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六 本紀第六 世宗上

關燈
世宗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皇帝,諱雍,本諱烏祿,太祖孫,睿宗子也。

    母曰貞懿皇後李氏。

    天輔七年癸卯歲,生于上京。

    體貌奇偉。

    美鬚髯,長過其腹。

    胸間有七子如北鬥形。

    性仁孝,沉靜明達。

    善騎射,國人推為第一,每出獵,耆老皆隨而觀之。

     皇統間,以宗室子例授光祿大夫,封葛王,為兵部尚書。

    天德初,判會寧牧。

    明年,判大宗正事,改中京留守,俄改燕京,未幾,為濟南尹。

    貞元初,為西京留守,三年,改東京,進封趙王。

    正隆二年,例降封鄭國公,進封衛國。

    三年,再任留守,徙封曹國。

    六年五月,居貞懿皇後喪。

    一日方寢,有紅光照室,及黃龍見寢室上。

    又嘗夜有大星流入留守第中。

    是歲,東梁水漲溢,暴至城下,水與城等,決女牆石罅中流入城,湍激如湧,城中人惶駭,上親登城,舉酒酹之,水退。

     海陵南伐,天下騷動。

    是時,籍契丹部人丁壯為兵,部人不願行,以告使者,使者燥合畏海陵不以告,部人遂反。

    至是,鹹平府謀克括裡攻陷韓州,據鹹平,將犯東京。

     八月,起復東京留守。

    婆速路兵四百來會討括裡,復得城中子弟願為兵者數百人。

    帝舅興中少尹李石以病免,家居遼陽。

    戊午,發東京,以石主留務。

    賊覘者聞鼙鼓聲震天,見旌旗蔽野,傳言國公兵十萬且至,賊衆至瀋州,遁去。

    會烏延查剌等敗賊兵,還至常安縣,海陵使婆速路緫管完顏謀衍來討賊,以兵屬之。

     九月,至東京。

    副留守高存福,其女在海陵後宮,海陵使存福伺起居。

    適以造兵器餘材造甲數十,存福宣言,留守何為造甲,密使人以白海陵,遂與推官李彥隆託為擊毬,謀不利。

    存福家人以其謀來告,平定知軍李蒲速越亦言其事。

    海陵嘗聞上有疾,即使近習來觀動靜,至是,又使謀良虎圖淮北諸王,上知之,心常隱憂。

    及討括裡還至清河,遇故吏六斤乘傳自南來,具言海陵殺其母,殺兄子檀奴、阿裡白及樞密使僕散忽土等,又曰「且遣人來害宗室兄弟矣」。

    上聞之,益懼。

    及聞存福圖己,事且有迹,李石勸上早圖之。

    於是,以議備賊事,召官屬會清安寺,彥隆先到,存福累召始來,並於座上執之。

    是月,復有雲來自西,黃龍見雲中。

     十月辛醜,南征萬戶完顏福壽、高忠建、盧萬家奴等自山東率所領兵二萬,完顏謀衍自常安率兵五千皆來附。

    謀衍即以臣禮上謁。

    乙巳,諸軍入城,共擊殺存福等。

    是夜,諸軍被甲環衛皇城。

    丙午,慶雲見,官屬諸軍勸進,固讓良久,於是親告于太祖廟,還禦宣政殿,即皇帝位。

    以完顏謀衍為右副元帥,高忠建元帥左監軍,完顏福壽右監軍,盧萬家奴顯德軍節度使。

    丁未,大赦,改元大定。

    下詔暴揚海陵罪惡數十事。

    己酉,饗將士,賜官賞各有差,仍給復三年。

    會寧、胡裡改、速頻等路南伐諸軍,會尚書省,奏請以從軍來者補諸局司承應人及官吏闕員。

    上曰:「舊人南征者即還,何以處之。

    必不可闕者,量用新人可也。

    」辛亥,以利涉軍節度使獨吉義為參知政事。

    中都留守、西北面行營都統完顏彀英將兵三萬駐歸化,以為左副元帥。

    丁巳,出內府金銀器物贍軍,吏民出財物佐官用者甚衆。

    壬戌,以前臨潢尹晏為左丞相。

    癸亥,詔諭南京太傅、尚書令張浩。

    甲子,興平軍節度使張玄素上謁。

    尚書省奏,正隆軍興之餘,進錢粟者宜量授以官,從之。

    詔遣移剌劄八招契丹諸部為亂者。

    以前肇州防禦使神土懣為元帥右都監。

     十一月己巳朔,以左丞相晏兼都元帥。

    辛未,以戶部尚書李石為參知政事。

    己卯,詔調民間馬充軍用,事畢還主,死者給價。

    阿瑣、璋殺同知中都留守事沙離隻,阿瑣自稱中都留守,璋自稱同知留守事,使石家奴等來上表賀。

    辛巳,以如中都期日詔群臣。

    壬午,詔中都都轉運使左淵曰:「凡宮殿張設毋得增置,無役一夫以擾百姓,但謹圍禁、嚴出入而已。

    」以尚書右司員外郎完顏兀古出為詔諭高麗使。

    癸未,遣權元帥左都監吾劄忽、右都監神土懣、廣寧尹僕散渾坦討契丹諸部。

