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二人乘馬而至于楚國,見孫安,設宴,酒帶半酣,孫安問通曰:“願設一計,如何聚兵四十萬,入長安與主公報仇?”通曰:“無計。
”孫安大怒:“我特取爾來,要求長便之計,與主報仇。
故言無計,要爾何用?”令左右人縛住文通:“爾受吾二箭!”孫安張弓搭箭,再問曰:“計有無?實說!”通曰:“計有也。
”孫安笑曰:“爾先說無計,今卻道有計,爾因何便有計來?”通被将軍禮下為人,必有所告,計曰:“去長安着詐使命先于陝府、洛陽、大梁一路準備糧草。
”詐使回,孫安不住重賞三軍,六将聞的消息,領兵二十萬前至潼關。
探馬入長安,可以敵漢王。
即日,近臣奏帝曰:“今有楚六将來與韓信報仇。
”高祖急遣灌嬰,領兵五萬迎敵。
相對,六将出,已至長安城下圍繞。
高祖親自上城問六将曰:“因何反朕?”孫安張弓欲射帝,夏廣曰:“不可。
”孫安城下言曰:“不反陛下,隻要太後,與主報仇!”高祖曰:“如之奈何?”陳平奏曰:“且于城中刷以似太後顔貌婦人,斬首與之解圍。
”帝曰“然”。
移時,将婦人頭吊下城去,六将甚喜,入營,進以與文通視之。
通曰:“非呂後之頭,乃詐也。
”說與六将甚怒。
六将引兵複至城下,喊殺連天。
高祖城上問曰:“卿等故來何事?”“陛下昨來與臣頭,非呂後之首,乃詐也。
臣等乞要太後上城!” 高祖無奈,宣呂後上城。
孫安望着呂後射之,六箭不中。
六将大驚,乃天助也。
呂後終托着皇帝福蔭,忽見一條金龍護身。
于是六将拔劍自刎而死。
蒯通就計收六人首級,進與灌嬰,将入城見帝,又與文武評議,令文通複歸舊職。
高祖每日思念韓信。
衆臣見帝不樂,陳平奏曰:“我王慰悶,可于洛陽觀玩異花,可亦悅神。
”高祖準奏。
即日,起禦兵二十萬,入洛陽看花。
衆文武皆至洛陽,惟有彭越不來接駕。
帝問:“彭越何意不來?”陳平奏曰:“今番數诏不來,心下别有圖事。
”于是高祖複還長安,遣使命宣彭越去。
即日,使命至洛陽。
彭越接诏,看訖诏,與先一般。
那彭越大憤,将诏扯了,将使欲殺。
扈徹谏曰:“不可殺。
”遂放使命回見帝。
使命具說彭越大忿之事。
高祖已知,不樂而憂之。
帝思:斬韓信費盡寡人多少身心?今又彭越欲反,朕如之奈何?陳平奏曰:“我主不知,彭越乃是寰中盜寇、海内狂徒。
我王多與金寶,此人必來。
”高祖準奏。
即日取假璧犀帶,令夏侯嬰為使命,持诏至大梁。
王接诏讀畢,甚喜。
受帶。
使命欲回,梁王曰:“随使去謝恩。
”扈徹曰:“我王不可去,此帶乃是勾線,取大王之命,真乃陳平之計。
大王若去,與楚王無二也。
”梁王笑曰:“我不同楚王。
楚王為藏鐘離昧,罪當如是,我去無礙。
”扈徹又谏,不從。
随使命便行,欲至長安,路逢一老鴉,于梁王頭上啅噪。
梁王不忍,張弓射之,箭落處不見老鴉,見一石碑,上穿一箭,前來視之,上有金字一十四字,曰:“去年斬了擎天柱,今歲合摧架海梁!”梁王有疑惑之心。
又見一老人,哭了三聲,言道:“不可去。
”言訖,不見老人。
梁王疑是不祥之兆。
乃暗思忖:“莫是斬了韓信,今日卻到我身上?”反複尋思,進退無由。
忽見一簇軍兵,約到三十餘人馬,乃鎮守官員,下馬迎接梁王。
梁王嗟:“高祖乃真命君主,顧我如初。
”更不生疑,直入長安。
入内,近臣奏曰:“梁王至。
”高祖诏梁王于殿下。
高祖曰:“寡人數诏爾不來,暗謀甚事?爾親扯诏書三次,罪當何也?”梁王無言可答。
高祖令武士擒下梁王。
梁王怨聲叫:“陛下,昔年垓下盡心竭力于王,臣死好屈哉!昔年我王困于蒙陽時,方欲餓死,小臣不避死生,送糧一十萬石與我王,救主之難。
今滅楚,一旦清平,臣實無背君之意。
此時方省扈徹之言。
”高祖曰:“将彭越牢固監收,急宣扈徹。
”遣使令去大梁城,見扈徹,開诏畢,扈徹并不曾辭别,随使命至長安見帝。
高祖曰:“爾因何唆梁王反?”徹曰:“此事臣死暗昧,難明分訴,有詩一首: 去年韓信死,今歲彭越亡; 小臣終是死,無語奏君王。
” 高祖令扈徹與梁王相見。
徹大哭三聲:“臣曾言,大王休來長安!”對衆文武大叫,詩曰: “太平隻許梁王置,不許梁王見太平!” 扈徹言訖,撞階而死。
高祖沉吟梁王之事未決。
忽然,呂後來至,奏帝曰:“梁王罪當合死。
昔日濉水敗時,隔散子童,辛苦甘分,被他欲奪子童為妻,子童堅意不從。
既今日之間,爾又故反欺君。
”高祖意欲免放,承呂後一言,令武士推轉梁王,斬于長安市上。
百姓無不哀哉。
此時青天失色,日月無光。
漢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滅了梁王彭越。
有詩為證: 關東初破項王歸,赤熾悠揚日月旗。
從此漢家無敵國,争教彭越受誅夷。
鹹陽百姓盡心酸,對面相看淚點班。
執手相随成舍去,梁王苦死不堪觀。
西京人民盡皆言高祖無道,怨氣沖天。
忽降血雨三日,田苗皆死。
天下人民都言:“可惜韓信、彭越二人,遭呂後之手!”時人謠言,街上小兒歌曰: “去年韓信死,今歲彭越亡; 限無三載後,兩口自生殃。
” 高祖自悔其過,本無心損二将,皆因呂後讒言,殺訖骁将二人,感召天降血雨不祥;方表寡人無道。
呂後不合恨彭越昔日要他為妻,又将梁王體肉作羹,教外路頭目并在朝大小衆臣,都皆食之。
唯有一人不食,乃中大夫陸賈,言曰:“被呂後壞了漢家天下也。
” 高祖聞之,告大夫曰:“千萬看寡人面。
”又曰:“如今滿朝人盡皆食肉,其餘諸侯皆亦怕死,隻陸賈不畏死。
”又見一人把棘棚折倒,就标上将梁王頭上蛆,用舌舔之。
衆人見乃梁王下中大夫栾布,曰:“念微臣與梁王昆弟之禮,一乃小臣之主,便死難忍,更教筵上衆官食之。
”衆官聞栾布之說,無不傷心。
高祖亦悶悶而不悅。
帝将栾布封官,布不受,再奏曰:“今老臣年高六十有餘,不能稱職,乞告梁王骸骨還鄉殡葬。
”高祖從之。
栾布辭帝還鄉,後作詩一首曰: 淡煙輕鎖綠羅香,五七年前舊戰場; 濉水邊頭施戰馬,今朝骸骨葬歸鄉。
于是栾布嗟歎不止:“可惜韓、彭二人,漢王無道,教呂後壞了天下勇将!”遂作八句詩曰: 韓彭二将定機謀,立國安邦霸業圖, 楚将英雄皆化土,驅兵四海去漲渠, 燈前枉看教兵法,月下虛勞念戰書; 不是陳平絕後計,争教呂後壞身軀。
高祖言呂後曰:“今漢天下,大小衆官都皆赴宴,唯有淮南九江王英布不至,為何?”呂後曰:“但依子童,便發使命宣去,本人如是生疑不至,遣使命送肉醬、肉羹去。
”帝曰:“然。
”急遣使往淮南去。
此時,正是仲夏暑熱,英布于揚子江中放船。
使命至,就于江上見英布。
英布接诏,拜畢,使曰:“帝王前者宣天下諸侯盡赴宴,惟有大王不至,今遣小人特來送羹。
”布謝畢,對使食之。
食訖肉,問使曰:“此羹甚肉?”使曰:“乃大梁王彭越肉也。
”英布急将手指于口内,探出食物,吐之江中,盡化為螃蟹。
英布良久放聲大哭,怨高祖無道,不放使回。
英布謀反,便入揚州,見妻吳氏說曰:“你兄吳芮,助我兵同反。
