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
而世宗意天下厭苦兵革,思與百姓休息,诏忠義度宜以行。
四年正月,忠義使右監軍宗叙入奏,将近暑月,乞俟秋涼進發。
诏從之。
宋使胡昉敢以右仆射湯思退書來,宋稱侄國,不肯加世字。
忠義執昉留軍中,答其書,使使以聞。
诏曰:“行人何罪,遣胡昉還國。
邊事從宜措畫。
”八月,诏忠義曰:“前請俟秋涼進發,今已八月,複俟何時?”先是,忠義乞增金、銀牌,上曰:“太師梁王兼數職,未嘗增也。
”至是增都元帥金牌一、銀牌二十,左右副元帥金牌各一、銀牌各十,左右監軍金牌各一、銀牌各六,左右都監金牌各一、銀牌各四,三路都統府銀牌各二。
乃定南界官員、百姓歸附遷賞格。
元帥府獲宋諜人符忠。
忠前嘗至中都,大興府官诘問,忠執文據,及與泗州防禦判官張德亨知識,由是獲免,厚謝德亨,德亨受之。
忠具款服,乃奏其事于朝,于是,大興少尹王全解職,德亨除名。
和議始于張浚,中更洪遵、湯思退,及徒單克甯敗宋魏勝于十八裡莊,取楚州,世宗下诏進師,于是宋知樞密院周葵、同知樞密院事王之望書一一如約,和議始定。
宋遣試禮部尚書魏杞,崇信軍、承宣使康湑,充通問國信使,取到宋主國書式,并國書副本,宋世為侄國,約歲币為二十萬兩、匹,國書仍書名再拜,不稱“大”字。
大定五年正月,魏杞、康湑入見,其書曰:“侄宋皇帝甗謹再拜緻書于叔大金聖明仁孝皇帝阙下。
”魏杞還,複書“叔大金皇帝”不名,不書“謹再拜”,但曰“緻書于侄宋皇帝”,不用尊号,不稱阙下。
和好已定,罷兵,诏天下。
以左副都點檢完顔仲為報問國信使,太子詹事楊伯雄副之。
忠義奏官軍一十七萬三千三百餘人,留馬步軍一十一萬六千二百屯戍。
上曰:“今已許宋講好,而屯戍尚多,可除舊軍外,選馬一萬二千,阿裡喜稱是,步軍虞候司軍共選一萬五千,及簽軍一萬,與舊軍通留六萬。
富強丁多者摘留,貧難者阿裡喜官給,富者就用其奴。
其存留馬步軍于河北東西、大名府、速頻、胡裡改、會甯、鹹平府、濟州、東京、曷速館等路軍内,約量揀取。
其西南、西北招讨司,臨潢府、泰州、北京、婆速、曷懶、山東東西路,并行放還。
”诏近侍局使裴滿子甯佩金牌,護衛醜底、符寶祗候駝滿回海佩銀牌,谕諸路将帥,以宋國進到歲币銀絹二十萬兩、匹,盡數給與見存留及放散軍充賞。
曾過界者,人給絹二匹、銀二兩,不曾過界者銀二兩、絹一匹。
阿裡喜絹一匹。
謀克倍軍人,猛安倍謀克。
押軍猛安謀克年老有勞績者,量與除授。
又诏曰:“其令一路全罷者,先發遣之。
”賜忠義玉束帶。
三月,诏曰:“如大軍已放還,丞相忠義宜先還,左副元帥志甯、右監軍宗叙留駐南京,餘官非急用者并勒還任。
” 忠義朝京師,上勞之曰:“宋國請和,偃兵息民,皆卿力也。
”拜左丞相,兼都元帥。
大定初,事多權制,诏有司删定,上謂宰臣曰:“凡已奏之事,朕嘗再閱,卿等毋懷懼。
朕于大臣,豈有不相信者?但軍國事,不敢輕易,恐或有誤也。
”忠義對曰:“臣等豈敢竊意陛下,但智力不及耳。
