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明太祖,起淮右,蔔珓倡義。
(明太祖姓朱名元璋,後即位,建國号曰明,建元洪武,是為太祖高皇帝。
其先沛人,徙江東句容,為朱家巷。
宋季再徙淮,家泗州,父又徙锺離太平鄉。
太祖年十七,泗大疫,父母兄及幼弟俱死,孤立無依,入皇覺寺為僧。
後四方兵起,定遠人郭子興,攻據濠州,元将徹裡不花憚不敢進,日掠良民邀賞。
太祖欲入濠避兵,請伽藍蔔珓問避亂,不吉;問守故,不吉。
因祝曰:豈欲予入濠倡義耶?乞許陰珓,蔔屢得陰,遂往。
後太祖诏中有曰:朕本淮右布衣,肇興丕基。
珓音教) 投子興,居甥館,志切安民。
(太祖入濠,門者疑為諜,執見子興。
子興奇其狀貌,與語大悅,收為親兵。
凡有攻伐,命之往辄勝。
子興故撫宿州馬公女為己女,遂妻焉,即高後也。
軍中呼為朱公子。
太祖在甥館,慨然有救天下安民生之志。
後子興稱滁陽王,尋卒,太祖統其軍) 辭左帥,下滁和,招延豪傑。
(時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宋帝,改元龍鳳,遣人檄子興為元帥,張天佑右副元帥,太祖左副元帥。
太祖曰:大丈夫甯能受制于人耶?不受。
初太祖糾合義旅,由濠狥定遠,進攻滁陽,花雲為先鋒,單騎沖賊陣而過,敵大驚曰:此黑将軍勇甚,不可與争鋒。
遂克滁陽。
會滁師乏糧,謀取和陽,元平章也先帖木兒急閉門,以飛橋繩兵出戰,張天佑擊敗之,追至小西門,湯和奪其橋而登,遂據和陽。
太祖既總和陽兵,威名益着。
先館甥在濠,即延攬英雄,有若饑渴,故豪傑景從。
徐達湯和等數十人率先歸附,後并為開國元勳) 賽豐沛,比南陽,天産濠英。
(陳建曰:昔漢高功臣,多起豐沛;光武名将,半出南陽。
明初功臣,強半濠州。
蓋天生真主,必多産英才以備驅策,豈偶然哉) 李善長,以蕭何,運籌轉饷。
(定遠人李善長,少有智計,太祖略滁陽,善長被書生服道谒,太祖問知為裡中長者,命掌簿書,贊計劃,凡師行,必留守轉調兵饷。
時大将軍等定中原,平僭僞,善長居中,雍容無所見績,太祖獨知之,诰辭曰:東征西伐,日不暇給,爾獨守國,轉運糧儲,供給器仗。
漢有蕭何,未爾過也。
後為太師丞相,爵韓國公。
大将軍徐達為元功,位猶在善長下) 劉伯溫,方諸葛,帷幄謀深。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
少聰穎絕群,通天文陰符家言,揭徯斯見而奇之曰:子魏元成流也。
西蜀趙元澤複奇之曰:公乃受魏元成目耶?非諸葛武侯,未易當也。
太祖下金華,定括蒼,基指幹象謂所親曰:此天授,非人力也。
會總制官孫炎奉命來聘,遂趨金陵,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悅,獨留帷幄,預機密謀議,定征讨大計。
太祖時時謂人曰:伯溫,吾子房也。
爵誠意伯。
劉基谥文成) 風雲會,汗馬功,六王稱首。
(太祖濠城之起,一時風雲聚會,豪傑翕從,凡二十四将。
人如棊布,地皆錯壤。
然開國功臣,汗馬着烈,以六王為首:濠人徐達,從太祖最先,摧堅撫順,将略不下韓信,明有天下,達之力居多。
爵魏國公,封中山王,谥武甯;定遠人常遇春,初從盜魁劉聚,察其無遠志,棄之來歸,請為先鋒。
從太祖平陳友諒,同大将軍徐達定山東,下河南,百戰百勝,于諸将中最勇,封開平王,谥忠武;盱眙人李文忠,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卒,父貞攜文忠投滁陽。
後以舍人從軍,破陳友諒,骁勇為諸軍冠,所在有功。
與大将軍分道北讨,破應昌,獲元孫買的裡八剌。
太祖令參軍國大計與達等,爵曹國公,封岐陽王,谥武靖;定遠人沐英,父母雙亡,太祖收為子,從下福建,擒平章陳友定。
歸其姓沐,特受心膂托,同傅友德下雲南,諸郡悉平。
诏英留鎮,爵西平侯,封黔甯王,谥昭靖;虹縣人鄧愈,歸附滁陽,太祖授為管軍總管,從渡江,克采石,取太平,破元兵,殲友諒,殪士誠,降胡廷瑞,戰功居多。
從大将軍出隴右,大破王保保于定西,爵衛國公,封甯河王,谥武順;濠人湯和,初從滁陽王,太祖請之與和共事,守常州,拒士誠。
其後破川陝,定雲貴,多立戰功。
爵中山侯,複進信國公,封東瓯王,谥襄武。
徐達,字天德。
遇春,字伯仁。
文忠,字思本,乳名保保。
鄧愈,字伯顔。
湯和,字鼎臣) 傅友德,馮國勝,屢建奇勳。
(宿州人傅友德,初從陳友諒。
太祖攻江州,友德曰:此吾主也。
以所部谒見于小孤山,擢為将。
從遇春擊友諒,功最多,嗣南征北讨,建立殊勳。
爵颍國公。
陳建曰:太祖功臣,首稱六王,然以傅颍公較之,猶在甯河東瓯之上,當與開平岐陽比肩。
定遠人馮國勝,與兄國用,皆骁勇有智略。
太祖略地至妙山,弟兄來谒,遂置左右,預機密。
國用病卒,國勝曆官右都督,從大将軍北征,克汴梁,平全陝,又破王保保,破吐蕃,出鎮陝西,定甘肅,破哈納出。
屢着戰功,佐成一統。
爵宋國公。
馮勝,初名國勝,更名宗異,最後名勝) 巢湖傑,濟舟師,三俞二廖。
(太祖駐和陽,久謀渡江取金陵,患無舟楫。
時巢縣人廖永安永忠,俞廷玉與子通海通源通淵等,俱膂力邁衆,各泊舟巢湖,連結水砦以扞寇。
會妖黨左君弼據廬州,永安等為所扼,乃間道納款,太祖親至巢湖,引永安等歸。
會元中丞蠻子海牙集樓船阻馬腸河口,太祖歸和陽,集南人舟率師攻之,永安等以小舟往來如飛,奮擊大敗之,乃得入大江,從歸和陽,遂定渡江之計。
後爵永忠德慶侯,俞通源南安侯,追封俞通海虢國公,永安等先俱陣殁) 吳良祯,免東顧,保障江陰。
(濠人吳良,太祖以為江陰守将。
江陰密迩士誠,僅百餘裡,控扼大江,實當東南要沖。
又命其弟祯增兵協鎮。
士誠寇江陰,良命弟祯以十餘騎蹂之,擒其卒數人,餘黨不敢前,欲攻東門,良遣元帥王子明馳擊之,擒其将士五百人,敵大敗宵遁。
時賊屢侵常州,良祯守禦有方,不敢犯境。
太祖召見,勞之曰:吳院判保障一方,使吾無東顧憂,其功大矣,賜車馬珠玉不足旌。
命諸儒臣為詩文美之。
良在江陰十年,訓饬将校,興學修屯,太祖有事江漢,東藩無擾,皆良祯為之捍蔽也。
吳良,本名國興,賜名良,封江陰侯,贈江國公,谥襄烈。
弟祯,本名國寶,封靖海侯,贈海國公,谥襄毅) 首殉難,垂大節,胡韓花許。
(虹縣人胡大海,智力絕倫,太祖用為前鋒,所向戰必勝,攻必取。
及太祖下婺州,命大海為守将,金華苗帥蔣英作亂,英陽請大海至八詠樓下觀弩,大海出,将上馬,英令其黨锺矮子詭訴曰:蔣英欲殺我。
大海反顧英,英袖出鐵錘,若擊矮子狀,因中大海腦仆地,英即斷其首。
太祖與陳友諒戰于康郎,友諒骁将張定邊奮前犯太祖舟,舟膠于沙,漢兵匝焉。
牙将韓成進曰:古人殺身以成仁,臣不敢愛其死。
乃服上冠袍,對敵自投水中。
敵信之,攻少緩,俞通海來援,舟驟進水湧,太祖舟始脫。
太祖下太平,以花雲為守将,友諒率舟師犯太平,圍其城,雲迎戰,三日不得入。
友諒以巨舟乘漲,舟尾高與城平,士卒緣之上,城遂陷,賊縛雲急,雲奮躍大呼起,縛盡絕,奪刀殺五六人。
賊縛雲舟樯,叢射之,比死,罵不絕口。
樂平儒士許瑗,谒太祖于甯越,太祖喜,以太平為股肱郡,命瑷為知府。
至是友諒陷太平,瑗抗節不屈,死之。
捷錄雲:胡韓花許,節垂百世。
婺音務。
大海贈越國公,谥昌莊。
韓成追封高成侯) 屈先生,禮賢館,望重陶秦。
(青田劉基,浦江宋濂,麗水葉琛,龍泉章溢,胡大海薦四賢人,以書币征至,入見,太祖喜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
咨以時事,甚見尊禮。
命創禮賢館處之。
太祖下太平,耆儒陶安李習,率士民出迎。
安見太祖,謂習曰:我輩今有主矣。
後官翰林,賜一聯曰:國家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洛陽人秦從龍,避亂居鎮江,太祖命徐達詢訪聘至,親至龍江迎入,事無大小皆與謀。
從龍盡言無隐,每以筆書漆簡,問答甚密,左右無知之者,太祖呼為先生而不名。
捷錄曰:陶秦章葉,望冠一時。
宋濂,字景濂,追谥文憲。
葉琛,字景淵。
章溢,字三益。
陶安,字主敬,當塗人,贈姑熟郡公。
從龍,字符之) 将如雨,臣如雲,同心戮力。
(李良翰曰:其間攀龍鱗,附鳳翼,以翊天啟運者,如雲如雨,相與戮力協贊。
定鼎于龍蟠虎踞之都,然後東征西讨) 下太平,拔采石,定鼎金陵。
(太祖率諸将渡江,先抵采石矶。
時元兵陣于矶上,舟距岸三丈許,未能卒登。
常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應聲挺戈躍而上,守者披靡。
諸軍從之,遂拔采石,乘勝徑攻太平。
元守臣棄城遁,遂下太平,旋進取金陵。
馮國用敗元兵于蔣山,直抵城下,諸軍拔栅競進。
元南台禦史大夫福壽戰死,蠻子海牙遁歸,康茂才率衆降,遂克金陵。
太祖入城,召吏民谕之曰:吾率衆至此,為民除害耳。
軍民更相慶慰。
初,馮國用來谒,太祖問定天下大計,國用曰:金陵龍蟠虎踞,真帝王都,願先拔金陵而定鼎,然後埽除羣寇,天下不難平也。
太祖改為應天府,遂定都焉) 黃雲覆,襄城橋,埜先擒縱。
(太祖初下太平,元義兵元帥陳埜先水陸分道來攻,太祖親督兵禦之,命徐達鄧愈以奇兵出其後,設伏于襄城橋。
埜先至,見有黃雲罩于城皐,遂驚敗,為伏兵所擒。
太祖釋不殺,語之曰:人各有心,從元從我,不相強也。
縱之還,牧餘衆屯闆橋。
太祖取金陵,埜先與福壽合拒戰于秦淮水上,為鄉民兵百戶盧爾德茂謀殺之。
其子兆先,複集兵屯方山,蠻子海牙結寨采石,圖犄角攻太平,常遇春攻海牙,大破之,進攻兆先營,擒兆先,複釋而用之,俾為元帥從征) 呼老康,敗友諒,預料驕輕。
(陳友諒,沔陽漁家子,本姓謝,先世贅于陳,冒陳姓。
從徐壽輝,領兵為元帥,自稱天完平章,尋稱漢王。
及攻下太平,于采石舟中弒壽輝,以采石五通廟為行殿,稱皇帝,國号漢,改元大義。
遣使約張士誠同入寇,引兵東下,建康大震。
太祖恐二寇合,欲速友諒先來,知指揮康茂才與友諒舊,命作書約為内應招之。
茂才遣舊事友諒之老阍者赍書往,友諒喜,問康公今何在,曰:守江東橋。
問何橋,曰:木橋也。
乃遣還,曰:歸語康公,吾即至,呼老康為号。
阍者歸以告,太祖易橋以鐵石,嚴兵以待。
友諒果是日徑沖江東橋,見皆鐵石,連呼老康,不應,知堕計,率兵向龍江,先遣萬人登岸立栅。
伏兵起,大敗之,友諒軍潰趨舟。
值潮退,舟膠淺,殺溺無算。
友諒乘别舸脫走。
太祖遂決計先伐友諒,帥舟師溯流而上,直搗江州。
友諒倉卒不能軍,挈妻子夜奔武昌,遂入江州,乘勝追拔蕲黃興廣等處,遣使招谕江西,諸郡皆降。
後太祖語徐達曰:朕初與二寇相持,或勸朕先擊士誠,以士誠切近,友諒稍遠。
若先擊友諒,則士誡必乘我後,然不知友諒驕而輕,士誠狡而懦,故朕先攻友諒,知士誠必不能越姑蘇一步。
若先士誠,友諒必空國而來,我疲于應敵矣。
朕取二寇,固有先後耳。
茂才,靳州人,追封蕲國公) 康郎戰,鐵冠賀,蕩平西漢。
(太祖既定江西,友諒忿其疆場日蹙,大作高艦,乘漲薄南昌城下。
明都督朱文正等分門死守,遣千戶張子明赴建康告急。
友諒圍八十五日,太祖督舟師來援,進次湖口,始解圍。
東出鄱陽迎戰,遇于康郎山。
友諒鎖巨舟為陣,郭興曰:非火攻不可。
乃乘風縱火,焚其水寨數百艘。
湖水盡赤,友諒弟友仁友貴皆焚死,友諒欲退保鞋山,我軍橫截湖面,不得出。
俞通海以湖水淺,請移舟扼江上流,太祖移舟列栅江南北岸,置火舟火筏,中流戒嚴以俟。
友諒計窮,冒死突出,繞江下流,欲由禁江遁回,諸軍追擊數十裡不解。
是時臨川人張中所謂鐵冠道人者,亦在師中,忽大笑賀曰:友諒死矣。
太祖曰:無妄言,縛汝水濱以俟。
乃遣人具牲酒往祭。
旋有降卒來奔,言友諒在别舸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
其将張定邊以小舟夜載屍及子理奔武昌,複立理為帝,次年太祖至武昌圍之,傅友德先登,奪城東高冠山,俯瞰城中。
常遇春擒嶽州來援守将張必先。
必先骁勇,漢倚為重,縛示城下,又遣友諒舊臣羅複仁谕降,理遂率定邊等詣軍門降,封理為歸德侯,西漢遂亡。
張中,字景華) 滅東吳,俘九四,薪積齊雲。
(張士誠,白駒場亭民,為鹽場牙儈,行九四。
與弟士德士信,同其黨李伯升潘原明呂珍等十八人,陷高郵。
旋據浙西姑蘇諸郡,南至紹興,與方國珍接境;北跨淮海,與山東相距。
遂僭稱王,國号曰吳。
太祖議讨之,命徐達等先取通泰諸郡,剪其肘翼。
及兩淮既平,遂專事浙西。
副将軍常遇春,請直搗姑蘇,太祖令先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進次湖州之三裡橋,士誠右丞張天骐分兵三路迎戰,皆敗。
士誠遣李伯升來援,潛入城被圍。
又造呂珍及其五太子來屯城東之舊館,達等連破援兵,焚其赤龍船,呂珍等以舊館降。
達以珍狥于湖州城下,天骐伯升亦以湖州降。
吳平章潘原明懼,亦以杭州降,遂進逼姑蘇。
戰于南鲇魚口,敗之。
又敗之于尹山橋,遂進圍城。
士誠被圍久,欲突圍出,至盤門,遇春大敗之,士誠馬驚堕水,幾不救。
肩輿入城。
又突出胥門,遇春禦之,複敗,自是不敢出。
達督将士破葑門,遇春破阊門。
城中不支,投兵降,士誠率兵戰于萬壽寺東街,複敗歸,謂其妻劉氏曰:我敗且死,若曹何為?劉氏曰:妾必不負君。
予乳媪金,抱二幼子出。
積薪齊雲樓下,驅其羣妾侍女登樓,縱火焚之,劉氏自缢死。
達遣伯升谕意,時日已暮,士誠距戶經,伯升決戶抱解,複蘇,曰:九四英雄,患無身耳。
瞑目不言。
乃以舊盾舁至舟中,不食。
至龍江,卧不肯起,舁至中書省,言不遜,李善長罵之,士誠自缢死) 由海道,降國珍,悉收瓯越。
(黃岩人方國珍,于元至正八年,劫掠沿海州縣,尋據溫台慶元等路。
太祖下婺州,遣使诏谕,國珍以次子為質,太祖厚賜而遣之,國珍複納溫台慶元三郡籍,雖來獻而未納土。
複遣使往谕,雲俟克杭州納土。
太祖命參政朱亮祖讨之,克台州,黃岩降。
進克溫州。
太祖又命湯和為征南将軍,進兵慶元,亦降。
國珍乘海舟遁,太祖複命廖永忠為征南副将軍,率師由海道會湯和等讨之,國珍率家來降,遣次子奉表謝罪。
國珍至京師,後授廣西行省左丞奉朝請,善終。
亮祖,六合人) 緩中原,先閩廣,廟算如神。
(福清人陳友定,以明溪驿卒談軍事,元汀州判蔡公安奇之,授以巡檢,從讨山賊有功,累遷左丞,開省于汀州,尋命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兼守八閩。
至是太祖命胡廷美取福建,師度杉關,攻邵武建陽,降之。
太祖又命湯和等由海道取福州,和與廖永忠自明州乘東北風,不數日奄至城下,克之,進兵延平。
先遣人招谕友定,友定殺使者,誓以死報元。
圍十日,城将破,友定坐省堂,按劍仰藥,飲盡。
兵入城,輿友定出,俄大雷雨,複蘇,械父子送京。
太祖面诘之,恚曰:已矣,毋多談,安得加我死乎?遂棄市。
漳泉等郡皆降,閩地悉平。
東莞人何真,常為淡水場管勾。
元末,嶺南盜起,真結豪民保障。
值南海寇陷廣州,真擊走之,元立江西分省于廣東,以真為參政,又升右丞,遂據有廣東諸郡。
至是太祖命廖永忠朱亮祖由海道取廣東,谕以廣東平,即合兵取廣西。
更命楊璟等率武昌荊州等衛軍由湖廣取廣西,谕之曰:南方皆入版圖,惟淮北山東未一,兩廣八閩未附。
已命丞相徐達北定中原,胡廷美分道八閩,俟八閩既定,就以其師進取廣東。
故命爾等進取廣西,兩軍合勢,何征下克。
又敕陸仲亨率師由韶州直搗德慶。
于是永忠駐福州,先遣人以書谕真,及永忠至潮州,真奉表歸附,遂入廣州,各郡俱降。
真入朝賜宴,授江西行省中書參知政事。
永忠等進兵梧州,璟等克永州,引兵抵靖江城下,亮祖亦自廣東來會,屯于象鼻山下,相持兩月,攻圍益力。
城中人無鬬志,約四鼓入城,也兒吉尼走伏波門,執之,南甯州郡,所在皆降。
廣西悉平。
谷應泰曰:徐達一軍,由淮入河,乃太祖不并力中原,而分兵南徼,先事蠻方。
緩急之數,得毋出下策乎?不知江南之地,漢吳閩三方并沒,粵服先聲,即可傳檄而定。
所以兵不血刃,而拱手得之者。
則太祖之廟算長也) 撤屏蔽,斷羽翼,先平齊豫。
(太祖謂徐達曰:中原擾攘。
今欲北伐,計将何如?遇春曰:直搗元都,餘皆建瓴下矣。
太祖曰:元建都百年,懸師深入,頓于堅城,饋饷不繼,非我利也。
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按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
然後加兵元都。
則勢孤援絕,不戰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太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
諸将曰善。
乃以達與遇春由淮入河,長驅北伐。
達至淮安,以書谕元義兵都元帥王宣及子信,宣納款複叛,達急攻沂州,宣複降,戮之。
青州東平濟南等處皆下,元守臣或遁或降,山東郡縣悉平。
達引兵上黃河,克歸德許州,取汴梁。
元守臣李景昌遁。
時左君弼守陳州,太祖谕以書,且歸其母,君弼感泣,諸達降。
進攻河南府,元平章梁王阿魯溫降,進克陝州,直抵潼關。
李思齊部将張德欽拒戰,敗之,遂入潼關) 定幽燕,不血刃,元主宵奔。
(太祖以潼關東皆平,命諸将進取元都,達等自中灤渡河,取衛輝彰德廣平等府,進克臨清。
諸将俱以師會,于是遇春率舟師并河東西以進,步騎遵陸而前。
元丞相也速捍禦海口,望風奔潰。
至河西務,平章俺普等迎敵,大敗。
至通州,元将五十八國公拒戰,指揮郭英伏兵敗之,遂入通州。
元主大懼,集後妃太子同議北行,元主徘徊太息曰:今日豈可複作徽欽。
左丞相失烈門勸固守京城,不聽,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丞相慶童留守。
是夜三鼓,開建德門如上都。
達等進克燕京) 敗擴廓,降思齊,埽清秦晉。
(元平章擴廓帖木兒,察罕帖木兒甥王保保也,察罕養為己子,察罕死,擴廓領父兵,封河南王,據太原。
順帝北走,命擴廓率兵出雁門關,由保安州經居庸以攻北平。
徐達聞之,謂諸将曰:王保保率師遠出,太原必虛。
我乘其不備,直抵太原,傾其巢穴。
若彼還救,必成擒矣。
引兵徑進,擴廓至保安州聞之,果還軍,達等乘夜襲之,擴廓聞變,亟納靴,跣一足,踰帳後出,從十八騎遁去,遂克太原。
達複遣傅友德邀擊賀宗哲于石州,敗之。
崞忻霍绛猗氏平陽等處皆平。
諸軍攻大同路,克之。
進克河中府。
達等遂會諸将,進取陝西,造浮橋渡河,攻西安府,降之。
時李思齊自潼關奔鳳翔,達遣馮勝取之。
思齊奔臨洮,遂進克隴州秦州鞏昌。
複遣勝征臨洮,思齊窮迫,舉城降。
時張思道弟良臣守慶陽,亦降。
會達征平涼,良臣複叛,達遣兵圍之,其黨姚晖等獻門納師,達入城,執良臣斬之。
慶陽平,遂下平涼,王保保賀宗哲北遁,陝西悉平。
達等班師還京) 保保亡,納哈執,買的俘擒。
(王保保知達軍南還,自甘肅以兵來襲蘭州,太祖議征沙漠,命達由陝西征王保保。
李文忠出北平攻元上都,達大破王保保兵于定西古城。
