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卷 桂員外途窮忏悔
關燈
小
中
大
交遊誰似古人情?春夢秋雲未可憑。
溝壑不援徒泛愛,寒暄有問但虛名。
陳雷義重逾膠漆,管鮑貧交托死生。
此道個人棄如上,歲寒惟有竹松盟。
話說元朝天順年問,江南蘇州府吳趨坊有一長者,姓施名濟,字近仁。
其父施鑒,字公明,為人謹厚志誠,治家勤儉,不肯妄費一錢。
生施濟時年已五十餘矣。
鑒晚歲得子,愛惜如金。
年八歲,送與裡中支學究先生館中讀書。
先生見他聰秀,與己子支德年齡相仿,遂令同卓而坐。
那時館中學生雖多,長幼不一,偏他兩個聰明好學,文藝日進。
後支學究得病而亡,施濟禀知父親,邀支德館谷于家,彼此切磋,甚相契愛。
未幾同遊序序,齊赴科常支家得第為官,施家屢試不捷,乃散财結客,周貧恤寡,欲以豪俠成名于世。
父親施鑒是個本分财主,惜糞如金的,見兒子揮金不吝,未免心疼。
惟恐他将家财散盡,去後蕭素,乃密将黃白之物,埋藏于地窖中,如此數處,不使人知。
待等天年,才授與兒子。
從來财主家往往有此。
正是:常将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那施公平昔若是常患頭疼腹痛,三好兩歉的,到老來也是判個死日;就是平昔間沒病,臨老來伏床半月或十日,兒子朝夕在面前奉侍湯藥,那地窖中的話兒卻也說了。
隻為他年已九十有餘,兀自精神健旺,飲吹兼人,步履如飛。
不匡一夕五更睡去,就不醒了,雖喚做吉祥而逝,卻不曾有片言遺囑。
常言說得好: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
那施濟是有志學好的人,少不得殡殓祭葬,務從其厚。
其時施濟年逾四十,尚未生子。
三年孝滿,妻嚴氏勸令置妾。
施濟不從,發心持誦《白衣觀音經》,并刊本布施,許願:“生于之日,舍三百金修蓋殿字。
”期年之後,嚴氏得孕,果生一男。
三朝剃頭,夫妻說起還願之事,遂取名施還,到彌月做了湯餅會。
施濟對渾家說,收拾了三百兩銀子,來到虎丘山水月觀音殿上燒香禮拜。
正欲喚主僧囑托修殿之事,忽聞下面有人哭泣之聲,仔細聽之,其聲甚慘。
施濟下殿走到千人石上觀看,隻見一人坐在劍池邊,望着池水,嗚咽不止。
上前看時,認得其人姓桂名富五,幼年間一條街上居住,曾同在支先生館中讀書。
不一年,桂家父母移居肯口,以便耕種,桂生就出學去了。
後來也曾相會幾次,有十餘年不相聞了,何期今日得遇。
施公吃了一驚,喚起相見,問其緣故。
桂生隻是堕淚,口不能言。
施公心懷不忍,一手挽住,拉到觀音殿上來問道:“桂兄有何傷痛?倘然見教,小弟或可分憂。
”桂富五初時不肯說,被再三盤诘,隻得吐實道:“某祖遺有屋一所,田百畝,自耕自食,盡可糊口。
不幸惑于人言,渭農夫利薄,商販利厚。
将薄産抵借李平章府中本銀三百兩,販紗段往燕京。
豈料運奏時乖,連走幾遍,本利俱汛宦家索債,如狼似虎,利上盤利,将田房家私盡數估計,一妻二子,亦為其所有。
尚然未足,要逼某扳害親戚賠補。
某情極,夜間逃出,思量無路,欲投澗水中自盡,是以悲泣耳。
” 施公恻然道:“吾兄勿憂。
吾适帶修殿銀三百兩在此,且移以相贈,使君夫妻父子團圓何如?”桂生驚道:“足下莫非戲言乎?”施公大笑道:“君非有求于我,何戲之有?我與君交雖不深,然幼年曾有同窗之雅,每見吳下風俗惡薄,見朋友患難,虛言撫慰,曾無一毫實惠之加。
甚則面是背非,幸災樂禍,此吾平時所深恨者。
況君今日之禍,波及妻子。
吾向苦無子,今生子僅彌月,祈佛保佑,願其長成。