”妻不從,英布将妻殺了,遂與耿弇商議聚兵之事。
有高祖得知,禦駕親征,來揚州問罪。
英布出兵與高祖對陣,布問高祖曰:“韓侯如何死?”“為藏鐘離昧,又結陳豨反,罪合斬之。
”布又問曰:“彭越如何死?”帝曰:“為三宣不至,将诏書扯了,是亦斬之。
”帝曰:“卿反為何?”布曰:“為陛下無道,将二将斬訖,臣乃弟兄三人,與項羽相戰,箭血抽腸,今一旦清平,俺三人無辜負大王處,今斬訖二人,更将肉羹送與臣食之,臣乃豈忍,爾真乃無道之王!”布叱三軍噪鼓,高祖遣灌嬰拒之。
于是耿弇展臂擒灌嬰于馬前。
高祖敗走,英布追之。
高祖收兵更不出兵。
英布謂灌嬰曰:“我亦無反高祖之心,因壞二将之事,念自來共爾垓下苦戰之功,不幹爾事。
”放灌嬰回見高祖,說英布之事。
唬高祖不敢出兵。
是夜,被耿弇劫高祖寨,高祖單馬逃生,耿弇後趕,持槍刺之再三不得。
見高祖頭上紫氣騰騰,不能殺之。
高祖回入寨,被英布于高祖面上中一箭落馬。
左右急救之,多時方蘇。
英布陣自亂,單馬走迷,至一山,逢一路軍兵。
英布認是江南吳芮長子,二人相逐賺英布入寨,以酒待之。
酒帶半酣,殺訖英布。
吳芮将英布頭,夜見漢王。
漢王大喜,接英布頭欲待看之,大臣谏曰:“我王不可看頭。
”漢王堅意看之,遂接頭在手,視而責罵:“反賊,痛射吾一箭!”于時英布恨心冤氣不散,雙目睜開,一道黑氣,撲倒高祖。
衆臣救了,多時方蘇,因此得病,七十二處箭瘡痛。
高祖駕回長安,歸安樂宮養病。
衆臣不樂。
有張良知漢王損壞三将,張良即日将靴笏笏袍官爵于漢王面前納了,拜舞畢:“上覆我王,老臣年紀高大,不能長治朝綱,故納三般朝典,辭我王。
臣于商山歸農養性。
”高祖曰:“卿去于山野,怎如與寡人同理朝綱,日用衣錦食肉,焉能豆豉醮鹽?”“微臣有一絕詩曰: 懶把乓書再展開,我王無事斬良才; 腰間金印無心戀,拂袖白雲去不來; 兩手撥開名利路,一身跳出是非垓; 老臣若不歸山去,怕似韓彭劍下災。
高祖見張良納官辭朝去了,帝悶悶而不悅,兼有箭瘡疼痛,送于安樂宮養病。
亦有劉長之母孫夫人曰:“太後心懷狠毒,向陳平議論。
”奏帝請養老隻在劉長處,以無後患。
帝曰:“然之。
”孫夫人辭帝歸訖。
帝在安樂宮中,其間不聞絲竹之聲。
帝曰: “淨掃堂前地,頻燒一炷香, 有人來問我,唯願沒災殃。
” 帝又曰:“貧居白屋災須少,富住朱門病也多。
” 皇帝額中一點痛,四體不能收。
帝困睡。
戚氏夫人忽至,奏曰:“大王龍體若何?怕我王萬歲之後,賤妾子母如何?”高皇聞言不覺長籲。
帝于戚氏懷中,枕右腿,睡正濃。
于時呂後至,看帝病,見高皇于戚氏懷中睡,呂氏怒指着戚夫人言:“若高祖萬歲之後,我将恁子母每未肯輕恕!”言訖,呂後去了。
戚夫人自思:高祖在日,如此欺負,若帝晏歸,我子母每如之奈何!痛感傷情,不覺眼中淚滴滴點兒落于高祖腮上。
帝忽然覺來,見戚夫人悲啼。
高祖問曰:“焉能煩惱?”戚夫人曰:“才則太後至此,言妾等我王萬歲之後,要将俺子母每屠之。
”高祖長歎,病轉不愈。
戚夫人泣告曰:“賤妾子母以後如何?”高祖言:“來朝對文武,分付傳聖旨與卿子如意,立為後主。
”戚夫人起而謝之。
至來日,高祖躭着病,正登寶殿,衆臣入朝問病。
帝曰:“朕病非痊,朕故诏卿等,評議漢後主如何?”衆臣奏曰:“陛下聖鑒。
”高祖曰:“朕欲立小太子如意劉隐為君。
”陳平谏曰:“若立劉隐為君,我王家亂也,隻宜立太子劉盈為後主,況兼是長子。
如意終是次子,幼年未堪為主,願王納臣之谏。
”高祖疑之惡意,具言:“卿等細詳之。
”叔孫通奏曰:“陛下意欲立戚氏之子,如何為君?衆臣怨心,若論正法,立後朝主,我王宣四皓問之。
帝曰:“那四皓?”叔孫通曰:“東園公、夏黃公、绮裡季、■裡先生。
此四人有道之士,見隐于商山,可遣使命宣之,問他何如?”高祖準奏,教使命持诏,往于商山。
使至,見四皓。
四皓接诏讀畢,四皓随使命至長安。
早朝見帝,太子引四皓入朝,見帝,亦禮畢。
高祖見四皓白發皓首,約各一百餘歲,高祖異之,問曰:“爾四皓也?”四皓各稱其姓名。
高祖曰:“昔日朕宣卿等數次不至,匿于商山。
今朕問立後主,可以掌天下,誰可為也?”四皓曰:“可立太子劉盈為後主,其人孝慈、仁惠、恭敬,天下人伏,劉隐乃是末妃之子,未可以立,兼大王關外更有八子:一太子劉肥,二太子劉澤,三太子劉長,四太子劉盈,五太子劉建,六太子劉恢,七太子劉恒,八太子劉友。
況兼劉盈是長宮之子,合為後主,号為惠帝。
”文武皆喜。
朝散,高祖入寝殿,見戚夫人與如意共泣,哀告高祖:“若我王萬歲之後,俺子母必遭呂後之計也。
”高祖沉吟曰:“夫人言之是也。
”帝忽然生怒:“朕布衣提劍三尺,取天下,豈不由朕?”令左右诏四皓,欲斬之,複立如意為君。
近臣奏曰:“四皓拂袖如飛,不知何往。
”有胡曾詩一首為證: 四皓言饑食碧松,石岩雲電隐無蹤; 不知俱出龍樓後,多在高山第幾重。
于時,高祖知四皓去訖,今立劉盈為惠帝。
高祖設朝,封如意為趙王,分付與邯鄲之郡。
陳平奏曰:“如意劉隐為趙王,幼年十四歲,難掌兵權,願陛下聽臣之言,交上大夫周昌、下大夫崔遂與如意同管趙國。
”帝準奏。
趙王與二大夫受兵印,辭帝去了。
大漢十二年四月初八日,高祖病重,宣在朝衆文武,遺囑謂文武曰:“漢天下皆在卿等。
為太子幼小,皆賴卿等,全仗文武之能。
”帝曰:“非劉氏不封王,非垓下大有功者,不得封侯。
”言訖,低迷真靈,如龍歸滄海,鳳返丹霄。
高祖歸天,文武舉哀,令白虎殿停屍七晝夜,葬入山陵。
在位一十二年,帝崩,壽年六十二歲。
孝惠帝登龍位時,天順民和,幸然四海安甯,罷訖征戰之事。
中間卻有呂後、呂胥評議,今日萬事休論,若有日惠帝晏駕之時。
呂胥曰:“圖王霸業,自來有之,不避其故。
”又曰:“姐姐不如損訖關外十王,先取青州劉肥。
”太後曰:“如何得來?”呂胥曰:“詐寫诏書,傳言曰:‘惠帝诏請哥哥來也,念弟在幼,特教哥哥前來同理國事。
”诏到,劉肥必來。
若至時,邀入後宮,用鸩酒洗塵。
”太後然之,亦依此計,遣使命持诏至青州。
劉肥接诏,看訖诏,劉肥便收拾行程欲赴長安。
有大夫衛勃奏:“大王休去,豈不知呂後狠毒,恐有計策。
”劉肥曰:“吾與惠帝是太後的子,今惠帝年幼,難主國事。
惠帝诏我,别無他意。
”言訖,随使命上路。
至長安,來見帝王,先參拜太後,娘娘得見劉肥甚喜。
禮畢,太後曰:“我兒遠路,風塵不易,子童先與我兒設一宴,權作洗塵。
”劉肥曰:“少待兒子前殿上見子惠帝,然後赴宴。
”太後曰:“此乃筵會,宜先飲酒兩盞,見帝未遲。
”将酒勸之間,忽聞淨鞭響,惠帝至。
太後驚,令劉肥入宮。
俄然駕到宮,太後接駕坐,置酒排宴。
帝曰:“娘娘排宴,因何不言?” 太後難諱,說知宣至大王劉肥在此筵會。
劉肥見帝,禮畢,同飲數盅後,太後轉身,起令宜監,暗将到鸩酒。
惠帝疑惑。
太後舉盞與劉肥,劉肥接盞與惠帝換盞。
惠帝舉盞欲飲,太後與呂胥抉耳懊悔,大恨劉肥。
惠帝見酒色甚惡,遂将酒奠上蒼,落磚火焰三尺。
