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二十六 列傳二 宗室
關燈
小
中
大
悅。
克恭令裨校李元審、安建、紀綱、馮霸部送太原,行次銅鞮縣,馮霸劫衆謀叛,殺都将劉杲、縣令戴勞謙,循山而南,比及沁水,有衆三千。
武皇令李元審将兵擊之,與霸戰于沁水,不利,元審戰傷,收軍于潞。
五月十五日,克恭視元審于孔目吏劉崇之第。
是日,州将安居受引兵仗攻克恭,因風縱火,克恭、元審并遇害,州民推居受為留後。
初,孟方立之亂,居受以澤、潞歸于武皇,至是孟遷以邢、洺納降,複任為牙将,居受懼其圖己,乃叛,殺克恭以結汴人。
居受遣人召馮霸于沁水,霸不受命。
居受懼,将奔歸朝廷,至長子,為野人所殺,傳首馮霸軍。
霸乃引軍據潞州,自稱留後,求援于汴。
武皇令康君立讨之,汴将葛從周來援霸。
九月,李存孝急攻潞州,汴軍夜遁,獲霸等誅之,武皇乃以康君立為昭義節度使。
克甯,武皇之季弟也。
初從起雲中,為奉誠軍使,赫連铎之攻黃花城也,克甯奉武皇及諸弟登城,血戰三日,力盡備竭,殺賊萬計。
燕軍之攻蔚州,克甯昆仲嬰城拒敵,晝夜辍寝食者旬餘。
後從達靼入關,逐黃寇。
凡征行無不衛從,于昆弟之間,最推仁孝,小心恭謹,武皇尤友愛之。
及鎮太原,授遼州刺史,累至雲州防禦使。
乾甯初,改忻州刺史,從入關讨王行瑜,充馬步軍都将,以功授檢校司徒。
天祐初,授内外都制置、管内蕃漢都知兵馬使、檢校太保,充振武節度使,凡軍政皆決于克甯。
五年正月,武皇疾笃,克甯等侍疾,垂泣辭訣。
克甯曰:「王萬一不諱,後事何屬?」因召莊宗侍側,謂克甯、張承業曰;「亞子累公等。
」言終棄代。
将發哀,克甯紀綱軍府,中外無嘩。
初,武皇獎勵軍戎,多畜庶孽,衣服禮秩如嫡者六七輩,比之嗣王,年齒又長,各有部曲,朝夕聚謀,皆欲為亂。
莊宗英察,懼及于禍,将嗣位,讓克甯曰:「兒年孤稚,未通庶政,雖承遺命,恐未能彈壓大事。
季父勳德俱高,衆情推伏,且請制置軍府,候兒有立,聽季父處分。
」克甯曰:「亡兄遺命,屬在我兒,孰敢異議者!兒但嗣世,中外之事,何憂不辦。
」視事之日,率先拜賀。
莊宗嗣位,軍民政事,一切委之,權柄既重,趣向者多附之。
李存颢者,以陰計幹克甯曰:「兄亡弟及,古今舊事,委父拜侄,理所未安,富貴功名,當宜自立,天與不取,後悔無及。
」克甯曰:「公毋得不祥之言!,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無複言,必斬爾首以徇。
」克甯雖慈愛因心,而日為兇徒惑亂。
群兇之妻複以此言幹克甯妻孟夫人,說激百端,夫人懼事洩及禍,屢讓克甯,由是愈惑。
會克甯因事殺都虞候李存質,又請兼領大同節度,以蔚、朔為屬郡,又數怒監軍張承業、李存璋;由是知其有貳。
近臣史敬镕素與存颢善,盡知其事。
敬镕告貞簡太後曰:「存颢與管内太保陰圖叛亂,俟嗣王過其第即擒之,并太後子母,欲送于汴州。
竊發有日矣。
」莊宗召張承業、李存璋謂曰:「季父所為如此,無猶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魚肉,吾即避路,則禍亂不作矣。
」承業曰:「老夫親承遺托,言猶在耳。
存颢輩欲以太原降賊,王乃何路求生?不即讨除,亡無日矣。
」因令吳珙、存璋為之備。
二月二十日,會諸将于府第,擒存颢、克甯于坐。
莊宗垂泣數之曰:「兒初以軍府讓季父,季父不忍棄先人遺命。
今已事定,複欲以兒子母投畀豺虎,季父何忍此心!」克甯泣對曰:「蓋讒夫交構,吾複何言!」是日,與存颢俱伏法。
克甯仁而無斷,故及于禍。
案《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嗣昭,國昌有子四人:克恭、克儉、克用、克柔。
是書《李嗣昭傳》雲:武皇母弟代州刺史克柔之假子也。
是克柔為武皇母弟。
《新唐書·沙陀傳》:武皇有弟克勤,《通鑒》引《紀年錄》有兄克儉,而是書俱無傳,疑有阙文。
史臣曰:昔武皇發迹于陰山,莊宗肇基于河朔,雖奄有天下,而享國日淺,眷言枝屬,空秀棣華,固未及推帝堯敦叙之恩,廣成王封建之義。
自克讓而下,不獲就魯、衛之封,懋間、平之德也。
況夭橫相繼,亦良可悲哉!
