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章宗四
關燈
小
中
大
分遣副統把回海攻下蘇嶺關。
是月,定南征將士功賞格。
十一月癸酉,詔新定學令內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歐陽修所撰。
是日,都統押剌拔鶻嶺關、新道口,副統回海取小湖關、敖倉,進至營口鎮,遂取其城。
丙子,宋韓侂冑遣左司郎中王柟以書來乞和,請稱伯,復增歲幣、犒軍錢,誅蘇師旦函首以獻。
丙戌,上聞陝州防禦使紇石烈孛孫禁民糶,命尚書省罪之。
壬辰,宋參知政事錢象祖以誅韓侂冑移書行省。
甲午,獵于近郊。
戊戌,參知政事賈鉉罷。
詔完顏匡檄宋,函侂冑首以贖淮南故地。
十二月壬寅朔,遼史成。
丙午,以符寶郎烏古論福齡為夏國生日使。
戊午,詔策論進士免試弓箭、擊毬。
庚申,以尚書右丞孫即康為左丞,參知政事獨吉思忠為右丞,中都路都轉運使孫鐸為參知政事。
八年春正月辛未朔,高麗、夏遣使來賀。
壬申,朝謁于衍慶宮。
癸酉,收毀大鈔,行小鈔。
以元帥左都監完顏撒剌為參知政事。
乙亥,宋安丙遣兵襲鶻嶺關,副統把回海、完顏摑剌擊走之,斬其將景統領。
丙子,左司郎中劉昂、通州刺史史肅、監察禦史王宇、吏部主事曹元、吏部員外郎徒單永康、太倉使馬良顯、順州刺史唐括直思白坐與蒲陰令大中私議朝政,皆杖之。
癸未,如春水。
丙戌,如光春宮。
二月乙巳,宋參知政事錢象祖遣王柟來,以書上行省,復請川、陝關隘。
甲寅,如建春宮。
庚申,諭有司曰:「方農作時,雖在禁地亦令耕種。
」己巳,還宮。
三月丁亥,辛瀛王第視疾。
庚寅,以與宋和,諭尚書省。
壬辰,宰臣上表謝罪。
甲午,瀛王從憲薨。
乙未,上親臨祭。
夏四月癸卯,日暈三重,皆內黃外赤。
戊申,禘于太廟。
庚戌,如萬寧宮。
甲寅,以北邊無事,勑尚書省,命東北路招討司還治泰州,就兼節度使,其副招討仍置于邊。
詔諭有司,以苗稼方興,宜速遣官分道巡行農事,以備蟲蝻。
詔更定猛安謀克承襲程試格。
宋錢象祖復遣王柟以書上行省。
庚申,詔諸路按察司歲賜公用錢。
閏月辛未,諭尚書省曰:「翰林侍講學士蒲察畏也言,使宋官當選人,其言甚當。
彼通謝使雖未到闕,其報聘人當先議擇。
此乃更始,凡有禮數,皆在奉使。
今旣行之,遂為永例,不可不慎也。
」甲戌,制諸州府司縣造作,不得役諸色人匠。
違者準私役之律,計傭以受所監臨財物論。
甲申,定承應人收補年甲格。
甲午,雨雹。
定保甲軍殺獲南軍官賞。
乙未,宋獻韓侂冑等首于元帥府。
五月丁未,禦應天門,備黃麾立仗,親王文武合班起居。
中路兵馬提控、平南撫軍上將軍紇石烈貞以宋賊臣韓侂冑、蘇師旦首獻,并奉元帥府露布以聞。
懸其首并畫像于市,以露布頒中外。
丙辰,平章政事匡至自軍。
己未,更元帥府為樞密院。
癸亥,詔移天壽節於十月十五日,丁卯,遣使分路捕蝗。
六月癸酉,宋通謝使朝議大夫、試禮部尚書許奕,福州觀察使、右武衛上將軍吳衡等奉其主書入見。
甲戌,謁謝于衍慶宮。
癸未,以許宋平,詔中外。
免河南、山東、陝西等六路今年夏稅,河東、河北、大名等五路半之。
丁亥,以元帥左都監烏古論誼為禦史大夫。
戊子,飛蝗入京畿。
乙未,定服飾明金象金制。
丁酉,以左副都點檢完顏侃為宋諭成使,禮部侍郎喬宇副之。
秋七月戊戌朔,太白晝見。
庚子,詔更定蝗蟲生發坐罪法。
乙巳,朝獻于衍慶宮。
詔頒捕蝗圖于中外。
戊申,宋使朝辭,緻荅通謝書及誓書于宋主。
八月壬申,更定遼東行使鈔法。
癸酉,如建春宮。
己醜,以戶部尚書高汝礪等為宋生日使。
