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
關燈
小
中
大
使人要之,置籠公庫,逾旬,吏報籠中臭達于外,恢命沉于江,語其子曰:“為汝除此害矣。
”又姑死者假子婦棺以斂,家貧不能償,婦愬于恢,恢怒,買一棺,绐其婦卧棺中以試,就掩而葬之。
改湖南轉運使,罷。
景定初,拜大理卿、樞密都承旨兼侍講,權禮部侍郎,尋為中書舍人。
林希逸奏恢守法奉公,其心如水。
權刑部侍郎,進華文閣直學士、知平江府兼發運。
豪有奪民包舉田寄公租誣上者,恢上疏,指為以小民祈天永命之一事,帝覽奏恻然,罪任事者,即歸民田。
召赴阙,辭,改知紹興,又辭。
度宗即位,召為刑部尚書,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封南城縣侯。
郊祀禮成,還,以資政殿學士緻仕。
恢曆仕所至,破豪猾,去奸吏,治蠱獄,課盆鹽,理銀欠,政聲赫然。
嘗因輪對曰:“此臣心恻隐所以深切為陛下告者,陛下恻隐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閉而食之者曰近習、曰外戚耳。
”參知政事董槐見而歎曰:“吾等有慚色矣。
”他日講官因稱恢疏剀切,願容納。
理宗欣然曰:“其言甚直,朕何嘗怒直言!”經筵奏對,誠實懇恻,至身心之要,未嘗不從容諄至。
度宗至比恢為程颢、程頤。
恢侍其父疾,滌濯拚除之役不命僮仆。
年八十有七,臨終,舉盧懷慎卧箦窮約事戒諸子斂以深衣,作書别親戚而後卒,有光隕其地。
遺表聞,帝辍朝,贈少保,谥文肅,赙銀絹五百。
常挺字方叔,福州人。
嘉熙二年進士。
曆官為太學錄,召試館職,遷秘書省正字兼莊文府教授,升校書郎。
輪對,乞以李若水配享高宗。
改秘書郎兼考功郎官,出知衢州,拜監察禦史兼崇政殿說書。
疏言邊阃三事:曰辟實才,曰奏實功,曰招實兵。
朝廷二事:曰選良吏,曰擢正人。
又言:“願陛下深思宏遠之規模,奮發清明之志氣,立綱陳紀必為萬世之法程,昭德塞違以示百官之憲度。
”遷太常少卿兼國子司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兼直舍人院。
遷起居郎,權工部侍郎兼直學士院。
遷工部侍郎、給事中。
右谏議大夫陳堯道論罷。
以寶章閣直學士知漳州,改知泉州,權兵部尚書兼侍讀,權禮部尚書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進《帝學發題》,遷吏部尚書。
鹹淳三年,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封合沙郡公,拜參知政事。
四年,緻仕,尋卒,贈少保。
陳宗禮字立之。
少貧力學,袁甫為江東提點刑獄,宗禮往問學焉。
淳祐四年,舉進士。
調邵武軍判官,入為國子正,遷太學博士、國子監丞,轉秘書省著作佐郎。
入對,言火不循軌。
帝以星變為憂,宗禮曰:“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
”又曰:“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競趨利,惟至公可以遏之。
”兼考功郎官,兼國史實錄院校勘,兼景獻府教授,升著作郎,遷尚左郎官兼右司。
時丁大全擅國柄,以言為諱。
宗禮歎曰:“此可一日居乎!”陛對,言:“願為宗社大計,毋但為倉廪府庫之小計;願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之心;願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願四通八達以來正人,毋但旁蹊曲迳類引貪濁。
”拜太常少卿,以直寶谟閣、廣東提點刑獄進直煥章閣,遷秘書監。
以監察禦史虞慮言追兩官,送永州居住。
景定四年,拜侍禦史,直龍圖閣、淮西轉運判官,遷刑部尚書。
以起居舍人曹孝慶言罷。
度宗即位,兼侍講,拜殿中侍禦史。
疏言:“恭儉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規自宮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獻者必誅。
”以《詩》進講,因奏:“帝王舉動,無微不顯,古人所以貴于慎獨也。
”權禮部侍郎兼給事中。
進讀《孝宗聖訓》,因奏:“安危治亂,常起于一念慮之間,念慮少差,禍亂随見。
天下之亂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
”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國家之福。
”帝曰:“孝宗家法,惟賞善罰惡為尤謹。
”宗禮言:“有功不賞,有罪不罰,雖堯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謹也。
” 遷禮部侍郎,尋權禮部尚書,乞奉祠,帝曰:“豈朕不足與有為耶?”以華文閣直學士知隆興府,再辭,依舊職與待次差遣。
逾年,依舊職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加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尋兼權參知政事。
疏奏:“國所以立,曰天命人心。
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墜而加綏定,人心未嘗不可回也。
”卒官,遺表上,贈開府儀同三司、盱江郡侯,谥文定。
所著有《寄懷斐稿》、《曲轅散木集》、《兩朝奏議》、《經筵講義》、《經史明辨》、《經史管見》、《人物論》。
常楙字長孺,顯谟閣直學士同之曾孫。
入太學。
淳祐七年舉進士。
調常熟尉。
公廉自持,不畏強禦,部使者交薦之。
調婺州推官。
疏決滞訟,以剸繁裁劇稱。
臨安府尹馬光祖又薦于朝,辟差平江府百萬倉檢察,不受和籴事例,戢吏卒苛取。
發運使趙與P兼提點刑獄,屬楙檢核,雪無錫翟氏冤獄。
監江淮茶鹽所蕪湖局,不受商稅赢,光祖益敬之。
改知嘉定縣。
歲大水,勸分和籴,按籍均敷。