惠帝便起攜劉肥手至于殿前,弟兄二人抱頭而哭。
惠帝言:“哥哥莫去青州,隻于長安伴寡人住國。
”劉肥緊辭,要共青州。
惠帝與劉肥合盒子為勘同,各收一扇:“如寡人宣皇兄時,将此一扇勘合相同為準,如無乃詐也,就便斬使封頭見朕。
”言訖,劉肥辭帝出朝去了。
太後心中日夜不樂。
呂胥曰:“别定一計,先發詐使安撫與劉肥,然後再賺劉肥,此計大妙。
”太後依言,暗使許使去青州。
太子劉肥不整王事,前後月餘,呂後又教詐使傳命會秦宴。
使命到青州,劉肥接诏,看诏問使命曰:“惠帝有甚物?”使曰;“皇帝有宣诏,别無信物。
”劉肥自思,此詐也。
将使斬之,首級于匣封回,發别使入長安與帝。
使至長安,見帝。
帝問之,回使将匣開之,帝見了會意,與匣封之,轉與呂後。
呂後見了甚驚愁,言:“此事洩漏了也!” 太後承悶,酒帶半酣,引數十彩女遊宮。
忽然惠帝至,帝共太後至東南上,見一簇樓台盡是金妝就,希輝光号,與日色争鮮。
帝遂問左右:“此是甚■?”左右曰:“此乃淩煙■也。
”惠帝請太後上■,太後曰:“子魚不敢登高看玩。
子童隻在■下少陽宮等駕。
”惠帝登第一■,見八道諸侯來,上一人在日有甚功勞,偏向上位。
帝問曰:“此人誰也?”左右曰:“此人楚王韓信。
”帝曰:“此人在生日有功?” 近臣奏曰:“昔日高祖南鄭起義,封韓信為破楚征東大元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到襲散府,智取鹹陽,水渰廢丘,席卷三秦;涉西河,虜魏豹;遺金收趙,修書吓燕;擒夏悅,斬張全,取三齊,趕田橫于海島,渰水斬龍且,逼霸王烏江自刎,倒旗滅楚,定天下為一主。
”帝聽奏畢,歎嗟悲哀不止。
帝問:“第二人何也?”臣奏曰:“乃大梁王彭越,可惜少年悲哀!”焚香而過。
又問:“第三坐■者,據精神猛惡,寡人見之甚懼,是誰也?”臣奏曰:“乃九江王英布。
”“第四坐者何人也?”“乃紀信也。
”“第五坐者是誰?”“乃臨江王弓傲。
第六坐乃是燕王盧绾。
第七坐者乃是趙王張耳。
第八坐者乃是長沙吳芮。
” 又看第二■,乃是關外十王,項冠撒履,上下羅列雜釋,面如高祖。
惠帝每位前焚香。
又上第三■,内皆是有功名将一百餘人,各标題名姓。
惠帝焚香而過,悲哀之泣。
遂下■。
至來日,設朝,與衆議曰:“聯欲請關外十王,乃寡人兄弟,宣至■下,衆臣等如何?”近臣奏曰:“取聖旨,發一道使臣,走馬關外。
” 一使前至升州江甯府,見劉長。
劉長接使拜诏。
劉長入宅告辭母親:“今皇帝有诏,宣您兒赴帝都長安。
”母曰:“爾去依着我三件事。
”長曰:“那三件事?”母曰:“一件不得違宣;二件不得入後宮,防呂後嫉妒;第三件防仇人審存。
”劉長曰:“兒子依母教旨。
”言:“我不殺審存,誓不為人。
”言訖,遂開甲仗庫,檢十八般器械内,見金錘一對,各重三斤一十二兩,袖中藏之。
随使入長安見帝,至于朝門下馬,即日上殿拜畢。
惠帝大喜,排宴,酒帶半酣,劉長與惠帝遊宮,見一龍床,劉長便坐。
卻被六宮大使張石慶大喝一聲:“三大王怎敢無禮!天子所坐之物!”三大王聞之大怒:“此是寡人宮阙,奴才怎敢喝寡人!”張石慶見三大王大怒,急避之,來告惠帝。
惠帝不理會。
太後曰:“不知三王到來。
告大王,入未央宮排宴,可從否麼?”惠帝曰:“依吾母之命。
”太後持與呂胥評論,來日漢十王排兩廓之下,立伏兵于幕,恐十王奪位。
至來日,衆臣皆到,唯三王起來奏帝曰:“念臣自小離帝業長安,久在江南。
臣不識在朝文丈,臣不敢自專,取大王聖旨,乞一名坐者甚官,各說功者飲酒歌樂。
”陳平起奏曰:“高祖才晏駕歸天,隻此盞為令。
” 斟酒間,惠帝曰:“朕父王功不可說。
”平曰:“上至皇帝,下至黎庶,應幹與楚戰征敵,各各告其功者,登筵飲酒。
”言訖,一人身長八尺,穿金章紫绶,不言功,至于筵前便坐,拈盞。
劉長問曰:“爾乃是誰?有甚功勞?”答曰:“我乃食别人之功。
我蒙太後娘娘保吾為官來。
”劉長便罵:“匹夫,叵耐爾無寸功,怎敢得坐,特無上下!”大喝一聲,審存遂起。
劉長忿怒,腕懸金錘,錘落處,正中審存,當下身死。
太後見之大怒,命陳平奏劉長罪。
陳平奏帝曰:“審存其人越酒,合當可以賜死。
”帝赦于劉長。
衆官各各辭帝,願歸本職。
惠帝讓位,衆宣皆不肯受,辭帝出宮。
太後知三大王歸于本郡,即離長安。
太後暗使張倉領兵五百,先去霸橋上伏兵截路。
有陳平知,急差樊亢提兵一千,送劉長至霸河橋上。
伏兵張倉起曰:“三大王,太後有诏!”前進無由得脫,猶豫未決,忽然樊亢引兵至于此。
亢見張倉邀住劉長。
樊亢縱兵擊之,殺張倉不能措手,倉兵大敗。
亢送劉長過河至華州。
亢辭劉長,兵回至長安見帝。
亢說張倉霸河上截劉長之事。
惠帝聞之:“三大王多怨寡人否?”亢曰:“三王并不怨陛下,隻怨呂後。
”惠帝隻是不樂。
呂後知劉長被樊亢救了,送至華州。
呂後轉悶,飲酒訖,繞宮散悶,前至一宮,号曰贻陽宮,見金輝光曜,荷花放,乃昔日高祖蓋下的紅錦棚、鵝鴨沼。
禦園四圍,紅錦雲龍霧罩。
忽見三十個彩女轉來迎接太後。
太後問曰:“爾等因何在此?”衆女曰:“臣等昔奉高祖敕,此宮塑戚氏夫人真容,臣等侍奉。
”太後聞之大怒,令左右将十個婦人盡推在井中,上用土石填之。
左右曰:“将婦人填了。
”太後大恨高祖。
行至長信宮,忽聞絲竹之聲,問左右:“何人奏樂?”左右曰:“乃戚夫人也。
”太後令人喚至戚夫人,責曰:“高祖才是歸天,陵土未幹,爾乃快活,我輩如何?”戚夫人泣而對曰:“高祖晏駕,是夜夢見高祖敕令臣:‘與朕真容前至奠酒動樂來。
’”太後聽言大怒,恨高祖在日偏寵此賤人,死魂尚于此賤人處托夢。
太後痕恨,令左右将戚夫人拖在紫章宮内。
太後與呂胥曰:“此賤人,高祖在日,奪恩愛。
今日在我手,如何?”呂胥曰:“且休斬,先剪頭發齊眉,将新衣剝了,頭面脫下,換與單薄衣服,貶在冷宮者!” 戚夫人朝暮煩惱,即漸花容憔悴,緻受此苦,思:我兒如意趙王,怎知我苦!正恨太後之間,忽聞雁聲悲切。
戚夫人仰面長歎,告雁:“你是靈禽,肯與賤妾傳一書信,下與邯鄲趙王我兒如意,教興兵前來長安救我?”言訖悲泣。
常言道:口是禍之門。
正大哭,至夜深,宮人聽知,告與太後。
太後點首會意,與呂胥議曰:“不如先殺了趙王如意。
”呂胥曰:“趙王小可,先取了上大夫周昌。
”太後曰:“然。
”呂胥寫詐诏令,使往趙國取周昌。
使至,趙王接诏,讀了诏。
趙王信之,速令左右擒下周昌。
周昌曰:“大王不合信之,此是太後之計,先取了小臣,然後來取大王也。
臣死小可,以後大王如何?”太子趙王不信良言,将周昌分付與使,還長安。
周昌入奏:“小臣死去也。
若有再宣诏,大王是必休來長安。
” 周昌随使入長安街上,周昌高叫:“省會街市人等,我今無奈就死去也!若有人去邯鄲說與趙王,是必休來長安!來時必死。
”言訖,周昌恐遭太後之手,自刎而亡。
使命将頭進與太後,太後見了大喜,斟酒與妹曰:“周昌中計而死也,趙王如何殺之?”呂胥口毒如蛇,告娘娘曰:“再寫詐诏,宣趙王年幼,手下無周昌,難治國事,早入長安,同治國事;若來時,一見如意,娘娘便賜鸩酒。
