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彥舟尚無恙,海陵盡杖妄傳彥舟死者,以激勵之。
無何竟死于汴,年五十五。
遺表言“伐宋當先取淮南”雲。
徐文,字彥武,萊州掖縣人,徙膠水。
少時販鹽為業,往來瀕海數州,剛勇尚氣,侪輩皆憚之。
宋季盜起,募戰士,為密州闆橋左十将。
勇力過人,揮巨刀重五十斤,所向無前,人呼為“徐大刀”。
後隸王龍圖麾下,與夏人戰,生擒一将,補進武校尉。
東還,破群賊楊進等,轉承信郎。
宋康王渡江,召文為樞密院準備将,擒苗傅及韓世績,以功遷淮東、浙西、沿海水軍都統制。
諸将忌其材勇。
是時,李成、孔彥舟皆歸齊,宋人亦疑文有北歸志,大将閻臯與文有隙,因而谮之。
宋使統制硃師敏來襲文,文乃率戰艦數十艘泛海歸于齊。
齊以文為海、密二州滄海都招捉使兼水軍統制,遷海道副都統兼海道總管,賜金帶。
文以策幹劉豫,欲自海道襲臨安,豫不能用。
齊國廢,元帥府承制以文為南京步軍都虞候,權馬步軍都指揮使。
天眷元年,破太行賊梁小哥,以本職兼水軍統制。
朝廷以河南與宋,除文山東路兵馬钤轄。
宗弼複取河南,文破宋将李寶于濮陽、孟邦傑于登封。
宋蔣知軍據河陽,文遲明至其城下,使别将攻城東北,自将精銳潛師襲南門。
城中悉衆救東北,文乃自南門斬關入城。
宋軍潰去,追擊敗之。
破郭清、郭遠于汝州。
鄭州叛,複取之,擊走宋将戚方。
河南既平,宗弼勞賞将士,賞文銀币鞍馬。
充行軍萬戶,從宗弼取廬、濠等州,超換武義将軍。
知濟州,在職七年,移知泰安軍。
海陵即位,錄舊功,累遷中都兵馬都指揮使,賜金帶,改浚州防禦使。
未幾,海陵謀伐宋,改行都水監,監造戰船于通州。
東海縣人徐元、張旺作亂,縣人房真等三人走海州,及走總管府,上變。
州、府皆遣使效随真等詣東海觀賊形勢,皆為賊所害。
州、府合兵攻之,累月不下。
海陵且欲伐宋,惡聞其事,诏文與步軍指揮使張弘信、同知大興尹李惟忠、宿直将軍蕭阿窊率舟師九百浮海讨之,謂文等曰:“朕意不在一邑,将以試舟師耳。
”文等至東海,與賊戰,敗之,斬首五千餘級,獲徐元、張旺,餘衆請降。
是役也,張弘信行至萊州,稱疾留止,日與妓樂飲酒。
海陵聞之,師還,杖弘信二百。
文遷定海軍節度使。
房真三人官賞有差。
死賊者皆贈官三級,以銀百兩、絹百匹賜其家。
大定二年,詣阙自陳年老目昏,懇求緻仕。
許之。
以覃恩遷龍虎衛上将軍,卒于家。
施宜生,字明望,邵武人也。
博聞強記,未冠,由鄉貢入太學。
宋政和四年,擢上舍第,試學官,授颍州教授。
及王師入汴,宜生走江南。
複以罪北走齊,上書陳取宋之策,齊以為大總管府議事官。
失意于劉麟,左遷彰信軍節度判官。
齊國廢,擢為太常博士,遷殿中侍禦史,轉尚書吏部員外郎,為本部郎中。
尋改禮部,出為隰州刺史。
天德二年,用參知政事張浩薦宜生可備顧問,海陵召為翰林直學士,撰《太師梁王宗弼墓銘》,進官兩階。
正隆元年,出知深州,召為尚書禮部侍郎,遷翰林侍講學士。
四年冬,為宋國正旦使。
宜生自以得罪北走,恥見宋人,力辭,不許。
宋命張焘館之都亭,因間以首丘風之。
宜生顧其介不在旁,為廋語曰:“今日北風甚勁。
”又取幾間筆扣之曰:“筆來,筆來。
”于是宋始警。
其副使耶律辟離剌使還以聞,坐是烹死。
初,宜生困于場屋,遇僧善風鑒,謂之曰:“子面有權骨,可公可卿。
而視子身之毛,皆逆上,且覆腕,必有以合乎此而後可貴也。
”宜生聞其言,大喜,竟從範汝為于建、劍。
已而汝為敗,變服為傭泰之吳翁家三年。
翁異之,一日屏人诘其姓名,宜生曰:“我服傭事惟謹,主人乃亦置疑邪?”翁固诘之,則請其故。
翁曰:“日者燕客,執事鹹馂,而汝獨孫諸侪,且撤器有歎聲,是以識汝非真傭也。
”宜生遂告之故。
翁赆之金,夜濟淮以歸。
試《一日獲熊三十六賦》擢第一,其後竟如僧言。
張中孚,字信甫,其先自安定徙居張義堡。
父達,仕宋至太師,封慶國公。
中孚以父任補承節郎。
宗翰圍太原,其父戰殁,中孚泣涕請迹父屍,乃獨率部曲十餘人入大軍中,竟得其屍以還。
累官知鎮戎軍兼安撫使,屢從吳玠、張浚以兵拒大軍。
浚走巴蜀,中孚權帥事。
天會八年,睿宗以左副元帥次泾州,中孚率其将吏來降,睿宗以為鎮洮軍節度使知渭州,兼泾原路經略安撫使。
齊國建,以什一法括民田,籍丁壯為鄉軍。
