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節度使,數年不複召。
琚對便殿,從容進曰:“唐括安禮忠直,久在外官。
”世宗深然之,遂自南京留守召為尚書右丞。
琚嘗舉室紹先以為右司員外郎,紹先中風暴卒,上甚惜之,謂琚曰:“卿之所舉也。
”感歎者再三。
十七年,拜平章政事,封莘國公。
明年,拜右丞相。
修起居注移剌傑上書言:“朝奏屏人議事,史官亦不與聞,無由紀錄。
”上以問宰相,琚與右丞唐括安禮對曰:“古者史官,天子言動必書,以儆戒人君,庶幾有畏也。
周成王剪桐葉為圭,戲封叔虞,史佚曰:‘天子不可戲言,言則史書之。
’以此知人君言動,史官皆得記錄,不可避也。
”上曰:“朕觀《貞觀政要》,唐太宗與臣下議論,始議如何,後竟如何,此政史臣在側記而書之耳。
若恐漏洩幾事,則擇慎密者任之。
”朝奏屏人議事,記注官不避自此始。
以年老衰病固辭,上曰:“朕知卿年老,勉為朕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
”上謂宰臣曰:“朕為天子,未嘗敢專行獨斷,每事遍問卿等,可行則行之,不可則止也。
”琚與平章政事唐括安禮奏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
”居一年,複表緻仕,乃許。
诏以一孫為閣門祗候。
即命駕歸鄉裡。
久之,世宗謂宰臣:“知人最為難事,近來左選多不得人。
惟石琚為相時,往往舉能其官,左丞移剌道、參政粘割斡特剌舉右選,頗得之。
朕常以不能遍識人材為不足。
此宰相事也,左右近侍雖常有言,朕未敢輕信。
”又曰:“近日刺史縣令多阙員,當擇幹濟者除之,資級不到庸何傷。
”又曰:“惟石琚最為知人。
” 唐括鼎為定武軍節度使,上謂鼎曰:“久不見石琚,精力比舊何如?汝到官往視之。
”顯宗亦思之,因琚生日,寄詩以見意。
二十二年,以疾薨于家,年七十二。
谥文憲。
泰和元年,圖像衍慶宮,配享世宗廟廷。
唐括安禮,本名斡魯古,字子敬。
好學,通經史,工詞章,知為政大體。
貞元中,累官臨海軍節度使,入為翰林侍讀學士,改浚州防禦使、彰化軍節度使。
大定初,遷益都尹,召為大興尹,上曰:“京師好訛言。
府中奸吏為民患。
卿雖年少,有治才,去其宿弊,毋為因仍。
”察廉入第一等,進階榮祿大夫。
七年五月,大興府獄空,诏錫宴勞之。
凡州郡有獄空者,皆賜錢為錫宴費,大興府錫宴錢三百貫,其餘有差。
久之,拜參知政事,罷為橫海軍節度使,曆河間尹、南京留守。
以喪去官,起複尚書右丞。
诏曰:“南路女直戶頗有貧者,漢戶租佃田土,所得無幾,費用不給,不習騎射,不任軍旅。
凡成丁者簽入軍籍,月給錢米,山東路沿邊安置。
其議以聞。
”浃旬,上問曰:“宰臣議山東猛安貧戶如之何?”奏曰:“未也。
”乃問安禮曰:“于卿意如何?”對曰:“猛安人與漢戶,今皆一家,彼耕此種,皆是國人,即日簽軍,恐妨農作。
”上責安禮曰:“朕謂卿有知識,每事專效漢人。
若無事之際可務農作,度宋人之意且起争端,國家有事,農作奚暇?卿習漢字,讀《詩》、《書》,姑置此以講本朝之法。
前日宰臣皆女直拜,卿獨漢人拜,是邪非邪?所謂一家者,皆一類也,女直、漢人,其實則二。
朕即位東京,契丹、漢人皆不往,惟女直人偕來,此可謂一類乎?”又曰:“朕夙夜思念,使太祖皇帝功業不墜,傳及萬世,女直人物力不困。
卿等悉之。
”因以有益貧窮猛安人數事,诏左司郎中粘割斡特剌使書之,百官集議于尚書省。
十七年,诏遣監察禦史完顔觌古速行邊,從行契丹押剌四人,挼剌、招得、雅魯、斡列阿,自邊亡歸大石。
上聞之,诏曰:“大石在夏國西北。
昔窩斡為亂,契丹等響應,朕釋其罪,俾複舊業,遣使安輯之,反側之心猶未已。
若大石使人間誘,必生邊患。
遣使徙之,俾與女直人雜居,男婚女聘,漸化成俗,長久之策也。
”于是遣同簽樞密院事纥石烈奧也、吏部郎中裴滿餘慶、翰林修撰移剌傑,徙西北路契丹人嘗預窩斡亂者上京、濟、利等路安置。