” 呂後即發使命,持诏下趙國,至趙地,入邯鄲。
趙王接诏讀訖,趙王便随使命入長安。
有下大夫崔遂奏曰:“大王不可去,是太後之計,圖我王之命。
惠帝不有發此诏,真乃詐也。
便殺,小臣當谏。
大王豈不見周昌乎?”趙王不信,乘馬沖大夫崔遂。
崔遂不免再谏曰:“臣扯君衣,合當死矣,願王從之。
”又不從。
崔遂拽住馬死谏。
如意甚怒,用馬鞭子打,崔遂苦谏不住。
遂曰:“君不聽臣之良言,如意可惜長安就死,臣乃自刺咽喉而死,免後人是非。
”遂死。
大王随使去,趙國百姓泣留不住:“如意痛哉,王不可去,去無還國!”趙王随使出邯鄲,送行百姓有詩曰: 不聽忠臣死谏言,便随天使入長安; 豈知太後施謀計,香魂再不赴邯鄲! 趙王至長安,街上父老無不嗟歎。
趙王入城門,有把門柴武見趙王拜畢。
武曰:“奉惠帝敕令,每一門差軍五百,不得教王私過。
”如意入城,柴武引如意見帝。
帝問趙王曰:“寡人不宣何來?”如意曰:“臣奉宣诏,怎敢違矣,言‘宣弟同治國事。
’惠帝知是娘娘計謀。
惠帝曰:“且住三五日,差使送太子複回邯鄲。
”帝曰:“令太子休入太後宮。
” 有人說與太後:“如意來也。
”太後自知其詐,心猶豫。
如意三日不見母親戚夫人,惠帝夜夢殿柱折,遂問大臣:“此夢如何?”有大監叔孫通奏曰:“此夢不祥,柱折者必損一良将,親人受苦。
”惠帝曰:“何如此災怎免?”通曰:“大王禦駕出獵,方可免難。
”帝依奏出獵,欲将如意同去,奈醉不醒。
惠帝親差二十個宮女,謹把宮門,休叫太子出宮。
帝出獵去訖。
趙王酒醒出宮,要見母親。
宮監曰:“惠帝有聖旨,不叫大王出宮,恐有谏失。
”如意不從其言,走出來。
賺入未央宮,視之曰:“作怪!我母在長信宮,今卻入未央宮!”奶娘告曰:“夫人隻在此處與太後同宮,臣奉惠帝命,叫伏待夫人。
” 趙王至殿下拜畢,太後曰:“遠路勞神。
”如意舉頭視之大驚。
娘娘曰:“我兒來到子童宮中,子童與我兒洗塵。
”如意怎生奈何?太後斟酒上來,如意見酒味别,便疑惑不肯飲。
太後令宮人揪住耳朵,将藥酒灌之,即死。
趙王如意處分,左右拖如意屍首于後花園梧桐樹下,錦被蓋之。
又令人喚戚夫人,叫來未央宮,道:“恁兒來也,現在後花園梧桐樹錦被蓋之,睡得濃也。
” 戚夫人得知大驚,知太後狠毒,言:“我兒争肯此處睡也?”夫人急來,見錦被蓋着。
夫人視之,連聲叫苦:“我兒死也!”七竅出血,夫人氣倒,已無人救,良久方蘇,泣詈呂後:“賤人毒害我兒,今死,漢天下如何?上蒼不佑爾哉!”呂後聞之,罵:“賤人,怎敢罵我!”令左右人就于此處将帛勒死,把屍首拖在一處。
卻說惠帝出獵回,不見趙王。
帝問宮人。
宮人曰:“入未央宮去了。
”惠帝來見太後,問:“趙王曾入宮來否?”太後諱道:“不曾來,聞趙王在長信宮帶酒未醒,正在睡哩。
”帝往觑見趙王和戚夫人子母二人,皆死在梧桐樹下矣。
帝放聲大哭,到前殿聚文武評議。
帝曰:“寡人治家猶難,怎生治國?”遂傳旨撞金鐘,王與文武一齊持孝。
第七日葬入山陵。
前後三個月餘,忽有一日,黑風一陣簇入未央宮殿下。
惠帝驚視,至趙王死處,聞空中哭聲不絕。
其趙王死處,地草不生。
惠帝傷心不忍,煩惱感恨。
又見一答花磚粉碎,皆是藥死如意,打碎花磚。
忽覺一陣藥氣,惠帝似醉倒了,宮人扶起,唬殺近臣。
醒來面如經紙。
天子駕升前殿,太後來問:“我王有甚風疾?”帝痛哭,見母轉添煩惱。
太後知帝意,更不敢問,即便歸宮。
帝與衆臣共議,發殿宮三員,王放大臣三日不朝。
隻第二日,惠帝患病。
太後知,诏呂胥議曰:“惠帝若歸天,暗使兵部官聞鬧中扶呂氏為君。
”太後依言,勾兵部準備。
夜至三更,惠帝歸天,在位七年,壽福二十四歲。
前漢書平話卷下 卻說呂後見惠帝歸天了,令郦商等伏兵内門。
第三日,文武來朝,卻見内門閉,衆文武内外交鬧,文武甚驚。
自帝崩,前後六七日,有王陵、陳平商議間:“内門緊閉,如之奈何?”二人話間,見一人提辔而來,下馬參拜二相,卻是樊亢。
拜畢,陳平曰:“誰如您父子?”亢曰:“昔日父踏鴻門,若用樊亢,願往之不懼。
隻此閉九重禁門,隻為惠帝六日不知好弱。
”樊亢曰:“二相看我不踏開此門,誓不為漢臣。
”有樊亢進步向前,手搖金環,一腳踏門兩開;又至五門,被亢踏之,三座門開。
太後忙問,呂胥急開門,見太後曰:“惠帝歸天也!” 文武大哭罷,商議:“不可一日無君,教請關外十王來。
”太後聞之甚怕,又與呂胥議論:“這事如何?”呂胥曰:“今有惠帝正宮有孕,後十月滿足,長得是太子,為後主;若是公主,教他文武扶立十王未為遲也。
”衆文武不曾敢言。
後時昭陽宮停屍七晝夜,後葬惠帝入山陵畢,文武皆退。
太後與呂胥商議,呂胥教一般貌相女人選一個,詐做皇後,至于前殿。
衆文武都皆謾過。
内有陳平知是僞詐。
後惠帝歸天經一月餘,太後使六宮大使張石慶,于民間買十數個懷孕婦人,約得八九月内降生的,教入宮來。
數内有一婦人,是屠戶張永之妻,十月滿足,降生一子,生得端嚴,可為後主。
除外将九個婦人怕漏洩了天下,盡推入井中,用大石蓋了井口,盡皆身死。
那九個婦人不曾分娩,不見光明,死之苦矣。
太後等後一個月,皇後降生一子。
呂後诏請衆文武赴長樂宮與太子作滿月,設一大宴,聚集兩班文武,盡至于會上。
太後進過太子,教大臣看之。
轉至陳平,陳平笑曰:“庶人者為福七日,無福者即死矣。
”言訖,陳平笑。
太後言曰:“相公笑者何意?”陳平曰:“臣不笑别,見太子貌似惠帝。
”太後聽言畢,自然冷笑。
太後抱太子歸于後宮,即日教衆文武封為太子常山王。
宴罷皆散。
次日,太後抱太子設朝,前後長八歲。
常山王随二十宮女至少陽宮殿,太子于龍床睡着。
庶人無分,被八爪金龍推下龍床,覺來,常山王罵衆宮女:“敢把寡人推下龍床來!”數内一人甚惡,卻回常山王語:“你甚聖主?”常山王:“寡人龍孫,怎敢無理!”宮監笑曰:“您上祖多能屠宰。
”常山王笑而問曰:“俺祖甚人也?”宮監細說前事一遍。
常山王點頭大怒,拂袖而歸于後宮。
有人告知太後,太後叵耐,遂問呂胥:“此人長成志氣,豈不報仇?”呂後怕,呂胥笑曰:“此人甚之小哉!”二人使左右人将土布袋往後宮來。
其夜,常山王睡之甚濃。
左右人将布袋壓之,即時而死。
至天明,太後升殿,衆文武,太後曰:“夤夜常山王酒疾患身死也。
等三年服滿,教诏宣關外十王,選德立位。
”文武不從。
言罷,衆文武出内。
呂胥與太後,侵晚至于未央宮,二人定計。
呂胥曰:“惠帝已歸天,常山王亦死,敕令等三年服滿,想關外十王心變,如之奈何?姐姐尋思,惠帝是姐姐的子,當日為君,咱呂家弟兄随龍轉過如是。
這十王,兼是别妃之子,若有一個為君,更不顯我呂家弟兄。
妹有一計,诏請關外十王,如至,作一大會,将咱呂女與關外十王為妻,其前妻限十日都要棄了者,如違敕令即斬,久後不敢謾于呂家弟兄。
便因十王弄權,其呂女豈有不知?”太後聽之大悅,即日差十道使命,各處宣請去訖。
