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隸岚州,四年以殘破徙治于黃河灘許父寨。
戶七千五百九十二。
縣一、鎮一: 河曲貞元元年置。
有火山、黃河。
鎮一鄴鎮。
甯化州,下,刺史。
本甯化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
戶六千一百。
縣一、鎮一 甯化鎮一窟谷。
岚州,下,宋舊樓煩郡軍事,天會六年置鎮西節度使。
戶一萬七千五百五十七。
縣三、鎮四: 宜芳鎮一飛鸢。
合河鎮三合河津、乳浪、鹽院渡。
樓煩 岢岚州,下,刺史。
本宋岢岚軍,大定二十二年為州,貞祐三年九月升為防禦,四年正月升為節鎮,五月複防禦。
戶五千八百五十一。
縣一、堡一: 岚谷有岢岚山、雪山、岢岚水。
堡一寒光。
保德州,下,刺史。
本宋保德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為防禦。
戶三千一百九十一。
縣一: 保德大定十一年置。
有大堡津、沙谷津。
管州,下,刺史。
本宋憲州靜樂郡,天德三年更。
興定三年升為防禦。
戶五千八百八十一。
縣一: 靜樂 河東南路,府二,領節鎮三,防禦一,刺郡六,縣六十八,鎮二十九,關六。
平陽府,上。
宋平陽郡建雄軍節度。
本晉州,初為次府,置建雄軍節度使。
天會六年升總管府。
置轉運司。
興定二年十二月以殘破降為散府。
有書籍。
産解鹽、隰州綠、卷子布、龍門椒、紫團參、甘草、蒼術。
戶一十三萬六千九百三十六。
縣十、鎮一: 臨汾天會六年定臨汾為次赤,餘并次畿,置丞、簿、尉各一。
有姑射山、平水、壺口山、汾水。
襄陵倚。
有浮山、汾水、橘水。
鎮一故關。
洪洞有霍山、汾水。
趙城有姑射山、汾水、霍水。
霍邑貞祐三年七月升為霍州,以趙城、汾西、靈石隸焉。
興定元年七月升為節鎮,軍曰鎮定。
有霍山、汾水、彘水。
汾西有汾西山、汾水。
嶽陽有烏嶺山、通軍水。
浮山舊名神山,大定七年更為浮山,興定四年更名曰忠孝。
和川 冀氏 隰州,上,刺史。
宋大甯郡。
團練。
舊大甯郡軍刺史,天會六年改為南隰州,以與北京隰州重也,天德三年去“南”字。
戶二萬五千四百四十五。
縣六、關四: 隰川倚。
有石馬山、石樓山。
仵城興定五年正月升為隰川之午城鎮置。
蒲興定五年正月升為蒲州,以大甯隸焉。
有孤石山、橫木嶺。
大甯有孔山、黃河、日斤水。
關一馬門關。
永和有樓山、黃河、仙芝水。
關一永和關。
石樓有石樓山、黃河、龍泉。
關二永甯、上平關。
吉州,下,刺史。
宋置團練。
舊名慈州,天德三年改為耿州,置文成郡軍,明昌元年更名吉。
戶一萬三千三百二十四。
縣二: 吉鄉有壺口山、孟門山、黃河、蒲水。
鄉甯 河中府,散,上。
宋河東郡。
舊置護國軍節度使,天會六年降為蒲州,置防禦使。
天德元年升為河中府,仍舊護國軍節度使。
大定五年置陝西元帥府。
戶十萬六千五百三十九。
縣七、鎮四: 河東倚。
有中條山、五老山、黃河、妫水、汭水。
鎮二永樂、合河。
荥河貞祐三年升為荥州,以河津、萬泉隸焉。
有黃河、汾水。
睢丘。
鎮一北郎。
虞鄉有雷首山、中條山、壇道山。
萬泉鎮一胡壁。
臨晉有三疑山、黃河。
河津 猗氏有涑水。
绛州,上。
宋置绛郡防禦。
天會六年绛陽軍節度使。
興定二年十二月升為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三年三月置河東南路轉運司。
戶一十三萬一千五百一十。
縣七、鎮五、關一: 正平倚。
劇。
有定境山、汾水、浍水、鼓水。
鎮一澤掌。
曲沃劇。