    甲申,追尊皇考豳王為皇帝,謚簡肅,廟號睿宗,皇妣蒲察氏曰欽慈皇後,李氏曰貞懿皇後。

    群臣上尊號曰仁明聖孝皇帝。

    乙酉,追復東昏王帝號,謚武靈,廟號閔宗,詔中外。

    封子實魯剌為許王,胡土瓦為楚王。

    戊子,辭謁太祖廟及貞懿皇後園陵。

    己醜,如中都。

    次小遼口。

    使中都留守宗憲先往。

    壬辰,次梁魚務。

    樞密副使,北面行營都統白彥敬、南京留守北面行營副統紇石烈志寧以所統軍數來上。

    安武軍節度使爽來歸。

    乙未,完顏元宜等弒海陵於揚州。

    丙申,次義州。

    丁酉,宋人破陝州,防禦使折可直降,同知防禦使事李柔立死之。

     十二月乙卯,次三河縣,左副元帥完顏彀英來朝。

    丙辰,次通州,延安尹唐括德溫來朝。

    丁巳,至中都。

    戊午,謁太祖廟。

    己未,禦貞元殿,受群臣朝。

    庚申,以元帥左監軍高忠建等為報諭宋國使。

    壬戌,詔軍士自東京扈從至京師者復三年。

    同知河間尹高昌福上書陳便宜,上覽之再三。

    詔內外大小職官陳便宜。

    丙寅,詔左副元帥完顏彀英規措南邊及陝西等路事。

     二年正月戊辰朔,日有食之。

    伐鼓用幣。

    上徹樂減膳,不視朝。

    庚午,上謂宰相曰:「進賢退不肖,宰相之職也。

    有才能高於己者,或懼其分權,往往不肯引置同列,朕甚不取。

    卿等毋以此為心。

    」以前翰林學士承旨緻仕翟永固為尚書左丞,濟南尹僕散忠義為右丞。

    都統斜哥、副統完顏布輝坐擅易置中都官吏,斜哥除名,布輝削兩階,罷之。

    辛未,禦太和殿,宴百官,宗戚命婦賜賚有差。

    壬申,勑禦史臺檢察六部文移,稽而不行,行而失當,皆舉劾之。

    甲戌,除迎賽神佛禁令。

    乙亥,如大房山。

    丙子,獻享山陵,禮畢,欲獵而還,左丞相晏等諫曰:「邊事未寧,不宜遊幸。

    」戊寅,還宮。

    因諭晏等曰:「朕常慕古之帝王,虛心受諫。

    卿等有言即言,毋緘默以自便。

    」辛巳,以兵部尚書可喜等謀反,伏誅,詔中外。

    是日,賜扈從猛安謀克甲士下至阿裡喜有差。

    遣左副點檢蒲察阿孛罕等賞賚河南將士。

    以前勸農使移剌元宜為禦史大夫。

    詔前工部尚書蘇保衡、太子少保高思廉振賜山東百姓粟帛,無妻者具姓名以聞。

    庚寅,行納粟補官法。

    遣右副元帥完顏謀衍率師討蕭窩斡。

    壬辰,上謂宰執曰:「朕即位未半年,可行之事甚多,近日全無敷奏。

    朕深居九重,正賴卿等贊襄,各思所長以聞,朕豈有倦怠。

    」癸巳,太白晝見。

    甲午,上謂宰執曰「卿等當參民間利害,及時事之可否,以時敷奏。

    不可公餘輒從自便,優遊而已。

    」命河北、山東、陝西等路征南步軍並放還家。

    鹹平、濟州軍二萬入屯京師。

    丙申,以西南路招討使完顏思敬、兵部尚書阿鄰督北邊將士。

     二月己亥,前翰林待制大穎以言盜賊忤海陵,杖而除名,起為秘書丞。

    補闕馬欽以諂事海陵得幸,除名。

    庚子,詔前戶部尚書梁銶、戶部郎中耶律道安撫山東百姓。

    招諭盜賊或避賊及避徭役在他所者,並令歸業,及時農種,無問罪名輕重,並與原免。

    壬寅,太傅、尚書令張浩來見。

    癸卯,以上初即位,遣遼陽主簿石抹移疊、東京麴院都監移剌葛補招契丹叛人,為白彥敬、紇石烈志寧所害,並贈鎮國上將軍,令其家各食五品俸,仍收錄其子。

    甲辰,以張浩為太師,尚書令如故,禦史大夫移剌元宜為平章政事。

    辛亥,定世襲猛安謀克遷授格。

    壬子,以太保、左領軍大都督奔睹為都元帥,太保如故。

    癸醜,詔降蕭玉、敬嗣暉、許霖等官,放歸田裡。

    甲寅,復用進士為尚書省令史。

    丙辰,嵩州刺史石抹朮突剌等敗宋兵於壽安縣。

    丁巳,鄭州防禦使蒲察世傑取陝州。

    甲子,詔都元帥奔睹開府山東,經略邊事。

    澤州刺史特末哥及其妻高福娘伏誅。

     閏月甲戌,上謂宰臣曰:「比聞外議言,奏事甚難。

    朕於可行者未嘗不從。

    自今敷奏勿有所隱,朕固樂聞之。

    」戊子,上謂宰臣曰:「臣民上書者,多勑尚書省詳閱,而不即具奏,天下將謂朕徒受其言而不行也。

    其亟條具以聞。

    」庚寅,詔平章政事移剌元宜泰州路規措邊事。

    辛卯,太和、厚德殿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