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伐遼,太宗皇帝以丙午年克宋,今茲宋人奪我國書,而适在午年,故有此語,未必然也。
”既而,梁肅至宋,宋主起立授受國書,如舊儀。
梁肅既還,宋主遣工部尚書張子顔、知閣門事劉灊來祈請,其書曰:“言念眇躬,夙承大統。
荷上國照臨之惠,尋盟遂閱于十年。
修兩朝聘問之勤,繼好靡忘于一日。
惟是函書之受,當新賓接之儀。
嘗空臆以屢陳,饬行人而再請。
仰祈眷顧,俯賜矜從。
”上與大臣議,良弼奏曰:“宋國免稱臣為侄,免奉表為書,恩賜亦已多矣。
今又乞免親接國書,是無厭也,必不可從。
”平章政事完顔守道、參知政事移剌道與良弼議合。
左丞石琚、右丞唐括安禮以為不從所請,必至于用兵。
上謂琚等曰:“卿等所言,非也。
所請有大于此者,更欲從之乎。
”遂從良弼議,答其書,略曰:“弗循定分之常,複有授書之請。
謂承大統,愈見自尊。
奈何以若所為,尚求其欲。
矧曰已行之禮,靡得而更。
”其授受禮儀,終不複改。
上問宰臣:“嘗求内外官舉賢能,未聞有舉者,何也?”參政魏子平請當舉者每任須舉一人,視其當不,以為賞罰。
上曰:“宋制薦舉,其人犯私罪者,舉主雖至宰執,亦坐降罰。
人心有恆者鮮,财利怵于前,或喪其所守。
宰臣任大責重,豈坐是以為升黜邪?”良弼曰:“前诏朝官六品以上,外官五品以上,各舉所知,盍申明前诏?”從之。
上曰:“朕欲周知官吏善惡,若尋常遣官采訪,恐用非其人。
然則官吏善惡,何以知之?”良弼曰:“臣等當為陛下訪察。
”上曰:“然,但勿使名實混淆耳。
”上欲徙窩斡逆黨,分散置之遼東。
良弼奏:“此輩已經赦宥,徙之生怨望。
”上曰:“此目前利害,朕為子孫後世慮耳。
”良弼曰:“非臣等所及也。
”于是以嘗預亂者徙居烏古裡石壘部。
上問宰臣曰:“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民不病饑。
今一二歲不登,而人民乏食,何也?”良弼對曰:“古者地廣人淳,崇尚節儉,而又惟農是務,故蓄積多,而無饑馑之患也。
今地狹民衆,又多棄本逐末,耕之者少,食之者衆,故一遇兇歲而民已病矣。
”上深然之,于是命有司懲戒荒縱不務生業者。
十七年,以疾辭相位,不許。
告滿百日,诏賜告,遣太醫診視,屢使中使問疾。
良弼在告既久,省多滞事,上以問宰相、參政,張汝弼對曰:“無之。
”上曰:“豈曰無之。
自今疑事久不能決者,當具以聞。
”十八年,表乞緻仕歸田裡,上遣使慰谕之曰:“卿比以疾在告,朕甚憂之。
今聞卿将往西京養疾,彼中風土,非老疾所宜。
京師中倦于人事,若就近都佳郡居處,待疾少間,速令朕知之。
”良弼奏曰:“臣遭遇聖明,濫膺大任,夙夜憂懼,以至成疾。
比蒙聖恩,數遣使存問,賜以醫藥,臣之苟活至今,皆陛下之賜也。
臣豈敢望到鄉裡,便可愈疾。
臣去鄉歲久,親識多已亡沒,惟老臣獨在,鄉土之戀,誠不能忘。
臣竊惟自來人臣受知人主,無逾臣者,臣雖粉骨碎身無以圖報。