有绛山、绛水、汾水、浍水。
鎮二柴村、九王。
稷山有稷山、汾水。
翼城興定四年七月升為翼州,以垣曲、绛縣隸焉。
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翼安。
有浍高山、清野山、烏嶺山。
太平有汾水。
垣曲有王屋山、清廉山、黃河、清山。
鎮一臯落。
關一行台。
绛有太陰山、教山、绛水。
鎮一繪交。
平水興定四年七月徙置汾河之西,從平陽公胡天作之請也。
解州,上,刺史。
宋慶成軍防禦,國初置解梁郡軍,後廢為刺郡。
貞祐三年複升為節鎮,軍名寶昌。
興定四年徙治平陸縣。
戶七萬一千二百三十二。
縣六、鎮四: 解倚。
有壇道山、鹽池。
平陸有吳山、黃河。
鎮一張店。
芮城宋隸陝州。
有中條山、黃河、龍泉。
夏有巫鹹山、中條山、淡水。
鎮一曹張。
安邑有中條山、稷山、鹽池、涑水。
聞喜有九龍山、湯山、涑水。
鎮二東鎮、劉莊。
澤州,上,刺史。
宋高平郡。
天會六年以北京澤州同,加“南”字。
天德三年複去“南”字。
貞祐四年隸潞州昭義軍,後又改隸孟州。
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忠昌。
戶五萬九升四百一十六。
縣六、鎮二: 晉城倚。
有太行山、丹水、白水、天井關。
鎮二周村、巴公。
舊又置星轺鎮。
端氏有石門山、巨峻山。
陵川有太行山、九仙山。
陽城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績州。
有王屋山、濩澤。
高平有頭顱山、米山、丹水。
沁水有鹿台山、沁水、馬邑山。
潞州,上。
宋隆德府上黨郡昭德軍節度使。
天會六年,節度使兼潞南沁觀察處置使。
戶七九千二百三十二。
縣八、鎮四: 上黨倚。
鎮一八義。
壺關有抱犢山、紫團
戶七千五百九十二。
縣一、鎮一: 河曲貞元元年置。
有火山、黃河。
鎮一鄴鎮。
甯化州,下,刺史。
本甯化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
戶六千一百。
縣一、鎮一 甯化鎮一窟谷。
岚州,下,宋舊樓煩郡軍事,天會六年置鎮西節度使。
戶一萬七千五百五十七。
縣三、鎮四: 宜芳鎮一飛鸢。
合河鎮三合河津、乳浪、鹽院渡。
樓煩 岢岚州,下,刺史。
本宋岢岚軍,大定二十二年為州,貞祐三年九月升為防禦,四年正月升為節鎮,五月複防禦。
戶五千八百五十一。
縣一、堡一: 岚谷有岢岚山、雪山、岢岚水。
堡一寒光。
保德州,下,刺史。
本宋保德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為防禦。
戶三千一百九十一。
縣一: 保德大定十一年置。
有大堡津、沙谷津。
管州,下,刺史。
本宋憲州靜樂郡,天德三年更。
興定三年升為防禦。
戶五千八百八十一。
縣一: 靜樂 河東南路,府二,領節鎮三,防禦一,刺郡六,縣六十八,鎮二十九,關六。
平陽府,上。
宋平陽郡建雄軍節度。
本晉州,初為次府,置建雄軍節度使。
天會六年升總管府。
置轉運司。
興定二年十二月以殘破降為散府。
有書籍。
産解鹽、隰州綠、卷子布、龍門椒、紫團參、甘草、蒼術。
戶一十三萬六千九百三十六。
縣十、鎮一: 臨汾天會六年定臨汾為次赤,餘并次畿,置丞、簿、尉各一。
有姑射山、平水、壺口山、汾水。
襄陵倚。
有浮山、汾水、橘水。
鎮一故關。
洪洞有霍山、汾水。
趙城有姑射山、汾水、霍水。
霍邑貞祐三年七月升為霍州,以趙城、汾西、靈石隸焉。
興定元年七月升為節鎮,軍曰鎮定。
有霍山、汾水、彘水。
汾西有汾西山、汾水。
