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關燈
,領三省事如故。

    命西京路統軍撻懶、西北路招討蕭懷忠、臨潢府緫管馬和尚、烏古迪烈司招討斜野等北巡。

     二年正月甲寅朔,上不豫,不視朝。

    賜宋、高麗、夏使就館燕。

    庚申,太白經天。

    尚書右丞相蕭裕與前真定尹蕭馮家奴、前禦史中丞蕭招折、博州同知遙設等謀反,伏誅,詔中外。

    己巳,生辰,宋、高麗、夏遣使來賀。

     二月甲申朔,以平章政事張浩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

    甲午,以尚書右丞蕭玉為平章政事,前河南路統軍使張暉為尚書右丞,西北路招討使蕭好胡為樞密副使。

     三月戊辰,夏遣使賀遷都。

     四月丙戌,幸大興府及都轉運使司。

    遣薦含桃于衍慶宮。

     五月癸醜朔,日有食之,避正殿,勑百官勿治事。

    己未,詔自今每月上七日不奏刑名,尚食進饌不進肉。

    丁卯,始置交鈔庫,設使副員。

    丁醜,太原尹徒單阿裡出虎伏誅,復命其子朮斯剌乘傳焚其骨,擲水中。

     七月庚申,初設鹽鈔香茶文引印造庫使副。

    丙子,參知政事耶律恕罷。

     八月丙午,以左丞相昂去衣杖其弟婦,命杖之。

    戊申,以禦史大夫高楨為司空,禦史大夫如故。

     九月己未,常武殿擊鞠,令百姓縱觀。

    辛酉,以吏部尚書蕭賾為參知政事。

    癸亥,獵于近郊。

    丁卯,次順州。

    太師、領三省事徒單恭薨。

    是夜,還宮。

    乙亥,復獵于近郊。

     十月庚辰朔,殺廣寧尹韓王亨。

    庚寅,還宮。

    庚子,以左丞相緻仕溫都思忠起為太傅、領三省事。

    以刑部侍郎白彥恭等為賀宋正旦使。

     十一月戊辰,上命諸從姊妹皆分屬諸妃,出入禁中,與為淫亂,臥內遍設地衣,裸逐為戲。

    是月,初置惠民局。

    高麗遣使謝賜生日。

     十二月乙酉,以太傅溫都思忠為太師,領三省事如故,平章政事張通古為司徒,平章政事如故。

     三年正月己酉朔,宋、高麗、夏遣使來賀。

    辛酉,以判東京留守大旲為太傅,領三省事。

    甲子,生辰,宋、高麗、夏遣使來賀。

     二月壬午,以左丞相昂為太尉、樞密使,右丞相張浩為左丞相兼侍中,樞密使僕散師恭為右丞相兼中書令。

    尚書左丞張中孚罷,右丞張暉為平章政事。

    參知政事劉萼為左丞,參知政事蕭賾為右丞,吏部尚書蔡松年為參知政事。

     三月壬子,以左丞相張浩、平章政事張暉每見僧法寶必坐其下,失大臣體,各杖二十。

    僧法寶妄自尊大,杖二百。

    乙卯,命以大房山雲峰寺為山陵,建行宮其麓。

    庚午,以左司郎中李通為賀宋生日使。

     夏四月丁醜朔,昏霧四塞,日無光,凡十有七日。

     五月丁未朔,日有食之。

    癸醜,南京大內火。

    乙卯,命判大宗正事京等如上京,奉遷太祖、太宗梓宮。

    丙寅,如大房山,營山陵。

     六月丙戌,登寶昌門觀角抵,百姓縱觀。

    乙未,命右丞相僕散師恭、大宗正丞胡拔魯如上京,奉遷山陵及迎永壽宮皇太後。

     七月癸醜,太白晝見。

    辛酉,如大房山,杖提舉營造官吏部尚書耶律安禮等。

    乙亥,還宮。

     八月壬午,如大房山。

    甲申,啟土,賜役夫,人絹一匹。

    是日,還宮。

    甲午,遣平章政事蕭玉迎祭祖宗梓宮於廣寧。

    乙未,增置教坊人數。

    庚子,杖左宣徽使敬嗣暉、同知宣徽事烏居仁及尚食官。

     九月戊申,平章政事張暉迎祭梓宮于宗州。

    乙卯,上謂宰臣及左司官曰:「朝廷之事,尤在慎密。

    昨授張中孚、趙慶襲官,除書未到,先已知之,皆汝等洩之也。

    敢復爾者,殺無赦。

    」己未,如大房山。