若使一還鄉社,得見親舊,則死無恨矣。
”上問宰相曰:“丞相良弼必欲歸鄉裡,朕以世襲猛安封其子符寶曷答,俾之侍行,何如?”右丞相完顔守道曰:“不若以猛安授良弼,使其子攝事。
”上從之。
于是授胡論宋葛猛安,給丞相俸傔,良弼乃緻仕歸。
上謂宰相曰:“卿等非不盡心,但才力不及良弼,所以惜其去也。
”其後,尚書省奏差除,上曰:“丞相良弼拟注差除,未嘗苟與不當得者,而薦舉往往得人。
粘割斡特剌、移剌綎、裴滿餘慶,皆其所舉。
至于私門請托,絕然無之。
”嘗問良弼:“每旦暮日色皆赤,何也?”良弼曰:“旦而色赤應在東,高麗當之。
暮而色赤應在西,夏國當之。
願陛下修德以應天,則災變自弭矣。
”既而夏國有任德敬之亂,高麗有趙位寵之難,其言皆驗雲。
是歲,薨。
年六十。
上悼惜之,遣太府監移剌綎、同知西京留守王佐為敕葬祭奠使,赙白金、彩币加等,喪葬皆從官給。
追封金源郡王,命翰林待制移剌履勒銘墓碑,谥誠敏。
良弼性聰敏忠正,善斷決,言論器識出人意表。
雖起寒素,緻位宰相,朝夕惕惕盡心于國,謀慮深遠,薦舉人材,常若不及。
居家清儉,親舊貧乏者周給之,與人交久而愈敬。
居位幾二十年,以成太平之功,号賢相焉。
明昌五年,配飨世宗廟廷。
守道,本名習尼列,以祖谷神功,擢應奉翰林文字。
皇統九年,同知盧龍軍節度使事,曆獻、祁、濱、薊四州刺史。
世宗幸中都,過薊,父老遮道請留再任。
平章政事移剌元宜舉以自代,于是遷昭毅大将軍,授左谏議大夫。
内族晏以恩舊拜左丞相,守道谏曰:“陛下初即位,天下略定,邊警未息,方大有為之時,恐晏非其材。
必欲親愛,莫若厚與之祿,俾勿事事。
”乃授以太尉,緻仕。
世宗錄扈從将士之勞,欲行賞赉,而帑藏空竭,議貸民财以與之。
守道曰:“人罹虐政,方喜更生,今仁恩未及,而征斂遽出,如群望何,甯出宮中所有,無取于民。
”遂從其言。
契丹叛,遼東猛安謀克在其境者,或附從之,朝議欲徙之内地,守道極陳其不可。
右副元帥謀衍将兵讨賊,不即擊,守道力言于朝,诏遣仆散忠義、纥石烈志甯往代之,東方以平。
大定二年,宮中十六位火,方事完葺,時已入夏,頗妨民力,守道谏而罷。
未幾,改太子詹事,兼右谏議大夫,馳驿規畫山東兩路軍糧,及赈民饑。
守道籍大姓戶口,限以歲儲,使盡輸其赢入官,複給其直,以是軍民皆足。
拜參知政事、兼太子少保,守道懇辭,世宗谕之曰:“乃祖勳在王室,朕亦悉卿忠謹,以是擢用,無為多讓。
”時契丹餘黨未附者尚衆,北京、臨潢、泰州民不安,诏守道佩金符往安撫之,給群牧馬千疋,以備軍用。
守道招緻契丹骨疊聶合等内附,民以甯息。
還進尚書左丞,兼太子少師。
嘗從獵近郊,有虎傷獵夫,帝欲親射之,守道叩馬極谏而止。
俄拜平章政事。
十四年,宋人遣使因陳請手接書事,左丞石琚等議從其請,帝意未決,守道等以為不可許,帝卒從之,詳在《纥石烈良弼傳》中,既而,遷右丞相,監修國史,複遷左丞相,授世襲謀克。
二十年,修《熙宗實錄》成,帝因謂曰:“卿祖谷神行事有未當者,尚不為隐,見卿直筆也。
