澤人李維嶽論議可取,詔給八貫石俸。
乙醜,設潼關使、副,及三門、集津提舉官。
尚書左丞相兼都元帥僕散端薨,輟朝。
置南京流泉務。
遼東行省遣使來上正月中敗契丹之捷。
秋七月丙子朔,日有食之。
辛巳,宋人圍泗州。
壬午,圍靈璧縣。
癸未,隩州振威軍萬戶馬寬逐其刺史李策,據城叛。
遣使招之,乃降。
已而復謀變,州吏擒戮之,夷其族。
甲申,詔諭遼東諸路。
乙酉,宋人襲破東海縣。
丙申,置提舉倉場使、副。
癸卯,太社壇產嘉禾,一莖十有五穗。
甲辰,夏人犯黃鶴岔,官軍敗之。
乙巳,初置集賢院知院事、同知院事等官。
宋人及土寇攻海州,經略使擊破其衆。
夏人圍羊狼寨,帥府發諸鎮兵擊走之。
八月戊申,陝西行省報木波賊犯洮州敗績,遁去。
木星晝見于昴,六十有七日乃伏。
己酉,海州經略司表官軍與宋人戰石湫南,戰漣水縣,戰中土橋,宋兵敗績。
壬子,削禦史大夫永錫官爵,有司論失律當斬,上以近族,特貰其死。
癸醜,宋人攻確山縣,為官軍所敗,詔諭
癸未,宋使朝辭。
上謂宰臣曰:「聞息州南境有盜,此乃彼界飢民沿淮為亂耳。
宋人何故攻我。
」高琪請伐之,以廣疆土。
上曰:「朕意不然,但能守祖宗所付足矣,安事外討。
」乙未,詔中都、西京、北京等路策論進士及武舉人權試于南京、東平、婆速、上京等四路。
丙申,東平行省言:「調兵以來,吏卒因勞進爵多至五品,例獲封贈,及民年七十並該覃恩。
若人往自陳,公私俱費。
請令本路為製誥勑,類赴朝廷,以求印署。
使受命者量輸諸物而給之。
人力不勞,兵食少濟。
」從之。
皇子平章政事濮王守純授世襲東平府路三屯猛安。
尚書左丞胥鼎進平章政事,封莘國公。
癸卯,議減庶官冗員。
乙巳,大元兵攻觀州。
二月戊申朔,初用「貞祐通寶」,凡一貫當「貞祐寶券」千貫。
己酉,命樞密院汰罷軟軍士。
諭尚書省,用官馬給驛傳以紓民力。
庚戌,皇後生辰,詔百官免賀,仍諭旨曰:「時方多難,將來長春節亦免賀禮。
」辛亥,以崇進、元帥右都監完顏賽不簽樞密院事。
癸醜,罷招賢所。
乙卯,皇孫生,宣徽請稱賀,詔無用樂。
己未,大元兵徇忻、代。
詔定州、縣官雖積階至三品,坐乏軍儲者,聽行部決遣。
壬戌,尚書省以軍儲不繼,請罷州府學生廩給。
上曰:「自古文武並用,向在中都,設學養士猶未嘗廢,況今日乎?其令仍舊給之。
」丙子,議置莊獻太子廟。
三月戊寅,勑事關刑名,當面議之,勿聽轉奏。
以絳陽軍節度使李革知平陽府,兼河東南路兵馬都緫管,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
壬午,定民間收潰軍亡馬之法,及以馬送官酬直之格。
乙酉,上宮中見蝗,遣官分道督捕,仍戒其勿以苛暴擾民。
庚寅,長春節,宋遣使來賀。
辛卯,詔罷平陽、河中元帥。
乙未,先徵山東兵接應苗道潤共復中都,而石海據真定叛,慮為所梗,乃集粘割貞、郭文振、武仙所部精銳與東平軍為掎角之勢,圖之。
己亥,大元兵攻新城。
庚子,攻霸州。
甲辰,威州刺史武仙率兵斬石海及其黨二百餘人,降葛仲、趙林、張立等軍,盡獲海僭擬之物。
尋進仙權知真定府事。
夏四月丁未朔,以宋歲幣不至,命烏古論慶壽、完顏賽不等經略南邊。
戊申,孟州經略司萬戶宋子玉率所部叛,斬關而出,經略使從坦等追敗之。
庚戌,花帽軍作亂于滕州,詔山東行省討之。
南陽五朶山盜發,衆至千餘人,節度副使移剌羊哥出討,遇之方城,招之不從,乃進擊之,殺其衆殆盡。
癸醜,以安化軍節度使完顏宇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督經略使苗道潤進復都城,且令和輯河間招撫使移剌鐵哥等軍。
鐵哥與道潤不協,互言其有異志,故命重臣臨鎮之。
