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斡魯斡魯古勃堇婆盧火吾紮忽阇母宗叙本名德壽
斡魯,韓國公劾者第三子。
康宗初,蘇濱水含國部斡豁勃堇及斡準、聽備二部有異志,斡帶治之,斡賽、斡魯為之佐,遂伐斡豁,拔其城以歸。
高麗築九城于曷懶甸。
斡賽母疾病,斡魯代将其兵者數月。
斡魯亦對築九城與高麗抗,出則戰,入則守,斡賽用之,卒城高麗。
收國二年四月,诏斡魯統諸軍,與阇母、蒲察、迪古乃合鹹州路都統斡魯古等,伐高永昌。
诏曰:“永昌誘脅戍卒,竊據一方,直投其隙而取之耳。
此非有遠大計,其亡可立而待也。
東京渤海人德我舊矣,易為招懷。
如其不從,即議進讨,無事多殺。
” 高永昌渤海人,在遼為裨将,以兵三千,屯東京八甔口。
永昌見遼政日敗,太祖起兵,遼人不能支,遂觊觎非常。
是時,東京漢人與渤海人有怨,而多殺渤海人。
永昌乃誘諸渤海,并其戍卒人據東京,旬月之間,遠近響應,有兵八千人,遂僭稱帝,改元隆基。
遼人讨之,久不能克。
永昌使撻不野、杓合,以币求救于太祖,且曰:“願并力以取遼。
”太祖使胡沙補往谕之曰:“同力取遼固可。
東京近地,汝辄據之,以僭大号可乎。
若能歸款,當處以王爵。
仍遣系遼籍女直胡突古來。
”高永昌使撻不野與胡沙補、胡突古偕來,而永昌表辭不遜,且請還所俘渤海人。
太祖留胡突古不遣,遣大藥師奴與撻不野往招谕之。
斡魯方趨東京,遼兵六萬來攻照散城,阿徒罕勃堇、烏論石準與戰于益褪之地,大破之。
五月,斡魯與遼軍遇于渖州,敗之,進攻渖州,取之。
永昌聞取渖州,大懼,使家奴铎刺以金印一、銀牌五十來,願去名号,稱籓。
斡魯使胡沙補、撒八往報之。
會渤海高桢降,言永昌非真降者,特以緩師耳。
斡魯進兵,永昌遂殺胡沙補等,率衆來拒。
遇于沃裡活水,我軍既濟,永昌之軍不戰而卻,逐北至東京城下。
明日,永昌盡率其衆來戰,複大敗之,遂以五千騎奔長松島。
初,太祖下甯江州,獲東京渤海人皆釋之,往往中道亡去,諸将請殺之,太祖曰:“既以克敵下城,何為多殺。
昔先太師嘗破敵,獲百餘人,釋之,皆亡去。
既而,往往招其部人來降。
今此輩亡,後日當有效用者。
”至是,東京人恩勝奴、仙哥等,執永昌妻子以城降,即甯江州所釋東京渤海人也。
先太師,蓋謂世祖雲。
未幾,撻不野執永昌及铎刺以獻,皆殺之。
于是,遼之南路系籍女直及東京州縣盡降。
以斡魯為南路都統、疊勃極烈,留烏蠢知東京事。
诏除遼法,省賦稅,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
九月,斡魯上谒于婆魯買水,上慰勞之。
辛亥,幸斡魯第,張宴,官屬皆預,賜赉有差。
燭偎水部實裡古達,殺酬斡、仆忽得,斡魯分胡刺古、烏蠢之兵讨之。
酬斡宗室子,魁偉善戰,年十五,隸軍中,多見任用。
以兵五百,敗室韋,獲其民衆。
及招降燭偎水部,以功為謀克。
仆忽得初事撒改,從讨蕭海裡,降燭偎水部,領行軍千戶。
從破黃龍府,戰達魯古城,皆有功。
其破甯江州,渤海乙塞補叛去,仆忽得追複之。
至是,與酬斡同被害。
斡魯至石裡罕河,實裡古達遁去,追及于合撻刺山,誅其首惡四人,撫定餘衆。
诏曰:“汝讨平叛亂,不勞師衆,朕甚嘉之。
酬斡等死于國事,聞其屍棄于河,俟冰釋,必求以葬。