有數日,關外十王皆至,入内于階下拜舞畢,呂後曰:“子童宣您别無事,皆因常山王歸天,怕四隅蠻夷侵界,所謀漢之天下。
特請十王與衆大臣,就于此殿設一大宴,别無宣賜,子童散呂女與您十王為妻者;其前妻盡要休離,如違者即斬,限十日到于本國,不要見面,隻此為令。
” 呂後于後宮中宣至十個呂女,排于筵前,各執盞與十王過盞。
呂後敕令劉肥、劉澤、劉長、劉建、劉恢、劉恒、劉友,将女妃子各各散配七王,敕令不得欺負呂女,如違者定罪,應有緣房,即日斷送。
七王謝恩,各人樽酒禮畢。
當日七王将妃子各歸本國。
呂後與呂胥大悅:“此事大妙!” 話分兩頭。
劉友至于晉國平州,即日升殿曰:“想呂後薄幸,散呂女為妻,敕令将前妻限十日休了,不要見面。
”正歎之不足,悶悶而不悅。
前有妃子至,見劉友不悅,問之:“大王不悅,何亦憂之?”劉友不語。
再問曰,劉友具說前事。
妃子大驚,泣而告曰:“夫婦人之大倫,生則同室,死則同穴,豈可一旦分飛離别?大王思之!”妃子又曰:“妾于後花園中花陰之下,取一土穴,妾于彼避之。
大王教使命,将書與俺父親,取我回去如何?”劉友泣而言之:“是也。
”妃子藏于後園中避之。
于時,呂女閑步至于後園,見一小孩兒耍。
呂女問曰:“您是誰家小的?”小兒曰:“我是劉友的兒。
”呂女再問:“您母親在于何處?”小兒指土穴中,引呂女至于穴口,小兒叫母,母即出。
呂女親手揪妃子發,至于殿上。
呂女曰:“劉友知罪麼?爾一者負我,二者違了宣命。
”劉友不語,泣而勸之。
呂女惡責劉友。
劉友大怒曰:“拼吾命矣!”将呂女痛傷數拳。
呂女大哭,要告太後。
即日,呂女與使命持書見太後。
使至長安,見太後。
太後看其書,複差使宣劉友、妃子、呂女,至見太後。
太後曰:“劉友,爾敢違命!”将妃子對面而斬首。
劉友悲泣而告太後。
太後免死,将劉友冷宮後面三間大房,鎖于裡面,休與飲膳。
左右人将劉友鎖于房内,十日無食,餓得體如經紙,将糊窗紙食之盡矣。
前後餓得半似人半似鬼,看看至死。
太後至此,使左右人開門視之,笑曰:“我兒多敢肚中餒也?”喚左右人将茶一盞與劉友食之。
劉友見茶湯,兩眼睜開,就宮人手内奪去食之。
太後笑曰:“我兒為甚急飲?怕肚中停宿食。
”劉友托盞不能放下,仰面而倒于階下,即時而死。
有詩為證。
詩曰: 呂後專權奸計奇,豈見垓前苦戰時。
可惜劉朝千萬載,等閑确損玉金枝。
太後使左右将劉友屍首後花園内埋訖。
太後與呂胥商議,立呂氏為君。
話分兩頭。
有二大王劉澤,執賞遙望長安,思高祖天下,被呂家權了世界。
道罷,仰面放聲大哭。
有一人言:“大王因甚哭乎?欲取天下,小哉。
”劉澤回頭視之,是幽州範陽田子春。
劉澤曰:“怎奈何我雖封王,亦無兵權。
當日父王分與我二十萬楚兵,即今太後追訖兵印,怎生得其元職?”子春曰:“小臣不過百日,長安去與大王取兵印将來如何?”劉澤曰:“大夫去時可用甚物?”子春言用黑白馬二疋,更用金千兩,更引七歲奉郎來同去。
劉澤依言。
子春上路至長安店中安下。
子春喚小主人于房内問之:“太後娘娘心腹人是誰?”主人曰:“唯有六宮大使張石慶。
” 不多時朝罷,于街上過來。
子春着意認得,真實是六宮大使。
子春于早辰店門外,先拴白馬一疋,有千百人看。
六宮大使張石慶朝去,于街上店門首,見白馬一疋。
六宮使問曰:“甚人馬?”左右曰:“是客人馬也。
”言:“馬,龍駒之骥也。
”六宮使乘鞭歎之,還朝。
于時,至次早辰,又将黑馬拴于門首,即時張石慶複朝而去了。
不多時朝退,又于店門而過,看黑馬,羨聲不絕。
張石慶回宅去了,子春複後随行,見衙門前一所大宅,于門上寫着:“此房出賃。
”子春計上心來。
子春問門人曰:“此宅出賃,其價多少?”門人曰:“是大使相公的宅。
”門人報曰:“外有賣馬客人要賃房子。
”張石慶曰:“教客人來也。
” 子春禮畢,大使賜墩而坐。
大使曰:“爾黑白二馬賣,其價錢多少?”子春曰:“既大使要時,小人謹亦拜納,何必要錢。
小人賣馬得錢,律科中取應求事。
既大使用馬,隻與小人朝治中保得一處安身,受吾皇一紙紫泥宣,宰萬姓之刑典,久在琴堂,整理詞訟,量職吃俸,腰金衣紫,蔭子孫之榮華,光祖宗之茔墓也。
是男兒得志也。
”大使聽子春言畢,大喜,問子春:“高姓?”春曰:“姓田。
”大使曰:“與吾妻宗人也,權與我做舅舅。
”田子春起坐便謝,引奉郎來拜姑夫、姑姑。
奉郎見石慶是親,春亦無疑惑。
大使與子春,每日私宅高談闊論。
當日,子春共大使閑話間,提起呂氏三王如何。
子春曰:“若大使向太後行奏,教呂氏三人封為王,大使将來入上大夫也。
”石慶大喜:“此言是也。
” 石慶至晚,說知太後。
太後大喜。
來日早辰,宣老相公王陵。
太後曰說前事。
王陵不語。
太後曰:“依我封呂氏三王,與您加官賜賞,不從我者,即斬!”王陵見逼他,将劍自刎。
左壁柴武拽住老相公頭,擡朝門。
陳平勸之。
王陵曰:“你不知賣了漢家天下也?”平曰:“不知。
”平入朝去見太後。
太後問陳平曰:“我欲封呂氏三王如何?”陳平曰:“娘娘封之是也。
”太後曰:“目下有齊王韓信印,有大梁王彭越印,九江王英布印。
”即時封呂超東平王,呂祿西平王,呂産中平王。
三王謝恩畢。
陳平得賞出。
有王陵在朝門外,立等多時,王陵言歎:“陳平必因死矣!”歎之不絕。
陳平笑而出朝。
王陵遂問:“此是如何?”陳平曰:“封了呂氏三王也。
”王陵大怒,惡責陳平。
陳平言曰:“老相公焉能怒乎?若不封呂氏,我恐滅了咱漢家世界。
朝中既有咱二人,漢國有也;如無咱二人,真乃是漢江山歸于呂氏!”二人言訖,各歸私宅。
話分兩頭。
呂氏三王,封張石慶未廳丞相,賞金帛三萬。
張石慶謝恩出朝回還本宅,告子春具說前事,封了呂氏三王。
子春知,言曰:“小人當日大醉,不合胡言,倒壞了呂家世界!”石慶大驚:“此是如何?”“呂氏三王封遷,若劉氏三王知呂家為君,便封了呂氏,三王多有疑心,雖呂家封遷為王,亦封增劉氏,三王亦無反心也。
”張石慶曰:“舅舅言之甚當。
” 至日,石慶見于太後,奏曰:“今有劉氏三王,若知封了呂氏三王,多有反心。
”太後曰:“何亦治之?”石慶曰:“将有官者賜賞,無官者與兵印軍權,讓之不反。
”呂氏三王:“卿言是也。
” 宣陳平。
陳平至,商議。
陳平暗喜,必山東有細人來也,與劉澤說兵印。
太後問陳平:“劉氏三王誰無兵印?”陳平曰:“隻有濟州劉澤,久困在閑,無兵印。
”太後便發使去宣劉澤。
使至濟州,劉澤接诏,拜畢,看诏大喜。
即日随使入長安,于驿中下馬,便入朝去。
有合門大使奏曰:“二王劉澤在于朝門。
”太後宣至于殿上。
太後曰:“我兒鎮守邊庭,久困勞苦,賜我兒掌軍兵印。
”劉澤大喜,拜舞山呼畢。
禦案上太後,見劉澤身長一丈,狀貌如神,有恐怕之意。
太後問陳平:“此印合與不合與?”陳平曰:“娘娘聖鑒不錯。
”太後将兵印度與大使,大使獻與劉澤,劉澤順腰懸之。
呂後曰:“印與了,合與軍馬多少?”陳平曰:“娘娘待與多少?”太後曰:“與三萬軍。
