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二

關燈
儀衛上  ○常朝儀衛内外立仗常行儀衛行仗法駕黃麾仗  金制,天子之儀衛,一曰立仗,二曰行仗。

    其衛士,曰護衛、曰親軍、曰弩手,曰控鶴、曰傘子、曰長行。

    立仗則有殿庭内仗、殿庭外仗,凡大禮、大朝會則用之。

    其朔望常朝,弩手百人分立兩階而已。

    行仗則有法駕、大駕、黃麾仗,凡行幸及郊廟祀享則用之。

    其非大禮遠出,則有常行儀衛、宮中導從焉。

    大抵模仿宋制,錯綜增損而用之。

    其宿衛則見《兵志》雲。

     初,國制,凡朔望常朝日,殿下列衛士,簾下置甲兵。

    正隆元年,海陵去甲兵,惟存錦衣弩手百人,分立兩階。

    其儀,都副點檢,公服偏帶。

    常朝則展紫。

    左右衛将軍、宿直将軍,展紫,金束帶,各執玉、水晶及金飾骨朵。

    左右親衛,盤裹紫襖,塗金束帶,骨朵,佩兵械。

    供禦弩手、傘子百人,并金花交腳幞頭,塗金銅鈒襯花束帶,骨朵。

    左右班執儀物内侍二十人,展紫,塗金束帶。

    朝參日,弩手、傘子直于殿門外,分兩面排立。

    司辰報時畢,皇帝禦殿坐,鳴鞭,閣門報班齊。

    執擎儀物内侍分降殿階,南向立。

    點檢司起居,弩手、傘子于殿門外北面山呼聲喏,訖,即于殿門外東西相向排立。

    都點檢以次三員升殿,都點檢在東近南,左副又少南,右副在西,東向對立。

    左右衛将軍在殿下東西對立。

    省臣随班起居畢,左右司侍郎從宰執奏事。

    殿中侍禦史随班起居畢,東西對立于左右衛将軍之北,少前。

    修起居注分殿陛東西對立于殿欄外副階下,以俟。

    奏事畢,皇帝還閣,侍衛者乃退。

     凡遇大禮、大朝會,則有内外立仗。

    熙宗皇統元年正月,上冊寶,立仗一千一百八十人。

    自是以後,至海陵時,俱用三千人。

    世宗大定七年,上冊寶,頗損其數,且以天德、貞元不設車辂,遂并去之。

    是後,或減至二千,或一千、或八百、或六百人。

    天德二年,海陵立後,發冊勤政殿,設黃麾細仗,用前六部,攝官七十一,擎執六百七十八人。

    受冊泰和殿,用後六部,攝官三十六,擎執三百二十二人。

    大定八年正月,冊皇太子于大安殿,用黃麾半仗二千二百六十五人,奉表于仁政殿用黃麾細仗一千四百二人。

    二十七年,冊皇太孫,亦如之。

      大定八年,黃麾半仗,攝官一百七十五人,擎執二千八十一人,編排職掌九人。

     殿庭内仗。

    以中心東西相向一重,并面北旗幟為中道。

    左行,自北西向排列。

    黃麾幡一首,執者三人。

    碧襕官一,大雉扇二。

    碧襕官一,中雉扇六,碧襕官一,小雉扇六。

    碧襕官一,硃團扇六。

    碧襕官一,睥睨四。

    碧襕官一,紅大傘一。

    碧襕官一,紫方傘二。

    碧襕官一,華蓋一。

    右行,東向列者,并同。

    面北,第一行,牙門旗八,共二十四人,分左右。

    留中道。

    第二行,監門校尉十二,分左右。

    第三行,長壽幢一,押旗大将軍一,居中,次東五方龍旗十五,次西五方鳳旗十五。

    第四行,自内而東,青龍旗五,紅龍旗二十。

    自内而西,青龍旗五,紅龍旗二十。

    第五行,同上,又君王萬歲旗一,五人居中。

    日旗一,五人在左。

    月旗一,五人在右。

    第六行,自内而東,天下太平旗、苣紋旗、日月合璧旗、苣紋旗、青龍旗、赤龍旗、河渎旗、江渎旗各一,旗五人,排仗通直官一,排仗大将一。

    未、午、巳、辰、卯、寅旗各一,青天王旗、白天王旗各一。

    自内而西,祥雲旗、五星連珠旗、祥雲旗、黃龍旗、白龍旗、黑龍旗、淮渎旗、濟渎旗各一,旗五人,通直官一,大将一。

    申、酉、戌、亥、子、醜旗各一、绯天王旗、皁天王旗各一。

    第七行,自内而東,孔雀旗一,五人。

    蒼烏旗、兕旗、牦牛旗、騼?蜀旗,赤熊旗、白狼旗、金鹦鹉旗、馴犀旗、角端旗、狖鸃旗、驺牙旗、野馬旗、瑞麥旗、甘露旗各一,旗五人。

    自内而西者同。

      外仗。

    在門外。

    左邊,西向,自北排列。