保保從古城走和林,元嗣主複任以政,從徙金山之北,至洪武八年卒于合刺那海之衙庭,妻毛氏亦自缢。
太祖曰:我竟無以臣王保保,真男子也!文忠等師出野狐嶺,擒元平章祝真,進敗太尉蠻子于駱駝山,遂次開平,獲元平章上都罕知,庚申君已殂,文忠兼程至應昌,克其城,獲元主孫買的裡八刺,并後妃諸王,及宋代玉玺金寶等物。
元太子愛猷理達臘,僅脫身遁,朔庭遂空。
元太尉納哈出據金山,數寇擾遼東,太祖命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率師三十萬征之。
複遣前所獲納哈出部将乃剌吾随往谕降。
勝等趨金山,乃剌吾還至松花河,納哈出見之,大驚,相勞問,乃刺吾告以朝廷遣還之意。
初,納哈出分兵為三營,人畜辎重,過于元主,至是計窮,乃剌吾勸之降,遂遣使納款。
勝遣藍玉往一秃河受之,使還報,納哈出指天啧啧曰:天不複與我有此衆矣。
遂詣玉降。
玉與飲甚歡,納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請服此而後飲。
納哈出不肯服,取酒澆地。
鄭國公常茂在坐,直前搏之,納哈出驚起就馬,茂拔刀砍之,傷臂不得去。
耿忠以衆擁之見勝,勝令耿忠與同寝食,班師至京。
封納哈出為海西侯) 惠儲順,脫古弒,元裔遁迹。
(淮安侯華雲龍,統兵至雲州,擒元平章僧家奴,進至上都大石崖,敗驢兒國公于高州武平,遣指揮孫恭招谕元惠王伯都不花。
儲王伯顔不花等皆降。
送惠儲至京,賜第宅襲衣什器,月給錢米。
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在位十一年殂,次子益王脫古思帖木兒立,九年,藍王北征,脫古走至也速疊兒之地,為部下所弒,僚屬奔散,不能自立。
所謂小王子,即元裔也) 定滇南,平僞夏,一統乾坤。
(随州人明玉珍,以信義為鄉黨所服。
徐壽輝兵起,集鄉兵結栅自固,尋降壽輝,授元帥,鎮沔陽。
至正十四年,以兵千人,船五十,溯夔而上,攻元右丞相完者都于重慶,克其城。
下嘉定,據成都,稱隴蜀王。
二十二年,僭稱帝,國号大夏,改元天統。
玉珍尋卒,子升嗣,年十歲,改元開熙。
至是關陝既定,太祖命中山侯湯和同廖永忠等率京衛荊湘舟師,由瞿塘趨重慶,穎川侯傅友德率河南陝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分道并進。
友德觇知階文守備單弱,乃攀援山谷,連戰克階文綿漢四州。
适江漲,以木牌數千,書克諸州日月,投漢江,順流而下,蜀守者解體。
時和等以暴漲不得進,會得木牌,永忠先破其陸寨,從上流揚旗鼓噪而下,遂入夔州。
乘勝抵重慶,沿江州縣,望風奔附。
升大懼,遣使詣永忠納款。
及和至,升面縛銜璧,奉表詣軍門降。
友德旋克成都,蜀地悉平。
升至京,封歸義侯。
時天下大定,惟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尚據滇南未服,太祖遣诏使王祎招谕被殺,乃命友德為征南将軍,藍玉沐英為副讨之。
由辰沅趨貴州,至普安,攻下之,進至曲靖。
元梁王遣其司徒平章達裡麻屯曲靖以拒,沐英倍道進師,沖霧行,至白石江,霧霁,兩軍相望。
達裡麻驚為神兵,英分遣一軍泝流渡出陣後,友德濟江進戰,敵陣亂披靡,生擒達裡麻。
英趨雲南。
梁王聞敗,棄城走滇海島中,投水死。
英入城,随率兵略澄江臨安沅江尋甸楚雄洱海,次笫下之。
藍玉攻大理,克之。
分兵取鶴慶麗江建昌皆降,雲南悉平。
王祎,字子充,義烏人,谥文節。
明文臣賜谥,自祎始) 神靈護,屢瀕危,難星幸過。
(太祖生之夕,赤光燭天,三日洗兒,紅羅浮至為衣。
病中見兩紫衣人視疾,病差不見。
藁葬父母,雷雨成墳,以至伽藍立珧,黃雲覆城,金甲神呼主君來,遇春歸附。
此由真主應運,故百神呵護。
然身經戰陣,屢瀕于危,鄱陽之戰,韓成易服投水,賊緩攻得脫。
又一日,與友諒鏖戰,劉基在禦舟,忽躍起揮雙手,連聲呼曰:難星過可更舟。
更未半晌,舊舟已為敵炮擊碎矣) 符漢高,越往代,五事超羣。
(陳建曰:太祖規模橫越百代,而得統之正,同符漢高。
謝铎曰:太祖度越往代五事:一克遷元鼎,以收複諸夏;二肇基南服,而統一天下;三威加勝國,而鋒刃不交;四躬自創業,而臨馭最久;五申明祖訓,而家法最嚴) 即位後,卻貢獻,延儒立學。
(元至正十二年,太祖起兵濠州。
二十四年稱吳王。
二十八年戊申正月即帝位,欽天監進元主所制水晶剔漏,令碎之。
江西進陳友諒镂金床,命毀之。
靳州進竹箪,潞州進人參,金華進香米,皆令不必進。
安南日本諸外國貢方物,皆卻之。
建大本堂,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諸王讀書。
又以立國教化為先,教化學校為本,令天下郡州皆立學,府學生員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
設教授學正教谕訓導等官。
又诏天下,闾裡皆立社學,延師儒教子弟) 建宗廟,正禮樂,合祀天神。
(國初立四親廟,德祖居中廟,懿祖居東第一廟,熙祖居西第一廟,仁祖居東第二廟。
至是改建太廟,從同堂異室之制,前為正殿,後為寝廟九間,以一間為一室,奉安各廟神主。
時享歲祫,則設累代帝後衣冠于神座祀之。
刊大明集禮書,以吉兇軍賓嘉冠服車辂儀仗鹵簿字學樂律為綱,所該之目,吉禮十四,兇禮二,軍禮三,賓禮二,嘉禮五,冠服車仗鹵字各一,樂三,凡升降儀節制度名數皆備,通五十卷。
其大祀禮定于陶安,袷禘禮詹同,齋戒禮朱升,五祀禮崔亮,朝會禮劉基,祝祭禮魏觀,軍禮陶凱。
又命詹同陶凱協律郎冷謙作燕享九奏樂章。
先是郊祀一如周禮,冬至祀天于圜邱,夏至祀地于方澤,太祖謂天地猶人父母,父母異處,安得為孝?乃即圜邱舊址為壇,以屋覆之,名大祀殿,合六宗之神,各築壇以從享。
詹同,字同文,新安人。
朱升,字允廾,休甯人。
魏觀,字杞山,蒲圻人。
陶凱,字中立。
冷謙,字啟敬,杭州人) 宣聖谕,立卧碑,圖艱書壁。
(命天下每鄉裡各置木铎一,選年老者每月六次持铎狥于道路曰: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裡,教訓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為。
世謂聖谕六條。
诏天下府州縣儒學生員,各守卧碑,不許出入衙門。
命工畫所曆艱難起家之事為圖以示子孫,命博士熊鼎編古人行事可鑒戒者書于殿壁,書大學衍義于兩庑壁間,曰:書此以備朝夕省覽,豈不愈于丹青乎) 給衣糧,勤蠲赈,憫恤窮民。
(诏天下窮民無告者,月給衣糧,無屋者結盧舍,诏戶部谕天下有司,凡遇歲饑,先發倉廪貸民,然後奏聞,着為令。
自即位至十五年,蠲租之诏,凡十餘下。
荊蕲水災,命主事趙幹往赈,遷延數月方赈,太祖曰:民饑死多矣。
斬之,以戒不恤吾民者) 封功臣,賜宅第,軍歸衛所。
(大封功臣,徐達為首,遇春次之,封公侯伯爵三十六人,并賜鐵器,世襲,其券外刻履曆恩數之詳,以計其功。
中鑴免罪減祿之數,以防其過。
定衛所官軍及定将帥将兵之法,其法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
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
每百屍所設總旗二名,小旗十名,以指揮使領之。
大小相聯,以成隊伍。
有事征伐,則诏總兵官佩将印領之。
既旋,則上将印于朝,官軍各回本衛。
大将單身還第。
後以天下無事,憫諸将老,欲似全之,诏從公侯各還其鄉,仍賜錢鈔,造第鳳陽,與葺先茔) 風循良,褒節義,廟祀忠臣。
(漢中知府費震有罪,逮至京,太祖聞其循良,诏釋之,以為牧民者勸。
初克金陵,元福壽戰死,命以禮葬之。
元右丞餘阙,舉家死節,江州總管李黼,與友諒戰墜馬,罵賊而死,命有司建祠肖像祀之,以褒節義。
建忠臣祠于鄱陽湖之康郎山,祀死事之臣三十五人,以韓成為首。
複建祠于南昌,祀趙德勝葉琛張子明等死事之臣一十四人。
餘阙,字廷心,追封豳國公,谥忠宣) 禁預政,戒臨朝,亂階密杜。
(内侍有從容言政事者,太祖怒責之,即遣還鄉。
因謂侍臣曰:阍侍在宮禁,止可使之供灑掃、給使令而已,豈宜預政典兵?漢唐之禍,雖宦官之罪,亦寵愛使然。
向使不得典兵預政,欲為亂得乎。
乃制内侍不許識字。
又謂侍臣曰:自漢鄧太後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以阍人為小黃門通命。
自此以來,權傾人主。
吾故防之極嚴,并戒母後不得垂簾) 歸崇禮,征沙漠,三事勞心。
(初,李文忠破應昌,獲元主孫買的裡八剌,封為崇禮侯,至是太祖謂廷臣曰:崇禮侯南來五載,能無父母鄉土之情?乃厚禮歸之,谕之曰:爾本元君子孫,國亡就俘,曩欲遣還,以爾年幼,道遠恐不能達。
今不忍令爾久客于此,特遣歸見父母,以全骨肉之恩。
又選老成二宦者送行,曰:此爾君之嗣也,長途跋涉,爾善視之。
因遺書谕元主,賜鐵文金绮錦衣各一襲。
太祖又謂諸将曰: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一曆代傳國玺在元未獲,二統兵王保保未擒,三元太子不通音問。
今遣爾等分道征之。
于是命徐達等頻出勁師,屢征沙漠,窮兵不已) 喜稱旨,優獎擢,恩威不測。
(太祖設資格以待常流,優超擢以甄異等,操縱人材,恩威不測。
江夏秀才曾泰有學行,不次用之,授戶部尚書。
南豐縣典史馮堅上言九事稱旨,擢佥都禦史。
貢士彭友信遇上微行,占虹霓詩命友信續之,大悅,命入朝,授北平布政使) 封太侈,治太急,重法煩刑。
(五星紊度,下诏求言,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謂人曰:今天下有三事,其二事已見而患小,共一事難知而患大。
乃上書曰:當今之事太過者有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
直言剀切,太祖大怒逮問,瘐死獄中。
伯巨字居升,甯海人) 射孟子,官元清,詩中忌字。
(太祖覽孟子草芥寇雠之說,謂非臣子所宜言,欲去配享,诏有谏者,以不敬論。
且命金吾射之。
刑部尚書錢唐,抗疏入谏,袒胸受箭,太祖見其誠懇,命太醫院療其箭瘡。
孟子配享得不廢。
诏求仙人張三豐,時稱為張迩遢,寒暑一衲,有問之者,終日不答一語。
或與論三教經書,則吐辭滾滾,皆本道德忠孝。
隆冬鼾卧雪中,道士邱元清遇之,求為弟子。
後不知所往。
太祖遣三山道士請三豐造朝小可得,召元清至,與語大悅,拜監察禦史。
耆儒錢宰被征至京,有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之句,太祖知之,曰:朕未嘗嫌汝。
尋放歸。
太祖十一子蜀王,與名僧來複講道論文,嘗承召賜食,來複謝詩有金盤蘇合來殊域、玉盌醍醐出尚方、稠疊濫承天上賜、自慚無德頌唐陶。
太祖見詩,大怒曰:詩用殊字,是我為歹朱耶?又言無德頌陶唐,是謂朕無德,欲以唐陶頌我而不能也,何物奸僧,敢大膽如此!誅之。
來複,字見心,豫章人。
▼璜按典故輯遺雲:太祖命去孟子配享,明日欽天監奏文星暗,上笑曰:此因去孟轲配享故耳。
命複之,是夜星複明。
甯波府新志言:洪武二十三年,太祖覽草芥寇雠之說,命射之,錢唐袒胸當箭,配享得不廢。
然考唐以洪武三年谪壽州,四年卒,配享之罷,乃在五年,若以孟子節文修在二十七年,謂唐谏在是時,尤謬。
考甯波舊志,止載唐谏孔子釋奠事,不及孟子) 選高僧,易太子,釁隙先生。
(诏選高僧分侍諸王,命僧道衍往燕王府,住持慶壽禅寺。
道衍即姚廣孝,初至見燕王,即自請曰:殿下若能用吾,吾當奉白帽子與大王戴。
其後靖亂之師,皆廣孝之謀也。
懿文太子薨,太祖意在燕王,問劉三吾,對曰:皇孫年富,上承嫡統,禮也。
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于何地?遂立建文。
後永樂封建诏雲:皇考嘗欲立朕為嗣。
則知太祖此意,早為構釁之借口矣) 嫌峻隘,識帝師,大儒不用。
(慈溪人杜彥良,初召為太子正字,入侍大本堂。
太砠嘗從容谘以治道,問何官,曰正字。
太祖曰:卿帝者師也。
又一日,謂彥良曰:江浙大儒,惟卿一人?對曰:臣不敢當宋濂劉基。
太祖曰:濂,文人耳。
基峻隘,不如卿也。
朱氏曰:彥良入侍大本,太祖即知其為帝師。
夫漢武不知仲舒,故江都膠西,一相再相。
太祖知彥良,而竟以晉府長史終其身。
何君臣相遇之難也。
彥良,名德稱) 用楊汪,任小犢,相器無人。
(太祖欲以楊憲為丞相,劉基以為不可,太祖怪之,基曰:憲有相才,無相器。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焉者也。
今憲不然,能無敗乎。
問汪廣洋何如,基曰:褊淺。
又問胡惟庸何如,基曰:小犢耳,将偾轅而破犁。
太祖曰:吾之相,無踰先生。
基曰:臣非不自知。
但臣疾惡太深,又不耐煩劇,為之且負大恩。
天下何患無才。
如目前諸人,臣未見其可也) 胡藍獄,二十侯,株連四萬。
(丞相楊憲以罪誅,汪廣洋被谪自經,胡惟庸總中書政,稍自負,有邪謀,會其家人榜辱關吏,太祖怒,殺家人,又究故劉基毒死狀。
惟庸懼,計曰:主上草菅勳舊臣,何有我,死等耳。
甯先發,毋為人束手。
陰約日本王,以舟載精兵,僞為貢者,及期會府中,詭言第中井出醴泉,邀上臨幸。
駕出,内使雲奇勒馬銜言狀,氣方勃,舌駃不能達意,左右撾捶亂下,右臂将折,猶指惟庸第弗縮。
太祖登城望其第,藏兵複壁間,刀槊林立,發羽林掩捕,拷掠具狀,磔于市。
株連究诘,指為胡黨,坐死者萬五千人。
羣臣以李善長與謀請誅,勿問。
伎十午,以星變,賜善長死。
複命刑部肅清逆黨,連坐列侯胡美、唐勝宗、陸仲亨、費聚、顧時、陳德、華雲龍、王志、楊璟、朱亮祖、梅思祖、陸聚、金朝興、黃彬、薛顯、顯都督毛骧、陳萬亮、耿忠、于琥,凡殺功臣十九家,連善長二十人。
是時有稱藍玉與謀者,太祖以其功大,宥不問。
後老将多沒,令總征伐,玉恃功恣橫,太祖頗不樂,诘責其私元主妃。
玉慢不省,間奏事不從,退語所親曰:上疑我矣。
集士卒及諸家奴,伏甲将為變,為指揮蔣瓛所告,訊狀具實,磔于市。
并誅列侯張翼、陳桓、曹震、朱壽、趙庸、張溫、察罕都督黃恪蕭用、吏部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等,凡功臣文武偏裨将卒,坐黨死者二萬人,株連籍沒數百千家,蔓衍過于惟庸。
谷霖蒼曰:一人跋扈,株連者四萬,失侯者二十,周内深文,亦雲慘矣。
▼璜按昭代紀略,載胡惟庸謀逆未發,太祖夢朱衣人犯駕,次日值萬壽節,倭使與惟庸通謀,以壽燭獻。
上疑之,命然于承天門,機發,刀刃亂飛。
惟庸衣朱衣,袖白刃以進,上命縛之,刃見情覺,置之極刑。
與登城望第、複壁藏兵之說互異) 衆功臣,夭為幸,暴卒亡身。
(洪武三年,大告武成,論功行賞,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鐵券丹書,河山帶砺,爰及苗裔。
乃以胡藍不軌,四方雠怨相告讦,凡指為逆黨,率收坐重獄。
功臣中除六王及夭死得善終外,餘皆爵除五等,禍及三宗。
即有蒙宥不顯誅者,亦陰殺之。
如穎公傅友德、宋公馮勝等,皆以暴卒聞。
王弇州外史曰:高帝末年,功臣鮮自保者,得夭為幸) 坐逆黨,戮試官,殺人縱怒。
(以翰林學士劉三吾充會試考試官,被黜者以為不公,太祖大怒,命張信等閱下第卷,或傳三吾至閱卷所,囑以卷之最陋者進呈。
太祖益怒,謂為胡藍二黨,命刑部拷訊,三吾與紀善白信蹈、贊善司憲三人為藍黨,侍讀張信、贊善王俊華、司直張谏、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長史黃章、紀善周衡王楫皆胡黨,诏三吾谪戍,餘皆淩遲于市,三吾以暴卒聞。
初,太祖前殿決事,嘗震怒回宮,馬皇後谏曰:上不可縱怒殺人,緻死者寬枉。
今為陋卷進呈,坐以逆黨,加以極刑,謂非縱怒所緻乎?) 剝皮場,嚴法網,大殺京民。
(有司官犯贓者,枭示外,仍剝皮貫草。
凡府州縣衛衙門之左,立廟祀土地神,名曰皮場廟。
公座傍置一貫草袋,法網嚴密,有犯即誅。
一時士以混迹無聞為福,受玷不錄為幸。
山東監生周敬心疏曰:洪武十三年,連坐胡黨。
十九年,起天下積年民害。
二十三年,大殺京民怨逆,不分臧否,一概殺之。
豈無善人君子,誤入名項之中?方今水旱連年,由殺戮無辜所緻也) 馬皇後,濟寬仁,多方解救。
(高皇後馬氏,性恭儉,太祖以威武治天下,後獨濟之以寬仁。
嘗謂太祖曰:今豪傑并争,惟以不殺人為本。
宋濂坐胡黨當誅,後谏曰:民間請一先生,尚始終不忘待師之禮,濂親教太子諸王,乞赦之。
得發茂州。
楊憲言李文忠不法事,後曰:文忠素賢,憲言未可信。
上悟乃止。
吳興民沈萬三,家富敵國,将殺之,後曰:彼固富,未嘗犯法。
救之甚切,得不死。
病不服藥,太祖強之,後曰:使服藥而不瘳,上甯下以妾故而殺諸醫乎。
妾不忍其無罪而就死地也。
終不服藥而崩) 念貧賤,法堯舜,期保君臣。
(太祖謂侍臣曰:朕因服禦,诘怒小過,皇後辄謂朕曰,主忘昔日之貧賤耶?朕為惕然。
家之良妻,猶國之良相,豈忍忘之!罷朝語後,後曰: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
但願陛下以堯舜為法耳) 最可憐,慈東宮,懿文早逝。
(太祖立長子标為皇太子,嘗錄囚畢,令禦史袁凱送東宮覆審,遞減之。
太祖問朕與東宮孰是,凱曰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
太祖悉從之。
至洪武二十五年,太子薨,谥曰懿文) 嫡長孫,半邊月,年諱同稱。
(懿文太子卒,太祖禦東角門,對羣臣泣。
劉三吾進曰:皇孫世嫡,富于春秋。
太祖乃立懿文子允炆為皇太孫。
太孫頭顱頗偏,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太孫即位,改元建文,父谥懿文。
上名允炆,子名文奎。
時人謂此儒生常稱,不類天子氣象。
及改建文年諱,燕王聞之訝曰:何乃重複至此?使臣民徧呼,年與諱同,無乃不祥乎。
小子且見其敗也。
三吾,字昆孫,茶陵人,後号坦齋) 讓皇帝,登大位,仁明孝友。
(建文帝在位四年,為燕王奪位遜去。
文皇悉去建文年号。
至萬曆中,始複年号。
崇祯末,始複廟谥,是為惠宗讓皇帝。
帝至性孝友,方懿文病癰,太孫年十四,親吮吸之。
及薨,哭踴哀慕如禮。
三弟皆幼,躬撫育之。
時政尚嚴核,每濟以寬大,嘗讀律,見中有條例甚嚴者,請改定七十三條;後屢有大獄,命太孫處分,從容詳審,竟脫之。
太祖覆審得其情,驚曰:有是哉。
刑不可不慎也。
太孫不獨仁而且明,朕無憂矣。
故傳位诏中,有雲太孫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雲) 用異人,遵喪禮,美政頻行。
(初,吳沉薦方孝孺于太祖,征至入見,太祖曰:此莊士也。
又曰:異人也,當老其才,留為子孫輔。
僅除漢中教授。