克恭令裨校李元審、安建、紀綱、馮霸部送太原,行次銅鞮縣,馮霸劫衆謀叛,殺都将劉杲、縣令戴勞謙,循山而南,比及沁水,有衆三千。
武皇令李元審将兵擊之,與霸戰于沁水,不利,元審戰傷,收軍于潞。
五月十五日,克恭視元審于孔目吏劉崇之第。
是日,州将安居受引兵仗攻克恭,因風縱火,克恭、元審并遇害,州民推居受為留後。
初,孟方立之亂,居受以澤、潞歸于武皇,至是孟遷以邢、洺納降,複任為牙将,居受懼其圖己,乃叛,殺克恭以結汴人。
居受遣人召馮霸于沁水,霸不受命。
居受懼,将奔歸朝廷,至長子,為野人所殺,傳首馮霸軍。
霸乃引軍據潞州,自稱留後,求援于汴。
武皇令康君立讨之,汴将葛從周來援霸。
九月,李存孝急攻潞州,汴軍夜遁,獲霸等誅之,武皇乃以康君立為昭義節度使。
克甯,武皇之季弟也。
初從起雲中,為奉誠軍使,赫連铎之攻黃花城也,克甯奉武皇及諸弟登城,血戰三日,力盡備竭,殺賊萬計。
燕軍之攻蔚州,克甯昆仲嬰城拒敵,晝夜辍寝食者旬餘。
後從達靼入關,逐黃寇。
凡征行無不衛從,于昆弟之間,最推仁孝,小心恭謹,武皇尤友愛之。
及鎮太原,授遼州刺史,累至雲州防禦使。
乾甯初,改忻州刺史,從入關讨王行瑜,充馬步軍都将,以功授檢校司徒。
天祐初,授内外都制置、管内蕃漢都知兵馬使、檢校太保,充振武節度使,凡軍政皆決于克甯。
五年正月,武皇疾笃,克甯等侍疾,垂泣辭訣。
克甯曰:「王萬一不諱,後事何屬?」因召莊宗侍側,謂克甯、張承業曰;「亞子累公等。
」言終棄代。
将發哀,克甯紀綱軍府,中外無嘩。
初,武皇獎勵軍戎,多畜庶孽,衣服禮秩如嫡者六七輩,比之嗣王,年齒又長,各有部曲,朝夕聚謀,皆欲為亂。
莊宗英察,懼及于禍,将嗣位,讓克甯曰:「兒年孤稚,未通庶政,雖承遺命,恐未能彈壓大事。
季父勳德俱高,衆情推伏,且請制置軍府,候兒有立,聽季父處分。
」克甯曰:「亡兄遺命,屬在我兒,孰敢異議者!兒但嗣世,中外之事,何憂不辦。
」視事之日,率先拜賀。
莊宗嗣位,軍民政事,一切委之,權柄既重,趣向者多附之。
李存颢者,以陰計幹克甯曰:「兄亡弟及,古今舊事,委父拜侄,理所未安,富貴功名,當宜自立,天與不取,後悔無及。
」克甯曰:「公毋得不祥之言!,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無複言,必斬爾首以徇。
」克甯雖慈愛因心,而日為兇徒惑亂。
群兇之妻複以此言幹克甯妻孟夫人,說激百端,夫人懼事洩及禍,屢讓克甯,由是愈惑。
會克甯因事殺都虞候李存質,又請兼領大同節度,以蔚、朔為屬郡,又數怒監軍張承業、李存璋;由是知其有貳。
近臣史敬镕素與存颢善,盡知其事。
敬镕告貞簡太後曰:「存颢與管内太保陰圖叛亂,俟嗣王過其第即擒之,并太後子母,欲送于汴州。
竊發有日矣。
」莊宗召張承業、李存璋謂曰:「季父所為如此,無猶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魚肉,吾即避路,則禍亂不作矣。
」承業曰:「老夫親承遺托,言猶在耳。
存颢輩欲以太原降賊,王乃何路求生?不即讨除,亡無日矣。
」因令吳珙、存璋為之備。
二月二十日,會諸将于府第,擒存颢、克甯于坐。
莊宗垂泣數之曰:「兒初以軍府讓季父,季父不忍棄先人遺命。
今已事定,複欲以兒子母投畀豺虎,季父何忍此心!」克甯泣對曰:「蓋讒夫交構,吾複何言!」是日,與存颢俱伏法。
克甯仁而無斷,故及于禍。
案《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嗣昭,國昌有子四人:克恭、克儉、克用、克柔。
是書《李嗣昭傳》雲:武皇母弟代州刺史克柔之假子也。
是克柔為武皇母弟。
《新唐書·沙陀傳》:武皇有弟克勤,《通鑒》引《紀年錄》有兄克儉,而是書俱無傳,疑有阙文。
史臣曰:昔武皇發迹于陰山,莊宗肇基于河朔,雖奄有天下,而享國日淺,眷言枝屬,空秀棣華,固未及推帝堯敦叙之恩,廣成王封建之義。
自克讓而下,不獲就魯、衛之封,懋間、平之德也。
況夭橫相繼,亦良可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