”陳平眼觑劉澤。
太後展指與五萬,劉澤心意不悅。
太後又展指七萬,亦是不願,太後見劉澤終心不願,急忙擺手言:“不與。
”卻被陳平便喝:“劉澤,太後娘娘與大王五五二十五萬人馬,便謝恩!”劉澤急拜畢,唬殺太後娘娘曰:“看高祖舊日子父之面。
”劉澤便往兵部處來交割,軍團練使,至來日交割。
劉澤至天明團練使交割的軍兵二十五萬,來辭太後,排列兵戈,向長安東一十八裡長樂坂下寨,習兵交演。
張石慶歸宅,見子春,說劉澤受兵印掌軍二十五萬,今日便起也。
子春曰:“山東怎見兵馬來?”張石慶曰:“教舅舅去看教演兵馬。
”與五十從人随子春去者。
子春喜不自勝,安排鞍馬,走大飛鷹,共奉郎遊獵,騎黑白馬二疋,引五十從人出于東門。
劉澤人馬到霸陵橋下寨,二大王便取長安。
有子春至,見二大王禮畢。
子春曰:“大王軍馬未曾給賞,軍心不伏,便入山東,會起大王劉号,三大王劉長,同取長安,不可遲延。
”劉澤依言,軍馬即便起程。
早有探事人奏知呂後:“劉澤反于山東也!”太後大怒,急宣陳平問曰:“劉澤謀反,爾之罪也。
”陳平曰:“豈幹小人之事,是張石慶。
”太後又宣石慶問之:“爾不合舉封劉澤兵印,此之罪也。
”石慶曰:“臣不合信田子春之言,教臣奏娘娘,封呂氏三王。
更不合奏娘娘賜劉澤兵印。
臣知此二罪也。
娘娘恕免!”陳平笑曰:“田子春是漢下辯臣,見在劉澤手下。
”石慶曰:“小臣不知此是奸人。
”太後教石慶:“持兵将田子春來時恕爾。
”石慶曰:“子春已到山東。
”太後大怒,将石慶貶于夷門合,永不叙用。
文武歸宅。
太後入宮,又問呂胥:“這公事如何?”呂胥曰:“先損了漢下文武大臣,後呂氏三王牢把三關,東是潼關,南是武關,北是蕭關。
且來日未央宮排一小宴,請衆文武大臣會宴。
” 太後對文武便言:“子童自從惠帝歸天,不曾與大臣宴會。
今日排一小宴,請文武就宮中筵宴。
”衆官領旨赴宴,坐定了。
陳平見是伏兵氣象,曰:“這事大變也。
”俄爾坐筵,敕下樊亢為明府監宴,賜劍一口,如
”孫安大怒:“我特取爾來,要求長便之計,與主報仇。
故言無計,要爾何用?”令左右人縛住文通:“爾受吾二箭!”孫安張弓搭箭,再問曰:“計有無?實說!”通曰:“計有也。
”孫安笑曰:“爾先說無計,今卻道有計,爾因何便有計來?”通被将軍禮下為人,必有所告,計曰:“去長安着詐使命先于陝府、洛陽、大梁一路準備糧草。
”詐使回,孫安不住重賞三軍,六将聞的消息,領兵二十萬前至潼關。
探馬入長安,可以敵漢王。
即日,近臣奏帝曰:“今有楚六将來與韓信報仇。
”高祖急遣灌嬰,領兵五萬迎敵。
相對,六将出,已至長安城下圍繞。
高祖親自上城問六将曰:“因何反朕?”孫安張弓欲射帝,夏廣曰:“不可。
”孫安城下言曰:“不反陛下,隻要太後,與主報仇!”高祖曰:“如之奈何?”陳平奏曰:“且于城中刷以似太後顔貌婦人,斬首與之解圍。
”帝曰“然”。
移時,将婦人頭吊下城去,六将甚喜,入營,進以與文通視之。
通曰:“非呂後之頭,乃詐也。
”說與六将甚怒。
六将引兵複至城下,喊殺連天。
高祖城上問曰:“卿等故來何事?”“陛下昨來與臣頭,非呂後之首,乃詐也。
臣等乞要太後上城!” 高祖無奈,宣呂後上城。
孫安望着呂後射之,六箭不中。
六将大驚,乃天助也。
呂後終托着皇帝福蔭,忽見一條金龍護身。
于是六将拔劍自刎而死。
蒯通就計收六人首級,進與灌嬰,将入城見帝,又與文武評議,令文通複歸舊職。
高祖每日思念韓信。
衆臣見帝不樂,陳平奏曰:“我王慰悶,可于洛陽觀玩異花,可亦悅神。
”高祖準奏。
即日,起禦兵二十萬,入洛陽看花。
衆文武皆至洛陽,惟有彭越不來接駕。
帝問:“彭越何意不來?”陳平奏曰:“今番數诏不來,心下别有圖事。
”于是高祖複還長安,遣使命宣彭越去。
即日,使命至洛陽。
彭越接诏,看訖诏,與先一般。
那彭越大憤,将诏扯了,将使欲殺。
扈徹谏曰:“不可殺。
”遂放使命回見帝。
使命具說彭越大忿之事。
高祖已知,不樂而憂之。
帝思:斬韓信費盡寡人多少身心?今又彭越欲反,朕如之奈何?陳平奏曰:“我主不知,彭越乃是寰中盜寇、海内狂徒。
我王多與金寶,此人必來。
”高祖準奏。
即日取假璧犀帶,令夏侯嬰為使命,持诏至大梁。
王接诏讀畢,甚喜。
受帶。
使命欲回,梁王曰:“随使去謝恩。
”扈徹曰:“我王不可去,此帶乃是勾線,取大王之命,真乃陳平之計。
大王若去,與楚王無二也。
”梁王笑曰:“我不同楚王。
楚王為藏鐘離昧,罪當如是,我去無礙。
”扈徹又谏,不從。
随使命便行,欲至長安,路逢一老鴉,于梁王頭上啅噪。
梁王不忍,張弓射之,箭落處不見老鴉,見一石碑,上穿一箭,前來視之,上有金字一十四字,曰:“去年斬了擎天柱,今歲合摧架海梁!”梁王有疑惑之心。
又見一老人,哭了三聲,言道:“不可去。
”言訖,不見老人。
梁王疑是不祥之兆。
乃暗思忖:“莫是斬了韓信,今日卻到我身上?”反複尋思,進退無由。
忽見一簇軍兵,約到三十餘人馬,乃鎮守官員,下馬迎接梁王。
梁王嗟:“高祖乃真命君主,顧我如初。
”更不生疑,直入長安。
入内,近臣奏曰:“梁王至。
”高祖诏梁王于殿下。
高祖曰:“寡人數诏爾不來,暗謀甚事?爾親扯诏書三次,罪當何也?”梁王無言可答。
高祖令武士擒下梁王。
梁王怨聲叫:“陛下,昔年垓下盡心竭力于王,臣死好屈哉!昔年我王困于蒙陽時,方欲餓死,小臣不避死生,送糧一十萬石與我王,救主之難。
今滅楚,一旦清平,臣實無背君之意。
此時方省扈徹之言。
”高祖曰:“将彭越牢固監收,急宣扈徹。
”遣使令去大梁城,見扈徹,開诏畢,扈徹并不曾辭别,随使命至長安見帝。
高祖曰:“爾因何唆梁王反?”徹曰:“此事臣死暗昧,難明分訴,有詩一首: 去年韓信死,今歲彭越亡; 小臣終是死,無語奏君王。
” 高祖令扈徹與梁王相見。
徹大哭三聲:“臣曾言,大王休來長安!”對衆文武大叫,詩曰: “太平隻許梁王置,不許梁王見太平!” 扈徹言訖,撞階而死。
高祖沉吟梁王之事未決。
忽然,呂後來至,奏帝曰:“梁王罪當合死。
昔日濉水敗時,隔散子童,辛苦甘分,被他欲奪子童為妻,子童堅意不從。
既今日之間,爾又故反欺君。
”高祖意欲免放,承呂後一言,令武士推轉梁王,斬于長安市上。
百姓無不哀哉。
此時青天失色,日月無光。
漢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滅了梁王彭越。
有詩為證: 關東初破項王歸,赤熾悠揚日月旗。
從此漢家無敵國,争教彭越受誅夷。
鹹陽百姓盡心酸,對面相看淚點班。
執手相随成舍去,梁王苦死不堪觀。
西京人民盡皆言高祖無道,怨氣沖天。
忽降血雨三日,田苗皆死。
天下人民都言:“可惜韓信、彭越二人,遭呂後之手!”時人謠言,街上小兒歌曰: “去年韓信死,今歲彭越亡; 限無三載後,兩口自生殃。
” 高祖自悔其過,本無心損二将,皆因呂後讒言,殺訖骁将二人,感召天降血雨不祥;方表寡人無道。