至是召為侍讀,尋直文淵閣。
诏行三年喪禮,有司請少抑至情,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闇不言也。
郊宗社廟,執绋而行事,朝觊訟獄,罔耿不親。
但朝則麻冕麻裳,退則齊衰杖绖,有何不可?羣臣曰:陛下不廢政事而自緻哀情,敢不惟命。
帝即位後,賜高年,贖鬻子,減田租,黜貪墨,舉隐逸,頒示直言,慕行古道,令政可紀。
于時道不拾遺,市兒讓棗,博士黃彥清歎曰:何風俗之厚也。
孝孺,字希古,别号遜志,甯海人。
蜀獻王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 慮尊屬,擁重兵,六藩勢逼。
止奔喪,謀削奪,東角留心。
(時諸王自秦晉外,皆尊屬,各擁三護衛重兵,地嫌勢偪。
帝為太孫時,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一日,太孫坐東角門,召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告之曰:諸叔各擁重兵,何以制之?子澄以漢平七國事為對,且曰:諸王護兵,纔足自守,萬一有變,以六師臨之,誰其能支?太孫喜曰:得先生謀,吾無慮矣。
及太祖崩,草遺诏,諸王哭臨,惟在本國,無得至京。
王國所在文武吏士,悉聽朝廷節制,诏下,諸王皆怒,謂此齊尚書疎問也。
旋葬孝陵,援遺诏止會葬,燕王入臨,将至淮安,赍敕勒使還國。
于是燕周齊湘代岷六王頗相煽動,有流言聞于朝,帝患之,謀諸齊泰,泰與子澄首建削奪議,乃以事屬二人。
一日罷朝,召子澄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對曰:不敢忘。
子澄名湜,分宜人。
齊泰,溧水人) 圖逐燕,因甚的,縱還父子。
(齊黃謀削諸藩,深疑燕府有變,子澄曰:燕王多置異人術士,機事已露,宜急圖之。
帝召齊泰問曰:今欲圖燕,王善用兵,北卒又勁,奈何?泰曰:以防邊為名,悉調燕藩護衛兵出塞,乃可圖也。
乃以張昺為北平布政使,以謝貴為都指揮使,察燕動靜。
更令徐輝祖與李景隆同掌六軍,協謀圖燕。
燕王入觐,行皇道上,登陛不拜,禦史曾鳳韶劾王不敬,帝曰:至親勿問。
侍郎卓敬奏曰:燕王酷類先帝,北平強幹之地,宜徙封南昌,以絕禍本。
帝大驚曰:燕王骨肉至親,何得及此?留京月餘還國。
太祖小祥,燕王遣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入臨,或言不宜偕往,王曰:往哉,令朝廷勿疑也。
及至京,三弟兄皆魏國公輝祖甥,輝祖請留之,且言高煦勇悍,非惟叛君,将叛父。
輝祖弟增壽,力保無他,乃悉遣還。
燕王喜曰:父子複聚,天贊我也。
其後靖難兵起,高煦宣力為多。
時有道士歌于塗曰:莫逐燕,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
已忽不見。
鳳韶,廬陵人。
卓敬,字惟恭,瑞安人) 傷遺體,剪手足,絷廢幽焚。
(有告周王橚與燕湘代岷通謀者,泰欲先伐燕,子澄曰:燕預備已久,宜先取周,剪燕之手足,而燕可圖矣。
乃命曹國公李景隆往訊,景隆索金寶,不能應,坐反,執至京,削為庶人。
絷之雲南。
人告岷王梗不法事,亦坐廢。
又以湘王柏僞造鈔,擅殺人,以兵迫執之。
湘王曰:身是高皇帝子,南面為王,豈能辱仆隸手。
盡焚宮室美人,乘馬執弓,躍火中死。
人又告齊王槫陰事,召至,拘系之。
幽代王桂于大同,俱廢為庶人。
禦史康郁上言:諸王親則太祖之遺體,貴則孝康之手足也,方周王不執,進言則曰,六國反叛,漢帝削地;執法則曰,三叔流言,周公是征。
遂使周王竄,湘王焚,代王廢,而齊臣又告王反矣) 易瓦兆,太平錢,禍生病虎。
(長洲姚廣孝,初祝發為僧,改法名道衍,或薦于燕王,召見問曰:爾能蔔乎?道衍操吳音對曰:會會。
開襟取太平錢五,啟王自祝,連擲之,睨王曰:殿下将無作皇帝乎?王叱曰:和尚勿謬說。
他日實告之,靖亂之圖遂起。
正與道衍謀,忽檐瓦堕地碎,王不怿,道衍曰:天欲殿下易黃瓦耳。
遂定謀。
初道衍遊嵩山佛寺,遇相術袁珙,珙相之曰:甯馨眫和尚乃爾耶?目三角彯白,形如病虎,性必嗜殺。
他日劉秉忠之流也。
世傳辨宰相于嵩山佛寺者,此也。
廣孝,字斯道,追封榮國公,谥恭靖) 洩密敕,示密疏,貴昺先擒。
(燕護衛百戶倪諒上變,告燕官校于諒等陰事,逮至僇之,燕王佯狂稱疾。
齊泰又發符遣使逮燕府官屬,密令謝貴張昺圖燕,使約長史葛誠為内應。
以北平都指揮張信,為燕王舊所信任,密敕之,使執燕王。
信憂疑告母,母曰:汝父言王氣在燕分,王者不死,不如轉禍為福。
信因請見王曰:殿下有事,當以告臣。
王佯為風疾不能言,信曰:王果無意乎?臣奉密敕在此,上擒王矣,當就執。
王告之,下拜曰:生我一家者,子也。
時貴昺集兵圍王城,又以木栅斷端禮門。
一面飛章奏聞。
有布政司吏奈亨按察司吏李友直,竊共疏草示燕王,因留匿邸中。
王令指揮張玉朱能帥壯士八百人入衛。
先擒句注見下。
張玉,字世美,祥符人,追封河間王,谥忠武) 假收逮,擲瓜起,名誅澄泰。
(時貴昺圍府第,索所逮官屬,飛矢入府中。
燕王與張玉等謀曰:彼軍士滿城市,吾兵寡奈何?朱能曰:先擒貴昺,餘無能為矣。
王曰:不如以計取之,今使來逮官屬,以所坐名收之,令來使召貴昺付所逮者;貴昺必來,來則成擒耳。
乃稱疾愈,禦東殿,伏兵左右。
貴昺果入,王曳杖坐,賜宴行酒,出瓜數盤,曰:與卿等嘗之。
王自進瓜一片,忽怒且詈曰:齊民宗族尚相恤,身為天子親屬,不能保旦夕之命。
擲瓜于地,衛士前擒貴昺,捽葛誠下殿。
王投杖起曰:我何病,為爾輩奸臣所偪耳。
命曳出,皆斬之。
圍王城将卒聞貴昺被執,皆潰散。
王起兵誓師,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複上書曰:泰與子澄,包藏禍心,伏望去此兇慝,以肅清朝廷,以永安宗社。
祖訓雲,如朝無正臣,内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天子密诏諸王讨平之。
臣謹俯伏俟命。
朱能,字士弘,懷遠人,封東平王,谥武烈) 慮通謀,削護衛,反合燕甯。
(太祖諸子中,燕王善戰,甯王權善謀。
初燕甯相得甚歡,及兵起,齊泰慮其通謀,召之不至,削甯護衛。
燕王乃遺甯王書,告窮蹙求解,陽若不知诏削者。
靖難兵随趨大甯,拔之,駐師城外,單騎入會甯王,執手大恸,祈請甚切。
甯王為之草表陳謝,居數日,情好甚笃。
從官稍稍入城,陰結諸胡并思歸之士,皆許之。
既行,甯王餞送郊外,伏兵擁之偕行,招諸胡及護衛官校戍卒皆從。
甯府妃妾世子,皆攜其财貨随還北平,大甯城為之一空。
燕兵自此愈盛) 果不出,程智仁,明年先見。
(洪武三十一年,熒惑守心,四川嶽池敦谕程濟上書,言北方兵起,期在明年。
朝議拟濟妄言,召入将殺之。
濟曰:陛下幸囚臣,至期無兵,殺臣末晚。
乃囚濟于獄。
建文元年,靖難師起,乃赦濟,擢編修,充軍師,護諸将北征。
初,濟與同邑高翔超明經,翔勵名節,濟好術數,翔願為忠臣,濟願為智士。
後翔死難,濟從帝出亡,遇險,辄用術脫去。
後從帝至南京,莫知所終。
程濟,朝邑人) 改官階,省州縣,全不經心。
(初省州縣,更定六科給事中品級,及倉官黜陟之制。
又更定尚書以下勳階。
朱鹭曰:建文四年之間,今日省州,明日省縣;今日并衛,明日并所;今日更官制,明日更勳階。
宮門殿門,名題日新,雖幹戈倥惚,而曾不少休。
一何擾也!) 戒殺叔,等宋襄,兵因多敗。
(以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将軍,帥兵三十萬北征。
帝誡将士曰:昔蕭繹令其下曰,一門之内,自極兵威,不仁之極。
今爾将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無使朕負殺叔父名。
由是燕王臨陣當前,或以一騎殿後,諸将相顧,莫敢發一矢。
朱鹭曰:真宋襄之仁也!陳建曰:方黃惟務集兵,而不知選将。
炳文真定之敗,以三十萬;李景隆北平之敗,以五十萬;白溝河之敗,以六十萬。
兵莫衆于此矣,然皆以将非其人,一敗塗地。
衆果足恃乎。
耿炳文,濠人) 将九江,同趙括,功忌瞿能。
(燕兵逼真定,耿炳文迎戰大敗,帝有憂色。
黃子澄曰:李景隆文武全材,調兵五十萬,四面攻之,必成擒矣。
乃以景隆代炳文還。
燕王聞之,呼景隆小字曰:李九江膏粱豎子耳,寡謀忮刻,未嘗知兵。
以數十萬衆付之,是自坑之也,趙括今複見矣。
景隆聞燕王在大甯,帥師進圍北平,築壘九門。
都督瞿能,率精騎千餘殺入張掖門,銳不可當,景隆忌能成功,使人止之,候大軍同進城中。
于是城中沒水灌城,天寒冰結,明日南軍雖欲登城,不可得矣。
士卒植戟立雪中,凍死堕指者甚衆。
燕王諜知之,悉銳進逼景隆營,張玉等列陣而進,城中兵出,内外交攻,景隆宵遁。
九壘諸軍聞景隆走,委棄兵糧,晨夜南奔) 曲隐護,加太師,瓜熟怕采。
(景隆敗,子澄曲為隐護,帝不盡聞,且加景隆太師,兼賜玺書金币。
錦衣衛鎮撫楊本,嘗持三十觔鐵棒臨陣,北軍披糜,屢取勝。
景隆忌本,不上功。
本約日出戰,請繼兵,景隆曰:種得瓜熟,容别人采去耶?不救。
本以孤軍獨出,無繼被擒,死之) 哭蒼天,悔誤國,借劍誰憑。
(景隆會兵德州,燕兵至自白溝河,景隆接戰大敗,被殺死者二十餘萬,降者十餘萬。
景隆單騎走。
朝廷召景隆還,赦不誅。
子澄等固請誅之,不聽。
子澄拊膺歎曰:謬薦景隆,萬死不足贖誤國之罪!有尚方有劍憑誰借、哭向蒼天幾堕冠之句) 東昌勝,奈天心,助風三捷。
(景隆兵敗,燕兵下德州,乘勝進攻濟南,圍之。
時參政鐵铉、參軍高巍、統兵盛庸守禦,燕兵圍三月,不能下,解去,遂複德州。
朝廷封庸曆城侯,升铉兵部尚書,督兵北進,與燕王戰于東昌。
燕恃屢勝,直前沖庸左翼,不動。
退而沖其中堅,庸麾兵圍燕王數重,斬其大将張玉。
朱能率騎奮擊東北角,庸撒西南兵禦之,圍稍緩,能沖入死戰,燕王易服躍馬出,燕兵為火器所乘,擊殺無算,北平震動。
燕王敗還,深恥之,道衍曰:前固言之,師行必克,但費兩日耳。
兩日昌也,自此全勝矣。
乃複引兵南下。
時庸軍夾河為營,都督平安與吳傑駐師單家橋,燕兵由陳家渡濟師,與庸軍戰于夾河,燕将譚淵戰殁。
次日複戰,自辰至未,互有勝負。
忽東北風大起,塵埃漲天,咫尺不見人,燕軍乘風大呼,縱左右翼橫擊之,庸軍大敗。
燕王又令諜誘傑等出軍滹沱河,自渡河行二十裡,與傑軍遇于藁城,燕師多被殺傷。
會大風起,發屋拔樹,燕軍乘之,傑師大潰,斬首六萬餘級。
先是燕王與李景隆戰于白溝河,王馬三被創,三易之,矢盡劍缺,馬卻,幾為瞿能所及。
會旋風起,折大将旗,南軍相視而動,燕王突入馳擊,殺瞿能父子于陣,南軍大敗,崩聲如雷。
燕兵乘風縱火,燔其營壘,資械山積,屍橫百餘裡。
燕自白溝河夾河藁城三戰,皆得風助。
明紀曰:大風三捷,神主其成) 更中朝,約内應,直搗金陵。
(靖難兵起三年,所得惟北平水平保定三府。
至是中朝有密約内應者,謂須直搗京師,天下可定。
燕王深然之。
由是燕兵日南。
及即位後,其人不次拔擢) 朱能進,輝祖還,機分成敗。
(帝遣魏國公徐輝祖率京軍援山東。
時平安與燕兵戰,斬其骁将陳文王真安,遇王于北坂。
王幾為安槊所及,馬蹶不得前,王得脫。
輝祖軍至,戰再捷,燕将李斌敗沒。
燕諸将皆懼,說燕王曰:軍深入矣,暑雨連綿,淮上蒸濕,且大疫小河之東,二麥将熟,若渡河休息士馬,觀釁而動,可持久也。
燕王曰:兵事有進無退,勝形成矣,而複北渡,士不解體乎。
朱能曰:諸君勉矣。
漢高十戰而九不勝,卒有天下。
豈可有退心?燕王不解甲者數日,南軍相慶,時廷臣曰:燕且北矣,京師不可無良将。
帝因召輝祖還。
總兵何福孤軍無援,卒底于敗。
陳建曰:兩軍相持,貴進忌退,朱能勸進,輝祖召還,南北成敗之機可覩矣。
平安,初名保兒,滁州人) 罷齊黃,遣郡主,掩耳偷鈴。
(帝先罷齊泰黃子澄,旋複召之者再。
至是诏竄逐于外,籍其家,以謝燕人。
及燕兵入儀真,方孝孺曰:事迫矣,得骨肉之親往,許割地,可稽數日。
援兵幸至,相與決戰江上,北兵不長舟楫,事未可知也。
乃以太後命,遣燕王從姊慶成郡主往,請割地,分南北。
燕王笑曰:直緩我耳,行将與諸弟妹相見,無多言也。
又用孝孺策,作宣谕數千言,刻印數千紙,付薛嵓赍往燕師,令密散諸燕将使歸。
陳建曰:數千宣谕,大類掩耳偷鈴) 獨徘徊,求丹徒,布衣不得。
(時齊泰奔廣德州,黃子澄奔蘇州,帝太息曰:事出汝輩,而今皆棄我去乎!徘徊殿庭,長籲不已。
先是禦史尹昌隆上疏曰:今日事勢已去,不若罷兵息戰,許其入朝,彼言周公輔成王,不應便自違戾。
設有錯跌,便須讓位,不失守藩。
若沉吟不斷,恐禍至無日,雖永為丹徒布衣,不可得矣。
疏上,不報。
昌隆,太和人,字彥謙) 恸金川,十八子,迎奉開門。
(燕兵已近,乃分遣諸王守城門,燕王率兵直簿金川門。
時李景隆與谷王橞守金川,登城望見,即開門迎之。
燕王與谷王等連辔而進,門卒龔诩,痛哭去之。
後宣德中,周忱兩薦用诩,辭曰:诩即仕,無害于義,但負往時城門一恸耳!既卒,門人谥安節先生。
景隆至永樂二年,有造妖谶者謂十八子當有天下,遂逮景隆下獄,景隆大呼曰:陛下非臣開門迎奉,何以有今日?成祖曰:幸是朕來。
若他人來,汝亦開門耶?景降語塞,遂死于獄。
谷王亦獲罪。
景隆疑其姓,谷王為太祖之第十八子。
龔诩,字大章,昆山人) 碎紅箧,出鬼門,江湖影落。
(時金川門啟,帝欲自殺,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
少監王钺曰:昔高帝有遺箧,曰,臨大難當發,收藏奉先殿之左。
羣臣齊言:急出之!俄舁一紅箧至,俱固以鐵,濟碎箧,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
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
朱書箧内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神樂觀之西房。
帝曰:數也。
濟即為帝祝發。
帝至鬼門,一舟舣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稱萬歲曰: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
乃乘舟至太平門。
升導至觀,已薄暮矣。
初,帝為太孫時,太祖命詠新月詩,有影落江湖裡、蛟龍不敢吞之句,太祖不悅,以影落江湖語非吉兆。
既而曰:幸免于難。
至是竟驗) 給衣糧,遊滇粵,左右三人。
(帝得度牒名應文。
有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發随亡,禦史葉希賢曰:臣名賢,應賢無疑。
亦祝發,各易衣披牒,俱會于神樂觀。
兵部侍郎廖平曰:随行不必多人,惟遙為應援。
約定左右不離者三人,應能希賢稱比邱,程濟稱道人;往來道路給運衣食者,刑部司務馮漼、中書舍人郭節宋和、編修趙天泰、鎮撫牛景先、欽天監正王之臣六人。
由神樂觀啟行,自松陵入滇南,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到祥符,三經西粵,中間結茅白龍,題詩羅永,兩入楚荊,三幸彬第,蹤迹去來,固曆曆也) 空回首,長樂宮,翠華難望。
(帝好為詩謌,出亡後,嘗賦詩曰: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合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後至貴州金竺長官司羅永庵,題詩壁間,其一曰: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栘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士庶至今傳誦) 都隻為,激變起,國少謀臣。
(初,禦吏康郁上書,内雲:豎儒病藩封太重,疑慮太深。
夫唇亡齒寒,誰不自危?為計者必曰:兵不舉,則禍必加。
是則朝廷激變之也。
燕之舉兵,厥今兩月,前後調兵,不下五十餘萬。
而乃一矢不獲。
謂之國有謀臣,可乎?臣愚以為必有噬臍之悔矣!) 嚴老實,吳老閹,相逢哭缢。
(工部尚書嚴震直,太祖見其魁梧直誠,呼為嚴老實而不名。
北兵起,督饷齊魯間,被執,複為工部,使安南,密訪帝。
遇于雲南道中,相對而泣,帝曰:何以處我?對曰:上從便,臣自有處。
夜缢于驿亭中。
帝出亡三十九年,至正統五年,題詩羅永,有同寓僧竊帝詩,詣思恩知州岑瑛,大言曰:吾建文皇帝也。
瑛系僧,并帝以聞,诏械入京,程濟從。
廷鞫,僧為楊應祥,鈞州白沙裡人。
僧論死,從者戍邊。
帝适有南歸之思,白其實,禦史密以聞,閹吳亮老矣,令探視,一見亮,即曰:吳亮耶?亮曰:非是。
帝曰:昔禦便殿,食子鵝,遺片肉于地,汝手執壺,據地狗餂之,豈遽忘乎?亮伏地哭。
帝左趾有黑子,摩視之,持其踵複哭,不能仰視。
退而自經。
于是迎入西内,程濟聞之,歎曰:今日方終臣職矣。
往雲南焚庵,散其徒,不知所終。
震直,字子敬,烏程人) 老佛呼,西山墓,誰謂焚身。
(初,燕兵入城,帝急舉火焚大内,皇後馬氏赴火死。
燕王清宮,诘問建文所在,宮人指後屍應焉。
命出屍灰燼中,哭之曰:小子無知,乃至此乎。
後正統迎帝入大内,呼老佛,以壽終,葬西山,不封不樹。
後人據成祖之實錄,謂建文之自焚者,非也) 休泯滅,衆從亡,履艱師弟。
(初,帝出鬼門,痛哭仆地者五十餘人,自矢從亡會于神樂觀者二十二人:廖平、金焦、趙天泰、程亨、王良、蔡運、梁田玉、葉希賢、程濟、梁良王、梁中節、宋和、郭節、馮漼、牛景先、王資、楊應能、劉仲、鄭洽、王之臣、周恕、史彬。
帝曰:今後但以師弟稱,不必拘主臣禮。
應能三人從至滇,結茆白龍山,複舍白龍庵。
至浪穹鶴慶山,募建一庵,名大喜,命濟錄從亡傳,藏之山岩中,帝自為叙。
谷應泰曰:議者以建文自焚,疑一龍之未出,擯衆蛇而不載。
不思時史所書,非無曲筆,豈得以傳聞異辭也) 為僧樵,為傭匠,多少埋名。
(明紀載遜國時,有雪庵和尚者,當變時,走重慶府之大竹善慶裡,其裡隐士杜景賢為之寺,和尚好讀楚辭,時買一冊,袖登小舟,棹灘中流,朗誦一葉,辄投于水,投已辄哭,哭已又讀,葉盡乃返。
死之日,共徒問姓名,不答。
會稽雲門寺有僧,每泛舟賦詩,歸則焚之。
終不得其性名。
東海樵夫居臨海東海上,新诏至,湖上人入縣庭聽宣,或歸語樵:新天子登極。
樵愕然曰:舊帝安在?曰:自焚矣。
樵恸哭,擲擔投河死。
河西傭無姓名,燕王入京,傭披葛衣,走金城,行乞市中。
邊地極寒,必以葛衣覆之,夜聞其哭泣聲。
居數年,病且死,呼主人囑曰:西北風起,即火我。
主人從其言。
鍋匠,無姓名,往來夔慶間,所至州邑,三日即去,去或複來,有從學補鍋者,不索謝,但令負擔從。
人呼為老補鍋匠。
忽夔州市中逢馮翁者,相持哭,哭已入山岩中,坐語竟日,又相持哭。
言永訣,不知所終。