其民可三百戶為一謀克,以衆所推服者領之,仍以其子弟等為質。
”斡魯乃還。
天眷中,酬斡贈奉國上将軍,仆忽得贈昭義大将軍。
斡魯從都統襲遼主,遼主西走,西京已降複叛,敵據城西浮圖,下射攻城者。
斡魯與鹘巴魯攻浮圖,奪之,複以精銳乘浮圖下射城中,遂破西京。
夏國王使李良輔将兵三萬來救遼,次于天德之境。
婁室與斡魯合軍擊敗之,追至野谷,殺數千人。
夏人渡澗水,水暴至,漂溺者不可勝計。
遼主在陰山、青冢之間,斡魯為西南路都統,往襲之。
使勃刺淑、撒曷懑以兵二百,襲遼權六院司喝離質于白水泺,獲之。
遼主留辎重于青冢,領兵一萬,往應州。
遣照裡、背答各率兵邀之,宗望奄至遼主營,盡俘其妻、子、宗族,得其傳國玺。
斡魯使使奏捷曰:“賴陛下威靈,屢敗敵兵,遼主無歸,勢必來降。
已嚴戒鄰境,毋納宋人,合饋軍糧,令銀術可往代州受之。
”诏:“遍谕有功将士,俟朕至彼,當次第推賞。
遼主戚屬勿去其輿帳,善撫存之。
遼主伶俜去國,懷悲負恥,恐隕其命。
孽雖自作,而嘗居大位,深所不忍。
如招之肯來,以其宗族付之。
已遣楊璞征糧于宋,銀術可不須往矣。
遼趙王習泥烈及諸官吏,并釋其罪,且撫慰之。
” 太祖還京師,宗翰為西北、西南兩路都統,斡魯及蒲家奴副之。
宗翰朝京師,诏:“以夏人言,宋侵略新割地,以便宜決之。
”斡魯奏曰:“夏人不盡歸戶口資帑,又以宋人侵賜地求援兵。
宋之邊臣将取所賜夏人疆土,蓋有異圖。
”诏曰:“夏人屢求援兵者,或不欲歸我戶口,沮吾追襲遼主事也。
宋人敢言自取疆土于夏,誠有異圖。
宜謹守備,盡索在夏戶口,通聞兩國,事審處之。
”斡魯複請弗割山西與宋,則遼主不能與宋郭藥師交通。
複诏曰:“宗翰請毋與宋山西地,卿複及此,疆場之事當慎毋忽
康宗初,蘇濱水含國部斡豁勃堇及斡準、聽備二部有異志,斡帶治之,斡賽、斡魯為之佐,遂伐斡豁,拔其城以歸。
高麗築九城于曷懶甸。
斡賽母疾病,斡魯代将其兵者數月。
斡魯亦對築九城與高麗抗,出則戰,入則守,斡賽用之,卒城高麗。
收國二年四月,诏斡魯統諸軍,與阇母、蒲察、迪古乃合鹹州路都統斡魯古等,伐高永昌。
诏曰:“永昌誘脅戍卒,竊據一方,直投其隙而取之耳。
此非有遠大計,其亡可立而待也。
東京渤海人德我舊矣,易為招懷。
如其不從,即議進讨,無事多殺。
” 高永昌渤海人,在遼為裨将,以兵三千,屯東京八甔口。
永昌見遼政日敗,太祖起兵,遼人不能支,遂觊觎非常。
是時,東京漢人與渤海人有怨,而多殺渤海人。
永昌乃誘諸渤海,并其戍卒人據東京,旬月之間,遠近響應,有兵八千人,遂僭稱帝,改元隆基。
遼人讨之,久不能克。
永昌使撻不野、杓合,以币求救于太祖,且曰:“願并力以取遼。
”太祖使胡沙補往谕之曰:“同力取遼固可。
東京近地,汝辄據之,以僭大号可乎。
若能歸款,當處以王爵。
仍遣系遼籍女直胡突古來。
”高永昌使撻不野與胡沙補、胡突古偕來,而永昌表辭不遜,且請還所俘渤海人。
太祖留胡突古不遣,遣大藥師奴與撻不野往招谕之。
斡魯方趨東京,遼兵六萬來攻照散城,阿徒罕勃堇、烏論石準與戰于益褪之地,大破之。
五月,斡魯與遼軍遇于渖州,敗之,進攻渖州,取之。
永昌聞取渖州,大懼,使家奴铎刺以金印一、銀牌五十來,願去名号,稱籓。
斡魯使胡沙補、撒八往報之。
會渤海高桢降,言永昌非真降者,特以緩師耳。
斡魯進兵,永昌遂殺胡沙補等,率衆來拒。