”尋請避賢路,帝不許。
進拜太尉、尚書
”既而,梁肅至宋,宋主起立授受國書,如舊儀。
梁肅既還,宋主遣工部尚書張子顔、知閣門事劉灊來祈請,其書曰:“言念眇躬,夙承大統。
荷上國照臨之惠,尋盟遂閱于十年。
修兩朝聘問之勤,繼好靡忘于一日。
惟是函書之受,當新賓接之儀。
嘗空臆以屢陳,饬行人而再請。
仰祈眷顧,俯賜矜從。
”上與大臣議,良弼奏曰:“宋國免稱臣為侄,免奉表為書,恩賜亦已多矣。
今又乞免親接國書,是無厭也,必不可從。
”平章政事完顔守道、參知政事移剌道與良弼議合。
左丞石琚、右丞唐括安禮以為不從所請,必至于用兵。
上謂琚等曰:“卿等所言,非也。
所請有大于此者,更欲從之乎。
”遂從良弼議,答其書,略曰:“弗循定分之常,複有授書之請。
謂承大統,愈見自尊。
奈何以若所為,尚求其欲。
矧曰已行之禮,靡得而更。
”其授受禮儀,終不複改。
上問宰臣:“嘗求内外官舉賢能,未聞有舉者,何也?”參政魏子平請當舉者每任須舉一人,視其當不,以為賞罰。
上曰:“宋制薦舉,其人犯私罪者,舉主雖至宰執,亦坐降罰。
人心有恆者鮮,财利怵于前,或喪其所守。
宰臣任大責重,豈坐是以為升黜邪?”良弼曰:“前诏朝官六品以上,外官五品以上,各舉所知,盍申明前诏?”從之。
上曰:“朕欲周知官吏善惡,若尋常遣官采訪,恐用非其人。
然則官吏善惡,何以知之?”良弼曰:“臣等當為陛下訪察。
”上曰:“然,但勿使名實混淆耳。
”上欲徙窩斡逆黨,分散置之遼東。
良弼奏:“此輩已經赦宥,徙之生怨望。
”上曰:“此目前利害,朕為子孫後世慮耳。
”良弼曰:“非臣等所及也。
”于是以嘗預亂者徙居烏古裡石壘部。
上問宰臣曰:“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民不病饑。
今一二歲不登,而人民乏食,何也?”良弼對曰:“古者地廣人淳,崇尚節儉,而又惟農是務,故蓄積多,而無饑馑之患也。
今地狹民衆,又多棄本逐末,耕之者少,食之者衆,故一遇兇歲而民已病矣。
”上深然之,于是命有司懲戒荒縱不務生業者。
十七年,以疾辭相位,不許。
告滿百日,诏賜告,遣太醫診視,屢使中使問疾。
良弼在告既久,省多滞事,上以問宰相、參政,張汝弼對曰:“無之。
”上曰:“豈曰無之。
自今疑事久不能決者,當具以聞。
”十八年,表乞緻仕歸田裡,上遣使慰谕之曰:“卿比以疾在告,朕甚憂之。
今聞卿将往西京養疾,彼中風土,非老疾所宜。
京師中倦于人事,若就近都佳郡居處,待疾少間,速令朕知之。
”良弼奏曰:“臣遭遇聖明,濫膺大任,夙夜憂懼,以至成疾。
比蒙聖恩,數遣使存問,賜以醫藥,臣之苟活至今,皆陛下之賜也。
臣豈敢望到鄉裡,便可愈疾。
臣去鄉歲久,親識多已亡沒,惟老臣獨在,鄉土之戀,誠不能忘。
臣竊惟自來人臣受知人主,無逾臣者,臣雖粉骨碎身無以圖報。
若使一還鄉社,得見親舊,則死無恨矣。
”上問宰相曰:“丞相良弼必欲歸鄉裡,朕以世襲猛安封其子符寶曷答,俾之侍行,何如?”右丞相完顔守道曰:“不若以猛安授良弼,使其子攝事。