▼璜按紀事本末載從亡往來道路者:馮漼,時稱塞馬先生,時稱馮翁;郭節時稱雪庵,後稱雪和尚;宋和時稱雲門僧,時稱稽山主人;趙天泰适衣葛,時稱衣葛翁;王之臣家世補鍋,欲以作生計,号老補鍋;牛景先号東海樵夫,亦稱東湖主人。
是僧樵傭匠,即給運衣食之六人。
諸書所載謂無姓名,何耶?) 尤慘切,死國難,方陳暴練。
(初,燕王發北平,僧道衍送之郊曰:南有方孝孺者,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
及文皇即位,孝孺衰绖号阙下。
系之獄,尋召出獄,授筆劄,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大批數字,擲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文皇大聲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獨不顧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令以刀抉其口,兩旁至兩耳。
大收其十族,每收一人,辄示孝孺,孝孺不一顧,乃盡殺之,然後出孝孺,磔之聚寶門外。
禮部尚書陳迪,受命督軍儲于外,文皇召迪責問,迪抗聲指斥,并收共子鳳山等六人,同磔于市。
将刑,命割鳳山等鼻舌食迪,迪唾益指斥,遂淩遲死。
刑部尚書暴昭,坑罵不屈,文皇先去其齒,次斷手足,罵聲不絕。
至斷頸乃死。
右副都禦史練子甯,縛至阙,語不遜,文皇命斷其舌,曰:吾欲效周公輔成王耳。
子甯手探舌血,大書地上成王安在四字,文皇益怒,命磔之,宗族皆棄市。
九族親家之親,抄沒遠戍者,又數百人。
陳迪,字景道,宣城人。
暴昭,潞州人。
練子甯,名安,新淦人) 屍反背,皮犯駕,死後铉清。
(兵部尚書鐵铉,執至京,背立庭中,令一顧,不可得。
割其鼻,竟不顧;爇其肉,納铉口中,問甘否,铉厲聲曰: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
寸磔之,猶喃喃罵不絕。
乃令舁大镬至,納油數斛熬之,投铉屍,頃刻成煤炭。
導其屍使朝上,轉展向外,令内侍用鐵棒,十餘夾持之,使北面。
文皇笑曰:今亦朝我耶?語未畢,油沸濺起丈餘,諸内侍手糜爛,棄捧走,屍仍反背如故。
左佥都禦史景清,建文中改北平參議,察燕動靜。
燕王宴之,大被稱賞。
及燕師入,清知建文出亡,猶思興複,詭自歸附。
文皇喜曰:吾故人也。
仍其官。
清自是伏利劍于衣袵中,委蛇侍朝,人疑焉,先是靈台奏文曲犯帝座急,色赤,及是日早朝,清獨绯衣入,文皇急命左右收之,得所佩劍。
清知志不遂,乃起植立嫚罵,抉其齒,且抉且罵,含血直噀禦袍。
命剝其皮,草椟之,械系長安門,碎磔其骨肉。
是夕精英疊見。
後駕過長安門,索忽斷,所械皮趨前數步,為犯駕狀。
文皇大驚,命燒之。
鐵铉,字鼎石,鄧州人。
景清,真甯人,本姓耿) 節就戮,潔就義,姓名難紀。
(建文死節諸臣,其受戮之最慘者,方孝孺之黨,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鄒瑾之案,誅戮者四百四十人;練子甯之獄,棄市者一百五十人;陳迪之黨,杖戍者一百八十人;司中之系,姻娅從死者八十餘人;胡閏之獄,全家抄提者二百十七人;董镛之逮,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以及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魏冕、王度、盧原質等,多者三族,少者一族。
其就義之最潔者,漳州教授陳思賢,聞新诏至,率其徒六人,集明倫堂,為舊君位,哭臨如禮。
執至京師,徒皆死之。
工部侍郎張安國,與妻乘舟入太湖,聞京師陷,鑿其舟以沉。
指揮張安被執,道亡,隐樂清,以樵為業。
一日采樵歸,聞變,呼天号哭,棄柴投水死。
其它如姚善、王叔英、龔泰、王良、劉璟、王艮、曾鳳巨、周是修、劉端、高巍、胡子昭、茅大方、高翔、侯泰、戴德彜、郭任、盧迥、楊任、黃魁、連楹、廖升、甘霖、甘英、丁志、龍壇、宋征、黃希範、儲福、何申、湯宗、盧振、巨敬、黃彥清、程本立、方法等,皆壬午殉難,難盡紀也。
鄒瑾魏冕,俱永豐人。
胡閏,字松,鄱陽人。
黃觀,字瀾伯,貴池人。
王度,字子中,惠州人。
原質,甯海人。
姚善,字克一,安陸人。
叔英,字原采,黃岩人。
龔泰,字叔安,義鳥人。
王良,字天性,開封人。
劉璟,誠意伯次子。
劉端,南昌人。
是修,名以德,泰和人。
高巍,字不危,遼州人。
子昭,字仲常,嘉定人。
大方,泰州人。
高翔,朝邑人。
德彜,奉化人。
郭任,丹徒人。
盧迥,仙居人。
甘霖,懷甯人。
巨敬,平涼人。
本立,字原道) 死如饴,貴若凂,再見頑民。
(陳建曰:承順則富貴刻期,拂逆則誅刑立至,而一時之臣,甘死如饴,富貴若凂。
國初人心風俗,自商頑民後,僅再見之矣) 文皇帝,上城樓,諸臣迎駕。
(文皇帝名棣,太祖第四子,初封燕王,至是篡位,改元永樂,是為太宗文皇帝。
嘉靖十七年,改廟号成祖。
當李景隆等關門迎降,燕王至金川門,下馬登樓。
時朝廷文武來迎,茹常先諸臣勸進,文臣知名者:蹇義、夏原吉、劉儁、古樸、劉季箎、薛嵓、董倫、王景修、胡靖、李貫、吳溥、楊榮、楊溥、黃淮、芮善、解缙、金幼孜、胡濙、方賓、宋禮、王達、鄭緝、楊士奇、胡俨) 連上表,争勸進,辭位欺心。
(時諸王及文武臣,請即位,燕王曰:予始遘于難,不得已以兵救禍,誓除奸惡,安宗社,不意少主自絕于天。
今缵承洪業,皆擇有才德者,顧予菲薄,豈敢負荷。
諸王及文武臣皆頓首曰:殿下為太祖嫡嗣,功在社稷,宜正天位。
次日,諸将上表勸進。
又翌日,諸王上表勸進。
燕王再辭,諸王羣臣固請,乃命駕入城。
燕王曰:宗社事重,予不足稱,今辭弗獲,勉狥衆志。
遂即皇帝位。
谷氏曰:司馬之心,久暴于路人;齊鸾之謀,早形于咨議,乃猶南向讓三,連章勸請,欺天乎,吾誰欺也!) 法周公,何不立,成王子弟。
(初,方孝孺斬衰入見,帝谕曰:我法周公輔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帝曰:伊自焚死。
孝孺曰:成王子固在。
帝曰:國賴長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殺宮人,遷母後,祖号蒙孫。
(帝清宮三日,諸宮人女官内官多誅死,惟得罪于建文者,乃得留。
建文母呂太後,遷于懿文太子陵,革除建文年号,稱洪武三十二三四年,以即位诏天下,仍用洪武三十五年為紀) 列奸榜,懸賞格,更窮黨與。
(榜列奸臣二十九人:黃子澄、齊泰、陳迪、方孝孺、練子甯、黃觀、胡閏、鄒瑾、王鈍、郭任、盧迥、侯泰、暴昭、鄭賜、黃福、張紞、毛太亨、陳繼之、董镛、曾鳳韶、王度、高翔、魏冕、謝升、尹昌隆、宋征、卓敬、王叔英、巨敬。
複榜列朝堂,增徐輝祖、葛誠、周是修、鐵铉、姚善、甘棠、鄭公智、葉仲惠、王琏、黃希範、陳彥回、劉璟、程通、戴德彜、王良、盧原質、茅大芳、胡子昭、韓永、葉希賢、林嘉猷、蔡運、盧振、牛景先、周璇等二十五人。
出賞格,有能綁縛奸臣,為首者升官三級,為從者升官二級。
有司奉旨出示,自是擒獲得官者甚衆,乘機報雠、劫掠财物者紛紛,雖禁不止。
是時株連黨與,如刑部侍郎胡子昭、禦史鄭公智王度,皆坐方黨受戮,戍其族。
徽州知府黃希範,坐與長史程通善,論死,籍其家) 九族殃,瓜蔓抄,羅織陳瑛。
(建文臣行遯者題詩蛾眉亭,有一個忠臣九族殃之句,讀者欷歔欲絕。
胡氏曰:革除間凡不順命者,不惟戮其身,且及九族,以至九族之外親,根連蔓引,靡有孑遺。
且籍其鄉,轉相扳染,謂之瓜蔓抄。
村裡為墟。
前北平按察司陳瑛,為佥事湯宗發其交通藩邸,有異謀,谪廣西,至是首召用,為副都禦史。
瑛專意窮治建文諸臣,奏言諸臣不順天命,效死建文,其存心與叛逆無二,宜加追戮。
故孝孺諸獄,皆瑛羅織。
至胡閏一獄,抄提數百家,寃号之聲徹天,兩列禦史皆掩泣。
瑛曰:不以叛逆處此輩,則我輩歸附為無名。
又劾奏盛庸、耿炳文、何福、湯宗,俱論死,諸子并誅) 将妻女,發教坊,象奴給配。
(殉難諸臣,将妻妾女妹,俱分發教坊司,或給配象奴,玷辱之慘,不忍镂列) 坐友生,掘先墓,慘毒難聞。
(方孝孺九族既戮,亦皆不從,乃及朋友門生廖镛林嘉猷等為一族,并坐。
燔削方氏先墓,又掘禦史高翔先墓,雜犬馬骨灰揚之,而以其地為漏澤院。
其慘毒如此) 登極後,勤政事,夜分秉燭。
(帝初登極,萬幾叢委,議論政事,或便殿就寝,命黃淮解缙立禦榻左,備顧問,每以次對,至夜分。
謂侍臣曰:朕每宮中秉燭夜坐,披閱州郡圖籍,靜思熟計至旦,即出與羣臣議行) 納敝袖,恤民艱,郡縣巡行。
(帝禦右順門,所服裹衣袖敝,納而複出,侍臣有贊聖德者,帝歎曰:昔皇妣補葺故衣,皇考見而喜曰:皇後如此勤儉,可為子孫法。
故朕常守先訓不敢忘。
谕戶部曰:朕每歲遣人巡行郡縣,凡歲之豐歉、民之休戚,欲周知也。
近聞河南民饑,有司不以聞,其速令河南發粟赈民。
凡郡縣及朝廷所遣官,目擊民艱不言者,悉追下獄) 簡七人,委心腹,選才新進。
(命解缙、胡廣、楊榮、楊士奇、黃淮、金幼孜、胡俨七人入内閣,與樞密,谕以委任心腹至意,命解缙等選新進士才識英敏者,就文淵合進學。
于是選曾棨等二十八人。
庶吉士周忱,自陳年少願進學,乃增為二十九人。
人歆其榮。
胡廣,字光大,盧陵人。
士奇,本名遇,以字行,泰和人。
幼孜,名善,新淦人,谥文靖。
楊榮,字勉仁,建安人。
黃淮,字宗豫,永嘉人,谥文簡。
胡俨,南昌人,字若思。
曾棨,字子棨,永豐人) 任孝肅,尹應天,郡守廉明。
(以顧佐為應天府尹,為政剛毅不撓,勳戚斂手,人以包孝肅方之。
吉安知府朱大智,寬厚廉潔,禮賢愛民,改知重慶府,民思慕之,而難其繼者。
已而蔺芳至,寬厚廉明,民更大喜。
其時稱賢守者,必曰朱蔺雲) 罪儒賊,纂大全,聖學寶鑒。
(鄱陽民朱友季詣阙獻書,專毀濂浴關閩之說,帝怒曰:此儒之賊也,押還饒州,聲其罪杖之,悉焚所著書。
命胡廣等纂輯五經四書性理大全,頒布天下;自采聖賢格言,名曰聖學心法,以授太子。
又輯古來嘉言善行,名曰文華寶鑒) 浚黃淮,通漕運,河道平成。
(命工部尚書宋禮,發山東丁夫,開浚會通河。
河在兖州濟甯州之南,故漕渠在齊魯間者甚便,而漕運在江淮間者必至淮安,過壩甚勞。
恭襄公陳瑄建議疏清江浦,引水由管家湖入鴨陳口達淮,就管家湖築堤,亘十裡,以便引舟。
浚儀真瓜州通潮,鑿呂梁百步二洪石,平水勢,開泰州白塔河,通大江。
築高郵湖堤,堤内鑿渠,亘四十裡。
淮濱作常盈倉,貯江南輸稅。
臨清德州皆建倉,便轉輸。
河淺處置舍居淺夫,導舟可行。
于是造平底淺船五千艘,歲運糧五百餘萬石,漕大便利。
宋禮,字大本,永甯人。
陳瑄,字念純,合肥人,贈平江伯,谥恭襄,祠清江浦) 置黔府,立二城,更開八館。
(洪武中止設貴州都指揮司,轄思州二十二長官司,思南十七長官司,至是始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思州、新化、黎平、石阡、思南、鎮遠、銅仁、鳥羅八府,以工部侍郎蔣廷瓒為左布政使。
又以東北諸來朝貢者多,願留居南京,特命于開原置快活自便二城居之,欲去者勿阻。
诏遷國子生,教習諸番翻譯文字,分為鞑靼女直西番大回子等八館) 建兩京,效河洛,殊域來賓。
(帝營北平,宮殿規制,悉如應天,而高敞壯麗過之。
通為屋四千三百五十楹,永樂十五年興工,至十八年成,乃應天為南京,稱北平為北京。
诏曰:朕效成周,河洛之規,建立兩京,為子孫永遠之業。
按會典及一統志所載,永樂中入貢諸番,如婆羅國、彭亨國、鄰魯國、小葛蘭國、須文達那國、拂麻國、柯枝國等凡三十餘,皆前代所未通。
今俱朝貢方物,可謂盛矣) 三出師,定交南,一十七郡。
(安南國相黎季牦,弒其主陳日焜,僭國号大虞,尋自稱太上皇,以子蒼改名《大/互》,稱皇帝,上表詐稱陳氏已絕,《大/互》為陳氏甥,求權署國事。
逾年,安南王孫陳天平至京,愬其實,季牦卑辭表請天平還國。
帝敕佥事黃中送天平還,季牦伏兵殺天平。
帝大怒,遣二十五将軍進讨。
新城侯張輔與西平侯沐晟合兵連破之,追至日南州奇羅海,生擒季牦并《大/互》,乃改安南為交趾,分交州等一十七府,統諸州縣。
陳氏故官簡定複反,其黨推為日南王,定亦稱太上皇,立陳季擴為大越皇帝。
帝進張輔英國公,複征交趾,獲簡定,檻送京師。
召輔還,季擴請降,朝廷以季擴為交趾右布政使,季擴不肯之任,而掠如故。
複命輔征之,破其郡縣,生絷季擴,伏誅。
輔下交南,凡三擒僞王,遂留輔鎮守交趾,前後十年,威鎮西南,交人戢伏。
牦音離) 斡難河,勤遠略,四犁邊庭。
(永樂八年,命淇國公邱福出塞征本雅失裡,福渡胪朐河,戰沒,帝決意親征。
至斡雞河,元太祖始興之地,本雅失裡拒戰,敗之,盡棄辎畜遁去。
帝班師,阿魯台來戰,擊敗之,亦遁去。
旋遣使納款,封為和甯王。
十二年,诏親征瓦剌馬哈木,至撤裡哈兒之地。
馬哈木迎戰,擊敗之,追至土刺河,俘斬無算,遂班師。
二十年,阿魯台入寇,帝親征,至雞嗚山,阿魯台夜遁。
二十一年,又親征,至上莊堡,王子也先土幹來降,封為忠勇王,賜姓名金忠。
駕還京師,仍敕沿邊諸将,整理兵馬,候駕北征。
朐音渠,斡音管) 惟隻聽,養種馬,大為民害。
(太仆卿楊砥言:近日馬蕃息而少牧養之人,請令民五丁養種馬一匹,每馬十匹,立群頭一人,五十匹立群長一人,歲免糧草之半。
從之,令民養種馬者二歲納駒一匹。
凡種馬倒死孳生不及數,皆令賠償。
自是養馬,大為北方民害) 頒佛經,制佛曲,梵剎盈京。
(帝潛心釋典,作佛曲,刊佛經傳布。
頒至大報恩寺,本寺夜見舍利光如寶珠。
續頒佛曲至淮安,雲中見菩薩羅漢天花寶塔,又捧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稱歌曲。
往陝西河南頒給,屢見卿雲圓光之祥。
由是建立梵剎,祈福者徧兩京内外雲。
梵,音飯。
剎,音察) 殺章樸,殺蕭儀,聽讒系缙。
(禁收藏方孝孺詩文。
庶吉士章樸家有孝孺文集,序班楊善借觀,密以奏,戮樸于市。
言官多言建都北京非便,主事蕭儀言尤峻,帝震怒,加以極刑。
解缙豪俊,敢直言。
初,缙征交趾,又謂不宜過寵漢王,緻起觊觎。
帝謂離間骨肉,出為交趾參議。
缙由交趾入奏事,适帝北往,見太子而歸。
趙王言缙瞰上遠出,觐儲君,無人臣禮,逮缙下獄。
四年死于獄,徙其家于邊。
解缙,字大紳,吉水人) 寵紀綱,誣寒鐵,枉殺直臣。
(帝初起師蕩山東,臨邑書生紀綱,叩馬首請效。
綱習法家言,能逆鈎人意先發以為績。
既即位,擢為都指揮,治錦衣親兵,典治诏獄,寄以耳目。
綱益布其私距,陰謀操切,帝以為忠,昵之,聲欬亡間。
綱遂驕,窮意為非。
雲南按察司周新,彈劾敢言,貴戚畏之,目為冷面寒鐵。
民有寃者,喜曰:冷面寒鐵公來,吾無憂矣。
至則洗其寃,放之。
後為浙江按察,綱使千戶往浙緝事,作威受賂,新捕治之。
千戶脫,走訴于綱,綱奏新專擅,逮新至陛前,抗聲陳其罪曰:臣奉诏擒奸惡耳,奈何罪臣?臣死且不恨。
帝怒殺之,臨刑大呼曰:生為直臣,死為直鬼。
帝悟其寃,問曰:新何處人?曰:廣東。
歎曰:廣東有此好人,枉殺之矣。
周新,海南人) 俾三王,不令終,懿文絕祀。
(吳王允《火通》,衛王允熞,徐王允《火熙》,懿文太子子也,三人皆降爵,不得其終。
懿文競以絕嗣) 以大甯,畀三衛,列患門庭。
(大甯,故兀良哈地也,明初割錦義建利諸州屬遼東,而于古會州大甯地設北平行都司,領二十餘衛所。
洪武十四年,封皇子權于大甯,為甯王。
二十二年,分兀良哈為朵顔福餘泰甯三衛,以阿紮失裡等為三衛指揮同知。
靖難兵起,首劫大甯兵。
及召兀良哈諸酋長率部落從戰,有功,遂以大甯地盡畀兀良哈,使仍為三衛。
大甯既棄,乃調營州左屯衛于順義,右屯衛于薊州,中屯衛于平谷,前屯衛于香河,後屯衛于三河,以為守備。
然諸部落已列我門庭矣,亡何,三衛叛附阿魯台,終明之世,泰甯福餘常與東合,朵顔常與西合,為中國膏肓之患,則皆三衛為之鄉導也) 三尚書,齊得罪,喜功漢武。
(帝又議北征,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邢尚書吳中、兵部尚書方賓,皆言糧儲未足,且頻年出師無功,宜休養兵民。
帝不悅,下三尚書于獄。
賓懼自殺,禮部尚書呂震乘間言三人憸邪,帝信之,戮賓屍。
将殺原吉,楊榮言此三人惟以北征饋運為憂,憸邪未之見也。
帝怒稍釋,李良翰曰:靖難甫休,勤兵遠略,今年讨安南,明年征沙漠,好大喜功,蹈漢武之覆轍) 立馬峯,銘勒石,夢警神人。
(帝出塞,次立石坡,制銘勒于立馬峯之石,銘曰:維日月明,維天地壽,立石勒銘,與之悠久。
至清水源,召楊榮等谕曰:朕夜夢神人告朕曰:上帝好生。
如是者再。
豈天屬意茲寇乎?榮等言當承天意,敕使赦其罪。
帝曰:此朕意也。
乃命班師) 翠微岡,始回心,優遊暮歲。
(帝還次翠微岡,禦幄殿谕楊榮曰:東宮曆涉年久,還京後,軍國事悉以付之。
朕優遊暮歲,以享安和之福,不亦可乎) 榆木川,仙藥發,錫锢回京。
(禮部郎中周讷自閩還,言靈濟二仙神應,帝命讷往取神像,及廟史曾辰孫至,遂崇奉焉。
每有疾,用符紙及藥劑以進,詭言二仙所書。
其藥皆椒桂等熱劑,帝服久之,發哕失聲,涎痰上壅。
一日袁忠徹與禦醫陳敏侍,忠徹奏曰:此為火痰虛逆之症,蓋靈濟宮符藥所緻也。
太醫官保和聖躬,何不用藥治之?帝怒曰:仙藥不服,服凡藥耶?忠徹叩頭哭,内侍亦哭。
後宮聞之亦哭。
帝怒曰:忠徹哭我,遂死我耶?至是北伐,駐跸沙河,前疾複作。
忠徹勸帝回銮,不聽,遂崩于榆木川。
司禮太監馬雲與楊榮議,秘不發喪,括軍中錫器,召匠銷錫制為椑,斂而锢之,殺匠以滅口,還至鵰鹗堡。
皇太孫迎哭,始發喪至京) 廿三載,好規模,太平天子。
(帝在位二十三年,睿算廟谟,規模弘遠,九有清晏,重譯來朝。
初在燕邸,道衍薦相術袁珙,王托以勾連軍丁,召珙至燕,使人與飲于酒肆,王易服雜衛士中,入肆見珙。
珙趨拜王前,占其為他日太平天子。
世傳識真主于長安酒家者,此也) 惜難逃,一個字,慘刻為心。
(劉璟,劉文成公基次子,太祖時璟奏父遺疏,拜閣門使,建文令參議李景隆軍事,景隆不聽,璟養疾還家。
帝即位,逮至京,見帝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字。
捷錄曰:遜國遺忠,株連抄蔓,雖誠意錄謂殺運未除,然慘刻亦太甚矣) 昭皇帝,居束宮,講經儒服。
(成祖崩,太子高熾即位,改元洪熙,是為仁宗昭皇帝。
初居東宮,日與楊士奇等講論經書,手不釋卷,被服寬博,大類儒者) 監國政,遭讒慝,遣察南京。
(永樂七年,成祖巡幸北京,即命蹇義等輔太子監國。
内侍黃俨,數以太子谮于成祖,特遣侍郎胡濙巡江浙諸郡,谕曰:人言東宮多失,至南京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
奏密來,濙至南京,日随朝見東宮行事,退即記之,以所見誠敬孝謹七事密奏以聞。
至是朝罷,召義與楊士奇曰:監國二十年,為讒療所構,心之艱危,吾三人共之。
賴皇考仁明,得遂保全。
言已泫然。
蹇義,字宜之,巴人,谥忠定。
胡濙,字原潔,谥忠安,武進人) 聞訃後,釋囚臣,咨停采買。
(成祖崩,帝聞訃甫三日,即釋夏原吉、
