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忠義六
關燈
小
中
大
○趙良淳徐道隆姜才馬塈密佑張世傑陸秀夫徐應镳陳文龍鄧得遇張珏
趙良淳,字景程,居饒之餘幹,太宗子恭憲王之後,丞相汝愚曾孫也。
累世以學行名,号賢宗子。
良淳少學于其鄉先生饒魯,知立身大節。
及仕,所至以幹治稱,而未嘗幹人薦舉。
初以蔭為泰甯主簿,三遷至淮西運轄,浮湛冗官二十餘年。
馬光祖、李伯玉、範丁孫交薦辟之,卒不振拔。
考舉及格,改知分甯縣。
分甯,江西劇邑,俗尚嘩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親尊禮之,至甚傑骜者,乃繩以法,俗為少革。
秩滿,特差權江西安撫司機宜文字,诏除諸司審計院,督饷江西,升大理司直。
鹹淳末,廷臣議衆建宗室于内郡,以為屏翰,遂除良淳知安吉州。
先是,知州李庚遁,百事隳廢。
良淳至,日與僚吏論所以守禦之備,悉舉行之。
時歲饑,民相聚為盜,所在蜂起。
或請以兵擊之,良淳曰:“民豈樂為盜哉?時艱歲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命僚屬以義谕之,衆皆投兵散歸,其不歸者衆縛以獻。
有掠人貨财詣其主謝過而還之者。
良淳勸富人出粟振之,嘗語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濟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懇懇,足以動人,人皆倒囷以應之。
朝議尋以徐道隆為浙西提刑,以輔良淳,加良淳直秘閣。
文天祥去平江,潰兵四出剽掠,良淳捕斬數人,枭首市中,兵稍戢。
已而範文虎遣使持書招降,良淳焚書斬其使。
大兵迫獨松關,有旨趣道隆入衛。
道隆既去,大兵至,軍其東西門。
良淳率衆城守,夜就茇舍陴上,不歸。
先是,朝廷遣将吳國定援宜興,宜興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見良淳,願留以為輔。
良淳見國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請于朝,留戍安吉。
已而國定開南門納外兵,兵入城呼曰:“衆散,元帥不殺汝。
”于是衆号泣散去。
良淳命車歸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當為自全計。
”良淳叱去之。
命家人出避,乃閉閣自經。
有兵士解救之,複蘇,衆羅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猶可求生。
”良淳叱曰:“我豈逃生者邪?”衆猶環守不去,良淳大呼曰:“爾輩欲為亂邪?”衆涕泣出,複投缳而死。
徐道隆字伯謙,婺州武義人。
父煥,知南雄。
道隆以任入官,累官潭州判官、權知全州。
荊湖制置使汪立信奏辟道隆為參議官。
立信遷兵部尚書,道隆與賓客十許人俱去江陵。
趙孟傳為制置使,以道隆參其軍事,遂為提點刑獄。
時文天祥既去平江,潰卒四出,為浙西患苦,安吉尤甚。
有旨令道隆措置,乃枭其首亂者于市。
牛監軍遁,範文虎、程鵬飛、管景模俱遺書誘降,道隆焚書斬使。
大兵至臨平臯亭山,令間道入援,時水陸皆有屯軍,道絕不通,議由太湖經武康、臨安縣境勤王。
即日乘舟出臨湖門,泊宋村。
郡守趙良淳既缢死。
德祐二年正月朔旦,追兵及道隆,江陵親從軍三百人殊死戰,矢盡槍槊折,一軍盡沒。
道隆見執艦内,間守者少怠,赴水死,長子載孫亦赴水死。
餘兵有脫歸者言于朝,命贈官賜谥,厚恤其家,立廟安吉,官其子孫。
越三日宋亡。
姜才,濠州人。
貌短悍。
少被掠入河朔,稍長亡歸,隸淮南兵中,以善戰名,然以來歸人不得大官,為通州副都統。
時淮多健将,然骁雄無逾才。
才知兵,善騎射,撫士卒有恩,至臨陣,軍律凜凜。
其子當戰,回白事,才望見以為敗也,拔劍馳逐,幾殺之。
賈似道出師,才以兵屬孫虎臣為先鋒,相拒于丁家洲。
大軍設炮架彀車弩江濱,中流數千艘,旌旗聯亘,鼓行而下。
才奮兵前接戰,鋒已交,虎臣遽過其妾所乘舟,衆見之,歡曰:“步帥遁矣。
”于是諸軍皆潰,才亦收兵入揚州。
大兵乘勝攻揚州,才為三疊陣逆之三裡溝,戰有功。
又與元帥戰揚子橋,日暮兵亂,流矢貫才肩,才拔矢揮刀而前,所向辟易。
已而大軍築長圍,自揚子橋竟瓜洲,東北跨灣頭至黃塘,西北至丁村,務欲以久困之,時德祐元年也。
明年正月,宋亡。
二月,五奉使及一閣門宣贊舍人持謝太後诏來谕降,才發弩射卻之,複以兵擊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戰而退。
未幾,瀛國公至瓜洲,才與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奪之。
将士皆感泣。
乃盡散金帛犒兵,以四萬人夜搗瓜洲,戰三時,衆擁瀛國公避去。
才追戰至浦子市,夜猶不退。
阿術使人招之,才曰:“吾甯死,豈作降将軍邪!”四月,才以兵攻灣頭栅。
五月,複攻之,騎旋濘而止,乃舍騎步戰,至四鼓,全師以歸。
揚食盡,才時出運米真州、高郵以給兵。
六月,護饷至馬家渡,萬戶史弼将兵擊奪之,才與戰達旦,弼幾殆,阿術馳兵來援,乃得免去。
庭芝以在圍久。
