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賜生日,萬裡渡越江、河,尚不避霖潦,如期而至。
今久與宋好,不可以小阻示以不實。
彼若過界,多作程頓亦不至留滞,縱使雨水愆期而入見,猶勝更用他日也。
”禦史大夫唐括貢、中丞李晏、刑部尚書兼右谏議大夫完顔守貞等亦皆言不可,上初從之,既而竟用襄議,令有司移報,使明知聖誕之實,特改其日以示優待行人之意。
承安三年正月,上谕旨有司曰:“此聞宋國花宴,殿上不設肴馔,至其歇時乃備于廊下。
今花宴上賜食甚為拘束,若依彼例可乎?且向者人使見辭,殿上亦嘗有酒禮,今已移在館宴矣”。
有司奏曰:“曲宴之禮舊矣。
彼方,酒一行、食一上必相須成禮。
而國朝之例,酒既罷而食始進。
至于花宴日,宋使至客省幕次有酒禮,而我使至其幕則有食而無酒,各因其舊,不必相同。
古者宴禮設食以示慈惠,今遽更之,恐遠人有疑,失朝廷寵待臣子之意。
”乃命止如舊。
正大元年十月,夏國遣使修好。
二年九月,夏國和議定,以兄事金,各用本國年号,定拟使者見辭儀注雲。
蓋夏人自天會議和,臣屬于金八十餘年,無兵革事。
及貞祐之初,小有侵掠,以至構難十年,兩國俱敝,至是,始以兄弟之國成和。
十月,遣禮部尚書奧敦良弼、大理卿裴滿欽甫、侍禦史烏古孫弘毅為報成使。
三年十月,夏人告哀,遣中大夫完顔履信為吊祭使。
夏人以兵事方殷,各停使聘。
四年,遣王立之來聘,未複命而夏亡。
○新定夏使儀注 夏國使、副及參議各一,謂之使。
都管三。
上節、中節各五、下節二十四,謂之三節人從。
報至行省,差接伴使與書表人迓于境。
入界,則先具驿程腰宿之次。
始至京兆行省,翌日賜宴,至河南行省亦然,謂之來宴。
将至京,遣内侍一人以油絹複韬三銀盒,貯湯樂二十六品,逆于近境尉氏縣賜之。
至恩華館舊名燕賓館,承安三年更名更衣,由宜照門入,預差館伴使、副使二員,書表四人,牽攏官三十人以俟。
來使三節人從至會同館,謂之聚?,先以館伴使名銜付之,而使者亦以其銜呈,然後使、副、都管、上中節人從以次見館伴使。
接伴使初相見之儀亦然。
次以館伴所書表見人使,館伴所牽攏官與下節人互相參見,畢,乃請館伴、接伴人,使、副,各公服齊出幕次,對行上?欄子外,館伴在北,對立。
先接伴揖,次來使副與館伴互展狀,揖,各傳示,再揖。
各就位,請收笏坐,先湯,次酒三盞,置果殽。
茶罷,執笏,近前齊起,欄子外館伴在南,對立。
先館伴揖,次展接伴辭狀,相别揖,各傳示,再揖,通揖分位。
是日,皇帝遣使撫問。
天使至館,轉銜如館伴初見之儀。
館伴與天使、來使副各公服,齊行至位,對立。
請來使副升拜褥望阙立,次請天使升拜褥稍前立。
來使副鞠躬,天使言:“有敕。
”乃再拜鞠躬。
天使口宣辭畢,複位。
來使再拜,舞蹈,三拜,複位立。
來使與天使各展狀,相見揖,次館伴揖。
來使令人傳示,請館伴、天使與來使對行上?,各赴椅子立,通揖。
謹收笏坐,湯酒殽茶并如前,畢,執笏,近前,齊請起,至拜褥,依前對立。
請來使副升褥位,進表謝撫問,再拜,副使平立,使跪奉表,天使近前搢笏受之,出笏複位,來使就拜,退,複對立。