(明太祖姓朱名元璋,後即位,建國号曰明,建元洪武,是為太祖高皇帝。
其先沛人,徙江東句容,為朱家巷。
宋季再徙淮,家泗州,父又徙锺離太平鄉。
太祖年十七,泗大疫,父母兄及幼弟俱死,孤立無依,入皇覺寺為僧。
後四方兵起,定遠人郭子興,攻據濠州,元将徹裡不花憚不敢進,日掠良民邀賞。
太祖欲入濠避兵,請伽藍蔔珓問避亂,不吉;問守故,不吉。
因祝曰:豈欲予入濠倡義耶?乞許陰珓,蔔屢得陰,遂往。
後太祖诏中有曰:朕本淮右布衣,肇興丕基。
珓音教) 投子興,居甥館,志切安民。
(太祖入濠,門者疑為諜,執見子興。
子興奇其狀貌,與語大悅,收為親兵。
凡有攻伐,命之往辄勝。
子興故撫宿州馬公女為己女,遂妻焉,即高後也。
軍中呼為朱公子。
太祖在甥館,慨然有救天下安民生之志。
後子興稱滁陽王,尋卒,太祖統其軍) 辭左帥,下滁和,招延豪傑。
(時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宋帝,改元龍鳳,遣人檄子興為元帥,張天佑右副元帥,太祖左副元帥。
太祖曰:大丈夫甯能受制于人耶?不受。
初太祖糾合義旅,由濠狥定遠,進攻滁陽,花雲為先鋒,單騎沖賊陣而過,敵大驚曰:此黑将軍勇甚,不可與争鋒。
遂克滁陽。
會滁師乏糧,謀取和陽,元平章也先帖木兒急閉門,以飛橋繩兵出戰,張天佑擊敗之,追至小西門,湯和奪其橋而登,遂據和陽。
太祖既總和陽兵,威名益着。
先館甥在濠,即延攬英雄,有若饑渴,故豪傑景從。
徐達湯和等數十人率先歸附,後并為開國元勳) 賽豐沛,比南陽,天産濠英。
(陳建曰:昔漢高功臣,多起豐沛;光武名将,半出南陽。
明初功臣,強半濠州。
蓋天生真主,必多産英才以備驅策,豈偶然哉) 李善長,以蕭何,運籌轉饷。
(定遠人李善長,少有智計,太祖略滁陽,善長被書生服道谒,太祖問知為裡中長者,命掌簿書,贊計劃,凡師行,必留守轉調兵饷。
時大将軍等定中原,平僭僞,善長居中,雍容無所見績,太祖獨知之,诰辭曰:東征西伐,日不暇給,爾獨守國,轉運糧儲,供給器仗。
漢有蕭何,未爾過也。
後為太師丞相,爵韓國公。
大将軍徐達為元功,位猶在善長下) 劉伯溫,方諸葛,帷幄謀深。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
少聰穎絕群,通天文陰符家言,揭徯斯見而奇之曰:子魏元成流也。
西蜀趙元澤複奇之曰:公乃受魏元成目耶?非諸葛武侯,未易當也。
太祖下金華,定括蒼,基指幹象謂所親曰:此天授,非人力也。
會總制官孫炎奉命來聘,遂趨金陵,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悅,獨留帷幄,預機密謀議,定征讨大計。
太祖時時謂人曰:伯溫,吾子房也。
爵誠意伯。
劉基谥文成) 風雲會,汗馬功,六王稱首。
(太祖濠城之起,一時風雲聚會,豪傑翕從,凡二十四将。
人如棊布,地皆錯壤。
然開國功臣,汗馬着烈,以六王為首:濠人徐達,從太祖最先,摧堅撫順,将略不下韓信,明有天下,達之力居多。
爵魏國公,封中山王,谥武甯;定遠人常遇春,初從盜魁劉聚,察其無遠志,棄之來歸,請為先鋒。
從太祖平陳友諒,同大将軍徐達定山東,下河南,百戰百勝,于諸将中最勇,封開平王,谥忠武;盱眙人李文忠,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卒,父貞攜文忠投滁陽。
後以舍人從軍,破陳友諒,骁勇為諸軍冠,所在有功。
與大将軍分道北讨,破應昌,獲元孫買的裡八剌。
太祖令參軍國大計與達等,爵曹國公,封岐陽王,谥武靖;定遠人沐英,父母雙亡,太祖收為子,從下福建,擒平章陳友定。
歸其姓沐,特受心膂托,同傅友德下雲南,諸郡悉平。
诏英留鎮,爵西平侯,封黔甯王,谥昭靖;虹縣人鄧愈,歸附滁陽,太祖授為管軍總管,從渡江,克采石,取太平,破元兵,殲友諒,殪士誠,降胡廷瑞,戰功居多。
從大将軍出隴右,大破王保保于定西,爵衛國公,封甯河王,谥武順;濠人湯和,初從滁陽王,太祖請之與和共事,守常州,拒士誠。
其後破川陝,定雲貴,多立戰功。
爵中山侯,複進信國公,封東瓯王,谥襄武。
徐達,字天德。
遇春,字伯仁。
文忠,字思本,乳名保保。
鄧愈,字伯顔。
湯和,字鼎臣) 傅友德,馮國勝,屢建奇勳。
(宿州人傅友德,初從陳友諒。
太祖攻江州,友德曰:此吾主也。
以所部谒見于小孤山,擢為将。
從遇春擊友諒,功最多,嗣南征北讨,建立殊勳。
爵颍國公。
陳建曰:太祖功臣,首稱六王,然以傅颍公較之,猶在甯河東瓯之上,當與開平岐陽比肩。
定遠人馮國勝,與兄國用,皆骁勇有智略。
太祖略地至妙山,弟兄來谒,遂置左右,預機密。
國用病卒,國勝曆官右都督,從大将軍北征,克汴梁,平全陝,又破王保保,破吐蕃,出鎮陝西,定甘肅,破哈納出。
屢着戰功,佐成一統。
爵宋國公。
馮勝,初名國勝,更名宗異,最後名勝) 巢湖傑,濟舟師,三俞二廖。
(太祖駐和陽,久謀渡江取金陵,患無舟楫。
時巢縣人廖永安永忠,俞廷玉與子通海通源通淵等,俱膂力邁衆,各泊舟巢湖,連結水砦以扞寇。
會妖黨左君弼據廬州,永安等為所扼,乃間道納款,太祖親至巢湖,引永安等歸。
會元中丞蠻子海牙集樓船阻馬腸河口,太祖歸和陽,集南人舟率師攻之,永安等以小舟往來如飛,奮擊大敗之,乃得入大江,從歸和陽,遂定渡江之計。
後爵永忠德慶侯,俞通源南安侯,追封俞通海虢國公,永安等先俱陣殁) 吳良祯,免東顧,保障江陰。
(濠人吳良,太祖以為江陰守将。
江陰密迩士誠,僅百餘裡,控扼大江,實當東南要沖。
又命其弟祯增兵協鎮。
士誠寇江陰,良命弟祯以十餘騎蹂之,擒其卒數人,餘黨不敢前,欲攻東門,良遣元帥王子明馳擊之,擒其将士五百人,敵大敗宵遁。
時賊屢侵常州,良祯守禦有方,不敢犯境。
太祖召見,勞之曰:吳院判保障一方,使吾無東顧憂,其功大矣,賜車馬珠玉不足旌。
命諸儒臣為詩文美之。
良在江陰十年,訓饬将校,興學修屯,太祖有事江漢,東藩無擾,皆良祯為之捍蔽也。
吳良,本名國興,賜名良,封江陰侯,贈江國公,谥襄烈。
弟祯,本名國寶,封靖海侯,贈海國公,谥襄毅) 首殉難,垂大節,胡韓花許。
(虹縣人胡大海,智力絕倫,太祖用為前鋒,所向戰必勝,攻必取。
及太祖下婺州,命大海為守将,金華苗帥蔣英作亂,英陽請大海至八詠樓下觀弩,大海出,将上馬,英令其黨锺矮子詭訴曰:蔣英欲殺我。
大海反顧英,英袖出鐵錘,若擊矮子狀,因中大海腦仆地,英即斷其首。
太祖與陳友諒戰于康郎,友諒骁将張定邊奮前犯太祖舟,舟膠于沙,漢兵匝焉。
牙将韓成進曰:古人殺身以成仁,臣不敢愛其死。
乃服上冠袍,對敵自投水中。
敵信之,攻少緩,俞通海來援,舟驟進水湧,太祖舟始脫。
太祖下太平,以花雲為守将,友諒率舟師犯太平,圍其城,雲迎戰,三日不得入。
友諒以巨舟乘漲,舟尾高與城平,士卒緣之上,城遂陷,賊縛雲急,雲奮躍大呼起,縛盡絕,奪刀殺五六人。
賊縛雲舟樯,叢射之,比死,罵不絕口。
樂平儒士許瑗,谒太祖于甯越,太祖喜,以太平為股肱郡,命瑷為知府。
至是友諒陷太平,瑗抗節不屈,死之。
捷錄雲:胡韓花許,節垂百世。
婺音務。
大海贈越國公,谥昌莊。
韓成追封高成侯) 屈先生,禮賢館,望重陶秦。
(青田劉基,浦江宋濂,麗水葉琛,龍泉章溢,胡大海薦四賢人,以書币征至,入見,太祖喜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
咨以時事,甚見尊禮。
命創禮賢館處之。
太祖下太平,耆儒陶安李習,率士民出迎。
安見太祖,謂習曰:我輩今有主矣。
後官翰林,賜一聯曰:國家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洛陽人秦從龍,避亂居鎮江,太祖命徐達詢訪聘至,親至龍江迎入,事無大小皆與謀。
從龍盡言無隐,每以筆書漆簡,問答甚密,左右無知之者,太祖呼為先生而不名。
捷錄曰:陶秦章葉,望冠一時。
宋濂,字景濂,追谥文憲。
葉琛,字景淵。
章溢,字三益。
陶安,字主敬,當塗人,贈姑熟郡公。
從龍,字符之) 将如雨,臣如雲,同心戮力。
(李良翰曰:其間攀龍鱗,附鳳翼,以翊天啟運者,如雲如雨,相與戮力協贊。
定鼎于龍蟠虎踞之都,然後東征西讨) 下太平,拔采石,定鼎金陵。
(太祖率諸将渡江,先抵采石矶。
時元兵陣于矶上,舟距岸三丈許,未能卒登。
常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應聲挺戈躍而上,守者披靡。
諸軍從之,遂拔采石,乘勝徑攻太平。
元守臣棄城遁,遂下太平,旋進取金陵。
馮國用敗元兵于蔣山,直抵城下,諸軍拔栅競進。
元南台禦史大夫福壽戰死,蠻子海牙遁歸,康茂才率衆降,遂克金陵。
太祖入城,召吏民谕之曰:吾率衆至此,為民除害耳。
軍民更相慶慰。
初,馮國用來谒,太祖問定天下大計,國用曰:金陵龍蟠虎踞,真帝王都,願先拔金陵而定鼎,然後埽除羣寇,天下不難平也。
太祖改為應天府,遂定都焉) 黃雲覆,襄城橋,埜先擒縱。
(太祖初下太平,元義兵元帥陳埜先水陸分道來攻,太祖親督兵禦之,命徐達鄧愈以奇兵出其後,設伏于襄城橋。
埜先至,見有黃雲罩于城皐,遂驚敗,為伏兵所擒。
太祖釋不殺,語之曰:人各有心,從元從我,不相強也。
縱之還,牧餘衆屯闆橋。
太祖取金陵,埜先與福壽合拒戰于秦淮水上,為鄉民兵百戶盧爾德茂謀殺之。
其子兆先,複集兵屯方山,蠻子海牙結寨采石,圖犄角攻太平,常遇春攻海牙,大破之,進攻兆先營,擒兆先,複釋而用之,俾為元帥從征) 呼老康,敗友諒,預料驕輕。
(陳友諒,沔陽漁家子,本姓謝,先世贅于陳,冒陳姓。
從徐壽輝,領兵為元帥,自稱天完平章,尋稱漢王。
及攻下太平,于采石舟中弒壽輝,以采石五通廟為行殿,稱皇帝,國号漢,改元大義。
遣使約張士誠同入寇,引兵東下,建康大震。
太祖恐二寇合,欲速友諒先來,知指揮康茂才與友諒舊,命作書約為内應招之。
茂才遣舊事友諒之老阍者赍書往,友諒喜,問康公今何在,曰:守江東橋。
問何橋,曰:木橋也。
乃遣還,曰:歸語康公,吾即至,呼老康為号。
阍者歸以告,太祖易橋以鐵石,嚴兵以待。
友諒果是日徑沖江東橋,見皆鐵石,連呼老康,不應,知堕計,率兵向龍江,先遣萬人登岸立栅。
伏兵起,大敗之,友諒軍潰趨舟。
值潮退,舟膠淺,殺溺無算。
友諒乘别舸脫走。
太祖遂決計先伐友諒,帥舟師溯流而上,直搗江州。
友諒倉卒不能軍,挈妻子夜奔武昌,遂入江州,乘勝追拔蕲黃興廣等處,遣使招谕江西,諸郡皆降。
後太祖語徐達曰:朕初與二寇相持,或勸朕先擊士誠,以士誠切近,友諒稍遠。
若先擊友諒,則士誡必乘我後,然不知友諒驕而輕,士誠狡而懦,故朕先攻友諒,知士誠必不能越姑蘇一步。
若先士誠,友諒必空國而來,我疲于應敵矣。
朕取二寇,固有先後耳。
茂才,靳州人,追封蕲國公) 康郎戰,鐵冠賀,蕩平西漢。
(太祖既定江西,友諒忿其疆場日蹙,大作高艦,乘漲薄南昌城下。
明都督朱文正等分門死守,遣千戶張子明赴建康告急。
友諒圍八十五日,太祖督舟師來援,進次湖口,始解圍。
東出鄱陽迎戰,遇于康郎山。
友諒鎖巨舟為陣,郭興曰:非火攻不可。
乃乘風縱火,焚其水寨數百艘。
湖水盡赤,友諒弟友仁友貴皆焚死,友諒欲退保鞋山,我軍橫截湖面,不得出。
俞通海以湖水淺,請移舟扼江上流,太祖移舟列栅江南北岸,置火舟火筏,中流戒嚴以俟。
友諒計窮,冒死突出,繞江下流,欲由禁江遁回,諸軍追擊數十裡不解。
是時臨川人張中所謂鐵冠道人者,亦在師中,忽大笑賀曰:友諒死矣。
太祖曰:無妄言,縛汝水濱以俟。
乃遣人具牲酒往祭。
旋有降卒來奔,言友諒在别舸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
其将張定邊以小舟夜載屍及子理奔武昌,複立理為帝,次年太祖至武昌圍之,傅友德先登,奪城東高冠山,俯瞰城中。
常遇春擒嶽州來援守将張必先。
必先骁勇,漢倚為重,縛示城下,又遣友諒舊臣羅複仁谕降,理遂率定邊等詣軍門降,封理為歸德侯,西漢遂亡。
張中,字景華) 滅東吳,俘九四,薪積齊雲。
(張士誠,白駒場亭民,為鹽場牙儈,行九四。
與弟士德士信,同其黨李伯升潘原明呂珍等十八人,陷高郵。
旋據浙西姑蘇諸郡,南至紹興,與方國珍接境;北跨淮海,與山東相距。
遂僭稱王,國号曰吳。
太祖議讨之,命徐達等先取通泰諸郡,剪其肘翼。
及兩淮既平,遂專事浙西。
副将軍常遇春,請直搗姑蘇,太祖令先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進次湖州之三裡橋,士誠右丞張天骐分兵三路迎戰,皆敗。
士誠遣李伯升來援,潛入城被圍。
又造呂珍及其五太子來屯城東之舊館,達等連破援兵,焚其赤龍船,呂珍等以舊館降。
達以珍狥于湖州城下,天骐伯升亦以湖州降。
吳平章潘原明懼,亦以杭州降,遂進逼姑蘇。
戰于南鲇魚口,敗之。
又敗之于尹山橋,遂進圍城。
士誠被圍久,欲突圍出,至盤門,遇春大敗之,士誠馬驚堕水,幾不救。
肩輿入城。
又突出胥門,遇春禦之,複敗,自是不敢出。
達督将士破葑門,遇春破阊門。
城中不支,投兵降,士誠率兵戰于萬壽寺東街,複敗歸,謂其妻劉氏曰:我敗且死,若曹何為?劉氏曰:妾必不負君。
予乳媪金,抱二幼子出。
積薪齊雲樓下,驅其羣妾侍女登樓,縱火焚之,劉氏自缢死。
達遣伯升谕意,時日已暮,士誠距戶經,伯升決戶抱解,複蘇,曰:九四英雄,患無身耳。
瞑目不言。
乃以舊盾舁至舟中,不食。
至龍江,卧不肯起,舁至中書省,言不遜,李善長罵之,士誠自缢死) 由海道,降國珍,悉收瓯越。
(黃岩人方國珍,于元至正八年,劫掠沿海州縣,尋據溫台慶元等路。
太祖下婺州,遣使诏谕,國珍以次子為質,太祖厚賜而遣之,國珍複納溫台慶元三郡籍,雖來獻而未納土。
複遣使往谕,雲俟克杭州納土。
太祖命參政朱亮祖讨之,克台州,黃岩降。
進克溫州。
太祖又命湯和為征南将軍,進兵慶元,亦降。
國珍乘海舟遁,太祖複命廖永忠為征南副将軍,率師由海道會湯和等讨之,國珍率家來降,遣次子奉表謝罪。
國珍至京師,後授廣西行省左丞奉朝請,善終。
亮祖,六合人) 緩中原,先閩廣,廟算如神。
(福清人陳友定,以明溪驿卒談軍事,元汀州判蔡公安奇之,授以巡檢,從讨山賊有功,累遷左丞,開省于汀州,尋命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兼守八閩。
至是太祖命胡廷美取福建,師度杉關,攻邵武建陽,降之。
太祖又命湯和等由海道取福州,和與廖永忠自明州乘東北風,不數日奄至城下,克之,進兵延平。
先遣人招谕友定,友定殺使者,誓以死報元。
圍十日,城将破,友定坐省堂,按劍仰藥,飲盡。
兵入城,輿友定出,俄大雷雨,複蘇,械父子送京。
太祖面诘之,恚曰:已矣,毋多談,安得加我死乎?遂棄市。
漳泉等郡皆降,閩地悉平。
東莞人何真,常為淡水場管勾。
元末,嶺南盜起,真結豪民保障。
值南海寇陷廣州,真擊走之,元立江西分省于廣東,以真為參政,又升右丞,遂據有廣東諸郡。
至是太祖命廖永忠朱亮祖由海道取廣東,谕以廣東平,即合兵取廣西。
更命楊璟等率武昌荊州等衛軍由湖廣取廣西,谕之曰:南方皆入版圖,惟淮北山東未一,兩廣八閩未附。
已命丞相徐達北定中原,胡廷美分道八閩,俟八閩既定,就以其師進取廣東。
故命爾等進取廣西,兩軍合勢,何征下克。
又敕陸仲亨率師由韶州直搗德慶。
于是永忠駐福州,先遣人以書谕真,及永忠至潮州,真奉表歸附,遂入廣州,各郡俱降。
真入朝賜宴,授江西行省中書參知政事。
永忠等進兵梧州,璟等克永州,引兵抵靖江城下,亮祖亦自廣東來會,屯于象鼻山下,相持兩月,攻圍益力。
城中人無鬬志,約四鼓入城,也兒吉尼走伏波門,執之,南甯州郡,所在皆降。
廣西悉平。
谷應泰曰:徐達一軍,由淮入河,乃太祖不并力中原,而分兵南徼,先事蠻方。
緩急之數,得毋出下策乎?不知江南之地,漢吳閩三方并沒,粵服先聲,即可傳檄而定。
所以兵不血刃,而拱手得之者。
則太祖之廟算長也) 撤屏蔽,斷羽翼,先平齊豫。
(太祖謂徐達曰:中原擾攘。
今欲北伐,計将何如?遇春曰:直搗元都,餘皆建瓴下矣。
太祖曰:元建都百年,懸師深入,頓于堅城,饋饷不繼,非我利也。
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按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
然後加兵元都。
則勢孤援絕,不戰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太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
諸将曰善。
乃以達與遇春由淮入河,長驅北伐。
達至淮安,以書谕元義兵都元帥王宣及子信,宣納款複叛,達急攻沂州,宣複降,戮之。
青州東平濟南等處皆下,元守臣或遁或降,山東郡縣悉平。
達引兵上黃河,克歸德許州,取汴梁。
元守臣李景昌遁。
時左君弼守陳州,太祖谕以書,且歸其母,君弼感泣,諸達降。
進攻河南府,元平章梁王阿魯溫降,進克陝州,直抵潼關。
李思齊部将張德欽拒戰,敗之,遂入潼關) 定幽燕,不血刃,元主宵奔。
(太祖以潼關東皆平,命諸将進取元都,達等自中灤渡河,取衛輝彰德廣平等府,進克臨清。
諸将俱以師會,于是遇春率舟師并河東西以進,步騎遵陸而前。
元丞相也速捍禦海口,望風奔潰。
至河西務,平章俺普等迎敵,大敗。
至通州,元将五十八國公拒戰,指揮郭英伏兵敗之,遂入通州。
元主大懼,集後妃太子同議北行,元主徘徊太息曰:今日豈可複作徽欽。
左丞相失烈門勸固守京城,不聽,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丞相慶童留守。
是夜三鼓,開建德門如上都。
達等進克燕京) 敗擴廓,降思齊,埽清秦晉。
(元平章擴廓帖木兒,察罕帖木兒甥王保保也,察罕養為己子,察罕死,擴廓領父兵,封河南王,據太原。
順帝北走,命擴廓率兵出雁門關,由保安州經居庸以攻北平。
徐達聞之,謂諸将曰:王保保率師遠出,太原必虛。
我乘其不備,直抵太原,傾其巢穴。
若彼還救,必成擒矣。
引兵徑進,擴廓至保安州聞之,果還軍,達等乘夜襲之,擴廓聞變,亟納靴,跣一足,踰帳後出,從十八騎遁去,遂克太原。
達複遣傅友德邀擊賀宗哲于石州,敗之。
崞忻霍绛猗氏平陽等處皆平。
諸軍攻大同路,克之。
進克河中府。
達等遂會諸将,進取陝西,造浮橋渡河,攻西安府,降之。
時李思齊自潼關奔鳳翔,達遣馮勝取之。
思齊奔臨洮,遂進克隴州秦州鞏昌。
複遣勝征臨洮,思齊窮迫,舉城降。
時張思道弟良臣守慶陽,亦降。
會達征平涼,良臣複叛,達遣兵圍之,其黨姚晖等獻門納師,達入城,執良臣斬之。
慶陽平,遂下平涼,王保保賀宗哲北遁,陝西悉平。
達等班師還京) 保保亡,納哈執,買的俘擒。
(王保保知達軍南還,自甘肅以兵來襲蘭州,太祖議征沙漠,命達由陝西征王保保。
李文忠出北平攻元上都,達大破王保保兵于定西古城。
保保從古城走和林,元嗣主複任以政,從徙金山之北,至洪武八年卒于合刺那海之衙庭,妻毛氏亦自缢。