陛下留神萬幾,天下之福也。
” 大定六年正月,忠義有疾,上遣太醫診視,賜以禦用藥物,中使撫問,相繼于道。
二月,薨。
上親臨哭之恸,辍朝奠祭,赙銀千五百兩、重彩五十端、絹五百匹。
世宗将幸西京,複臨奠焉。
命參知政事唐括安禮護喪事,凡葬祭從優厚,官為給之。
大宗正丞竟充敕祭使,中都轉運副使王震充敕葬使,百官送葬,具一品儀物,建大将旗鼓,送至墳域。
谥武莊。
忠義動由禮義,謙以接下,敬儒士,與人極和易,侃侃如也。
善禦将士,能得其死力。
及為宰輔,知無不言。
自漢、唐以來,外家多緣恩戚以緻富貴,又多不克其終,未有兼任将相功名始終如忠義者。
十一年,诏曰:“故左丞相忠義族人,及昭德皇後親族,人材可用者,左副點檢烏古論元忠體察以聞。
”二十一年,上思忠義功,勒銘墓碑。
泰和元年,圖像衍慶宮,配享世宗廟廷。
子揆,别有傳。
徒單合喜,上京速蘇海水人也。
父蒲涅,世襲猛安。
合喜魁偉,膂力過人,一經聞見,終身不忘。
天輔間,從金源郡王婁室為紮也,甚愛之。
天會六年,以功為謀克,尋領婁室親管猛安。
元帥府聞其才,命權左翼軍事。
皇統二年,為隴州防禦使。
以兵十五人敗宋兵二百于高陵,以兵五百人敗宋兵二千于秦州,以兵八百人敗宋兵三千五百于鳳翔。
以二謀克拒饒風關,宋兵二千來奪其關口,奮擊敗之,諸軍乃得過險。
遷平涼尹,再徙臨洮、延安尹。
是時,關、陝以西,初去兵革,百姓多失業,合喜守之以靜,民多還歸者。
天德二年,為元帥左都監,陝西統軍使。
貞元二年,以本官兼河
而世宗意天下厭苦兵革,思與百姓休息,诏忠義度宜以行。
四年正月,忠義使右監軍宗叙入奏,将近暑月,乞俟秋涼進發。
诏從之。
宋使胡昉敢以右仆射湯思退書來,宋稱侄國,不肯加世字。
忠義執昉留軍中,答其書,使使以聞。
诏曰:“行人何罪,遣胡昉還國。
邊事從宜措畫。
”八月,诏忠義曰:“前請俟秋涼進發,今已八月,複俟何時?”先是,忠義乞增金、銀牌,上曰:“太師梁王兼數職,未嘗增也。
”至是增都元帥金牌一、銀牌二十,左右副元帥金牌各一、銀牌各十,左右監軍金牌各一、銀牌各六,左右都監金牌各一、銀牌各四,三路都統府銀牌各二。
乃定南界官員、百姓歸附遷賞格。
元帥府獲宋諜人符忠。
忠前嘗至中都,大興府官诘問,忠執文據,及與泗州防禦判官張德亨知識,由是獲免,厚謝德亨,德亨受之。
忠具款服,乃奏其事于朝,于是,大興少尹王全解職,德亨除名。
和議始于張浚,中更洪遵、湯思退,及徒單克甯敗宋魏勝于十八裡莊,取楚州,世宗下诏進師,于是宋知樞密院周葵、同知樞密院事王之望書一一如約,和議始定。
宋遣試禮部尚書魏杞,崇信軍、承宣使康湑,充通問國信使,取到宋主國書式,并國書副本,宋世為侄國,約歲币為二十萬兩、匹,國書仍書名再拜,不稱“大”字。
大定五年正月,魏杞、康湑入見,其書曰:“侄宋皇帝甗謹再拜緻書于叔大金聖明仁孝皇帝阙下。
”魏杞還,複書“叔大金皇帝”不名,不書“謹再拜”,但曰“緻書于侄宋皇帝”,不用尊号,不稱阙下。
和好已定,罷兵,诏天下。