戊午,單州雨雹傷稼,詔遣官勸諭農民改蒔秋田,官給其種。
平定州賊閻德用之黨閻顯殺德用,以其衆降。
己未,以權參知政事遼東路行省完顏阿裡不孫為參知政事,行尚書省、元帥府于婆速路。
以權遼東路宣撫使蒲察五斤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元帥府于上京。
庚申,李革請罷義軍緫領使副,以畀州縣。
尚書省以秋防在邇,改法非便,姑如舊制,州縣各司察之。
甲子,元帥完顏賽不破宋兵于信陽,使來奏捷。
乙醜,濟南、泰安、滕、兗等州賊並起,侯摯遣棣州防禦使完顏霆討平之,降其壯士二萬人、老幼五萬人。
完顏賽不復奏,敗宋軍于隴山等處,俘馘甚衆。
戊辰,太白晝見于井。
辛未,權孟州經略使從坦追賊宋子玉至輝州境上,其黨邢福殺子玉,以衆來歸。
壬申,以萬奴叛逆未殄,詔諭遼東諸將。
完顏賽不軍渡淮破光州兩關,獲軍實分給將士。
五月戊寅,陝西行省破夏人于大北岔,是日捷至。
丁亥,民苑汝濟上書陳利害,上以示宰臣曰:「卑賤小人,猶能盡言如此,有可采者即行之。
」己醜,賊宋子玉餘黨家屬悉放歸農。
尚書右丞蒲察移剌都棄官擅赴京師,降知河南府事,行樞密院兼行六部事。
壬辰,延州原武縣雨雹傷稼,詔官貸民種改蒔。
癸巳,宋人攻潁州,焚掠而去。
戊戌,行樞密院兵敗宋人於泥河灣,又敗之樊城縣。
山東行元帥府事蒙古綱擅械轉運使李秉鈞,法當決,秉鈞返詈綱,應論贖,詔兩釋之。
宋人取漣水縣。
癸卯,蘭州水軍千戶李平等苦提控蒲察燕京貪暴,殺之。
構夏人以叛,脅其徒張扆俱行,扆以計盡獲之。
陝西行省便宜遷扆官四階,授同知蘭州事,賞士卒有差,以其事上聞。
甲辰,大元兵下沔城縣,軍官任福死之。
丙午,定河北求仕官渡河之法,曾經緫兵者白樞密院,餘驗據聽渡。
行樞密院事烏古論慶壽南伐還,奏不以實,詔鞫之。
六月己酉,苗道潤表歸國人李琛復以衆叛,琛亦表道潤異謀,詔山東行省察之。
修潼關,遣中使持詔及暑藥勞夫匠。
權參知政事張行信進參知政事。
庚戌,詔捕治遼東受偽署官家屬,得按察使高禮妻子,皆戮之。
壬子,制鄜、坊、丹州四品以下州縣官視環、慶例,以二十月終更。
甲寅,招撫使惟宏言彰德府守臣擅徙民山砦避兵,上曰:「難保之城,守之何益,徒傷吾民耳。
勿治。
」乙卯,顯宗忌日,謁奠于啟慶宮。
丙辰,詔樞密院遣經歷官分諭行院,嚴兵利器以守衝要,仍禁飲宴,違以軍律論。
宋人合土寇攻東海境。
戊午,以宋遣兵數犯境,及歲幣不至,詔諭沿邊罪宋。
己未,詔凡上書人其言已采用者,上其姓名。
辛酉,以進土朱蓋、草澤人李維嶽論議可取,詔給八貫石俸。
乙醜,設潼關使、副,及三門、集津提舉官。
尚書左丞相兼都元帥僕散端薨,輟朝。
置南京流泉務。
遼東行省遣使來上正月中敗契丹之捷。
秋七月丙子朔,日有食之。
辛巳,宋人圍泗州。
壬午,圍靈璧縣。
癸未,隩州振威軍萬戶馬寬逐其刺史李策,據城叛。
遣使招之,乃降。
已而復謀變,州吏擒戮之,夷其族。
甲申,詔諭遼東諸路。
乙酉,宋人襲破東海縣。
丙申,置提舉倉場使、副。
癸卯,太社壇產嘉禾,一莖十有五穗。
甲辰,夏人犯黃鶴岔,官軍敗之。
乙巳,初置集賢院知院事、同知院事等官。
宋人及土寇攻海州,經略使擊破其衆。
夏人圍羊狼寨,帥府發諸鎮兵擊走之。
八月戊申,陝西行省報木波賊犯洮州敗績,遁去。
木星晝見于昴,六十有七日乃伏。
己酉,海州經略司表官軍與宋人戰石湫南,戰漣水縣,戰中土橋,宋兵敗績。
壬子,削禦史大夫永錫官爵,有司論失律當斬,上以近族,特貰其死。
癸醜,宋人攻確山縣,為官軍所敗,詔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