太祖曰:我竟無以臣王保保,真男子也!文忠等師出野狐嶺,擒元平章祝真,進敗太尉蠻子于駱駝山,遂次開平,獲元平章上都罕知,庚申君已殂,文忠兼程至應昌,克其城,獲元主孫買的裡八刺,并後妃諸王,及宋代玉玺金寶等物。
元太子愛猷理達臘,僅脫身遁,朔庭遂空。
元太尉納哈出據金山,數寇擾遼東,太祖命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率師三十萬征之。
複遣前所獲納哈出部将乃剌吾随往谕降。
勝等趨金山,乃剌吾還至松花河,納哈出見之,大驚,相勞問,乃刺吾告以朝廷遣還之意。
初,納哈出分兵為三營,人畜辎重,過于元主,至是計窮,乃剌吾勸之降,遂遣使納款。
勝遣藍玉往一秃河受之,使還報,納哈出指天啧啧曰:天不複與我有此衆矣。
遂詣玉降。
玉與飲甚歡,納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請服此而後飲。
納哈出不肯服,取酒澆地。
鄭國公常茂在坐,直前搏之,納哈出驚起就馬,茂拔刀砍之,傷臂不得去。
耿忠以衆擁之見勝,勝令耿忠與同寝食,班師至京。
封納哈出為海西侯) 惠儲順,脫古弒,元裔遁迹。
(淮安侯華雲龍,統兵至雲州,擒元平章僧家奴,進至上都大石崖,敗驢兒國公于高州武平,遣指揮孫恭招谕元惠王伯都不花。
儲王伯顔不花等皆降。
送惠儲至京,賜第宅襲衣什器,月給錢米。
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在位十一年殂,次子益王脫古思帖木兒立,九年,藍王北征,脫古走至也速疊兒之地,為部下所弒,僚屬奔散,不能自立。
所謂小王子,即元裔也) 定滇南,平僞夏,一統乾坤。
(随州人明玉珍,以信義為鄉黨所服。
徐壽輝兵起,集鄉兵結栅自固,尋降壽輝,授元帥,鎮沔陽。
至正十四年,以兵千人,船五十,溯夔而上,攻元右丞相完者都于重慶,克其城。
下嘉定,據成都,稱隴蜀王。
二十二年,僭稱帝,國号大夏,改元天統。
玉珍尋卒,子升嗣,年十歲,改元開熙。
至是關陝既定,太祖命中山侯湯和同廖永忠等率京衛荊湘舟師,由瞿塘趨重慶,穎川侯傅友德率河南陝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分道并進。
友德觇知階文守備單弱,乃攀援山谷,連戰克階文綿漢四州。
适江漲,以木牌數千,書克諸州日月,投漢江,順流而下,蜀守者解體。
時和等以暴漲不得進,會得木牌,永忠先破其陸寨,從上流揚旗鼓噪而下,遂入夔州。
乘勝抵重慶,沿江州縣,望風奔附。
升大懼,遣使詣永忠納款。
及和至,升面縛銜璧,奉表詣軍門降。
友德旋克成都,蜀地悉平。
升至京,封歸義侯。
時天下大定,惟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尚據滇南未服,太祖遣诏使王祎招谕被殺,乃命友德為征南将軍,藍玉沐英為副讨之。
由辰沅趨貴州,至普安,攻下之,進至曲靖。
元梁王遣其司徒平章達裡麻屯曲靖以拒,沐英倍道進師,沖霧行,至白石江,霧霁,兩軍相望。
達裡麻驚為神兵,英分遣一軍泝流渡出陣後,友德濟江進戰,敵陣亂披靡,生擒達裡麻。
英趨雲南。
梁王聞敗,棄城走滇海島中,投水死。
英入城,随率兵略澄江臨安沅江尋甸楚雄洱海,次笫下之。
藍玉攻大理,克之。
分兵取鶴慶麗江建昌皆降,雲南悉平。
王祎,字子充,義烏人,谥文節。
明文臣賜谥,自祎始) 神靈護,屢瀕危,難星幸過。
(太祖生之夕,赤光燭天,三日洗兒,紅羅浮至為衣。
病中見兩紫衣人視疾,病差不見。
藁葬父母,雷雨成墳,以至伽藍立珧,黃雲覆城,金甲神呼主君來,遇春歸附。
此由真主應運,故百神呵護。
然身經戰陣,屢瀕于危,鄱陽之戰,韓成易服投水,賊緩攻得脫。
又一日,與友諒鏖戰,劉基在禦舟,忽躍起揮雙手,連聲呼曰:難星過可更舟。
更未半晌,舊舟已為敵炮擊碎矣) 符漢高,越往代,五事超羣。
(陳建曰:太祖規模橫越百代,而得統之正,同符漢高。
謝铎曰:太祖度越往代五事:一克遷元鼎,以收複諸夏;二肇基南服,而統一天下;三威加勝國,而鋒刃不交;四躬自創業,而臨馭最久;五申明祖訓,而家法最嚴) 即位後,卻貢獻,延儒立學。
(元至正十二年,太祖起兵濠州。
二十四年稱吳王。
二十八年戊申正月即帝位,欽天監進元主所制水晶剔漏,令碎之。
江西進陳友諒镂金床,命毀之。
靳州進竹箪,潞州進人參,金華進香米,皆令不必進。
安南日本諸外國貢方物,皆卻之。
建大本堂,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諸王讀書。
又以立國教化為先,教化學校為本,令天下郡州皆立學,府學生員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
設教授學正教谕訓導等官。
又诏天下,闾裡皆立社學,延師儒教子弟) 建宗廟,正禮樂,合祀天神。
(國初立四親廟,德祖居中廟,懿祖居東第一廟,熙祖居西第一廟,仁祖居東第二廟。
至是改建太廟,從同堂異室之制,前為正殿,後為寝廟九間,以一間為一室,奉安各廟神主。
時享歲祫,則設累代帝後衣冠于神座祀之。
刊大明集禮書,以吉兇軍賓嘉冠服車辂儀仗鹵簿字學樂律為綱,所該之目,吉禮十四,兇禮二,軍禮三,賓禮二,嘉禮五,冠服車仗鹵字各一,樂三,凡升降儀節制度名數皆備,通五十卷。
其大祀禮定于陶安,袷禘禮詹同,齋戒禮朱升,五祀禮崔亮,朝會禮劉基,祝祭禮魏觀,軍禮陶凱。
又命詹同陶凱協律郎冷謙作燕享九奏樂章。
先是郊祀一如周禮,冬至祀天于圜邱,夏至祀地于方澤,太祖謂天地猶人父母,父母異處,安得為孝?乃即圜邱舊址為壇,以屋覆之,名大祀殿,合六宗之神,各築壇以從享。
詹同,字同文,新安人。
朱升,字允廾,休甯人。
魏觀,字杞山,蒲圻人。
陶凱,字中立。
冷謙,字啟敬,杭州人) 宣聖谕,立卧碑,圖艱書壁。
(命天下每鄉裡各置木铎一,選年老者每月六次持铎狥于道路曰: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裡,教訓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為。
世謂聖谕六條。
诏天下府州縣儒學生員,各守卧碑,不許出入衙門。
命工畫所曆艱難起家之事為圖以示子孫,命博士熊鼎編古人行事可鑒戒者書于殿壁,書大學衍義于兩庑壁間,曰:書此以備朝夕省覽,豈不愈于丹青乎) 給衣糧,勤蠲赈,憫恤窮民。
(诏天下窮民無告者,月給衣糧,無屋者結盧舍,诏戶部谕天下有司,凡遇歲饑,先發倉廪貸民,然後奏聞,着為令。
自即位至十五年,蠲租之诏,凡十餘下。
荊蕲水災,命主事趙幹往赈,遷延數月方赈,太祖曰:民饑死多矣。
斬之,以戒不恤吾民者) 封功臣,賜宅第,軍歸衛所。
(大封功臣,徐達為首,遇春次之,封公侯伯爵三十六人,并賜鐵器,世襲,其券外刻履曆恩數之詳,以計其功。
中鑴免罪減祿之數,以防其過。
定衛所官軍及定将帥将兵之法,其法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
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
每百屍所設總旗二名,小旗十名,以指揮使領之。
大小相聯,以成隊伍。
有事征伐,則诏總兵官佩将印領之。
既旋,則上将印于朝,官軍各回本衛。
大将單身還第。
後以天下無事,憫諸将老,欲似全之,诏從公侯各還其鄉,仍賜錢鈔,造第鳳陽,與葺先茔) 風循良,褒節義,廟祀忠臣。
(漢中知府費震有罪,逮至京,太祖聞其循良,诏釋之,以為牧民者勸。
初克金陵,元福壽戰死,命以禮葬之。
元右丞餘阙,舉家死節,江州總管李黼,與友諒戰墜馬,罵賊而死,命有司建祠肖像祀之,以褒節義。
建忠臣祠于鄱陽湖之康郎山,祀死事之臣三十五人,以韓成為首。
複建祠于南昌,祀趙德勝葉琛張子明等死事之臣一十四人。
餘阙,字廷心,追封豳國公,谥忠宣) 禁預政,戒臨朝,亂階密杜。
(内侍有從容言政事者,太祖怒責之,即遣還鄉。
因謂侍臣曰:阍侍在宮禁,止可使之供灑掃、給使令而已,豈宜預政典兵?漢唐之禍,雖宦官之罪,亦寵愛使然。
向使不得典兵預政,欲為亂得乎。
乃制内侍不許識字。
又謂侍臣曰:自漢鄧太後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以阍人為小黃門通命。
自此以來,權傾人主。
吾故防之極嚴,并戒母後不得垂簾) 歸崇禮,征沙漠,三事勞心。
(初,李文忠破應昌,獲元主孫買的裡八剌,封為崇禮侯,至是太祖謂廷臣曰:崇禮侯南來五載,能無父母鄉土之情?乃厚禮歸之,谕之曰:爾本元君子孫,國亡就俘,曩欲遣還,以爾年幼,道遠恐不能達。
今不忍令爾久客于此,特遣歸見父母,以全骨肉之恩。
又選老成二宦者送行,曰:此爾君之嗣也,長途跋涉,爾善視之。
因遺書谕元主,賜鐵文金绮錦衣各一襲。
太祖又謂諸将曰: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一曆代傳國玺在元未獲,二統兵王保保未擒,三元太子不通音問。
今遣爾等分道征之。
于是命徐達等頻出勁師,屢征沙漠,窮兵不已) 喜稱旨,優獎擢,恩威不測。
(太祖設資格以待常流,優超擢以甄異等,操縱人材,恩威不測。
江夏秀才曾泰有學行,不次用之,授戶部尚書。
南豐縣典史馮堅上言九事稱旨,擢佥都禦史。
貢士彭友信遇上微行,占虹霓詩命友信續之,大悅,命入朝,授北平布政使) 封太侈,治太急,重法煩刑。
(五星紊度,下诏求言,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謂人曰:今天下有三事,其二事已見而患小,共一事難知而患大。
乃上書曰:當今之事太過者有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
直言剀切,太祖大怒逮問,瘐死獄中。
伯巨字居升,甯海人) 射孟子,官元清,詩中忌字。
(太祖覽孟子草芥寇雠之說,謂非臣子所宜言,欲去配享,诏有谏者,以不敬論。
且命金吾射之。
刑部尚書錢唐,抗疏入谏,袒胸受箭,太祖見其誠懇,命太醫院療其箭瘡。
孟子配享得不廢。
诏求仙人張三豐,時稱為張迩遢,寒暑一衲,有問之者,終日不答一語。
或與論三教經書,則吐辭滾滾,皆本道德忠孝。
隆冬鼾卧雪中,道士邱元清遇之,求為弟子。
後不知所往。
太祖遣三山道士請三豐造朝小可得,召元清至,與語大悅,拜監察禦史。
耆儒錢宰被征至京,有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之句,太祖知之,曰:朕未嘗嫌汝。
尋放歸。
太祖十一子蜀王,與名僧來複講道論文,嘗承召賜食,來複謝詩有金盤蘇合來殊域、玉盌醍醐出尚方、稠疊濫承天上賜、自慚無德頌唐陶。
太祖見詩,大怒曰:詩用殊字,是我為歹朱耶?又言無德頌陶唐,是謂朕無德,欲以唐陶頌我而不能也,何物奸僧,敢大膽如此!誅之。
來複,字見心,豫章人。
▼璜按典故輯遺雲:太祖命去孟子配享,明日欽天監奏文星暗,上笑曰:此因去孟轲配享故耳。
命複之,是夜星複明。
甯波府新志言:洪武二十三年,太祖覽草芥寇雠之說,命射之,錢唐袒胸當箭,配享得不廢。
然考唐以洪武三年谪壽州,四年卒,配享之罷,乃在五年,若以孟子節文修在二十七年,謂唐谏在是時,尤謬。
考甯波舊志,止載唐谏孔子釋奠事,不及孟子) 選高僧,易太子,釁隙先生。
(诏選高僧分侍諸王,命僧道衍往燕王府,住持慶壽禅寺。
道衍即姚廣孝,初至見燕王,即自請曰:殿下若能用吾,吾當奉白帽子與大王戴。
其後靖亂之師,皆廣孝之謀也。
懿文太子薨,太祖意在燕王,問劉三吾,對曰:皇孫年富,上承嫡統,禮也。
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于何地?遂立建文。
後永樂封建诏雲:皇考嘗欲立朕為嗣。
則知太祖此意,早為構釁之借口矣) 嫌峻隘,識帝師,大儒不用。
(慈溪人杜彥良,初召為太子正字,入侍大本堂。
太砠嘗從容谘以治道,問何官,曰正字。
太祖曰:卿帝者師也。
又一日,謂彥良曰:江浙大儒,惟卿一人?對曰:臣不敢當宋濂劉基。
太祖曰:濂,文人耳。
基峻隘,不如卿也。
朱氏曰:彥良入侍大本,太祖即知其為帝師。
夫漢武不知仲舒,故江都膠西,一相再相。
太祖知彥良,而竟以晉府長史終其身。
何君臣相遇之難也。
彥良,名德稱) 用楊汪,任小犢,相器無人。
(太祖欲以楊憲為丞相,劉基以為不可,太祖怪之,基曰:憲有相才,無相器。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焉者也。
今憲不然,能無敗乎。
問汪廣洋何如,基曰:褊淺。
又問胡惟庸何如,基曰:小犢耳,将偾轅而破犁。
太祖曰:吾之相,無踰先生。
基曰:臣非不自知。
但臣疾惡太深,又不耐煩劇,為之且負大恩。
天下何患無才。
如目前諸人,臣未見其可也) 胡藍獄,二十侯,株連四萬。
(丞相楊憲以罪誅,汪廣洋被谪自經,胡惟庸總中書政,稍自負,有邪謀,會其家人榜辱關吏,太祖怒,殺家人,又究故劉基毒死狀。
惟庸懼,計曰:主上草菅勳舊臣,何有我,死等耳。
甯先發,毋為人束手。
陰約日本王,以舟載精兵,僞為貢者,及期會府中,詭言第中井出醴泉,邀上臨幸。
駕出,内使雲奇勒馬銜言狀,氣方勃,舌駃不能達意,左右撾捶亂下,右臂将折,猶指惟庸第弗縮。
太祖登城望其第,藏兵複壁間,刀槊林立,發羽林掩捕,拷掠具狀,磔于市。
株連究诘,指為胡黨,坐死者萬五千人。
羣臣以李善長與謀請誅,勿問。
伎十午,以星變,賜善長死。
複命刑部肅清逆黨,連坐列侯胡美、唐勝宗、陸仲亨、費聚、顧時、陳德、華雲龍、王志、楊璟、朱亮祖、梅思祖、陸聚、金朝興、黃彬、薛顯、顯都督毛骧、陳萬亮、耿忠、于琥,凡殺功臣十九家,連善長二十人。
是時有稱藍玉與謀者,太祖以其功大,宥不問。
後老将多沒,令總征伐,玉恃功恣橫,太祖頗不樂,诘責其私元主妃。
玉慢不省,間奏事不從,退語所親曰:上疑我矣。
集士卒及諸家奴,伏甲将為變,為指揮蔣瓛所告,訊狀具實,磔于市。
并誅列侯張翼、陳桓、曹震、朱壽、趙庸、張溫、察罕都督黃恪蕭用、吏部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等,凡功臣文武偏裨将卒,坐黨死者二萬人,株連籍沒數百千家,蔓衍過于惟庸。
谷霖蒼曰:一人跋扈,株連者四萬,失侯者二十,周内深文,亦雲慘矣。
▼璜按昭代紀略,載胡惟庸謀逆未發,太祖夢朱衣人犯駕,次日值萬壽節,倭使與惟庸通謀,以壽燭獻。
上疑之,命然于承天門,機發,刀刃亂飛。
惟庸衣朱衣,袖白刃以進,上命縛之,刃見情覺,置之極刑。
與登城望第、複壁藏兵之說互異) 衆功臣,夭為幸,暴卒亡身。
(洪武三年,大告武成,論功行賞,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鐵券丹書,河山帶砺,爰及苗裔。
乃以胡藍不軌,四方雠怨相告讦,凡指為逆黨,率收坐重獄。
功臣中除六王及夭死得善終外,餘皆爵除五等,禍及三宗。
即有蒙宥不顯誅者,亦陰殺之。
如穎公傅友德、宋公馮勝等,皆以暴卒聞。
王弇州外史曰:高帝末年,功臣鮮自保者,得夭為幸) 坐逆黨,戮試官,殺人縱怒。
(以翰林學士劉三吾充會試考試官,被黜者以為不公,太祖大怒,命張信等閱下第卷,或傳三吾至閱卷所,囑以卷之最陋者進呈。
太祖益怒,謂為胡藍二黨,命刑部拷訊,三吾與紀善白信蹈、贊善司憲三人為藍黨,侍讀張信、贊善王俊華、司直張谏、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長史黃章、紀善周衡王楫皆胡黨,诏三吾谪戍,餘皆淩遲于市,三吾以暴卒聞。
初,太祖前殿決事,嘗震怒回宮,馬皇後谏曰:上不可縱怒殺人,緻死者寬枉。
今為陋卷進呈,坐以逆黨,加以極刑,謂非縱怒所緻乎?) 剝皮場,嚴法網,大殺京民。
(有司官犯贓者,枭示外,仍剝皮貫草。
凡府州縣衛衙門之左,立廟祀土地神,名曰皮場廟。
公座傍置一貫草袋,法網嚴密,有犯即誅。
一時士以混迹無聞為福,受玷不錄為幸。
山東監生周敬心疏曰:洪武十三年,連坐胡黨。
十九年,起天下積年民害。
二十三年,大殺京民怨逆,不分臧否,一概殺之。
豈無善人君子,誤入名項之中?方今水旱連年,由殺戮無辜所緻也) 馬皇後,濟寬仁,多方解救。
(高皇後馬氏,性恭儉,太祖以威武治天下,後獨濟之以寬仁。
嘗謂太祖曰:今豪傑并争,惟以不殺人為本。
宋濂坐胡黨當誅,後谏曰:民間請一先生,尚始終不忘待師之禮,濂親教太子諸王,乞赦之。
得發茂州。
楊憲言李文忠不法事,後曰:文忠素賢,憲言未可信。
上悟乃止。
吳興民沈萬三,家富敵國,将殺之,後曰:彼固富,未嘗犯法。
救之甚切,得不死。
病不服藥,太祖強之,後曰:使服藥而不瘳,上甯下以妾故而殺諸醫乎。
妾不忍其無罪而就死地也。
終不服藥而崩) 念貧賤,法堯舜,期保君臣。
(太祖謂侍臣曰:朕因服禦,诘怒小過,皇後辄謂朕曰,主忘昔日之貧賤耶?朕為惕然。
家之良妻,猶國之良相,豈忍忘之!罷朝語後,後曰: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
但願陛下以堯舜為法耳) 最可憐,慈東宮,懿文早逝。
(太祖立長子标為皇太子,嘗錄囚畢,令禦史袁凱送東宮覆審,遞減之。
太祖問朕與東宮孰是,凱曰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
太祖悉從之。
至洪武二十五年,太子薨,谥曰懿文) 嫡長孫,半邊月,年諱同稱。
(懿文太子卒,太祖禦東角門,對羣臣泣。
劉三吾進曰:皇孫世嫡,富于春秋。
太祖乃立懿文子允炆為皇太孫。
太孫頭顱頗偏,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太孫即位,改元建文,父谥懿文。
上名允炆,子名文奎。
時人謂此儒生常稱,不類天子氣象。
及改建文年諱,燕王聞之訝曰:何乃重複至此?使臣民徧呼,年與諱同,無乃不祥乎。
小子且見其敗也。
三吾,字昆孫,茶陵人,後号坦齋) 讓皇帝,登大位,仁明孝友。
(建文帝在位四年,為燕王奪位遜去。
文皇悉去建文年号。
至萬曆中,始複年号。
崇祯末,始複廟谥,是為惠宗讓皇帝。
帝至性孝友,方懿文病癰,太孫年十四,親吮吸之。
及薨,哭踴哀慕如禮。
三弟皆幼,躬撫育之。
時政尚嚴核,每濟以寬大,嘗讀律,見中有條例甚嚴者,請改定七十三條;後屢有大獄,命太孫處分,從容詳審,竟脫之。
太祖覆審得其情,驚曰:有是哉。
刑不可不慎也。
太孫不獨仁而且明,朕無憂矣。
故傳位诏中,有雲太孫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雲) 用異人,遵喪禮,美政頻行。
(初,吳沉薦方孝孺于太祖,征至入見,太祖曰:此莊士也。
又曰:異人也,當老其才,留為子孫輔。
僅除漢中教授。
至是召為侍讀,尋直文淵閣。
诏行三年喪禮,有司請少抑至情,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闇不言也。