庚寅,如秋山。
九月甲子,遣吏部尚書賈守謙等一十三人與各路按察司官推排民戶物力。
乙醜,至自秋山。
冬十月辛未,以吏部郎中郭郛為高麗生日使。
辛巳,宋、高麗、夏遣使來賀。
夏國有兵,遣使來告。
癸未,更定安泊強竊盜罪格。
辛卯,以軍民共譽為廉能官條附善最法。
十一月丁酉朔,詔諸路按察使並兼轉運使。
初設三司使,掌判鹽鐵、度支、勸農事。
以樞密使紇石烈子仁兼三司使。
癸卯,詔戒諭尚書省曰:「國家之治,在於紀綱。
紀綱所先,賞罰必信,今迺上自省部之重,下逮司縣之間,律度弗循,私懷自便。
遷延曠歲,苟且成風,習此為恒,從何緻理。
朝廷者百官之本,京師者諸夏之儀。
其勗自今,各懲已往,遵繩奉法,謁力赴功。
無枉撓以循情,無依違而避勢,壹歸于正,用範乃民。
」是日,禦臨武殿試護衛。
丁未,勑諭臨潢泰州路兵馬都緫管承裔等修邊備。
乙卯,上不豫。
丙辰,崩于福安殿,年四十一。
大安元年春正月,謚曰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英孝皇帝,廟號章宗。
二月甲申,葬道陵。
贊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內小康,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
又數問群臣漢宣綜核名實、唐代考課之法,蓋欲跨遼、宋而比迹於漢、唐,亦可謂有志於治者矣。
然婢寵擅朝,冢嗣未立,踈忌宗室而傳授非人。
向之所謂維持鞏固於久遠者,徒為文具,而不得為後世子孫一日之用,金源氏從此衰矣。
昔揚雄氏有雲:「秦之有司負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負聖人之法度。
」蓋有以夫。
是月,定南征將士功賞格。
十一月癸酉,詔新定學令內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歐陽修所撰。
是日,都統押剌拔鶻嶺關、新道口,副統回海取小湖關、敖倉,進至營口鎮,遂取其城。
丙子,宋韓侂冑遣左司郎中王柟以書來乞和,請稱伯,復增歲幣、犒軍錢,誅蘇師旦函首以獻。
丙戌,上聞陝州防禦使紇石烈孛孫禁民糶,命尚書省罪之。
壬辰,宋參知政事錢象祖以誅韓侂冑移書行省。
甲午,獵于近郊。
戊戌,參知政事賈鉉罷。
詔完顏匡檄宋,函侂冑首以贖淮南故地。
十二月壬寅朔,遼史成。
丙午,以符寶郎烏古論福齡為夏國生日使。
戊午,詔策論進士免試弓箭、擊毬。
庚申,以尚書右丞孫即康為左丞,參知政事獨吉思忠為右丞,中都路都轉運使孫鐸為參知政事。
八年春正月辛未朔,高麗、夏遣使來賀。
壬申,朝謁于衍慶宮。
癸酉,收毀大鈔,行小鈔。
以元帥左都監完顏撒剌為參知政事。
乙亥,宋安丙遣兵襲鶻嶺關,副統把回海、完顏摑剌擊走之,斬其將景統領。
丙子,左司郎中劉昂、通州刺史史肅、監察禦史王宇、吏部主事曹元、吏部員外郎徒單永康、太倉使馬良顯、順州刺史唐括直思白坐與蒲陰令大中私議朝政,皆杖之。
癸未,如春水。
丙戌,如光春宮。
二月乙巳,宋參知政事錢象祖遣王柟來,以書上行省,復請川、陝關隘。
甲寅,如建春宮。
庚申,諭有司曰:「方農作時,雖在禁地亦令耕種。
」己巳,還宮。
三月丁亥,辛瀛王第視疾。
庚寅,以與宋和,諭尚書省。
壬辰,宰臣上表謝罪。
甲午,瀛王從憲薨。
乙未,上親臨祭。
夏四月癸卯,日暈三重,皆內黃外赤。
戊申,禘于太廟。
庚戌,如萬寧宮。
甲寅,以北邊無事,勑尚書省,命東北路招討司還治泰州,就兼節度使,其副招討仍置于邊。