以左副都點檢完顔仲為報問國信使,太子詹事楊伯雄副之。
忠義奏官軍一十七萬三千三百餘人,留馬步軍一十一萬六千二百屯戍。
上曰:“今已許宋講好,而屯戍尚多,可除舊軍外,選馬一萬二千,阿裡喜稱是,步軍虞候司軍共選一萬五千,及簽軍一萬,與舊軍通留六萬。
富強丁多者摘留,貧難者阿裡喜官給,富者就用其奴。
其存留馬步軍于河北東西、大名府、速頻、胡裡改、會甯、鹹平府、濟州、東京、曷速館等路軍内,約量揀取。
其西南、西北招讨司,臨潢府、泰州、北京、婆速、曷懶、山東東西路,并行放還。
”诏近侍局使裴滿子甯佩金牌,護衛醜底、符寶祗候駝滿回海佩銀牌,谕諸路将帥,以宋國進到歲币銀絹二十萬兩、匹,盡數給與見存留及放散軍充賞。
曾過界者,人給絹二匹、銀二兩,不曾過界者銀二兩、絹一匹。
阿裡喜絹一匹。
謀克倍軍人,猛安倍謀克。
押軍猛安謀克年老有勞績者,量與除授。
又诏曰:“其令一路全罷者,先發遣之。
”賜忠義玉束帶。
三月,诏曰:“如大軍已放還,丞相忠義宜先還,左副元帥志甯、右監軍宗叙留駐南京,餘官非急用者并勒還任。
” 忠義朝京師,上勞之曰:“宋國請和,偃兵息民,皆卿力也。
”拜左丞相,兼都元帥。
大定初,事多權制,诏有司删定,上謂宰臣曰:“凡已奏之事,朕嘗再閱,卿等毋懷懼。
朕于大臣,豈有不相信者?但軍國事,不敢輕易,恐或有誤也。
”忠義對曰:“臣等豈敢竊意陛下,但智力不及耳。
陛下留神萬幾,天下之福也。
” 大定六年正月,忠義有疾,上遣太醫診視,賜以禦用藥物,中使撫問,相繼于道。
二月,薨。
上親臨哭之恸,辍朝奠祭,赙銀千五百兩、重彩五十端、絹五百匹。
世宗将幸西京,複臨奠焉。
命參知政事唐括安禮護喪事,凡葬祭從優厚,官為給之。
大宗正丞竟充敕祭使,中都轉運副使王震充敕葬使,百官送葬,具一品儀物,建大将旗鼓,送至墳域。
谥武莊。
忠義動由禮義,謙以接下,敬儒士,與人極和易,侃侃如也。
善禦将士,能得其死力。
及為宰輔,知無不言。
自漢、唐以來,外家多緣恩戚以緻富貴,又多不克其終,未有兼任将相功名始終如忠義者。
十一年,诏曰:“故左丞相忠義族人,及昭德皇後親族,人材可用者,左副點檢烏古論元忠體察以聞。
”二十一年,上思忠義功,勒銘墓碑。
泰和元年,圖像衍慶宮,配享世宗廟廷。
子揆,别有傳。
徒單合喜,上京速蘇海水人也。
父蒲涅,世襲猛安。
合喜魁偉,膂力過人,一經聞見,終身不忘。
天輔間,從金源郡王婁室為紮也,甚愛之。
天會六年,以功為謀克,尋領婁室親管猛安。
元帥府聞其才,命權左翼軍事。
皇統二年,為隴州防禦使。
以兵十五人敗宋兵二百于高陵,以兵五百人敗宋兵二千于秦州,以兵八百人敗宋兵三千五百于鳳翔。
以二謀克拒饒風關,宋兵二千來奪其關口,奮擊敗之,諸軍乃得過險。
遷平涼尹,再徙臨洮、延安尹。
是時,關、陝以西,初去兵革,百姓多失業,合喜守之以靜,民多還歸者。
天德二年,為元帥左都監,陝西統軍使。
貞元二年,以本官兼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