發運使王?龠、提點刑獄孫子秀俱特薦于朝,簽書臨安府判官,
”又姑死者假子婦棺以斂,家貧不能償,婦愬于恢,恢怒,買一棺,绐其婦卧棺中以試,就掩而葬之。
改湖南轉運使,罷。
景定初,拜大理卿、樞密都承旨兼侍講,權禮部侍郎,尋為中書舍人。
林希逸奏恢守法奉公,其心如水。
權刑部侍郎,進華文閣直學士、知平江府兼發運。
豪有奪民包舉田寄公租誣上者,恢上疏,指為以小民祈天永命之一事,帝覽奏恻然,罪任事者,即歸民田。
召赴阙,辭,改知紹興,又辭。
度宗即位,召為刑部尚書,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封南城縣侯。
郊祀禮成,還,以資政殿學士緻仕。
恢曆仕所至,破豪猾,去奸吏,治蠱獄,課盆鹽,理銀欠,政聲赫然。
嘗因輪對曰:“此臣心恻隐所以深切為陛下告者,陛下恻隐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閉而食之者曰近習、曰外戚耳。
”參知政事董槐見而歎曰:“吾等有慚色矣。
”他日講官因稱恢疏剀切,願容納。
理宗欣然曰:“其言甚直,朕何嘗怒直言!”經筵奏對,誠實懇恻,至身心之要,未嘗不從容諄至。
度宗至比恢為程颢、程頤。
恢侍其父疾,滌濯拚除之役不命僮仆。
年八十有七,臨終,舉盧懷慎卧箦窮約事戒諸子斂以深衣,作書别親戚而後卒,有光隕其地。
遺表聞,帝辍朝,贈少保,谥文肅,赙銀絹五百。
常挺字方叔,福州人。
嘉熙二年進士。
曆官為太學錄,召試館職,遷秘書省正字兼莊文府教授,升校書郎。
輪對,乞以李若水配享高宗。
改秘書郎兼考功郎官,出知衢州,拜監察禦史兼崇政殿說書。
疏言邊阃三事:曰辟實才,曰奏實功,曰招實兵。
朝廷二事:曰選良吏,曰擢正人。
又言:“願陛下深思宏遠之規模,奮發清明之志氣,立綱陳紀必為萬世之法程,昭德塞違以示百官之憲度。
”遷太常少卿兼國子司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兼直舍人院。
遷起居郎,權工部侍郎兼直學士院。
遷工部侍郎、給事中。
右谏議大夫陳堯道論罷。
以寶章閣直學士知漳州,改知泉州,權兵部尚書兼侍讀,權禮部尚書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進《帝學發題》,遷吏部尚書。
鹹淳三年,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封合沙郡公,拜參知政事。
四年,緻仕,尋卒,贈少保。
陳宗禮字立之。
少貧力學,袁甫為江東提點刑獄,宗禮往問學焉。
淳祐四年,舉進士。
調邵武軍判官,入為國子正,遷太學博士、國子監丞,轉秘書省著作佐郎。
入對,言火不循軌。
帝以星變為憂,宗禮曰:“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
”又曰:“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競趨利,惟至公可以遏之。
”兼考功郎官,兼國史實錄院校勘,兼景獻府教授,升著作郎,遷尚左郎官兼右司。
時丁大全擅國柄,以言為諱。
宗禮歎曰:“此可一日居乎!”陛對,言:“願為宗社大計,毋但為倉廪府庫之小計;願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之心;願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願四通八達以來正人,毋但旁蹊曲迳類引貪濁。
”拜太常少卿,以直寶谟閣、廣東提點刑獄進直煥章閣,遷秘書監。
以監察禦史虞慮言追兩官,送永州居住。
景定四年,拜侍禦史,直龍圖閣、淮西轉運判官,遷刑部尚書。
以起居舍人曹孝慶言罷。
度宗即位,兼侍講,拜殿中侍禦史。
疏言:“恭儉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規自宮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獻者必誅。
”以《詩》進講,因奏:“帝王舉動,無微不顯,古人所以貴于慎獨也。
”權禮部侍郎兼給事中。
進讀《孝宗聖訓》,因奏:“安危治亂,常起于一念慮之間,念慮少差,禍亂随見。
天下之亂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
”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國家之福。
”帝曰:“孝宗家法,惟賞善罰惡為尤謹。
”宗禮言:“有功不賞,有罪不罰,雖堯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謹也。
” 遷禮部侍郎,尋權禮部尚書,乞奉祠,帝曰:“豈朕不足與有為耶?”以華文閣直學士知隆興府,再辭,依舊職與待次差遣。
逾年,依舊職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加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尋兼權參知政事。
疏奏:“國所以立,曰天命人心。
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墜而加綏定,人心未嘗不可回也。
”卒官,遺表上,贈開府儀同三司、盱江郡侯,谥文定。
所著有《寄懷斐稿》、《曲轅散木集》、《兩朝奏議》、《經筵講義》、《經史明辨》、《經史管見》、《人物論》。
常楙字長孺,顯谟閣直學士同之曾孫。
入太學。
淳祐七年舉進士。
調常熟尉。
公廉自持,不畏強禦,部使者交薦之。
調婺州推官。
疏決滞訟,以剸繁裁劇稱。
臨安府尹馬光祖又薦于朝,辟差平江府百萬倉檢察,不受和籴事例,戢吏卒苛取。
發運使趙與P兼提點刑獄,屬楙檢核,雪無錫翟氏冤獄。
監江淮茶鹽所蕪湖局,不受商稅赢,光祖益敬之。
改知嘉定縣。
歲大水,勸分和籴,按籍均敷。
發運使王?龠、提點刑獄孫子秀俱特薦于朝,簽書臨安府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