嶽陽有烏嶺山、通軍水。
浮山舊名神山,大定七年更為浮山,興定四年更名曰忠孝。
和川 冀氏 隰州,上,刺史。
宋大甯郡。
團練。
舊大甯郡軍刺史,天會六年改為南隰州,以與北京隰州重也,天德三年去“南”字。
戶二萬五千四百四十五。
縣六、關四: 隰川倚。
有石馬山、石樓山。
仵城興定五年正月升為隰川之午城鎮置。
蒲興定五年正月升為蒲州,以大甯隸焉。
有孤石山、橫木嶺。
大甯有孔山、黃河、日斤水。
關一馬門關。
永和有樓山、黃河、仙芝水。
關一永和關。
石樓有石樓山、黃河、龍泉。
關二永甯、上平關。
吉州,下,刺史。
宋置團練。
舊名慈州,天德三年改為耿州,置文成郡軍,明昌元年更名吉。
戶一萬三千三百二十四。
縣二: 吉鄉有壺口山、孟門山、黃河、蒲水。
鄉甯 河中府,散,上。
宋河東郡。
舊置護國軍節度使,天會六年降為蒲州,置防禦使。
天德元年升為河中府,仍舊護國軍節度使。
大定五年置陝西元帥府。
戶十萬六千五百三十九。
縣七、鎮四: 河東倚。
有中條山、五老山、黃河、妫水、汭水。
鎮二永樂、合河。
荥河貞祐三年升為荥州,以河津、萬泉隸焉。
有黃河、汾水。
睢丘。
鎮一北郎。
虞鄉有雷首山、中條山、壇道山。
萬泉鎮一胡壁。
臨晉有三疑山、黃河。
河津 猗氏有涑水。
绛州,上。
宋置绛郡防禦。
天會六年绛陽軍節度使。
興定二年十二月升為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三年三月置河東南路轉運司。
戶一十三萬一千五百一十。
縣七、鎮五、關一: 正平倚。
劇。
有定境山、汾水、浍水、鼓水。
鎮一澤掌。
曲沃劇。
有绛山、绛水、汾水、浍水。
鎮二柴村、九王。
稷山有稷山、汾水。
翼城興定四年七月升為翼州,以垣曲、绛縣隸焉。
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翼安。
有浍高山、清野山、烏嶺山。
太平有汾水。
垣曲有王屋山、清廉山、黃河、清山。
鎮一臯落。
關一行台。
绛有太陰山、教山、绛水。
鎮一繪交。
平水興定四年七月徙置汾河之西,從平陽公胡天作之請也。
解州,上,刺史。
宋慶成軍防禦,國初置解梁郡軍,後廢為刺郡。
貞祐三年複升為節鎮,軍名寶昌。
興定四年徙治平陸縣。
戶七萬一千二百三十二。
縣六、鎮四: 解倚。
有壇道山、鹽池。
平陸有吳山、黃河。
鎮一張店。
芮城宋隸陝州。
有中條山、黃河、龍泉。
夏有巫鹹山、中條山、淡水。
鎮一曹張。
安邑有中條山、稷山、鹽池、涑水。
聞喜有九龍山、湯山、涑水。
鎮二東鎮、劉莊。
澤州,上,刺史。
宋高平郡。
天會六年以北京澤州同,加“南”字。
天德三年複去“南”字。
貞祐四年隸潞州昭義軍,後又改隸孟州。
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忠昌。
戶五萬九升四百一十六。
縣六、鎮二: 晉城倚。
有太行山、丹水、白水、天井關。
鎮二周村、巴公。
舊又置星轺鎮。
端氏有石門山、巨峻山。
陵川有太行山、九仙山。
陽城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績州。
有王屋山、濩澤。
高平有頭顱山、米山、丹水。
沁水有鹿台山、沁水、馬邑山。
潞州,上。
宋隆德府上黨郡昭德軍節度使。
天會六年,節度使兼潞南沁觀察處置使。
戶七九千二百三十二。
縣八、鎮四: 上黨倚。
鎮一八義。
壺關有抱犢山、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