君有子而棄之他人,玷辱門風,吾何忍見之!吾之此言,實出肺腑/遂開筐取銀三百兩,雙手遞與桂生。
桂生還不敢便接,說道:“足下既念舊情,肯相周濟,願留借券。
倘有好日,定當報補。
”施公道:“吾憐君而相贈,豈望報乎?君可速歸,恐尊嫂懸懸而望也。
”桂生喜出望外,做夢也想不到此,接銀在手,不覺屈膝下拜。
施濟慌忙扶起。
桂生垂淚道:“某一家骨肉皆足下所再造,雖重生父母不及此恩。
三日後,定當踵門叩謝。
”又向觀音大士前磕頭說誓道:“某受施君活命之恩,今生倘不得補答,來生亦作犬馬相報。
”歡歡喜喜的下山去了。
後人有詩贊施君之德: 誼高矜厄且憐貧,三百朱提賤似塵。
試問當今有力者,同窗誰念幼時人? 施公對主僧說道:“帶來修殿的銀子,别有急用挪去,來日奉補。
”主僧道:“遲一日不妨事。
”施濟回家,将此事述與嚴氏知道。
嚴氏亦不以為怪。
次日另湊銀三百兩,差人送去水月觀音殿完了願心。
到第三日,桂生領了十二歲的長兒桂高,親自到門拜謝。
施濟見了他父子一處,愈加歡喜,殷勤接待,酒食留款。
從容問其償債之事。
桂生答道:“自蒙恩人所賜,已足本錢。
奈渠将利盤算,田産盡數取去,止落得一家骨肉完聚耳。
說罷,淚如雨下。
施濟道:“君家至親數口,今後如何活計?”桂生道:身居口食,一無所賴。
家世衣冠,羞在故鄉出醜,隻得往他方外郡,傭工趁食。
”施公道:“‘為人須為徹。
’肯門外吾有桑棗園一所,茅屋數間,園邊有田十畝。
勤于樹藝,盡可度日。
倘足下不嫌淡泊,就此暫過幾時何如?”桂生道:“若得如此,兔作他鄉餓鬼。
隻是前施未報,又叨恩賜,深有未安。
某有二子,長年十二,次年十一,但憑所愛,留一個服侍恩人,少盡犬馬之意,譬如服役于豪宦也。
”施公道:“吾既與君為友,君之子即吾之予,豈有此理!”當喚小厮取皇曆看個吉日,教他入宅,一面差人分付看園的老仆,教他打掃房屋潔淨,至期交割與桂家管業。
桂生命兒、子拜謝了恩人。
桂高朝上磕頭。
施公要還禮,卻被桂生扶住,隻得受了。
桂生連唱了七八個暗,千恩萬謝,同兒子相别而去。
到移居之日,施家又送些糕米錢帛之類。
分明是:從空伸出拿雲手,提起天羅地網人。
過了數日,桂生備了四個盒子,無非是時新果品,肥雞巨鲫,教渾家孫大嫂乘轎親到施家稱謝。
嚴氏備飯留款。
那孫大嫂能言快語,讒餡面議。
嚴氏初相會便說得着,與他如姊妹一般。
更有一件奇事,連施家未周歲的小官人,一見了孫大嫂也自歡喜,就賴在身上要他抱。
大嫂道:“不瞞姆姆說,奴家見有身孕,抱不得小官人。
”原來有這個俗忌:大凡懷胎的抱了孩子家,那孩子就壞了脾胃,要出青糞,謂之“受記”,直到産後方痊。
嚴氏道:“不知嬸嬸且喜幾個月了?”大嫂道:’五個足月了。
”嚴氏把十指一輪道:“去年十二月内受胎的,今年九月間該産。
嬸嬸有過了兩位令郎了,若今番生下女兒,奴與姆姆結個兒女親家/大嫂道:“多承姆姆不棄,隻怕扳高不來。
”當日說話,直到晚方别。
大嫂回家,将嚴氏所言,述了一遍。
丈夫聽了,各各歡喜,隻願生下女兒,結得此姻,一生有靠。
光陰似箭,不覺九月初旬,孫大嫂果然産下一女。
施家又遣人送柴米,嚴氏又差女使去問安。
其時隻當親眷往來,情好甚密,這話閣過不題。
卻說桑棗園中有銀杏一棵,大數十圍,相傳有“福德五聖之神”栖止其上。
園丁每年臘月初一日,于樹下燒紙錢奠酒。
桂生曉得有這;日規,也是他命運合當發迹。
其年正當燒紙,忽見有白老鼠一個,繞樹走了一遍,徑鑽在樹底下去,不見了。
桂生看時,隻見樹根浮起處有個盞大的竅穴,那白老鼠兀自在穴邊張望。