郊宗社廟,執绋而行事,朝觊訟獄,罔耿不親。
但朝則麻冕麻裳,退則齊衰杖绖,有何不可?羣臣曰:陛下不廢政事而自緻哀情,敢不惟命。
帝即位後,賜高年,贖鬻子,減田租,黜貪墨,舉隐逸,頒示直言,慕行古道,令政可紀。
于時道不拾遺,市兒讓棗,博士黃彥清歎曰:何風俗之厚也。
孝孺,字希古,别号遜志,甯海人。
蜀獻王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 慮尊屬,擁重兵,六藩勢逼。
止奔喪,謀削奪,東角留心。
(時諸王自秦晉外,皆尊屬,各擁三護衛重兵,地嫌勢偪。
帝為太孫時,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一日,太孫坐東角門,召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告之曰:諸叔各擁重兵,何以制之?子澄以漢平七國事為對,且曰:諸王護兵,纔足自守,萬一有變,以六師臨之,誰其能支?太孫喜曰:得先生謀,吾無慮矣。
及太祖崩,草遺诏,諸王哭臨,惟在本國,無得至京。
王國所在文武吏士,悉聽朝廷節制,诏下,諸王皆怒,謂此齊尚書疎問也。
旋葬孝陵,援遺诏止會葬,燕王入臨,将至淮安,赍敕勒使還國。
于是燕周齊湘代岷六王頗相煽動,有流言聞于朝,帝患之,謀諸齊泰,泰與子澄首建削奪議,乃以事屬二人。
一日罷朝,召子澄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對曰:不敢忘。
子澄名湜,分宜人。
齊泰,溧水人) 圖逐燕,因甚的,縱還父子。
(齊黃謀削諸藩,深疑燕府有變,子澄曰:燕王多置異人術士,機事已露,宜急圖之。
帝召齊泰問曰:今欲圖燕,王善用兵,北卒又勁,奈何?泰曰:以防邊為名,悉調燕藩護衛兵出塞,乃可圖也。
乃以張昺為北平布政使,以謝貴為都指揮使,察燕動靜。
更令徐輝祖與李景隆同掌六軍,協謀圖燕。
燕王入觐,行皇道上,登陛不拜,禦史曾鳳韶劾王不敬,帝曰:至親勿問。
侍郎卓敬奏曰:燕王酷類先帝,北平強幹之地,宜徙封南昌,以絕禍本。
帝大驚曰:燕王骨肉至親,何得及此?留京月餘還國。
太祖小祥,燕王遣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入臨,或言不宜偕往,王曰:往哉,令朝廷勿疑也。
及至京,三弟兄皆魏國公輝祖甥,輝祖請留之,且言高煦勇悍,非惟叛君,将叛父。
輝祖弟增壽,力保無他,乃悉遣還。
燕王喜曰:父子複聚,天贊我也。
其後靖難兵起,高煦宣力為多。
時有道士歌于塗曰:莫逐燕,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
已忽不見。
鳳韶,廬陵人。
卓敬,字惟恭,瑞安人) 傷遺體,剪手足,絷廢幽焚。
(有告周王橚與燕湘代岷通謀者,泰欲先伐燕,子澄曰:燕預備已久,宜先取周,剪燕之手足,而燕可圖矣。
乃命曹國公李景隆往訊,景隆索金寶,不能應,坐反,執至京,削為庶人。
絷之雲南。
人告岷王梗不法事,亦坐廢。
又以湘王柏僞造鈔,擅殺人,以兵迫執之。
湘王曰:身是高皇帝子,南面為王,豈能辱仆隸手。
盡焚宮室美人,乘馬執弓,躍火中死。
人又告齊王槫陰事,召至,拘系之。
幽代王桂于大同,俱廢為庶人。
禦史康郁上言:諸王親則太祖之遺體,貴則孝康之手足也,方周王不執,進言則曰,六國反叛,漢帝削地;執法則曰,三叔流言,周公是征。
遂使周王竄,湘王焚,代王廢,而齊臣又告王反矣) 易瓦兆,太平錢,禍生病虎。
(長洲姚廣孝,初祝發為僧,改法名道衍,或薦于燕王,召見問曰:爾能蔔乎?道衍操吳音對曰:會會。
開襟取太平錢五,啟王自祝,連擲之,睨王曰:殿下将無作皇帝乎?王叱曰:和尚勿謬說。
他日實告之,靖亂之圖遂起。
正與道衍謀,忽檐瓦堕地碎,王不怿,道衍曰:天欲殿下易黃瓦耳。
遂定謀。
初道衍遊嵩山佛寺,遇相術袁珙,珙相之曰:甯馨眫和尚乃爾耶?目三角彯白,形如病虎,性必嗜殺。
他日劉秉忠之流也。
世傳辨宰相于嵩山佛寺者,此也。
廣孝,字斯道,追封榮國公,谥恭靖) 洩密敕,示密疏,貴昺先擒。
(燕護衛百戶倪諒上變,告燕官校于諒等陰事,逮至僇之,燕王佯狂稱疾。
齊泰又發符遣使逮燕府官屬,密令謝貴張昺圖燕,使約長史葛誠為内應。
以北平都指揮張信,為燕王舊所信任,密敕之,使執燕王。
信憂疑告母,母曰:汝父言王氣在燕分,王者不死,不如轉禍為福。
信因請見王曰:殿下有事,當以告臣。
王佯為風疾不能言,信曰:王果無意乎?臣奉密敕在此,上擒王矣,當就執。
王告之,下拜曰:生我一家者,子也。
時貴昺集兵圍王城,又以木栅斷端禮門。
一面飛章奏聞。
有布政司吏奈亨按察司吏李友直,竊共疏草示燕王,因留匿邸中。
王令指揮張玉朱能帥壯士八百人入衛。
先擒句注見下。
張玉,字世美,祥符人,追封河間王,谥忠武) 假收逮,擲瓜起,名誅澄泰。
(時貴昺圍府第,索所逮官屬,飛矢入府中。
燕王與張玉等謀曰:彼軍士滿城市,吾兵寡奈何?朱能曰:先擒貴昺,餘無能為矣。
王曰:不如以計取之,今使來逮官屬,以所坐名收之,令來使召貴昺付所逮者;貴昺必來,來則成擒耳。
乃稱疾愈,禦東殿,伏兵左右。
貴昺果入,王曳杖坐,賜宴行酒,出瓜數盤,曰:與卿等嘗之。
王自進瓜一片,忽怒且詈曰:齊民宗族尚相恤,身為天子親屬,不能保旦夕之命。
擲瓜于地,衛士前擒貴昺,捽葛誠下殿。
王投杖起曰:我何病,為爾輩奸臣所偪耳。
命曳出,皆斬之。
圍王城将卒聞貴昺被執,皆潰散。
王起兵誓師,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複上書曰:泰與子澄,包藏禍心,伏望去此兇慝,以肅清朝廷,以永安宗社。
祖訓雲,如朝無正臣,内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天子密诏諸王讨平之。
臣謹俯伏俟命。
朱能,字士弘,懷遠人,封東平王,谥武烈) 慮通謀,削護衛,反合燕甯。
(太祖諸子中,燕王善戰,甯王權善謀。
初燕甯相得甚歡,及兵起,齊泰慮其通謀,召之不至,削甯護衛。
燕王乃遺甯王書,告窮蹙求解,陽若不知诏削者。
靖難兵随趨大甯,拔之,駐師城外,單騎入會甯王,執手大恸,祈請甚切。
甯王為之草表陳謝,居數日,情好甚笃。
從官稍稍入城,陰結諸胡并思歸之士,皆許之。
既行,甯王餞送郊外,伏兵擁之偕行,招諸胡及護衛官校戍卒皆從。
甯府妃妾世子,皆攜其财貨随還北平,大甯城為之一空。
燕兵自此愈盛) 果不出,程智仁,明年先見。
(洪武三十一年,熒惑守心,四川嶽池敦谕程濟上書,言北方兵起,期在明年。
朝議拟濟妄言,召入将殺之。
濟曰:陛下幸囚臣,至期無兵,殺臣末晚。
乃囚濟于獄。
建文元年,靖難師起,乃赦濟,擢編修,充軍師,護諸将北征。
初,濟與同邑高翔超明經,翔勵名節,濟好術數,翔願為忠臣,濟願為智士。
後翔死難,濟從帝出亡,遇險,辄用術脫去。
後從帝至南京,莫知所終。
程濟,朝邑人) 改官階,省州縣,全不經心。
(初省州縣,更定六科給事中品級,及倉官黜陟之制。
又更定尚書以下勳階。
朱鹭曰:建文四年之間,今日省州,明日省縣;今日并衛,明日并所;今日更官制,明日更勳階。
宮門殿門,名題日新,雖幹戈倥惚,而曾不少休。
一何擾也!) 戒殺叔,等宋襄,兵因多敗。
(以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将軍,帥兵三十萬北征。
帝誡将士曰:昔蕭繹令其下曰,一門之内,自極兵威,不仁之極。
今爾将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無使朕負殺叔父名。
由是燕王臨陣當前,或以一騎殿後,諸将相顧,莫敢發一矢。
朱鹭曰:真宋襄之仁也!陳建曰:方黃惟務集兵,而不知選将。
炳文真定之敗,以三十萬;李景隆北平之敗,以五十萬;白溝河之敗,以六十萬。
兵莫衆于此矣,然皆以将非其人,一敗塗地。
衆果足恃乎。
耿炳文,濠人) 将九江,同趙括,功忌瞿能。
(燕兵逼真定,耿炳文迎戰大敗,帝有憂色。
黃子澄曰:李景隆文武全材,調兵五十萬,四面攻之,必成擒矣。
乃以景隆代炳文還。
燕王聞之,呼景隆小字曰:李九江膏粱豎子耳,寡謀忮刻,未嘗知兵。
以數十萬衆付之,是自坑之也,趙括今複見矣。
景隆聞燕王在大甯,帥師進圍北平,築壘九門。
都督瞿能,率精騎千餘殺入張掖門,銳不可當,景隆忌能成功,使人止之,候大軍同進城中。
于是城中沒水灌城,天寒冰結,明日南軍雖欲登城,不可得矣。
士卒植戟立雪中,凍死堕指者甚衆。
燕王諜知之,悉銳進逼景隆營,張玉等列陣而進,城中兵出,内外交攻,景隆宵遁。
九壘諸軍聞景隆走,委棄兵糧,晨夜南奔) 曲隐護,加太師,瓜熟怕采。
(景隆敗,子澄曲為隐護,帝不盡聞,且加景隆太師,兼賜玺書金币。
錦衣衛鎮撫楊本,嘗持三十觔鐵棒臨陣,北軍披糜,屢取勝。
景隆忌本,不上功。
本約日出戰,請繼兵,景隆曰:種得瓜熟,容别人采去耶?不救。
本以孤軍獨出,無繼被擒,死之) 哭蒼天,悔誤國,借劍誰憑。
(景隆會兵德州,燕兵至自白溝河,景隆接戰大敗,被殺死者二十餘萬,降者十餘萬。
景隆單騎走。
朝廷召景隆還,赦不誅。
子澄等固請誅之,不聽。
子澄拊膺歎曰:謬薦景隆,萬死不足贖誤國之罪!有尚方有劍憑誰借、哭向蒼天幾堕冠之句) 東昌勝,奈天心,助風三捷。
(景隆兵敗,燕兵下德州,乘勝進攻濟南,圍之。
時參政鐵铉、參軍高巍、統兵盛庸守禦,燕兵圍三月,不能下,解去,遂複德州。
朝廷封庸曆城侯,升铉兵部尚書,督兵北進,與燕王戰于東昌。
燕恃屢勝,直前沖庸左翼,不動。
退而沖其中堅,庸麾兵圍燕王數重,斬其大将張玉。
朱能率騎奮擊東北角,庸撒西南兵禦之,圍稍緩,能沖入死戰,燕王易服躍馬出,燕兵為火器所乘,擊殺無算,北平震動。
燕王敗還,深恥之,道衍曰:前固言之,師行必克,但費兩日耳。
兩日昌也,自此全勝矣。
乃複引兵南下。
時庸軍夾河為營,都督平安與吳傑駐師單家橋,燕兵由陳家渡濟師,與庸軍戰于夾河,燕将譚淵戰殁。
次日複戰,自辰至未,互有勝負。
忽東北風大起,塵埃漲天,咫尺不見人,燕軍乘風大呼,縱左右翼橫擊之,庸軍大敗。
燕王又令諜誘傑等出軍滹沱河,自渡河行二十裡,與傑軍遇于藁城,燕師多被殺傷。
會大風起,發屋拔樹,燕軍乘之,傑師大潰,斬首六萬餘級。
先是燕王與李景隆戰于白溝河,王馬三被創,三易之,矢盡劍缺,馬卻,幾為瞿能所及。
會旋風起,折大将旗,南軍相視而動,燕王突入馳擊,殺瞿能父子于陣,南軍大敗,崩聲如雷。
燕兵乘風縱火,燔其營壘,資械山積,屍橫百餘裡。
燕自白溝河夾河藁城三戰,皆得風助。
明紀曰:大風三捷,神主其成) 更中朝,約内應,直搗金陵。
(靖難兵起三年,所得惟北平水平保定三府。
至是中朝有密約内應者,謂須直搗京師,天下可定。
燕王深然之。
由是燕兵日南。
及即位後,其人不次拔擢) 朱能進,輝祖還,機分成敗。
(帝遣魏國公徐輝祖率京軍援山東。
時平安與燕兵戰,斬其骁将陳文王真安,遇王于北坂。
王幾為安槊所及,馬蹶不得前,王得脫。
輝祖軍至,戰再捷,燕将李斌敗沒。
燕諸将皆懼,說燕王曰:軍深入矣,暑雨連綿,淮上蒸濕,且大疫小河之東,二麥将熟,若渡河休息士馬,觀釁而動,可持久也。
燕王曰:兵事有進無退,勝形成矣,而複北渡,士不解體乎。
朱能曰:諸君勉矣。
漢高十戰而九不勝,卒有天下。
豈可有退心?燕王不解甲者數日,南軍相慶,時廷臣曰:燕且北矣,京師不可無良将。
帝因召輝祖還。
總兵何福孤軍無援,卒底于敗。
陳建曰:兩軍相持,貴進忌退,朱能勸進,輝祖召還,南北成敗之機可覩矣。
平安,初名保兒,滁州人) 罷齊黃,遣郡主,掩耳偷鈴。
(帝先罷齊泰黃子澄,旋複召之者再。
至是诏竄逐于外,籍其家,以謝燕人。
及燕兵入儀真,方孝孺曰:事迫矣,得骨肉之親往,許割地,可稽數日。
援兵幸至,相與決戰江上,北兵不長舟楫,事未可知也。
乃以太後命,遣燕王從姊慶成郡主往,請割地,分南北。
燕王笑曰:直緩我耳,行将與諸弟妹相見,無多言也。
又用孝孺策,作宣谕數千言,刻印數千紙,付薛嵓赍往燕師,令密散諸燕将使歸。
陳建曰:數千宣谕,大類掩耳偷鈴) 獨徘徊,求丹徒,布衣不得。
(時齊泰奔廣德州,黃子澄奔蘇州,帝太息曰:事出汝輩,而今皆棄我去乎!徘徊殿庭,長籲不已。
先是禦史尹昌隆上疏曰:今日事勢已去,不若罷兵息戰,許其入朝,彼言周公輔成王,不應便自違戾。
設有錯跌,便須讓位,不失守藩。
若沉吟不斷,恐禍至無日,雖永為丹徒布衣,不可得矣。
疏上,不報。
昌隆,太和人,字彥謙) 恸金川,十八子,迎奉開門。
(燕兵已近,乃分遣諸王守城門,燕王率兵直簿金川門。
時李景隆與谷王橞守金川,登城望見,即開門迎之。
燕王與谷王等連辔而進,門卒龔诩,痛哭去之。
後宣德中,周忱兩薦用诩,辭曰:诩即仕,無害于義,但負往時城門一恸耳!既卒,門人谥安節先生。
景隆至永樂二年,有造妖谶者謂十八子當有天下,遂逮景隆下獄,景隆大呼曰:陛下非臣開門迎奉,何以有今日?成祖曰:幸是朕來。
若他人來,汝亦開門耶?景降語塞,遂死于獄。
谷王亦獲罪。
景隆疑其姓,谷王為太祖之第十八子。
龔诩,字大章,昆山人) 碎紅箧,出鬼門,江湖影落。
(時金川門啟,帝欲自殺,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
少監王钺曰:昔高帝有遺箧,曰,臨大難當發,收藏奉先殿之左。
羣臣齊言:急出之!俄舁一紅箧至,俱固以鐵,濟碎箧,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
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
朱書箧内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神樂觀之西房。
帝曰:數也。
濟即為帝祝發。
帝至鬼門,一舟舣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稱萬歲曰: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
乃乘舟至太平門。
升導至觀,已薄暮矣。
初,帝為太孫時,太祖命詠新月詩,有影落江湖裡、蛟龍不敢吞之句,太祖不悅,以影落江湖語非吉兆。
既而曰:幸免于難。
至是竟驗) 給衣糧,遊滇粵,左右三人。
(帝得度牒名應文。
有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發随亡,禦史葉希賢曰:臣名賢,應賢無疑。
亦祝發,各易衣披牒,俱會于神樂觀。
兵部侍郎廖平曰:随行不必多人,惟遙為應援。
約定左右不離者三人,應能希賢稱比邱,程濟稱道人;往來道路給運衣食者,刑部司務馮漼、中書舍人郭節宋和、編修趙天泰、鎮撫牛景先、欽天監正王之臣六人。
由神樂觀啟行,自松陵入滇南,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到祥符,三經西粵,中間結茅白龍,題詩羅永,兩入楚荊,三幸彬第,蹤迹去來,固曆曆也) 空回首,長樂宮,翠華難望。
(帝好為詩謌,出亡後,嘗賦詩曰: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合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後至貴州金竺長官司羅永庵,題詩壁間,其一曰: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栘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士庶至今傳誦) 都隻為,激變起,國少謀臣。
(初,禦吏康郁上書,内雲:豎儒病藩封太重,疑慮太深。
夫唇亡齒寒,誰不自危?為計者必曰:兵不舉,則禍必加。
是則朝廷激變之也。
燕之舉兵,厥今兩月,前後調兵,不下五十餘萬。
而乃一矢不獲。
謂之國有謀臣,可乎?臣愚以為必有噬臍之悔矣!) 嚴老實,吳老閹,相逢哭缢。
(工部尚書嚴震直,太祖見其魁梧直誠,呼為嚴老實而不名。
北兵起,督饷齊魯間,被執,複為工部,使安南,密訪帝。
遇于雲南道中,相對而泣,帝曰:何以處我?對曰:上從便,臣自有處。
夜缢于驿亭中。
帝出亡三十九年,至正統五年,題詩羅永,有同寓僧竊帝詩,詣思恩知州岑瑛,大言曰:吾建文皇帝也。
瑛系僧,并帝以聞,诏械入京,程濟從。
廷鞫,僧為楊應祥,鈞州白沙裡人。
僧論死,從者戍邊。
帝适有南歸之思,白其實,禦史密以聞,閹吳亮老矣,令探視,一見亮,即曰:吳亮耶?亮曰:非是。
帝曰:昔禦便殿,食子鵝,遺片肉于地,汝手執壺,據地狗餂之,豈遽忘乎?亮伏地哭。
帝左趾有黑子,摩視之,持其踵複哭,不能仰視。
退而自經。
于是迎入西内,程濟聞之,歎曰:今日方終臣職矣。
往雲南焚庵,散其徒,不知所終。
震直,字子敬,烏程人) 老佛呼,西山墓,誰謂焚身。
(初,燕兵入城,帝急舉火焚大内,皇後馬氏赴火死。
燕王清宮,诘問建文所在,宮人指後屍應焉。
命出屍灰燼中,哭之曰:小子無知,乃至此乎。
後正統迎帝入大内,呼老佛,以壽終,葬西山,不封不樹。
後人據成祖之實錄,謂建文之自焚者,非也) 休泯滅,衆從亡,履艱師弟。
(初,帝出鬼門,痛哭仆地者五十餘人,自矢從亡會于神樂觀者二十二人:廖平、金焦、趙天泰、程亨、王良、蔡運、梁田玉、葉希賢、程濟、梁良王、梁中節、宋和、郭節、馮漼、牛景先、王資、楊應能、劉仲、鄭洽、王之臣、周恕、史彬。
帝曰:今後但以師弟稱,不必拘主臣禮。
應能三人從至滇,結茆白龍山,複舍白龍庵。
至浪穹鶴慶山,募建一庵,名大喜,命濟錄從亡傳,藏之山岩中,帝自為叙。
谷應泰曰:議者以建文自焚,疑一龍之未出,擯衆蛇而不載。
不思時史所書,非無曲筆,豈得以傳聞異辭也) 為僧樵,為傭匠,多少埋名。
(明紀載遜國時,有雪庵和尚者,當變時,走重慶府之大竹善慶裡,其裡隐士杜景賢為之寺,和尚好讀楚辭,時買一冊,袖登小舟,棹灘中流,朗誦一葉,辄投于水,投已辄哭,哭已又讀,葉盡乃返。
死之日,共徒問姓名,不答。
會稽雲門寺有僧,每泛舟賦詩,歸則焚之。
終不得其性名。
東海樵夫居臨海東海上,新诏至,湖上人入縣庭聽宣,或歸語樵:新天子登極。
樵愕然曰:舊帝安在?曰:自焚矣。
樵恸哭,擲擔投河死。
河西傭無姓名,燕王入京,傭披葛衣,走金城,行乞市中。
邊地極寒,必以葛衣覆之,夜聞其哭泣聲。
居數年,病且死,呼主人囑曰:西北風起,即火我。
主人從其言。
鍋匠,無姓名,往來夔慶間,所至州邑,三日即去,去或複來,有從學補鍋者,不索謝,但令負擔從。
人呼為老補鍋匠。
忽夔州市中逢馮翁者,相持哭,哭已入山岩中,坐語竟日,又相持哭。
言永訣,不知所終。
▼璜按紀事本末載從亡往來道路者:馮漼,時稱塞馬先生,時稱馮翁;郭節時稱雪庵,後稱雪和尚;宋和時稱雲門僧,時稱稽山主人;趙天泰适衣葛,時稱衣葛翁;王之臣家世補鍋,欲以作生計,号老補鍋;牛景先号東海樵夫,亦稱東湖主人。