來使令人傳示館伴,依例書送天使土物,畢,展天使辭狀,相别揖,次館伴揖,各請分位。
是後,每旦暮傳示,并牽隴官聲喏如儀。
到館之明日,遣使賜酒果,天使初至轉銜後,望拜傳宣皆如撫問之儀。
使副單跪,以酒果過其側,拜、舞蹈如儀。
上?湯酒茶畢,詣拜褥位,跪進謝賜酒果表,贈天使土物皆如撫問使禮,押酒果軍亦有土物之贈。
乃命閣門副使至館習儀,初轉銜前後皆如館伴相見之儀。
湯茶罷,館伴閣副傳示使副,來日入見,例當習儀。
來使副回傳示,習儀畢。
第二盞後,當面勸習儀承受人酒一盞,先揖,飲酒,再拜退。
三盞果茶罷,執笏近前齊起,欄子外南為上,對立。
以來日入見,故但揖而不展辭狀,分位。
乃以入見榜子付閣門持去,以付禮進司。
來使副以書送土物于引進使,及交進物軍員人等,閣門副及習儀承受人各贈土物。
第三日,入見。
其日質明,都管、三節人從皆裹帶,館伴與來使副各公服,齊請赴馬台,館伴牽攏官喝:“排馬。
”來使牽攏官喝:“牽馬。
”各上馬張蓋。
都管馬上奉書在使前,至中門外,以外為上,對立,先來使牽攏官兩聲喏,次館伴牽攏官亦然,齊揖,各傳示,再揖,請行。
至左掖門外五百步,館伴與使副乃左右易位而行。
揖畢,去門百步去傘下馬,出笏,對行。
凡後入稱賀、曲宴皆同是儀。
來使人從持物者不得入門,牽攏官權收之。
客省令二人傳示,館伴與來使各令人回傳示。
至客省幕前,館伴所書表在上立,齊揖,乃入幕。
先館伴所書表傳示,次來使書表傳示,依前欄子外立,先揖,當面勸酒一盞,再揖,退。
引館伴來使入客省幕,内為上,對立揖畢,請分位立。
先館伴揖,次展客省起居狀,揖,各傳示,再揖,
今久與宋好,不可以小阻示以不實。
彼若過界,多作程頓亦不至留滞,縱使雨水愆期而入見,猶勝更用他日也。
”禦史大夫唐括貢、中丞李晏、刑部尚書兼右谏議大夫完顔守貞等亦皆言不可,上初從之,既而竟用襄議,令有司移報,使明知聖誕之實,特改其日以示優待行人之意。
承安三年正月,上谕旨有司曰:“此聞宋國花宴,殿上不設肴馔,至其歇時乃備于廊下。
今花宴上賜食甚為拘束,若依彼例可乎?且向者人使見辭,殿上亦嘗有酒禮,今已移在館宴矣”。
有司奏曰:“曲宴之禮舊矣。
彼方,酒一行、食一上必相須成禮。
而國朝之例,酒既罷而食始進。
至于花宴日,宋使至客省幕次有酒禮,而我使至其幕則有食而無酒,各因其舊,不必相同。
古者宴禮設食以示慈惠,今遽更之,恐遠人有疑,失朝廷寵待臣子之意。
”乃命止如舊。
正大元年十月,夏國遣使修好。
二年九月,夏國和議定,以兄事金,各用本國年号,定拟使者見辭儀注雲。
蓋夏人自天會議和,臣屬于金八十餘年,無兵革事。
及貞祐之初,小有侵掠,以至構難十年,兩國俱敝,至是,始以兄弟之國成和。
十月,遣禮部尚書奧敦良弼、大理卿裴滿欽甫、侍禦史烏古孫弘毅為報成使。
三年十月,夏人告哀,遣中大夫完顔履信為吊祭使。
夏人以兵事方殷,各停使聘。
四年,遣王立之來聘,未複命而夏亡。
○新定夏使儀注 夏國使、副及參議各一,謂之使。
都管三。
上節、中節各五、下節二十四,謂之三節人從。
報至行省,差接伴使與書表人迓于境。
入界,則先具驿程腰宿之次。
始至京兆行省,翌日賜宴,至河南行省亦然,謂之來宴。