桂生說與渾家,莫非這老鼠是神道現靈?孫大嫂道:“鳥瘦毛長,人貧就智短了。
溝壑不援徒泛愛,寒暄有問但虛名。
陳雷義重逾膠漆,管鮑貧交托死生。
此道個人棄如上,歲寒惟有竹松盟。
話說元朝天順年問,江南蘇州府吳趨坊有一長者,姓施名濟,字近仁。
其父施鑒,字公明,為人謹厚志誠,治家勤儉,不肯妄費一錢。
生施濟時年已五十餘矣。
鑒晚歲得子,愛惜如金。
年八歲,送與裡中支學究先生館中讀書。
先生見他聰秀,與己子支德年齡相仿,遂令同卓而坐。
那時館中學生雖多,長幼不一,偏他兩個聰明好學,文藝日進。
後支學究得病而亡,施濟禀知父親,邀支德館谷于家,彼此切磋,甚相契愛。
未幾同遊序序,齊赴科常支家得第為官,施家屢試不捷,乃散财結客,周貧恤寡,欲以豪俠成名于世。
父親施鑒是個本分财主,惜糞如金的,見兒子揮金不吝,未免心疼。
惟恐他将家财散盡,去後蕭素,乃密将黃白之物,埋藏于地窖中,如此數處,不使人知。
待等天年,才授與兒子。
從來财主家往往有此。
正是:常将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那施公平昔若是常患頭疼腹痛,三好兩歉的,到老來也是判個死日;就是平昔間沒病,臨老來伏床半月或十日,兒子朝夕在面前奉侍湯藥,那地窖中的話兒卻也說了。
隻為他年已九十有餘,兀自精神健旺,飲吹兼人,步履如飛。
不匡一夕五更睡去,就不醒了,雖喚做吉祥而逝,卻不曾有片言遺囑。
常言說得好: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
那施濟是有志學好的人,少不得殡殓祭葬,務從其厚。
其時施濟年逾四十,尚未生子。
三年孝滿,妻嚴氏勸令置妾。
施濟不從,發心持誦《白衣觀音經》,并刊本布施,許願:“生于之日,舍三百金修蓋殿字。
”期年之後,嚴氏得孕,果生一男。
三朝剃頭,夫妻說起還願之事,遂取名施還,到彌月做了湯餅會。
施濟對渾家說,收拾了三百兩銀子,來到虎丘山水月觀音殿上燒香禮拜。
正欲喚主僧囑托修殿之事,忽聞下面有人哭泣之聲,仔細聽之,其聲甚慘。
施濟下殿走到千人石上觀看,隻見一人坐在劍池邊,望着池水,嗚咽不止。
上前看時,認得其人姓桂名富五,幼年間一條街上居住,曾同在支先生館中讀書。
不一年,桂家父母移居肯口,以便耕種,桂生就出學去了。
後來也曾相會幾次,有十餘年不相聞了,何期今日得遇。
施公吃了一驚,喚起相見,問其緣故。
桂生隻是堕淚,口不能言。
施公心懷不忍,一手挽住,拉到觀音殿上來問道:“桂兄有何傷痛?倘然見教,小弟或可分憂。
”桂富五初時不肯說,被再三盤诘,隻得吐實道:“某祖遺有屋一所,田百畝,自耕自食,盡可糊口。
不幸惑于人言,渭農夫利薄,商販利厚。
将薄産抵借李平章府中本銀三百兩,販紗段往燕京。
豈料運奏時乖,連走幾遍,本利俱汛宦家索債,如狼似虎,利上盤利,将田房家私盡數估計,一妻二子,亦為其所有。
尚然未足,要逼某扳害親戚賠補。
某情極,夜間逃出,思量無路,欲投澗水中自盡,是以悲泣耳。
” 施公恻然道:“吾兄勿憂。
吾适帶修殿銀三百兩在此,且移以相贈,使君夫妻父子團圓何如?”桂生驚道:“足下莫非戲言乎?”施公大笑道:“君非有求于我,何戲之有?我與君交雖不深,然幼年曾有同窗之雅,每見吳下風俗惡薄,見朋友患難,虛言撫慰,曾無一毫實惠之加。
甚則面是背非,幸災樂禍,此吾平時所深恨者。
況君今日之禍,波及妻子。
吾向苦無子,今生子僅彌月,祈佛保佑,願其長成。
君有子而棄之他人,玷辱門風,吾何忍見之!吾之此言,實出肺腑/遂開筐取銀三百兩,雙手遞與桂生。