詔諭有司,以苗稼方興,宜速遣官分道巡行農事,以備蟲蝻。
詔更定猛安謀克承襲程試格。
宋錢象祖復遣王柟以書上行省。
庚申,詔諸路按察司歲賜公用錢。
閏月辛未,諭尚書省曰:「翰林侍講學士蒲察畏也言,使宋官當選人,其言甚當。
彼通謝使雖未到闕,其報聘人當先議擇。
此乃更始,凡有禮數,皆在奉使。
今旣行之,遂為永例,不可不慎也。
」甲戌,制諸州府司縣造作,不得役諸色人匠。
違者準私役之律,計傭以受所監臨財物論。
甲申,定承應人收補年甲格。
甲午,雨雹。
定保甲軍殺獲南軍官賞。
乙未,宋獻韓侂冑等首于元帥府。
五月丁未,禦應天門,備黃麾立仗,親王文武合班起居。
中路兵馬提控、平南撫軍上將軍紇石烈貞以宋賊臣韓侂冑、蘇師旦首獻,并奉元帥府露布以聞。
懸其首并畫像于市,以露布頒中外。
丙辰,平章政事匡至自軍。
己未,更元帥府為樞密院。
癸亥,詔移天壽節於十月十五日,丁卯,遣使分路捕蝗。
六月癸酉,宋通謝使朝議大夫、試禮部尚書許奕,福州觀察使、右武衛上將軍吳衡等奉其主書入見。
甲戌,謁謝于衍慶宮。
癸未,以許宋平,詔中外。
免河南、山東、陝西等六路今年夏稅,河東、河北、大名等五路半之。
丁亥,以元帥左都監烏古論誼為禦史大夫。
戊子,飛蝗入京畿。
乙未,定服飾明金象金制。
丁酉,以左副都點檢完顏侃為宋諭成使,禮部侍郎喬宇副之。
秋七月戊戌朔,太白晝見。
庚子,詔更定蝗蟲生發坐罪法。
乙巳,朝獻于衍慶宮。
詔頒捕蝗圖于中外。
戊申,宋使朝辭,緻荅通謝書及誓書于宋主。
八月壬申,更定遼東行使鈔法。
癸酉,如建春宮。
己醜,以戶部尚書高汝礪等為宋生日使。
庚寅,如秋山。
九月甲子,遣吏部尚書賈守謙等一十三人與各路按察司官推排民戶物力。
乙醜,至自秋山。
冬十月辛未,以吏部郎中郭郛為高麗生日使。
辛巳,宋、高麗、夏遣使來賀。
夏國有兵,遣使來告。
癸未,更定安泊強竊盜罪格。
辛卯,以軍民共譽為廉能官條附善最法。
十一月丁酉朔,詔諸路按察使並兼轉運使。
初設三司使,掌判鹽鐵、度支、勸農事。
以樞密使紇石烈子仁兼三司使。
癸卯,詔戒諭尚書省曰:「國家之治,在於紀綱。
紀綱所先,賞罰必信,今迺上自省部之重,下逮司縣之間,律度弗循,私懷自便。
遷延曠歲,苟且成風,習此為恒,從何緻理。
朝廷者百官之本,京師者諸夏之儀。
其勗自今,各懲已往,遵繩奉法,謁力赴功。
無枉撓以循情,無依違而避勢,壹歸于正,用範乃民。
」是日,禦臨武殿試護衛。
丁未,勑諭臨潢泰州路兵馬都緫管承裔等修邊備。
乙卯,上不豫。
丙辰,崩于福安殿,年四十一。
大安元年春正月,謚曰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英孝皇帝,廟號章宗。
二月甲申,葬道陵。
贊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內小康,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
又數問群臣漢宣綜核名實、唐代考課之法,蓋欲跨遼、宋而比迹於漢、唐,亦可謂有志於治者矣。
然婢寵擅朝,冢嗣未立,踈忌宗室而傳授非人。
向之所謂維持鞏固於久遠者,徒為文具,而不得為後世子孫一日之用,金源氏從此衰矣。
昔揚雄氏有雲:「秦之有司負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負聖人之法度。
」蓋有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