呂後不合恨彭越昔日要他為妻,又将梁王體肉作羹,教外路頭目并在朝大小衆臣,都皆食之。
唯有一人不食,乃中大夫陸賈,言曰:“被呂後壞了漢家天下也。
” 高祖聞之,告大夫曰:“千萬看寡人面。
”又曰:“如今滿朝人盡皆食肉,其餘諸侯皆亦怕死,隻陸賈不畏死。
”又見一人把棘棚折倒,就标上将梁王頭上蛆,用舌舔之。
衆人見乃梁王下中大夫栾布,曰:“念微臣與梁王昆弟之禮,一乃小臣之主,便死難忍,更教筵上衆官食之。
”衆官聞栾布之說,無不傷心。
高祖亦悶悶而不悅。
帝将栾布封官,布不受,再奏曰:“今老臣年高六十有餘,不能稱職,乞告梁王骸骨還鄉殡葬。
”高祖從之。
栾布辭帝還鄉,後作詩一首曰: 淡煙輕鎖綠羅香,五七年前舊戰場; 濉水邊頭施戰馬,今朝骸骨葬歸鄉。
于是栾布嗟歎不止:“可惜韓、彭二人,漢王無道,教呂後壞了天下勇将!”遂作八句詩曰: 韓彭二将定機謀,立國安邦霸業圖, 楚将英雄皆化土,驅兵四海去漲渠, 燈前枉看教兵法,月下虛勞念戰書; 不是陳平絕後計,争教呂後壞身軀。
高祖言呂後曰:“今漢天下,大小衆官都皆赴宴,唯有淮南九江王英布不至,為何?”呂後曰:“但依子童,便發使命宣去,本人如是生疑不至,遣使命送肉醬、肉羹去。
”帝曰:“然。
”急遣使往淮南去。
此時,正是仲夏暑熱,英布于揚子江中放船。
使命至,就于江上見英布。
英布接诏,拜畢,使曰:“帝王前者宣天下諸侯盡赴宴,惟有大王不至,今遣小人特來送羹。
”布謝畢,對使食之。
食訖肉,問使曰:“此羹甚肉?”使曰:“乃大梁王彭越肉也。
”英布急将手指于口内,探出食物,吐之江中,盡化為螃蟹。
英布良久放聲大哭,怨高祖無道,不放使回。
英布謀反,便入揚州,見妻吳氏說曰:“你兄吳芮,助我兵同反。
”妻不從,英布将妻殺了,遂與耿弇商議聚兵之事。
有高祖得知,禦駕親征,來揚州問罪。
英布出兵與高祖對陣,布問高祖曰:“韓侯如何死?”“為藏鐘離昧,又結陳豨反,罪合斬之。
”布又問曰:“彭越如何死?”帝曰:“為三宣不至,将诏書扯了,是亦斬之。
”帝曰:“卿反為何?”布曰:“為陛下無道,将二将斬訖,臣乃弟兄三人,與項羽相戰,箭血抽腸,今一旦清平,俺三人無辜負大王處,今斬訖二人,更将肉羹送與臣食之,臣乃豈忍,爾真乃無道之王!”布叱三軍噪鼓,高祖遣灌嬰拒之。
于是耿弇展臂擒灌嬰于馬前。
高祖敗走,英布追之。
高祖收兵更不出兵。
英布謂灌嬰曰:“我亦無反高祖之心,因壞二将之事,念自來共爾垓下苦戰之功,不幹爾事。
”放灌嬰回見高祖,說英布之事。
唬高祖不敢出兵。
是夜,被耿弇劫高祖寨,高祖單馬逃生,耿弇後趕,持槍刺之再三不得。
見高祖頭上紫氣騰騰,不能殺之。
高祖回入寨,被英布于高祖面上中一箭落馬。
左右急救之,多時方蘇。
英布陣自亂,單馬走迷,至一山,逢一路軍兵。
英布認是江南吳芮長子,二人相逐賺英布入寨,以酒待之。
酒帶半酣,殺訖英布。
吳芮将英布頭,夜見漢王。
漢王大喜,接英布頭欲待看之,大臣谏曰:“我王不可看頭。
”漢王堅意看之,遂接頭在手,視而責罵:“反賊,痛射吾一箭!”于時英布恨心冤氣不散,雙目睜開,一道黑氣,撲倒高祖。
衆臣救了,多時方蘇,因此得病,七十二處箭瘡痛。
高祖駕回長安,歸安樂宮養病。
衆臣不樂。
有張良知漢王損壞三将,張良即日将靴笏笏袍官爵于漢王面前納了,拜舞畢:“上覆我王,老臣年紀高大,不能長治朝綱,故納三般朝典,辭我王。
臣于商山歸農養性。
”高祖曰:“卿去于山野,怎如與寡人同理朝綱,日用衣錦食肉,焉能豆豉醮鹽?”“微臣有一絕詩曰: 懶把乓書再展開,我王無事斬良才; 腰間金印無心戀,拂袖白雲去不來; 兩手撥開名利路,一身跳出是非垓; 老臣若不歸山去,怕似韓彭劍下災。
高祖見張良納官辭朝去了,帝悶悶而不悅,兼有箭瘡疼痛,送于安樂宮養病。
亦有劉長之母孫夫人曰:“太後心懷狠毒,向陳平議論。
”奏帝請養老隻在劉長處,以無後患。
帝曰:“然之。
”孫夫人辭帝歸訖。
帝在安樂宮中,其間不聞絲竹之聲。
帝曰: “淨掃堂前地,頻燒一炷香, 有人來問我,唯願沒災殃。
” 帝又曰:“貧居白屋災須少,富住朱門病也多。
” 皇帝額中一點痛,四體不能收。
帝困睡。
戚氏夫人忽至,奏曰:“大王龍體若何?怕我王萬歲之後,賤妾子母如何?”高皇聞言不覺長籲。
帝于戚氏懷中,枕右腿,睡正濃。
于時呂後至,看帝病,見高皇于戚氏懷中睡,呂氏怒指着戚夫人言:“若高祖萬歲之後,我将恁子母每未肯輕恕!”言訖,呂後去了。
戚夫人自思:高祖在日,如此欺負,若帝晏歸,我子母每如之奈何!痛感傷情,不覺眼中淚滴滴點兒落于高祖腮上。
帝忽然覺來,見戚夫人悲啼。
高祖問曰:“焉能煩惱?”戚夫人曰:“才則太後至此,言妾等我王萬歲之後,要将俺子母每屠之。
”高祖長歎,病轉不愈。
戚夫人泣告曰:“賤妾子母以後如何?”高祖言:“來朝對文武,分付傳聖旨與卿子如意,立為後主。
”戚夫人起而謝之。
至來日,高祖躭着病,正登寶殿,衆臣入朝問病。
帝曰:“朕病非痊,朕故诏卿等,評議漢後主如何?”衆臣奏曰:“陛下聖鑒。
”高祖曰:“朕欲立小太子如意劉隐為君。
”陳平谏曰:“若立劉隐為君,我王家亂也,隻宜立太子劉盈為後主,況兼是長子。
如意終是次子,幼年未堪為主,願王納臣之谏。
”高祖疑之惡意,具言:“卿等細詳之。
”叔孫通奏曰:“陛下意欲立戚氏之子,如何為君?衆臣怨心,若論正法,立後朝主,我王宣四皓問之。
帝曰:“那四皓?”叔孫通曰:“東園公、夏黃公、绮裡季、■裡先生。
此四人有道之士,見隐于商山,可遣使命宣之,問他何如?”高祖準奏,教使命持诏,往于商山。
使至,見四皓。
四皓接诏讀畢,四皓随使命至長安。
早朝見帝,太子引四皓入朝,見帝,亦禮畢。
高祖見四皓白發皓首,約各一百餘歲,高祖異之,問曰:“爾四皓也?”四皓各稱其姓名。
高祖曰:“昔日朕宣卿等數次不至,匿于商山。
今朕問立後主,可以掌天下,誰可為也?”四皓曰:“可立太子劉盈為後主,其人孝慈、仁惠、恭敬,天下人伏,劉隐乃是末妃之子,未可以立,兼大王關外更有八子:一太子劉肥,二太子劉澤,三太子劉長,四太子劉盈,五太子劉建,六太子劉恢,七太子劉恒,八太子劉友。
況兼劉盈是長宮之子,合為後主,号為惠帝。
”文武皆喜。
朝散,高祖入寝殿,見戚夫人與如意共泣,哀告高祖:“若我王萬歲之後,俺子母必遭呂後之計也。
”高祖沉吟曰:“夫人言之是也。
”帝忽然生怒:“朕布衣提劍三尺,取天下,豈不由朕?”令左右诏四皓,欲斬之,複立如意為君。
近臣奏曰:“四皓拂袖如飛,不知何往。
”有胡曾詩一首為證: 四皓言饑食碧松,石岩雲電隐無蹤; 不知俱出龍樓後,多在高山第幾重。
于時,高祖知四皓去訖,今立劉盈為惠帝。
高祖設朝,封如意為趙王,分付與邯鄲之郡。
陳平奏曰:“如意劉隐為趙王,幼年十四歲,難掌兵權,願陛下聽臣之言,交上大夫周昌、下大夫崔遂與如意同管趙國。
”帝準奏。
趙王與二大夫受兵印,辭帝去了。
大漢十二年四月初八日,高祖病重,宣在朝衆文武,遺囑謂文武曰:“漢天下皆在卿等。