以兵部郎中移剌子元為西北路招讨都監,诏子元曰:“卿可省谕徙上京、濟州契丹人,彼地土肥饒,可以生殖,與女直人相為婚姻,亦汝等久安之計也。
卿與奧也同催發徙之。
仍遣猛安一員以兵護送而東,所經道路勿令與群牧相近,脫或有變,即便讨滅。
俟其過嶺,卿即還鎮。
”上已遣奧也、子元等,謂宰臣曰:“海陵時,契丹人尤被信任,終為叛亂,群牧使鶴壽、驸馬都尉賽一、昭武大将軍術魯古、金吾衛上将軍蒲都皆被害。
賽一等皆功臣之後,在官時未嘗與契丹有怨,彼之野心,亦足見也。
”安禮對曰:“聖主溥愛天下,子育萬國,不宜有分别。
”上曰:“朕非有分别,但善善惡惡,所以為治。
異時或有邊釁,契丹豈肯與我一心也哉。
” 他日,上又曰:“薦舉,大臣之職。
外官五品猶得舉人,宰相無所舉,何也?”安禮對曰:“孔子稱才難。
賢人君子,世不多有。
陛下必欲得人,當廣取士之路,區别器使之,斯得人矣。
”上曰:“除授格法不倫。
奉職皆閥閱子孫,朕所知識,有資考出身月日。
親軍不以門第收補,無廕者不至武義不得出職。
但以女直人有超遷官資,故出職反在奉職上。
天下一家,獨女直有超遷格,何也?”安禮對曰:“祖宗以來立此格,恐難辄改。
” 轉左丞,與右丞蒲察通同日拜,上謂之曰:“朕今年五十有五,若過六十,必倦于政事。
宜及朕之康強,凡女直猛安謀克當修舉政事,改定法令。
宗族中鮮有及朕之壽者,朕頗習女直舊風,子孫豈能知之,況政事乎。
卿等宜悉此意。
”上又曰:“大理寺事多留滞,宰執不督責之,何也?”安禮對曰:“案牍疑難者舊例給限。
”上曰:“舊例是邪非邪,今不究其事,辄給以限邪?”參政移剌道曰:“臣在大理時,未嘗有滞事。
”上曰:“卿在大理無滞事,為宰執而不能檢治,何也?”道無以對而退。
上問宰臣曰:“禦史台官,亦與親知往來否?”皆曰:“往來殊少。
”上曰:“台官當盡絕人事。
谏官、記注官與聞議論,亦不可與人遊從。
”安禮對曰:“親知之間,恐不可盡絕也。
”上曰:“職任如是,何恤人之言。
” 進拜平章政事,封芮國公,授世襲謀克。
上谕安禮,前代史書詳備,今祖宗實錄太簡略。
對曰:“前代史皆成
琚對便殿,從容進曰:“唐括安禮忠直,久在外官。
”世宗深然之,遂自南京留守召為尚書右丞。
琚嘗舉室紹先以為右司員外郎,紹先中風暴卒,上甚惜之,謂琚曰:“卿之所舉也。
”感歎者再三。
十七年,拜平章政事,封莘國公。
明年,拜右丞相。
修起居注移剌傑上書言:“朝奏屏人議事,史官亦不與聞,無由紀錄。
”上以問宰相,琚與右丞唐括安禮對曰:“古者史官,天子言動必書,以儆戒人君,庶幾有畏也。
周成王剪桐葉為圭,戲封叔虞,史佚曰:‘天子不可戲言,言則史書之。
’以此知人君言動,史官皆得記錄,不可避也。
”上曰:“朕觀《貞觀政要》,唐太宗與臣下議論,始議如何,後竟如何,此政史臣在側記而書之耳。
若恐漏洩幾事,則擇慎密者任之。
”朝奏屏人議事,記注官不避自此始。
以年老衰病固辭,上曰:“朕知卿年老,勉為朕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
”上謂宰臣曰:“朕為天子,未嘗敢專行獨斷,每事遍問卿等,可行則行之,不可則止也。
”琚與平章政事唐括安禮奏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
”居一年,複表緻仕,乃許。
诏以一孫為閣門祗候。
即命駕歸鄉裡。
久之,世宗謂宰臣:“知人最為難事,近來左選多不得人。
惟石琚為相時,往往舉能其官,左丞移剌道、參政粘割斡特剌舉右選,頗得之。
朕常以不能遍識人材為不足。
此宰相事也,左右近侍雖常有言,朕未敢輕信。
”又曰:“近日刺史縣令多阙員,當擇幹濟者除之,資級不到庸何傷。
”又曰:“惟石琚最為知人。
” 唐括鼎為定武軍節度使,上謂鼎曰:“久不見石琚,精力比舊何如?汝到官往視之。
”顯宗亦思之,因琚生日,寄詩以見意。
二十二年,以疾薨于家,年七十二。
谥文憲。
泰和元年,圖像衍慶宮,配享世宗廟廷。
唐括安禮,本名斡魯古,字子敬。
好學,通經史,工詞章,知為政大體。
貞元中,累官臨海軍節度使,入為翰林侍讀學士,改浚州防禦使、彰化軍節度使。