    庚申,還宮。

    丙寅,以殿前都點檢納合椿年為參知政事。

    丁卯,上親迎梓宮及皇太後于沙流河,命左右持杖二束,跽太後前,曰:「某不孝,久失溫凊,願痛笞之。

    」太後掖起之,曰:「凡民有子克家,猶愛之,況我有子如此。

    」叱持杖者退。

    庚午,獵,親射獐以薦梓宮。

    壬申,至自沙流河。

     十月丙子,皇太後至中都,居壽康宮。

    戊寅,權奉安太廟神主于延聖寺,緻奠梓宮于東郊,舉哀。

    己卯,梓宮至中都,以大安殿為丕承殿,安置。

    壬午,命省部諸司便服治事,不奏死刑一月。

    辛卯,告于丕承殿。

    乙未,如菆宮,冊謚永寧皇太後曰慈憲皇後。

    丁酉,大房山行宮成,名曰磐寧。

    戊戌,還宮。

    己亥,以翰林學士承旨耶律歸一等為賀宋正旦使。

     十一月乙巳朔,梓宮發丕承殿。

    戊申,山陵禮成。

    甲寅,詔內外大小職官覃遷一重,貞元四年租稅並與放免,軍士久於屯戍不經替換者,人賜絹三匹、銀三兩。

    群臣稱賀。

    丙辰,燕百官於泰和殿。

    丁卯,奉安神主于太廟。

    戊辰,群臣稱賀。

    辛未,獵于近郊。

     十二月己醜,還宮。

    木犁。

    乙未,上朝太後于壽康宮。

    己亥,太傅、領三省事大旲薨,親臨哭之,命有司廢務及禁樂三日。

     正隆元年正月癸卯朔,宋、高麗、夏遣使來賀。

    己酉,群臣奉上尊號曰聖文神武皇帝。

    上自九月廢朝,常數月不出,有急奏,召左右司郎中省于臥內。

    庚戌,始視朝。

    戊午,生辰,宋、高麗、夏遣使來賀。

    乙醜,觀角抵戲。

    罷中書、門下省。

    以太師、領三省事溫都思忠為尚書令,太尉、樞密使昂為太保,右丞相僕散師恭為太尉、樞密使。

    左丞劉萼、右丞蕭賾罷,參知政事蔡松年為尚書右丞。

    樞密副使蕭懷忠罷,吏部尚書耶律安禮為樞密副使。

    平章政事蕭玉為右丞相,平章政事張暉罷,不置平章政事官。

     二月癸酉朔,改元正隆,大赦。

    庚辰,禦宣華門觀迎佛,賜諸寺僧絹五百匹、綵五十段、銀五百兩。

    辛巳,改定內外諸司印記。

    乙未,司徒張通古緻仕。

    庚子,謁山陵。

    辛醜,還都。

     三月壬寅朔,始定職事官朝參等格。

    仍罷兵衛。

    庚申,以左宣徽使敬嗣暉等為賀宋生日使。

     四月,太尉、樞密使僕散師恭以父憂,起復如故。

     五月辛亥,修容安氏閤女禦為妖所憑,舞譟宮中,命殺之。

    是月,頒行正隆官制。

     六月庚辰,天水郡公趙桓薨。

    丙戌,以尚書右丞蔡松年為左丞,樞密副使耶律安禮為右丞,駙馬都尉烏古論當海為樞密副使。

     七月己酉,命太保昂如上京,奉遷始祖以下梓宮。

     八月丁醜,如大房山行視山陵。

     十月乙酉,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

    丁酉,還宮。

     閏月己亥朔,山陵禮成,群臣稱賀。

    甲辰,回鶻使使寅朮烏籠骨來貢。

    庚寅,杖右丞相蕭玉、左丞蔡松年、右丞耶律安禮、禦史中丞馬諷等。

     十一月己巳朔,以右司郎中梁銶等為賀宋正旦使。

    癸巳,禁二月八日迎佛。

     二年正月戊辰朔,宋、高麗、夏遣使來賀。

    庚辰,太白晝見。

    癸未,生辰,宋、高麗、夏遣使來賀。

    庚寅,以工部侍郎韓錫同知宣徽院事,錫不謝,杖百二十,奪所授官。

     二月辛醜,初定太廟時享牲牢禮儀。

    癸卯,改定親王以下封爵等第,命置局追取存亡告身,存者二品以上,死者一品,參酌削降。

    公私文書,但有王爵字者,皆立限毀抹,雖墳墓碑志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