遇于沃裡活水,我軍既濟,永昌之軍不戰而卻,逐北至東京城下。
明日,永昌盡率其衆來戰,複大敗之,遂以五千騎奔長松島。
初,太祖下甯江州,獲東京渤海人皆釋之,往往中道亡去,諸将請殺之,太祖曰:“既以克敵下城,何為多殺。
昔先太師嘗破敵,獲百餘人,釋之,皆亡去。
既而,往往招其部人來降。
今此輩亡,後日當有效用者。
”至是,東京人恩勝奴、仙哥等,執永昌妻子以城降,即甯江州所釋東京渤海人也。
先太師,蓋謂世祖雲。
未幾,撻不野執永昌及铎刺以獻,皆殺之。
于是,遼之南路系籍女直及東京州縣盡降。
以斡魯為南路都統、疊勃極烈,留烏蠢知東京事。
诏除遼法,省賦稅,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
九月,斡魯上谒于婆魯買水,上慰勞之。
辛亥,幸斡魯第,張宴,官屬皆預,賜赉有差。
燭偎水部實裡古達,殺酬斡、仆忽得,斡魯分胡刺古、烏蠢之兵讨之。
酬斡宗室子,魁偉善戰,年十五,隸軍中,多見任用。
以兵五百,敗室韋,獲其民衆。
及招降燭偎水部,以功為謀克。
仆忽得初事撒改,從讨蕭海裡,降燭偎水部,領行軍千戶。
從破黃龍府,戰達魯古城,皆有功。
其破甯江州,渤海乙塞補叛去,仆忽得追複之。
至是,與酬斡同被害。
斡魯至石裡罕河,實裡古達遁去,追及于合撻刺山,誅其首惡四人,撫定餘衆。
诏曰:“汝讨平叛亂,不勞師衆,朕甚嘉之。
酬斡等死于國事,聞其屍棄于河,俟冰釋,必求以葬。
其民可三百戶為一謀克,以衆所推服者領之,仍以其子弟等為質。
”斡魯乃還。
天眷中,酬斡贈奉國上将軍,仆忽得贈昭義大将軍。
斡魯從都統襲遼主,遼主西走,西京已降複叛,敵據城西浮圖,下射攻城者。
斡魯與鹘巴魯攻浮圖,奪之,複以精銳乘浮圖下射城中,遂破西京。
夏國王使李良輔将兵三萬來救遼,次于天德之境。
婁室與斡魯合軍擊敗之,追至野谷,殺數千人。
夏人渡澗水,水暴至,漂溺者不可勝計。
遼主在陰山、青冢之間,斡魯為西南路都統,往襲之。
使勃刺淑、撒曷懑以兵二百,襲遼權六院司喝離質于白水泺,獲之。
遼主留辎重于青冢,領兵一萬,往應州。
遣照裡、背答各率兵邀之,宗望奄至遼主營,盡俘其妻、子、宗族,得其傳國玺。
斡魯使使奏捷曰:“賴陛下威靈,屢敗敵兵,遼主無歸,勢必來降。
已嚴戒鄰境,毋納宋人,合饋軍糧,令銀術可往代州受之。
”诏:“遍谕有功将士,俟朕至彼,當次第推賞。
遼主戚屬勿去其輿帳,善撫存之。
遼主伶俜去國,懷悲負恥,恐隕其命。
孽雖自作,而嘗居大位,深所不忍。
如招之肯來,以其宗族付之。
已遣楊璞征糧于宋,銀術可不須往矣。
遼趙王習泥烈及諸官吏,并釋其罪,且撫慰之。
” 太祖還京師,宗翰為西北、西南兩路都統,斡魯及蒲家奴副之。
宗翰朝京師,诏:“以夏人言,宋侵略新割地,以便宜決之。
”斡魯奏曰:“夏人不盡歸戶口資帑,又以宋人侵賜地求援兵。
宋之邊臣将取所賜夏人疆土,蓋有異圖。
”诏曰:“夏人屢求援兵者,或不欲歸我戶口,沮吾追襲遼主事也。
宋人敢言自取疆土于夏,誠有異圖。
宜謹守備,盡索在夏戶口,通聞兩國,事審處之。
”斡魯複請弗割山西與宋,則遼主不能與宋郭藥師交通。
複诏曰:“宗翰請毋與宋山西地,卿複及此,疆場之事當慎毋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