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七 列傳二 宗室
關燈
小
中
大
祖愛之,以為己子。
乾祐元年,拜武甯軍節度使。
二年,加同平章事。
郭威既敗慕容彥超于北郊,隐帝遇弑,威入京師,謂諸大臣密相推戴,及見宰相馮道等,道殊無意。
威不得已,見道下拜,而道猶受拜如平時,徐勞之曰:「公行良苦。
」威意色皆沮,以為大臣未有推己意,又難于自立,因與王峻入白太後,推擇漢嗣。
群臣乃共奏曰:「武甯節度使赟,高祖愛以為子,宜立為嗣。
」乃遣太師馮道率百官往迎,道揣威意不在赟,直前問曰:「公此舉由衷乎?」威指天為誓。
道既行,語左右曰:「吾生平不作謬語人,今謬語矣。
」道見,傳太後意召之。
赟行至宋州,威已自澶州為兵士擁還京師。
王峻慮赟左右生變,遣侍衛馬軍指揮使郭崇威以兵七百騎衛赟。
崇威至宋州,赟登樓問崇威所以來之意,崇威曰:「澶州軍變,懼未察之,遣崇威護衛,非惡意也。
」?召崇威,崇威不敢進。
馮道出與崇威語,崇威乃登樓見赟。
時護聖指揮使張令超帥步兵為赟宿衛,判官董裔說赟曰:「觀崇威瞻視舉措,必有異謀。
道路皆言郭威已為天子,而陛下深入不止,禍其至哉。
請急召令超,谕以禍福,使夜以兵劫崇威所屬士卒,明日掠睢陽金帛,募士卒,北走太原。
彼新定京邑,未暇追我,此策之上也。
」赟猶豫未決。
是夕,崇威密誘令超歸郭氏,盡奪赟部下兵。
郭威以書召道先歸,留其副趙上交、王度奉赟入朝太後,道乃辭赟先還。
赟謂道曰:「寡人此來,所恃者以公三十年舊相,是以不疑。
」道默然。
赟客将賈貞等數目道,欲圖之,赟曰:「勿草草,事豈出于公耶!」道已去,崇威乃幽赟于外館,殺賈貞、董裔及牙内都虞候劉福、孔目官夏昭度等。
郭威已監國。
太後乃下诏曰:「比者,樞密使威,志安宗社,議立長君,以徐州節度使赟,高祖親近,立為漢嗣,乃自籓鎮,召赴京師。
雖诰命已行,而軍情不附。
天道 在北,人心靡東,适當改蔔之初,俾應分士之命。
赟可降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上柱國,封湘陰公。
」赟卒以殺死。
《五代史補》:郭忠恕,七歲童子及第,富有文學,尤工篆隸。
嘗有人于龍山得鳥迹篆,忠恕一見,辄誦如宿習。
乾祐中,湘陰公鎮徐州,辟為推官。
周祖之入京師也,少主崩于北岡,周主命宰相馮道迎湘陰公,将立之。
至宋州,高祖已為三軍推戴。
忠恕知事變,乃正色責道曰:「令公累朝大臣,誠信著于天下,四方談士,無賢不肖皆以為長者,今一旦返作脫空漢,前功業并棄,令公之心安乎?」道無言對。
忠恕因勸湘陰公殺道以奔河東,公猶豫未決,遂及于禍。
忠恕竄迹久之,晚年尤好輕忽,卒以此敗,坐除名配流焉。
乾祐元年,拜武甯軍節度使。
二年,加同平章事。
郭威既敗慕容彥超于北郊,隐帝遇弑,威入京師,謂諸大臣密相推戴,及見宰相馮道等,道殊無意。
威不得已,見道下拜,而道猶受拜如平時,徐勞之曰:「公行良苦。
」威意色皆沮,以為大臣未有推己意,又難于自立,因與王峻入白太後,推擇漢嗣。
群臣乃共奏曰:「武甯節度使赟,高祖愛以為子,宜立為嗣。
」乃遣太師馮道率百官往迎,道揣威意不在赟,直前問曰:「公此舉由衷乎?」威指天為誓。
道既行,語左右曰:「吾生平不作謬語人,今謬語矣。
」道見,傳太後意召之。
赟行至宋州,威已自澶州為兵士擁還京師。
王峻慮赟左右生變,遣侍衛馬軍指揮使郭崇威以兵七百騎衛赟。
崇威至宋州,赟登樓問崇威所以來之意,崇威曰:「澶州軍變,懼未察之,遣崇威護衛,非惡意也。
」?召崇威,崇威不敢進。
馮道出與崇威語,崇威乃登樓見赟。
時護聖指揮使張令超帥步兵為赟宿衛,判官董裔說赟曰:「觀崇威瞻視舉措,必有異謀。
道路皆言郭威已為天子,而陛下深入不止,禍其至哉。
請急召令超,谕以禍福,使夜以兵劫崇威所屬士卒,明日掠睢陽金帛,募士卒,北走太原。
彼新定京邑,未暇追我,此策之上也。
」赟猶豫未決。
是夕,崇威密誘令超歸郭氏,盡奪赟部下兵。
郭威以書召道先歸,留其副趙上交、王度奉赟入朝太後,道乃辭赟先還。
赟謂道曰:「寡人此來,所恃者以公三十年舊相,是以不疑。
」道默然。
赟客将賈貞等數目道,欲圖之,赟曰:「勿草草,事豈出于公耶!」道已去,崇威乃幽赟于外館,殺賈貞、董裔及牙内都虞候劉福、孔目官夏昭度等。
郭威已監國。
太後乃下诏曰:「比者,樞密使威,志安宗社,議立長君,以徐州節度使赟,高祖親近,立為漢嗣,乃自籓鎮,召赴京師。
雖诰命已行,而軍情不附。
天道 在北,人心靡東,适當改蔔之初,俾應分士之命。
赟可降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上柱國,封湘陰公。
」赟卒以殺死。
《五代史補》:郭忠恕,七歲童子及第,富有文學,尤工篆隸。
嘗有人于龍山得鳥迹篆,忠恕一見,辄誦如宿習。
乾祐中,湘陰公鎮徐州,辟為推官。
周祖之入京師也,少主崩于北岡,周主命宰相馮道迎湘陰公,将立之。
至宋州,高祖已為三軍推戴。
忠恕知事變,乃正色責道曰:「令公累朝大臣,誠信著于天下,四方談士,無賢不肖皆以為長者,今一旦返作脫空漢,前功業并棄,令公之心安乎?」道無言對。
忠恕因勸湘陰公殺道以奔河東,公猶豫未決,遂及于禍。
忠恕竄迹久之,晚年尤好輕忽,卒以此敗,坐除名配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