中孚以為泾原地瘠無良田
無何竟死于汴,年五十五。
遺表言“伐宋當先取淮南”雲。
徐文,字彥武,萊州掖縣人,徙膠水。
少時販鹽為業,往來瀕海數州,剛勇尚氣,侪輩皆憚之。
宋季盜起,募戰士,為密州闆橋左十将。
勇力過人,揮巨刀重五十斤,所向無前,人呼為“徐大刀”。
後隸王龍圖麾下,與夏人戰,生擒一将,補進武校尉。
東還,破群賊楊進等,轉承信郎。
宋康王渡江,召文為樞密院準備将,擒苗傅及韓世績,以功遷淮東、浙西、沿海水軍都統制。
諸将忌其材勇。
是時,李成、孔彥舟皆歸齊,宋人亦疑文有北歸志,大将閻臯與文有隙,因而谮之。
宋使統制硃師敏來襲文,文乃率戰艦數十艘泛海歸于齊。
齊以文為海、密二州滄海都招捉使兼水軍統制,遷海道副都統兼海道總管,賜金帶。
文以策幹劉豫,欲自海道襲臨安,豫不能用。
齊國廢,元帥府承制以文為南京步軍都虞候,權馬步軍都指揮使。
天眷元年,破太行賊梁小哥,以本職兼水軍統制。
朝廷以河南與宋,除文山東路兵馬钤轄。
宗弼複取河南,文破宋将李寶于濮陽、孟邦傑于登封。
宋蔣知軍據河陽,文遲明至其城下,使别将攻城東北,自将精銳潛師襲南門。
城中悉衆救東北,文乃自南門斬關入城。
宋軍潰去,追擊敗之。
破郭清、郭遠于汝州。
鄭州叛,複取之,擊走宋将戚方。
河南既平,宗弼勞賞将士,賞文銀币鞍馬。
充行軍萬戶,從宗弼取廬、濠等州,超換武義将軍。
知濟州,在職七年,移知泰安軍。
海陵即位,錄舊功,累遷中都兵馬都指揮使,賜金帶,改浚州防禦使。
未幾,海陵謀伐宋,改行都水監,監造戰船于通州。
東海縣人徐元、張旺作亂,縣人房真等三人走海州,及走總管府,上變。
州、府皆遣使效随真等詣東海觀賊形勢,皆為賊所害。
州、府合兵攻之,累月不下。
海陵且欲伐宋,惡聞其事,诏文與步軍指揮使張弘信、同知大興尹李惟忠、宿直将軍蕭阿窊率舟師九百浮海讨之,謂文等曰:“朕意不在一邑,将以試舟師耳。
”文等至東海,與賊戰,敗之,斬首五千餘級,獲徐元、張旺,餘衆請降。
是役也,張弘信行至萊州,稱疾留止,日與妓樂飲酒。
海陵聞之,師還,杖弘信二百。
文遷定海軍節度使。
房真三人官賞有差。
死賊者皆贈官三級,以銀百兩、絹百匹賜其家。
大定二年,詣阙自陳年老目昏,懇求緻仕。
許之。
以覃恩遷龍虎衛上将軍,卒于家。
施宜生,字明望,邵武人也。
博聞強記,未冠,由鄉貢入太學。
宋政和四年,擢上舍第,試學官,授颍州教授。
及王師入汴,宜生走江南。
複以罪北走齊,上書陳取宋之策,齊以為大總管府議事官。
失意于劉麟,左遷彰信軍節度判官。
齊國廢,擢為太常博士,遷殿中侍禦史,轉尚書吏部員外郎,為本部郎中。
尋改禮部,出為隰州刺史。
天德二年,用參知政事張浩薦宜生可備顧問,海陵召為翰林直學士,撰《太師梁王宗弼墓銘》,進官兩階。
正隆元年,出知深州,召為尚書禮部侍郎,遷翰林侍講學士。
四年冬,為宋國正旦使。
宜生自以得罪北走,恥見宋人,力辭,不許。
宋命張焘館之都亭,因間以首丘風之。
宜生顧其介不在旁,為廋語曰:“今日北風甚勁。
”又取幾間筆扣之曰:“筆來,筆來。
”于是宋始警。
其副使耶律辟離剌使還以聞,坐是烹死。
初,宜生困于場屋,遇僧善風鑒,謂之曰:“子面有權骨,可公可卿。
而視子身之毛,皆逆上,且覆腕,必有以合乎此而後可貴也。
”宜生聞其言,大喜,竟從範汝為于建、劍。
已而汝為敗,變服為傭泰之吳翁家三年。
翁異之,一日屏人诘其姓名,宜生曰:“我服傭事惟謹,主人乃亦置疑邪?”翁固诘之,則請其故。
翁曰:“日者燕客,執事鹹馂,而汝獨孫諸侪,且撤器有歎聲,是以識汝非真傭也。
”宜生遂告之故。
翁赆之金,夜濟淮以歸。
試《一日獲熊三十六賦》擢第一,其後竟如僧言。
張中孚,字信甫,其先自安定徙居張義堡。
父達,仕宋至太師,封慶國公。
中孚以父任補承節郎。
宗翰圍太原,其父戰殁,中孚泣涕請迹父屍,乃獨率部曲十餘人入大軍中,竟得其屍以還。
累官知鎮戎軍兼安撫使,屢從吳玠、張浚以兵拒大軍。
浚走巴蜀,中孚權帥事。
天會八年,睿宗以左副元帥次泾州,中孚率其将吏來降,睿宗以為鎮洮軍節度使知渭州,兼泾原路經略安撫使。
齊國建,以什一法括民田,籍丁壯為鄉軍。
中孚以為泾原地瘠無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