召才計事,屏左右,語久之,第聞才厲聲雲:“相公不過忍片時痛耳。
”左右聞之俱汗下。
才自是
累世以學行名,号賢宗子。
良淳少學于其鄉先生饒魯,知立身大節。
及仕,所至以幹治稱,而未嘗幹人薦舉。
初以蔭為泰甯主簿,三遷至淮西運轄,浮湛冗官二十餘年。
馬光祖、李伯玉、範丁孫交薦辟之,卒不振拔。
考舉及格,改知分甯縣。
分甯,江西劇邑,俗尚嘩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親尊禮之,至甚傑骜者,乃繩以法,俗為少革。
秩滿,特差權江西安撫司機宜文字,诏除諸司審計院,督饷江西,升大理司直。
鹹淳末,廷臣議衆建宗室于内郡,以為屏翰,遂除良淳知安吉州。
先是,知州李庚遁,百事隳廢。
良淳至,日與僚吏論所以守禦之備,悉舉行之。
時歲饑,民相聚為盜,所在蜂起。
或請以兵擊之,良淳曰:“民豈樂為盜哉?時艱歲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命僚屬以義谕之,衆皆投兵散歸,其不歸者衆縛以獻。
有掠人貨财詣其主謝過而還之者。
良淳勸富人出粟振之,嘗語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濟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懇懇,足以動人,人皆倒囷以應之。
朝議尋以徐道隆為浙西提刑,以輔良淳,加良淳直秘閣。
文天祥去平江,潰兵四出剽掠,良淳捕斬數人,枭首市中,兵稍戢。
已而範文虎遣使持書招降,良淳焚書斬其使。
大兵迫獨松關,有旨趣道隆入衛。
道隆既去,大兵至,軍其東西門。
良淳率衆城守,夜就茇舍陴上,不歸。
先是,朝廷遣将吳國定援宜興,宜興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見良淳,願留以為輔。
良淳見國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請于朝,留戍安吉。
已而國定開南門納外兵,兵入城呼曰:“衆散,元帥不殺汝。
”于是衆号泣散去。
良淳命車歸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當為自全計。
”良淳叱去之。
命家人出避,乃閉閣自經。
有兵士解救之,複蘇,衆羅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猶可求生。
”良淳叱曰:“我豈逃生者邪?”衆猶環守不去,良淳大呼曰:“爾輩欲為亂邪?”衆涕泣出,複投缳而死。
徐道隆字伯謙,婺州武義人。
父煥,知南雄。
道隆以任入官,累官潭州判官、權知全州。
荊湖制置使汪立信奏辟道隆為參議官。
立信遷兵部尚書,道隆與賓客十許人俱去江陵。
趙孟傳為制置使,以道隆參其軍事,遂為提點刑獄。
時文天祥既去平江,潰卒四出,為浙西患苦,安吉尤甚。
有旨令道隆措置,乃枭其首亂者于市。
牛監軍遁,範文虎、程鵬飛、管景模俱遺書誘降,道隆焚書斬使。
大兵至臨平臯亭山,令間道入援,時水陸皆有屯軍,道絕不通,議由太湖經武康、臨安縣境勤王。
即日乘舟出臨湖門,泊宋村。
郡守趙良淳既缢死。
德祐二年正月朔旦,追兵及道隆,江陵親從軍三百人殊死戰,矢盡槍槊折,一軍盡沒。
道隆見執艦内,間守者少怠,赴水死,長子載孫亦赴水死。
餘兵有脫歸者言于朝,命贈官賜谥,厚恤其家,立廟安吉,官其子孫。
越三日宋亡。
姜才,濠州人。
貌短悍。
少被掠入河朔,稍長亡歸,隸淮南兵中,以善戰名,然以來歸人不得大官,為通州副都統。
時淮多健将,然骁雄無逾才。
才知兵,善騎射,撫士卒有恩,至臨陣,軍律凜凜。
其子當戰,回白事,才望見以為敗也,拔劍馳逐,幾殺之。
賈似道出師,才以兵屬孫虎臣為先鋒,相拒于丁家洲。
大軍設炮架彀車弩江濱,中流數千艘,旌旗聯亘,鼓行而下。
才奮兵前接戰,鋒已交,虎臣遽過其妾所乘舟,衆見之,歡曰:“步帥遁矣。
”于是諸軍皆潰,才亦收兵入揚州。
大兵乘勝攻揚州,才為三疊陣逆之三裡溝,戰有功。
又與元帥戰揚子橋,日暮兵亂,流矢貫才肩,才拔矢揮刀而前,所向辟易。
已而大軍築長圍,自揚子橋竟瓜洲,東北跨灣頭至黃塘,西北至丁村,務欲以久困之,時德祐元年也。
明年正月,宋亡。
二月,五奉使及一閣門宣贊舍人持謝太後诏來谕降,才發弩射卻之,複以兵擊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戰而退。
未幾,瀛國公至瓜洲,才與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奪之。
将士皆感泣。
乃盡散金帛犒兵,以四萬人夜搗瓜洲,戰三時,衆擁瀛國公避去。
才追戰至浦子市,夜猶不退。
阿術使人招之,才曰:“吾甯死,豈作降将軍邪!”四月,才以兵攻灣頭栅。
五月,複攻之,騎旋濘而止,乃舍騎步戰,至四鼓,全師以歸。
揚食盡,才時出運米真州、高郵以給兵。
六月,護饷至馬家渡,萬戶史弼将兵擊奪之,才與戰達旦,弼幾殆,阿術馳兵來援,乃得免去。
庭芝以在圍久。
召才計事,屏左右,語久之,第聞才厲聲雲:“相公不過忍片時痛耳。
”左右聞之俱汗下。
才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