大定初,遷益都尹,召為大興尹,上曰:“京師好訛言。
府中奸吏為民患。
卿雖年少,有治才,去其宿弊,毋為因仍。
”察廉入第一等,進階榮祿大夫。
七年五月,大興府獄空,诏錫宴勞之。
凡州郡有獄空者,皆賜錢為錫宴費,大興府錫宴錢三百貫,其餘有差。
久之,拜參知政事,罷為橫海軍節度使,曆河間尹、南京留守。
以喪去官,起複尚書右丞。
诏曰:“南路女直戶頗有貧者,漢戶租佃田土,所得無幾,費用不給,不習騎射,不任軍旅。
凡成丁者簽入軍籍,月給錢米,山東路沿邊安置。
其議以聞。
”浃旬,上問曰:“宰臣議山東猛安貧戶如之何?”奏曰:“未也。
”乃問安禮曰:“于卿意如何?”對曰:“猛安人與漢戶,今皆一家,彼耕此種,皆是國人,即日簽軍,恐妨農作。
”上責安禮曰:“朕謂卿有知識,每事專效漢人。
若無事之際可務農作,度宋人之意且起争端,國家有事,農作奚暇?卿習漢字,讀《詩》、《書》,姑置此以講本朝之法。
前日宰臣皆女直拜,卿獨漢人拜,是邪非邪?所謂一家者,皆一類也,女直、漢人,其實則二。
朕即位東京,契丹、漢人皆不往,惟女直人偕來,此可謂一類乎?”又曰:“朕夙夜思念,使太祖皇帝功業不墜,傳及萬世,女直人物力不困。
卿等悉之。
”因以有益貧窮猛安人數事,诏左司郎中粘割斡特剌使書之,百官集議于尚書省。
十七年,诏遣監察禦史完顔觌古速行邊,從行契丹押剌四人,挼剌、招得、雅魯、斡列阿,自邊亡歸大石。
上聞之,诏曰:“大石在夏國西北。
昔窩斡為亂,契丹等響應,朕釋其罪,俾複舊業,遣使安輯之,反側之心猶未已。
若大石使人間誘,必生邊患。
遣使徙之,俾與女直人雜居,男婚女聘,漸化成俗,長久之策也。
”于是遣同簽樞密院事纥石烈奧也、吏部郎中裴滿餘慶、翰林修撰移剌傑,徙西北路契丹人嘗預窩斡亂者上京、濟、利等路安置。
以兵部郎中移剌子元為西北路招讨都監,诏子元曰:“卿可省谕徙上京、濟州契丹人,彼地土肥饒,可以生殖,與女直人相為婚姻,亦汝等久安之計也。
卿與奧也同催發徙之。
仍遣猛安一員以兵護送而東,所經道路勿令與群牧相近,脫或有變,即便讨滅。
俟其過嶺,卿即還鎮。
”上已遣奧也、子元等,謂宰臣曰:“海陵時,契丹人尤被信任,終為叛亂,群牧使鶴壽、驸馬都尉賽一、昭武大将軍術魯古、金吾衛上将軍蒲都皆被害。
賽一等皆功臣之後,在官時未嘗與契丹有怨,彼之野心,亦足見也。
”安禮對曰:“聖主溥愛天下,子育萬國,不宜有分别。
”上曰:“朕非有分别,但善善惡惡,所以為治。
異時或有邊釁,契丹豈肯與我一心也哉。
” 他日,上又曰:“薦舉,大臣之職。
外官五品猶得舉人,宰相無所舉,何也?”安禮對曰:“孔子稱才難。
賢人君子,世不多有。
陛下必欲得人,當廣取士之路,區别器使之,斯得人矣。
”上曰:“除授格法不倫。
奉職皆閥閱子孫,朕所知識,有資考出身月日。
親軍不以門第收補,無廕者不至武義不得出職。
但以女直人有超遷官資,故出職反在奉職上。
天下一家,獨女直有超遷格,何也?”安禮對曰:“祖宗以來立此格,恐難辄改。
” 轉左丞,與右丞蒲察通同日拜,上謂之曰:“朕今年五十有五,若過六十,必倦于政事。
宜及朕之康強,凡女直猛安謀克當修舉政事,改定法令。
宗族中鮮有及朕之壽者,朕頗習女直舊風,子孫豈能知之,況政事乎。
卿等宜悉此意。
”上又曰:“大理寺事多留滞,宰執不督責之,何也?”安禮對曰:“案牍疑難者舊例給限。
”上曰:“舊例是邪非邪,今不究其事,辄給以限邪?”參政移剌道曰:“臣在大理時,未嘗有滞事。
”上曰:“卿在大理無滞事,為宰執而不能檢治,何也?”道無以對而退。
上問宰臣曰:“禦史台官,亦與親知往來否?”皆曰:“往來殊少。
”上曰:“台官當盡絕人事。
谏官、記注官與聞議論,亦不可與人遊從。
”安禮對曰:“親知之間,恐不可盡絕也。
”上曰:“職任如是,何恤人之言。
” 進拜平章政事,封芮國公,授世襲謀克。
上谕安禮,前代史書詳備,今祖宗實錄太簡略。
對曰:“前代史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