是僧樵傭匠,即給運衣食之六人。
諸書所載謂無姓名,何耶?) 尤慘切,死國難,方陳暴練。
(初,燕王發北平,僧道衍送之郊曰:南有方孝孺者,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
及文皇即位,孝孺衰绖号阙下。
系之獄,尋召出獄,授筆劄,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大批數字,擲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文皇大聲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獨不顧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令以刀抉其口,兩旁至兩耳。
大收其十族,每收一人,辄示孝孺,孝孺不一顧,乃盡殺之,然後出孝孺,磔之聚寶門外。
禮部尚書陳迪,受命督軍儲于外,文皇召迪責問,迪抗聲指斥,并收共子鳳山等六人,同磔于市。
将刑,命割鳳山等鼻舌食迪,迪唾益指斥,遂淩遲死。
刑部尚書暴昭,坑罵不屈,文皇先去其齒,次斷手足,罵聲不絕。
至斷頸乃死。
右副都禦史練子甯,縛至阙,語不遜,文皇命斷其舌,曰:吾欲效周公輔成王耳。
子甯手探舌血,大書地上成王安在四字,文皇益怒,命磔之,宗族皆棄市。
九族親家之親,抄沒遠戍者,又數百人。
陳迪,字景道,宣城人。
暴昭,潞州人。
練子甯,名安,新淦人) 屍反背,皮犯駕,死後铉清。
(兵部尚書鐵铉,執至京,背立庭中,令一顧,不可得。
割其鼻,竟不顧;爇其肉,納铉口中,問甘否,铉厲聲曰: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
寸磔之,猶喃喃罵不絕。
乃令舁大镬至,納油數斛熬之,投铉屍,頃刻成煤炭。
導其屍使朝上,轉展向外,令内侍用鐵棒,十餘夾持之,使北面。
文皇笑曰:今亦朝我耶?語未畢,油沸濺起丈餘,諸内侍手糜爛,棄捧走,屍仍反背如故。
左佥都禦史景清,建文中改北平參議,察燕動靜。
燕王宴之,大被稱賞。
及燕師入,清知建文出亡,猶思興複,詭自歸附。
文皇喜曰:吾故人也。
仍其官。
清自是伏利劍于衣袵中,委蛇侍朝,人疑焉,先是靈台奏文曲犯帝座急,色赤,及是日早朝,清獨绯衣入,文皇急命左右收之,得所佩劍。
清知志不遂,乃起植立嫚罵,抉其齒,且抉且罵,含血直噀禦袍。
命剝其皮,草椟之,械系長安門,碎磔其骨肉。
是夕精英疊見。
後駕過長安門,索忽斷,所械皮趨前數步,為犯駕狀。
文皇大驚,命燒之。
鐵铉,字鼎石,鄧州人。
景清,真甯人,本姓耿) 節就戮,潔就義,姓名難紀。
(建文死節諸臣,其受戮之最慘者,方孝孺之黨,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鄒瑾之案,誅戮者四百四十人;練子甯之獄,棄市者一百五十人;陳迪之黨,杖戍者一百八十人;司中之系,姻娅從死者八十餘人;胡閏之獄,全家抄提者二百十七人;董镛之逮,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以及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魏冕、王度、盧原質等,多者三族,少者一族。
其就義之最潔者,漳州教授陳思賢,聞新诏至,率其徒六人,集明倫堂,為舊君位,哭臨如禮。
執至京師,徒皆死之。
工部侍郎張安國,與妻乘舟入太湖,聞京師陷,鑿其舟以沉。
指揮張安被執,道亡,隐樂清,以樵為業。
一日采樵歸,聞變,呼天号哭,棄柴投水死。
其它如姚善、王叔英、龔泰、王良、劉璟、王艮、曾鳳巨、周是修、劉端、高巍、胡子昭、茅大方、高翔、侯泰、戴德彜、郭任、盧迥、楊任、黃魁、連楹、廖升、甘霖、甘英、丁志、龍壇、宋征、黃希範、儲福、何申、湯宗、盧振、巨敬、黃彥清、程本立、方法等,皆壬午殉難,難盡紀也。
鄒瑾魏冕,俱永豐人。
胡閏,字松,鄱陽人。
黃觀,字瀾伯,貴池人。
王度,字子中,惠州人。
原質,甯海人。
姚善,字克一,安陸人。
叔英,字原采,黃岩人。
龔泰,字叔安,義鳥人。
王良,字天性,開封人。
劉璟,誠意伯次子。
劉端,南昌人。
是修,名以德,泰和人。
高巍,字不危,遼州人。
子昭,字仲常,嘉定人。
大方,泰州人。
高翔,朝邑人。
德彜,奉化人。
郭任,丹徒人。
盧迥,仙居人。
甘霖,懷甯人。
巨敬,平涼人。
本立,字原道) 死如饴,貴若凂,再見頑民。
(陳建曰:承順則富貴刻期,拂逆則誅刑立至,而一時之臣,甘死如饴,富貴若凂。
國初人心風俗,自商頑民後,僅再見之矣) 文皇帝,上城樓,諸臣迎駕。
(文皇帝名棣,太祖第四子,初封燕王,至是篡位,改元永樂,是為太宗文皇帝。
嘉靖十七年,改廟号成祖。
當李景隆等關門迎降,燕王至金川門,下馬登樓。
時朝廷文武來迎,茹常先諸臣勸進,文臣知名者:蹇義、夏原吉、劉儁、古樸、劉季箎、薛嵓、董倫、王景修、胡靖、李貫、吳溥、楊榮、楊溥、黃淮、芮善、解缙、金幼孜、胡濙、方賓、宋禮、王達、鄭緝、楊士奇、胡俨) 連上表,争勸進,辭位欺心。
(時諸王及文武臣,請即位,燕王曰:予始遘于難,不得已以兵救禍,誓除奸惡,安宗社,不意少主自絕于天。
今缵承洪業,皆擇有才德者,顧予菲薄,豈敢負荷。
諸王及文武臣皆頓首曰:殿下為太祖嫡嗣,功在社稷,宜正天位。
次日,諸将上表勸進。
又翌日,諸王上表勸進。
燕王再辭,諸王羣臣固請,乃命駕入城。
燕王曰:宗社事重,予不足稱,今辭弗獲,勉狥衆志。
遂即皇帝位。
谷氏曰:司馬之心,久暴于路人;齊鸾之謀,早形于咨議,乃猶南向讓三,連章勸請,欺天乎,吾誰欺也!) 法周公,何不立,成王子弟。
(初,方孝孺斬衰入見,帝谕曰:我法周公輔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帝曰:伊自焚死。
孝孺曰:成王子固在。
帝曰:國賴長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殺宮人,遷母後,祖号蒙孫。
(帝清宮三日,諸宮人女官内官多誅死,惟得罪于建文者,乃得留。
建文母呂太後,遷于懿文太子陵,革除建文年号,稱洪武三十二三四年,以即位诏天下,仍用洪武三十五年為紀) 列奸榜,懸賞格,更窮黨與。
(榜列奸臣二十九人:黃子澄、齊泰、陳迪、方孝孺、練子甯、黃觀、胡閏、鄒瑾、王鈍、郭任、盧迥、侯泰、暴昭、鄭賜、黃福、張紞、毛太亨、陳繼之、董镛、曾鳳韶、王度、高翔、魏冕、謝升、尹昌隆、宋征、卓敬、王叔英、巨敬。
複榜列朝堂,增徐輝祖、葛誠、周是修、鐵铉、姚善、甘棠、鄭公智、葉仲惠、王琏、黃希範、陳彥回、劉璟、程通、戴德彜、王良、盧原質、茅大芳、胡子昭、韓永、葉希賢、林嘉猷、蔡運、盧振、牛景先、周璇等二十五人。
出賞格,有能綁縛奸臣,為首者升官三級,為從者升官二級。
有司奉旨出示,自是擒獲得官者甚衆,乘機報雠、劫掠财物者紛紛,雖禁不止。
是時株連黨與,如刑部侍郎胡子昭、禦史鄭公智王度,皆坐方黨受戮,戍其族。
徽州知府黃希範,坐與長史程通善,論死,籍其家) 九族殃,瓜蔓抄,羅織陳瑛。
(建文臣行遯者題詩蛾眉亭,有一個忠臣九族殃之句,讀者欷歔欲絕。
胡氏曰:革除間凡不順命者,不惟戮其身,且及九族,以至九族之外親,根連蔓引,靡有孑遺。
且籍其鄉,轉相扳染,謂之瓜蔓抄。
村裡為墟。
前北平按察司陳瑛,為佥事湯宗發其交通藩邸,有異謀,谪廣西,至是首召用,為副都禦史。
瑛專意窮治建文諸臣,奏言諸臣不順天命,效死建文,其存心與叛逆無二,宜加追戮。
故孝孺諸獄,皆瑛羅織。
至胡閏一獄,抄提數百家,寃号之聲徹天,兩列禦史皆掩泣。
瑛曰:不以叛逆處此輩,則我輩歸附為無名。
又劾奏盛庸、耿炳文、何福、湯宗,俱論死,諸子并誅) 将妻女,發教坊,象奴給配。
(殉難諸臣,将妻妾女妹,俱分發教坊司,或給配象奴,玷辱之慘,不忍镂列) 坐友生,掘先墓,慘毒難聞。
(方孝孺九族既戮,亦皆不從,乃及朋友門生廖镛林嘉猷等為一族,并坐。
燔削方氏先墓,又掘禦史高翔先墓,雜犬馬骨灰揚之,而以其地為漏澤院。
其慘毒如此) 登極後,勤政事,夜分秉燭。
(帝初登極,萬幾叢委,議論政事,或便殿就寝,命黃淮解缙立禦榻左,備顧問,每以次對,至夜分。
謂侍臣曰:朕每宮中秉燭夜坐,披閱州郡圖籍,靜思熟計至旦,即出與羣臣議行) 納敝袖,恤民艱,郡縣巡行。
(帝禦右順門,所服裹衣袖敝,納而複出,侍臣有贊聖德者,帝歎曰:昔皇妣補葺故衣,皇考見而喜曰:皇後如此勤儉,可為子孫法。
故朕常守先訓不敢忘。
谕戶部曰:朕每歲遣人巡行郡縣,凡歲之豐歉、民之休戚,欲周知也。
近聞河南民饑,有司不以聞,其速令河南發粟赈民。
凡郡縣及朝廷所遣官,目擊民艱不言者,悉追下獄) 簡七人,委心腹,選才新進。
(命解缙、胡廣、楊榮、楊士奇、黃淮、金幼孜、胡俨七人入内閣,與樞密,谕以委任心腹至意,命解缙等選新進士才識英敏者,就文淵合進學。
于是選曾棨等二十八人。
庶吉士周忱,自陳年少願進學,乃增為二十九人。
人歆其榮。
胡廣,字光大,盧陵人。
士奇,本名遇,以字行,泰和人。
幼孜,名善,新淦人,谥文靖。
楊榮,字勉仁,建安人。
黃淮,字宗豫,永嘉人,谥文簡。
胡俨,南昌人,字若思。
曾棨,字子棨,永豐人) 任孝肅,尹應天,郡守廉明。
(以顧佐為應天府尹,為政剛毅不撓,勳戚斂手,人以包孝肅方之。
吉安知府朱大智,寬厚廉潔,禮賢愛民,改知重慶府,民思慕之,而難其繼者。
已而蔺芳至,寬厚廉明,民更大喜。
其時稱賢守者,必曰朱蔺雲) 罪儒賊,纂大全,聖學寶鑒。
(鄱陽民朱友季詣阙獻書,專毀濂浴關閩之說,帝怒曰:此儒之賊也,押還饒州,聲其罪杖之,悉焚所著書。
命胡廣等纂輯五經四書性理大全,頒布天下;自采聖賢格言,名曰聖學心法,以授太子。
又輯古來嘉言善行,名曰文華寶鑒) 浚黃淮,通漕運,河道平成。
(命工部尚書宋禮,發山東丁夫,開浚會通河。
河在兖州濟甯州之南,故漕渠在齊魯間者甚便,而漕運在江淮間者必至淮安,過壩甚勞。
恭襄公陳瑄建議疏清江浦,引水由管家湖入鴨陳口達淮,就管家湖築堤,亘十裡,以便引舟。
浚儀真瓜州通潮,鑿呂梁百步二洪石,平水勢,開泰州白塔河,通大江。
築高郵湖堤,堤内鑿渠,亘四十裡。
淮濱作常盈倉,貯江南輸稅。
臨清德州皆建倉,便轉輸。
河淺處置舍居淺夫,導舟可行。
于是造平底淺船五千艘,歲運糧五百餘萬石,漕大便利。
宋禮,字大本,永甯人。
陳瑄,字念純,合肥人,贈平江伯,谥恭襄,祠清江浦) 置黔府,立二城,更開八館。
(洪武中止設貴州都指揮司,轄思州二十二長官司,思南十七長官司,至是始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思州、新化、黎平、石阡、思南、鎮遠、銅仁、鳥羅八府,以工部侍郎蔣廷瓒為左布政使。
又以東北諸來朝貢者多,願留居南京,特命于開原置快活自便二城居之,欲去者勿阻。
诏遷國子生,教習諸番翻譯文字,分為鞑靼女直西番大回子等八館) 建兩京,效河洛,殊域來賓。
(帝營北平,宮殿規制,悉如應天,而高敞壯麗過之。
通為屋四千三百五十楹,永樂十五年興工,至十八年成,乃應天為南京,稱北平為北京。
诏曰:朕效成周,河洛之規,建立兩京,為子孫永遠之業。
按會典及一統志所載,永樂中入貢諸番,如婆羅國、彭亨國、鄰魯國、小葛蘭國、須文達那國、拂麻國、柯枝國等凡三十餘,皆前代所未通。
今俱朝貢方物,可謂盛矣) 三出師,定交南,一十七郡。
(安南國相黎季牦,弒其主陳日焜,僭國号大虞,尋自稱太上皇,以子蒼改名《大/互》,稱皇帝,上表詐稱陳氏已絕,《大/互》為陳氏甥,求權署國事。
逾年,安南王孫陳天平至京,愬其實,季牦卑辭表請天平還國。
帝敕佥事黃中送天平還,季牦伏兵殺天平。
帝大怒,遣二十五将軍進讨。
新城侯張輔與西平侯沐晟合兵連破之,追至日南州奇羅海,生擒季牦并《大/互》,乃改安南為交趾,分交州等一十七府,統諸州縣。
陳氏故官簡定複反,其黨推為日南王,定亦稱太上皇,立陳季擴為大越皇帝。
帝進張輔英國公,複征交趾,獲簡定,檻送京師。
召輔還,季擴請降,朝廷以季擴為交趾右布政使,季擴不肯之任,而掠如故。
複命輔征之,破其郡縣,生絷季擴,伏誅。
輔下交南,凡三擒僞王,遂留輔鎮守交趾,前後十年,威鎮西南,交人戢伏。
牦音離) 斡難河,勤遠略,四犁邊庭。
(永樂八年,命淇國公邱福出塞征本雅失裡,福渡胪朐河,戰沒,帝決意親征。
至斡雞河,元太祖始興之地,本雅失裡拒戰,敗之,盡棄辎畜遁去。
帝班師,阿魯台來戰,擊敗之,亦遁去。
旋遣使納款,封為和甯王。
十二年,诏親征瓦剌馬哈木,至撤裡哈兒之地。
馬哈木迎戰,擊敗之,追至土刺河,俘斬無算,遂班師。
二十年,阿魯台入寇,帝親征,至雞嗚山,阿魯台夜遁。
二十一年,又親征,至上莊堡,王子也先土幹來降,封為忠勇王,賜姓名金忠。
駕還京師,仍敕沿邊諸将,整理兵馬,候駕北征。
朐音渠,斡音管) 惟隻聽,養種馬,大為民害。
(太仆卿楊砥言:近日馬蕃息而少牧養之人,請令民五丁養種馬一匹,每馬十匹,立群頭一人,五十匹立群長一人,歲免糧草之半。
從之,令民養種馬者二歲納駒一匹。
凡種馬倒死孳生不及數,皆令賠償。
自是養馬,大為北方民害) 頒佛經,制佛曲,梵剎盈京。
(帝潛心釋典,作佛曲,刊佛經傳布。
頒至大報恩寺,本寺夜見舍利光如寶珠。
續頒佛曲至淮安,雲中見菩薩羅漢天花寶塔,又捧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稱歌曲。
往陝西河南頒給,屢見卿雲圓光之祥。
由是建立梵剎,祈福者徧兩京内外雲。
梵,音飯。
剎,音察) 殺章樸,殺蕭儀,聽讒系缙。
(禁收藏方孝孺詩文。
庶吉士章樸家有孝孺文集,序班楊善借觀,密以奏,戮樸于市。
言官多言建都北京非便,主事蕭儀言尤峻,帝震怒,加以極刑。
解缙豪俊,敢直言。
初,缙征交趾,又謂不宜過寵漢王,緻起觊觎。
帝謂離間骨肉,出為交趾參議。
缙由交趾入奏事,适帝北往,見太子而歸。
趙王言缙瞰上遠出,觐儲君,無人臣禮,逮缙下獄。
四年死于獄,徙其家于邊。
解缙,字大紳,吉水人) 寵紀綱,誣寒鐵,枉殺直臣。
(帝初起師蕩山東,臨邑書生紀綱,叩馬首請效。
綱習法家言,能逆鈎人意先發以為績。
既即位,擢為都指揮,治錦衣親兵,典治诏獄,寄以耳目。
綱益布其私距,陰謀操切,帝以為忠,昵之,聲欬亡間。
綱遂驕,窮意為非。
雲南按察司周新,彈劾敢言,貴戚畏之,目為冷面寒鐵。
民有寃者,喜曰:冷面寒鐵公來,吾無憂矣。
至則洗其寃,放之。
後為浙江按察,綱使千戶往浙緝事,作威受賂,新捕治之。
千戶脫,走訴于綱,綱奏新專擅,逮新至陛前,抗聲陳其罪曰:臣奉诏擒奸惡耳,奈何罪臣?臣死且不恨。
帝怒殺之,臨刑大呼曰:生為直臣,死為直鬼。
帝悟其寃,問曰:新何處人?曰:廣東。
歎曰:廣東有此好人,枉殺之矣。
周新,海南人) 俾三王,不令終,懿文絕祀。
(吳王允《火通》,衛王允熞,徐王允《火熙》,懿文太子子也,三人皆降爵,不得其終。
懿文競以絕嗣) 以大甯,畀三衛,列患門庭。
(大甯,故兀良哈地也,明初割錦義建利諸州屬遼東,而于古會州大甯地設北平行都司,領二十餘衛所。
洪武十四年,封皇子權于大甯,為甯王。
二十二年,分兀良哈為朵顔福餘泰甯三衛,以阿紮失裡等為三衛指揮同知。
靖難兵起,首劫大甯兵。
及召兀良哈諸酋長率部落從戰,有功,遂以大甯地盡畀兀良哈,使仍為三衛。
大甯既棄,乃調營州左屯衛于順義,右屯衛于薊州,中屯衛于平谷,前屯衛于香河,後屯衛于三河,以為守備。
然諸部落已列我門庭矣,亡何,三衛叛附阿魯台,終明之世,泰甯福餘常與東合,朵顔常與西合,為中國膏肓之患,則皆三衛為之鄉導也) 三尚書,齊得罪,喜功漢武。
(帝又議北征,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邢尚書吳中、兵部尚書方賓,皆言糧儲未足,且頻年出師無功,宜休養兵民。
帝不悅,下三尚書于獄。
賓懼自殺,禮部尚書呂震乘間言三人憸邪,帝信之,戮賓屍。
将殺原吉,楊榮言此三人惟以北征饋運為憂,憸邪未之見也。
帝怒稍釋,李良翰曰:靖難甫休,勤兵遠略,今年讨安南,明年征沙漠,好大喜功,蹈漢武之覆轍) 立馬峯,銘勒石,夢警神人。
(帝出塞,次立石坡,制銘勒于立馬峯之石,銘曰:維日月明,維天地壽,立石勒銘,與之悠久。
至清水源,召楊榮等谕曰:朕夜夢神人告朕曰:上帝好生。
如是者再。
豈天屬意茲寇乎?榮等言當承天意,敕使赦其罪。
帝曰:此朕意也。
乃命班師) 翠微岡,始回心,優遊暮歲。
(帝還次翠微岡,禦幄殿谕楊榮曰:東宮曆涉年久,還京後,軍國事悉以付之。
朕優遊暮歲,以享安和之福,不亦可乎) 榆木川,仙藥發,錫锢回京。
(禮部郎中周讷自閩還,言靈濟二仙神應,帝命讷往取神像,及廟史曾辰孫至,遂崇奉焉。
每有疾,用符紙及藥劑以進,詭言二仙所書。
其藥皆椒桂等熱劑,帝服久之,發哕失聲,涎痰上壅。
一日袁忠徹與禦醫陳敏侍,忠徹奏曰:此為火痰虛逆之症,蓋靈濟宮符藥所緻也。
太醫官保和聖躬,何不用藥治之?帝怒曰:仙藥不服,服凡藥耶?忠徹叩頭哭,内侍亦哭。
後宮聞之亦哭。
帝怒曰:忠徹哭我,遂死我耶?至是北伐,駐跸沙河,前疾複作。
忠徹勸帝回銮,不聽,遂崩于榆木川。
司禮太監馬雲與楊榮議,秘不發喪,括軍中錫器,召匠銷錫制為椑,斂而锢之,殺匠以滅口,還至鵰鹗堡。
皇太孫迎哭,始發喪至京) 廿三載,好規模,太平天子。
(帝在位二十三年,睿算廟谟,規模弘遠,九有清晏,重譯來朝。
初在燕邸,道衍薦相術袁珙,王托以勾連軍丁,召珙至燕,使人與飲于酒肆,王易服雜衛士中,入肆見珙。
珙趨拜王前,占其為他日太平天子。
世傳識真主于長安酒家者,此也) 惜難逃,一個字,慘刻為心。
(劉璟,劉文成公基次子,太祖時璟奏父遺疏,拜閣門使,建文令參議李景隆軍事,景隆不聽,璟養疾還家。
帝即位,逮至京,見帝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字。
捷錄曰:遜國遺忠,株連抄蔓,雖誠意錄謂殺運未除,然慘刻亦太甚矣) 昭皇帝,居束宮,講經儒服。
(成祖崩,太子高熾即位,改元洪熙,是為仁宗昭皇帝。
初居東宮,日與楊士奇等講論經書,手不釋卷,被服寬博,大類儒者) 監國政,遭讒慝,遣察南京。
(永樂七年,成祖巡幸北京,即命蹇義等輔太子監國。
内侍黃俨,數以太子谮于成祖,特遣侍郎胡濙巡江浙諸郡,谕曰:人言東宮多失,至南京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
奏密來,濙至南京,日随朝見東宮行事,退即記之,以所見誠敬孝謹七事密奏以聞。
至是朝罷,召義與楊士奇曰:監國二十年,為讒療所構,心之艱危,吾三人共之。
賴皇考仁明,得遂保全。
言已泫然。
蹇義,字宜之,巴人,谥忠定。
胡濙,字原潔,谥忠安,武進人) 聞訃後,釋囚臣,咨停采買。
(成祖崩,帝聞訃甫三日,即釋夏原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