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十八 列傳七

關燈
曆鎮陽牙校。

    父鈞,假安平、九門令。

    圭好學工詩,長于吏道。

    唐光化中,曆阜城、饒陽尉,改房子、甯晉、元氏、樂壽、博陸五邑令。

    為甯晉日,擅給驿廪,以貸饑民,民甚感之。

    及為樂壽令,裡人為之立碑。

    同光中,任圜為真定尹,擢為本府司錄,不應命。

    郭崇韬領其地,辟為從事,及明宗代崇韬,以舊職縻之。

    明宗即位,入為文昌正郎,安重誨薦為河南少尹,判府事,尋命為樞密院直學士。

    時圭以受知于重誨,重誨奏令圭與同列閻至俱升殿侍立,以備顧問,明宗可之。

    尋自左谏議大夫拜尚書右丞,有入相之望。

    圭敏于吏事,重誨本不知書,為事剛愎,每于明宗前可否重務,圭恬然終日,不能剖正其事。

    長興中,重誨既誅,圭出為貝州刺史,未幾罷免,退歸常山。

    由是閉門杜絕人事,雖親戚故人造者不見其面,每遊别墅,則乘婦人氈車以自蔽匿,人莫知其心。

    高祖登極,征為刑部侍郎,判鹽鐵副使,皆宰臣馮道之奏請也。

    始圭在明宗時為右丞,權判铨事,道在中書,嘗以堂判衡铨司所注官,圭怒,力争之,道亦微有不足之色,至是圭首為道所舉,方愧其度量遠不及也。

    旋改吏部侍郎,分知铨事,而圭素保廉守節,大著公平之譽。

     圭前為河南少尹日,有嵩山術士遺圭石藥如鬥,謂圭曰:「服之可以延壽,然不可中辍,辍則疾作矣。

    」圭後服之,神爽力健,深寶惜焉。

    清泰末,圭在常山,遇秘瓊之亂,時貯于衣笥,為賊所劫,後不複得。

    天福中,疾生胸臆之間,常如火灼,圭知不濟,求歸鄉裡,诏許之。

    及涉河,竟為藥氣所蒸,卒于路,歸葬石邑,時年六十八。

     裴皞,字司東,系出中眷裴氏,世居河東為望族。

    皞容止端秀,性卞急,剛直而無隐,少而好學,苦心文藝,雖遭亂離,手不釋卷。

    唐光化三年,擢進士第,釋褐授校書郎,曆谏職。

    梁初,當路推其文學,遷翰林學士、中書舍人。

    唐莊宗時,擢為禮部侍郎,後以語觸當事,改太子賓客,旋授兵部尚書,以老緻仕。

    天福初,起為工部尚書,複告老,以右仆射緻仕。

    皞累知貢舉,稱得士,宰相馬裔孫、維翰皆其所取進士也。

    後裔孫知貢舉,率新進士谒皞,皞喜,為詩曰:「詞場最重是持衡,天遣愚夫受盛名,三主禮闱年八十,門生門下見門生。

    」當世榮之。

    維翰嘗私見皞,皞不為迎送,人問之,皞曰:「我見桑公于中書,庶僚也;今見我于私第,門生也。

    」聞者以為允。

    卒年八十五。

    贈太子太保。

      吳承範,字表微,魏州人也。

    父瓊,右金吾衛将軍,累贈太子少保。

    承範少好學,善屬文,唐闵帝之鎮鄴都也,聞其才名,署為賓職,承範懇求随計,闵帝許之。

    長興三年春,擢進士第。

    及闵帝即位,授左拾遺。

    清泰二年,以本官充史館修撰,與同職張昭遠等共修《明宗實錄》,轉右補阙,依前充職。

    高祖革命,遷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制诰。

    天福三年,改樞密院直學士,未幾,自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充翰林學士,正拜中書舍人,賜金紫。

    少帝嗣位,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尋遘疾而卒,年四十二。

    贈工部尚書。

     承範溫厚寡言,善希人旨,桑維翰、李崧尤重之,嘗薦于高祖,雲可大用。

    承範知之,持重自養,雖遇盛夏,而猶服襦袴,加之以純綿,蓋慮有寒濕之患也。

    然竟不獲其志,其命也夫! 盧導,字熙化,其先範陽人也。

    祖伯卿,唐殿中侍禦史。

    父如晦,國子監丞,贈戶部侍郎。

    導少而儒雅,美詞翰,善談論。

    唐天祐初,登進士第,釋褐除校書郎,由均州鄖鄉縣令、入為監察禦史,三遷職方員外郎,充史館修撰,改河南縣令禮部郎中,賜紫,轉右司郎中兼侍禦史知雜事。

    以病免,閑居于漢上,久之。

    天成中,以本官征還,拜右谏議大夫。

    長興末,為中書舍人,權知貢舉。

    明年春,潞王自鳳翔擁大軍赴阙,唐闵帝奔于衛州,宰相馮道、李愚集百官于天宮寺,将出迎潞王。

    時軍衆離潰,人情奔駭,百官移時未有至者。

    導與舍人張昭遠先至,馮道請導草勸進箋,導曰:「潞王入朝,郊迎可也;若勸進之事,安可造次。

    且潞王與主上,皆太後之子,或廢或立,當從教令,安得不禀策母後,率爾而行!」馮道曰:「凡事要務實,勸進其可已乎?」導曰:「今主上蒙塵在外,遽以大位勸人,若潞王守道,以忠義見責,未審何詞以對!不如率群臣詣宮門,取太後進止,即去就善矣。

    」道未及對,會京城巡檢安從進報曰:「潞王至矣,安得百僚無班。

    」即紛然而去。

    是日,潞王未至,馮道等止于上陽門外,又令導草勸進箋,導執之如初。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