    第一部,第一行,侍禦史、大将軍、折沖都尉各一,主帥三。

    第二行,绛引幡五首十五人,龍頭竿四、弓矢五、揭鼓二、龍頭竿四、儀锽斧五、龍頭竿四、硃刀盾五、龍頭竿四、綠刀盾五、龍頭竿四、小戟五。

    第三行,與第一行同。

    第四行,與第二行同。

    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以次而南,各為前後四行,其名數與第一部同,惟無绛引幡。

    右五部,東向排列,色數皆同。

    左第五行,從北,每大旗一,均用小紅龍旗二間之。

    角宿旗一,三人,均用二。

    亢宿旗一,三人,均用二。

    氐宿旗一,三人,均用二。

    房宿旗一,三人,均用二。

    心宿旗一,三人,均用二。

    尾宿旗一,三人,均用二。

    箕宿旗一,三人,均用二。

    鬥宿旗一,三人,均用二。

    牛宿旗一,三人,均用二。

    女宿旗一,三人,龍旗并黃排襕旗各一。

    虛宿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

    危宿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

    室宿旗一,三人,黃紫排襕旗二。

    壁宿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

    重輪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

    左攝提旗一,三人,黃、紫排襕旗二。

    青龍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

    木星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

    火星旗一,三人,黃、紫排襕旗二。

    土星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

    金星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

    水星旗一,三人,吏兵并紫排襕旗各一。

    北嶽旗一,三人,吏兵并龍君旗各一。

    東嶽旗一,三人,龍君并黃熊旗各一。

    中嶽旗一,三人,黃熊并赤豹旗各一。

    西嶽旗一,三人,赤豹并力士旗各一。

    南嶽旗一,三人,力士并虎君旗各一。

    硃雀旗一,三人,虎君并天馬旗各一。

    右第五行,從北。

    奎旗一,三人。

    婁旗一,三人。

    胃旗一,三人。

    昴旗一,三人。

    畢旗一,三人,觜旗一,三人。

    參旗一,三人。

    井旗一,三人。

    鬼旗一,三人。

    皆均用二旗如前。

    柳宿旗一,三人,紅龍并黃排襕旗各一。

    星宿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

    張宿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

    翼宿旗一,三人,紫、黃排襕旗二。

    轸宿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

    重輪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

    右攝提旗一,三人,紫、黃排襕旗二。

    白虎旗一,三人,紅、黃排襕旗二。

    東方神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

    南方神旗一,三人,黃、紫排襕旗二,中央神旗一,三人,紅龍排襕旗二。

    西方神旗一,三人,紅、紫排襕旗二。

    北方神旗一,三人,力士并紫排襕旗各一。

    風伯旗一,三人,力士并虎君旗各一。

    雨師旗一,三人,虎君并黃熊旗二。

    雷公旗一,三人,黃熊并赤豹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