将至京,遣内侍一人以油絹複韬三銀盒,貯湯樂二十六品,逆于近境尉氏縣賜之。
至恩華館舊名燕賓館,承安三年更名更衣,由宜照門入,預差館伴使、副使二員,書表四人,牽攏官三十人以俟。
來使三節人從至會同館,謂之聚?,先以館伴使名銜付之,而使者亦以其銜呈,然後使、副、都管、上中節人從以次見館伴使。
接伴使初相見之儀亦然。
次以館伴所書表見人使,館伴所牽攏官與下節人互相參見,畢,乃請館伴、接伴人,使、副,各公服齊出幕次,對行上?欄子外,館伴在北,對立。
先接伴揖,次來使副與館伴互展狀,揖,各傳示,再揖。
各就位,請收笏坐,先湯,次酒三盞,置果殽。
茶罷,執笏,近前齊起,欄子外館伴在南,對立。
先館伴揖,次展接伴辭狀,相别揖,各傳示,再揖,通揖分位。
是日,皇帝遣使撫問。
天使至館,轉銜如館伴初見之儀。
館伴與天使、來使副各公服,齊行至位,對立。
請來使副升拜褥望阙立,次請天使升拜褥稍前立。
來使副鞠躬,天使言:“有敕。
”乃再拜鞠躬。
天使口宣辭畢,複位。
來使再拜,舞蹈,三拜,複位立。
來使與天使各展狀,相見揖,次館伴揖。
來使令人傳示,請館伴、天使與來使對行上?,各赴椅子立,通揖。
謹收笏坐,湯酒殽茶并如前,畢,執笏,近前,齊請起,至拜褥,依前對立。
請來使副升褥位,進表謝撫問,再拜,副使平立,使跪奉表,天使近前搢笏受之,出笏複位,來使就拜,退,複對立。
來使令人傳示館伴,依例書送天使土物,畢,展天使辭狀,相别揖,次館伴揖,各請分位。
是後,每旦暮傳示,并牽隴官聲喏如儀。
到館之明日,遣使賜酒果,天使初至轉銜後,望拜傳宣皆如撫問之儀。
使副單跪,以酒果過其側,拜、舞蹈如儀。
上?湯酒茶畢,詣拜褥位,跪進謝賜酒果表,贈天使土物皆如撫問使禮,押酒果軍亦有土物之贈。
乃命閣門副使至館習儀,初轉銜前後皆如館伴相見之儀。
湯茶罷,館伴閣副傳示使副,來日入見,例當習儀。
來使副回傳示,習儀畢。
第二盞後,當面勸習儀承受人酒一盞,先揖,飲酒,再拜退。
三盞果茶罷,執笏近前齊起,欄子外南為上,對立。
以來日入見,故但揖而不展辭狀,分位。
乃以入見榜子付閣門持去,以付禮進司。
來使副以書送土物于引進使,及交進物軍員人等,閣門副及習儀承受人各贈土物。
第三日,入見。
其日質明,都管、三節人從皆裹帶,館伴與來使副各公服,齊請赴馬台,館伴牽攏官喝:“排馬。
”來使牽攏官喝:“牽馬。
”各上馬張蓋。
都管馬上奉書在使前,至中門外,以外為上,對立,先來使牽攏官兩聲喏,次館伴牽攏官亦然,齊揖,各傳示,再揖,請行。
至左掖門外五百步,館伴與使副乃左右易位而行。
揖畢,去門百步去傘下馬,出笏,對行。
凡後入稱賀、曲宴皆同是儀。
來使人從持物者不得入門,牽攏官權收之。
客省令二人傳示,館伴與來使各令人回傳示。
至客省幕前,館伴所書表在上立,齊揖,乃入幕。
先館伴所書表傳示,次來使書表傳示,依前欄子外立,先揖,當面勸酒一盞,再揖,退。
引館伴來使入客省幕,内為上,對立揖畢,請分位立。
先館伴揖,次展客省起居狀,揖,各傳示,再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