桂生還不敢便接,說道:“足下既念舊情,肯相周濟,願留借券。
倘有好日,定當報補。
”施公道:“吾憐君而相贈,豈望報乎?君可速歸,恐尊嫂懸懸而望也。
”桂生喜出望外,做夢也想不到此,接銀在手,不覺屈膝下拜。
施濟慌忙扶起。
桂生垂淚道:“某一家骨肉皆足下所再造,雖重生父母不及此恩。
三日後,定當踵門叩謝。
”又向觀音大士前磕頭說誓道:“某受施君活命之恩,今生倘不得補答,來生亦作犬馬相報。
”歡歡喜喜的下山去了。
後人有詩贊施君之德: 誼高矜厄且憐貧,三百朱提賤似塵。
試問當今有力者,同窗誰念幼時人? 施公對主僧說道:“帶來修殿的銀子,别有急用挪去,來日奉補。
”主僧道:“遲一日不妨事。
”施濟回家,将此事述與嚴氏知道。
嚴氏亦不以為怪。
次日另湊銀三百兩,差人送去水月觀音殿完了願心。
到第三日,桂生領了十二歲的長兒桂高,親自到門拜謝。
施濟見了他父子一處,愈加歡喜,殷勤接待,酒食留款。
從容問其償債之事。
桂生答道:“自蒙恩人所賜,已足本錢。
奈渠将利盤算,田産盡數取去,止落得一家骨肉完聚耳。
說罷,淚如雨下。
施濟道:“君家至親數口,今後如何活計?”桂生道:身居口食,一無所賴。
家世衣冠,羞在故鄉出醜,隻得往他方外郡,傭工趁食。
”施公道:“‘為人須為徹。
’肯門外吾有桑棗園一所,茅屋數間,園邊有田十畝。
勤于樹藝,盡可度日。
倘足下不嫌淡泊,就此暫過幾時何如?”桂生道:“若得如此,兔作他鄉餓鬼。
隻是前施未報,又叨恩賜,深有未安。
某有二子,長年十二,次年十一,但憑所愛,留一個服侍恩人,少盡犬馬之意,譬如服役于豪宦也。
”施公道:“吾既與君為友,君之子即吾之予,豈有此理!”當喚小厮取皇曆看個吉日,教他入宅,一面差人分付看園的老仆,教他打掃房屋潔淨,至期交割與桂家管業。
桂生命兒、子拜謝了恩人。
桂高朝上磕頭。
施公要還禮,卻被桂生扶住,隻得受了。
桂生連唱了七八個暗,千恩萬謝,同兒子相别而去。
到移居之日,施家又送些糕米錢帛之類。
分明是:從空伸出拿雲手,提起天羅地網人。
過了數日,桂生備了四個盒子,無非是時新果品,肥雞巨鲫,教渾家孫大嫂乘轎親到施家稱謝。
嚴氏備飯留款。
那孫大嫂能言快語,讒餡面議。
嚴氏初相會便說得着,與他如姊妹一般。
更有一件奇事,連施家未周歲的小官人,一見了孫大嫂也自歡喜,就賴在身上要他抱。
大嫂道:“不瞞姆姆說,奴家見有身孕,抱不得小官人。
”原來有這個俗忌:大凡懷胎的抱了孩子家,那孩子就壞了脾胃,要出青糞,謂之“受記”,直到産後方痊。
嚴氏道:“不知嬸嬸且喜幾個月了?”大嫂道:’五個足月了。
”嚴氏把十指一輪道:“去年十二月内受胎的,今年九月間該産。
嬸嬸有過了兩位令郎了,若今番生下女兒,奴與姆姆結個兒女親家/大嫂道:“多承姆姆不棄,隻怕扳高不來。
”當日說話,直到晚方别。
大嫂回家,将嚴氏所言,述了一遍。
丈夫聽了,各各歡喜,隻願生下女兒,結得此姻,一生有靠。
光陰似箭,不覺九月初旬,孫大嫂果然産下一女。
施家又遣人送柴米,嚴氏又差女使去問安。
其時隻當親眷往來,情好甚密,這話閣過不題。
卻說桑棗園中有銀杏一棵,大數十圍,相傳有“福德五聖之神”栖止其上。
園丁每年臘月初一日,于樹下燒紙錢奠酒。
桂生曉得有這;日規,也是他命運合當發迹。
其年正當燒紙,忽見有白老鼠一個,繞樹走了一遍,徑鑽在樹底下去,不見了。
桂生看時,隻見樹根浮起處有個盞大的竅穴,那白老鼠兀自在穴邊張望。
桂生說與渾家,莫非這老鼠是神道現靈?孫大嫂道:“鳥瘦毛長,人貧就智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