”上從之。
于是授胡論宋葛猛安,給丞相俸傔,良弼乃緻仕歸。
上謂宰相曰:“卿等非不盡心,但才力不及良弼,所以惜其去也。
”其後,尚書省奏差除,上曰:“丞相良弼拟注差除,未嘗苟與不當得者,而薦舉往往得人。
粘割斡特剌、移剌綎、裴滿餘慶,皆其所舉。
至于私門請托,絕然無之。
”嘗問良弼:“每旦暮日色皆赤,何也?”良弼曰:“旦而色赤應在東,高麗當之。
暮而色赤應在西,夏國當之。
願陛下修德以應天,則災變自弭矣。
”既而夏國有任德敬之亂,高麗有趙位寵之難,其言皆驗雲。
是歲,薨。
年六十。
上悼惜之,遣太府監移剌綎、同知西京留守王佐為敕葬祭奠使,赙白金、彩币加等,喪葬皆從官給。
追封金源郡王,命翰林待制移剌履勒銘墓碑,谥誠敏。
良弼性聰敏忠正,善斷決,言論器識出人意表。
雖起寒素,緻位宰相,朝夕惕惕盡心于國,謀慮深遠,薦舉人材,常若不及。
居家清儉,親舊貧乏者周給之,與人交久而愈敬。
居位幾二十年,以成太平之功,号賢相焉。
明昌五年,配飨世宗廟廷。
守道,本名習尼列,以祖谷神功,擢應奉翰林文字。
皇統九年,同知盧龍軍節度使事,曆獻、祁、濱、薊四州刺史。
世宗幸中都,過薊,父老遮道請留再任。
平章政事移剌元宜舉以自代,于是遷昭毅大将軍,授左谏議大夫。
内族晏以恩舊拜左丞相,守道谏曰:“陛下初即位,天下略定,邊警未息,方大有為之時,恐晏非其材。
必欲親愛,莫若厚與之祿,俾勿事事。
”乃授以太尉,緻仕。
世宗錄扈從将士之勞,欲行賞赉,而帑藏空竭,議貸民财以與之。
守道曰:“人罹虐政,方喜更生,今仁恩未及,而征斂遽出,如群望何,甯出宮中所有,無取于民。
”遂從其言。
契丹叛,遼東猛安謀克在其境者,或附從之,朝議欲徙之内地,守道極陳其不可。
右副元帥謀衍将兵讨賊,不即擊,守道力言于朝,诏遣仆散忠義、纥石烈志甯往代之,東方以平。
大定二年,宮中十六位火,方事完葺,時已入夏,頗妨民力,守道谏而罷。
未幾,改太子詹事,兼右谏議大夫,馳驿規畫山東兩路軍糧,及赈民饑。
守道籍大姓戶口,限以歲儲,使盡輸其赢入官,複給其直,以是軍民皆足。
拜參知政事、兼太子少保,守道懇辭,世宗谕之曰:“乃祖勳在王室,朕亦悉卿忠謹,以是擢用,無為多讓。
”時契丹餘黨未附者尚衆,北京、臨潢、泰州民不安,诏守道佩金符往安撫之,給群牧馬千疋,以備軍用。
守道招緻契丹骨疊聶合等内附,民以甯息。
還進尚書左丞,兼太子少師。
嘗從獵近郊,有虎傷獵夫,帝欲親射之,守道叩馬極谏而止。
俄拜平章政事。
十四年,宋人遣使因陳請手接書事,左丞石琚等議從其請,帝意未決,守道等以為不可許,帝卒從之,詳在《纥石烈良弼傳》中,既而,遷右丞相,監修國史,複遷左丞相,授世襲謀克。
二十年,修《熙宗實錄》成,帝因謂曰:“卿祖谷神行事有未當者,尚不為隐,見卿直筆也。
”尋請避賢路,帝不許。
進拜太尉、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