為太子幼小,皆賴卿等,全仗文武之能。
”帝曰:“非劉氏不封王,非垓下大有功者,不得封侯。
”言訖,低迷真靈,如龍歸滄海,鳳返丹霄。
高祖歸天,文武舉哀,令白虎殿停屍七晝夜,葬入山陵。
在位一十二年,帝崩,壽年六十二歲。
孝惠帝登龍位時,天順民和,幸然四海安甯,罷訖征戰之事。
中間卻有呂後、呂胥評議,今日萬事休論,若有日惠帝晏駕之時。
呂胥曰:“圖王霸業,自來有之,不避其故。
”又曰:“姐姐不如損訖關外十王,先取青州劉肥。
”太後曰:“如何得來?”呂胥曰:“詐寫诏書,傳言曰:‘惠帝诏請哥哥來也,念弟在幼,特教哥哥前來同理國事。
”诏到,劉肥必來。
若至時,邀入後宮,用鸩酒洗塵。
”太後然之,亦依此計,遣使命持诏至青州。
劉肥接诏,看訖诏,劉肥便收拾行程欲赴長安。
有大夫衛勃奏:“大王休去,豈不知呂後狠毒,恐有計策。
”劉肥曰:“吾與惠帝是太後的子,今惠帝年幼,難主國事。
惠帝诏我,别無他意。
”言訖,随使命上路。
至長安,來見帝王,先參拜太後,娘娘得見劉肥甚喜。
禮畢,太後曰:“我兒遠路,風塵不易,子童先與我兒設一宴,權作洗塵。
”劉肥曰:“少待兒子前殿上見子惠帝,然後赴宴。
”太後曰:“此乃筵會,宜先飲酒兩盞,見帝未遲。
”将酒勸之間,忽聞淨鞭響,惠帝至。
太後驚,令劉肥入宮。
俄然駕到宮,太後接駕坐,置酒排宴。
帝曰:“娘娘排宴,因何不言?” 太後難諱,說知宣至大王劉肥在此筵會。
劉肥見帝,禮畢,同飲數盅後,太後轉身,起令宜監,暗将到鸩酒。
惠帝疑惑。
太後舉盞與劉肥,劉肥接盞與惠帝換盞。
惠帝舉盞欲飲,太後與呂胥抉耳懊悔,大恨劉肥。
惠帝見酒色甚惡,遂将酒奠上蒼,落磚火焰三尺。
惠帝便起攜劉肥手至于殿前,弟兄二人抱頭而哭。
惠帝言:“哥哥莫去青州,隻于長安伴寡人住國。
”劉肥緊辭,要共青州。
惠帝與劉肥合盒子為勘同,各收一扇:“如寡人宣皇兄時,将此一扇勘合相同為準,如無乃詐也,就便斬使封頭見朕。
”言訖,劉肥辭帝出朝去了。
太後心中日夜不樂。
呂胥曰:“别定一計,先發詐使安撫與劉肥,然後再賺劉肥,此計大妙。
”太後依言,暗使許使去青州。
太子劉肥不整王事,前後月餘,呂後又教詐使傳命會秦宴。
使命到青州,劉肥接诏,看诏問使命曰:“惠帝有甚物?”使曰;“皇帝有宣诏,别無信物。
”劉肥自思,此詐也。
将使斬之,首級于匣封回,發别使入長安與帝。
使至長安,見帝。
帝問之,回使将匣開之,帝見了會意,與匣封之,轉與呂後。
呂後見了甚驚愁,言:“此事洩漏了也!” 太後承悶,酒帶半酣,引數十彩女遊宮。
忽然惠帝至,帝共太後至東南上,見一簇樓台盡是金妝就,希輝光号,與日色争鮮。
帝遂問左右:“此是甚■?”左右曰:“此乃淩煙■也。
”惠帝請太後上■,太後曰:“子魚不敢登高看玩。
子童隻在■下少陽宮等駕。
”惠帝登第一■,見八道諸侯來,上一人在日有甚功勞,偏向上位。
帝問曰:“此人誰也?”左右曰:“此人楚王韓信。
”帝曰:“此人在生日有功?” 近臣奏曰:“昔日高祖南鄭起義,封韓信為破楚征東大元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到襲散府,智取鹹陽,水渰廢丘,席卷三秦;涉西河,虜魏豹;遺金收趙,修書吓燕;擒夏悅,斬張全,取三齊,趕田橫于海島,渰水斬龍且,逼霸王烏江自刎,倒旗滅楚,定天下為一主。
”帝聽奏畢,歎嗟悲哀不止。
帝問:“第二人何也?”臣奏曰:“乃大梁王彭越,可惜少年悲哀!”焚香而過。
又問:“第三坐■者,據精神猛惡,寡人見之甚懼,是誰也?”臣奏曰:“乃九江王英布。
”“第四坐者何人也?”“乃紀信也。
”“第五坐者是誰?”“乃臨江王弓傲。
第六坐乃是燕王盧绾。
第七坐者乃是趙王張耳。
第八坐者乃是長沙吳芮。
” 又看第二■,乃是關外十王,項冠撒履,上下羅列雜釋,面如高祖。
惠帝每位前焚香。
又上第三■,内皆是有功名将一百餘人,各标題名姓。
惠帝焚香而過,悲哀之泣。
遂下■。
至來日,設朝,與衆議曰:“聯欲請關外十王,乃寡人兄弟,宣至■下,衆臣等如何?”近臣奏曰:“取聖旨,發一道使臣,走馬關外。
” 一使前至升州江甯府,見劉長。
劉長接使拜诏。
劉長入宅告辭母親:“今皇帝有诏,宣您兒赴帝都長安。
”母曰:“爾去依着我三件事。
”長曰:“那三件事?”母曰:“一件不得違宣;二件不得入後宮,防呂後嫉妒;第三件防仇人審存。
”劉長曰:“兒子依母教旨。
”言:“我不殺審存,誓不為人。
”言訖,遂開甲仗庫,檢十八般器械内,見金錘一對,各重三斤一十二兩,袖中藏之。
随使入長安見帝,至于朝門下馬,即日上殿拜畢。
惠帝大喜,排宴,酒帶半酣,劉長與惠帝遊宮,見一龍床,劉長便坐。
卻被六宮大使張石慶大喝一聲:“三大王怎敢無禮!天子所坐之物!”三大王聞之大怒:“此是寡人宮阙,奴才怎敢喝寡人!”張石慶見三大王大怒,急避之,來告惠帝。
惠帝不理會。
太後曰:“不知三王到來。
告大王,入未央宮排宴,可從否麼?”惠帝曰:“依吾母之命。
”太後持與呂胥評論,來日漢十王排兩廓之下,立伏兵于幕,恐十王奪位。
至來日,衆臣皆到,唯三王起來奏帝曰:“念臣自小離帝業長安,久在江南。
臣不識在朝文丈,臣不敢自專,取大王聖旨,乞一名坐者甚官,各說功者飲酒歌樂。
”陳平起奏曰:“高祖才晏駕歸天,隻此盞為令。
” 斟酒間,惠帝曰:“朕父王功不可說。
”平曰:“上至皇帝,下至黎庶,應幹與楚戰征敵,各各告其功者,登筵飲酒。
”言訖,一人身長八尺,穿金章紫绶,不言功,至于筵前便坐,拈盞。
劉長問曰:“爾乃是誰?有甚功勞?”答曰:“我乃食别人之功。
我蒙太後娘娘保吾為官來。
”劉長便罵:“匹夫,叵耐爾無寸功,怎敢得坐,特無上下!”大喝一聲,審存遂起。
劉長忿怒,腕懸金錘,錘落處,正中審存,當下身死。
太後見之大怒,命陳平奏劉長罪。
陳平奏帝曰:“審存其人越酒,合當可以賜死。
”帝赦于劉長。
衆官各各辭帝,願歸本職。
惠帝讓位,衆宣皆不肯受,辭帝出宮。
太後知三大王歸于本郡,即離長安。
太後暗使張倉領兵五百,先去霸橋上伏兵截路。
有陳平知,急差樊亢提兵一千,送劉長至霸河橋上。
伏兵張倉起曰:“三大王,太後有诏!”前進無由得脫,猶豫未決,忽然樊亢引兵至于此。
亢見張倉邀住劉長。
樊亢縱兵擊之,殺張倉不能措手,倉兵大敗。
亢送劉長過河至華州。
亢辭劉長,兵回至長安見帝。
亢說張倉霸河上截劉長之事。
惠帝聞之:“三大王多怨寡人否?”亢曰:“三王并不怨陛下,隻怨呂後。
”惠帝隻是不樂。
呂後知劉長被樊亢救了,送至華州。
呂後轉悶,飲酒訖,繞宮散悶,前至一宮,号曰贻陽宮,見金輝光曜,荷花放,乃昔日高祖蓋下的紅錦棚、鵝鴨沼。
禦園四圍,紅錦雲龍霧罩。
忽見三十個彩女轉來迎接太後。
太後問曰:“爾等因何在此?”衆女曰:“臣等昔奉高祖敕,此宮塑戚氏夫人真容,臣等侍奉。
”太後聞之大怒,令左右将十個婦人盡推在井中,上用土石填之。
左右曰:“将婦人填了。
”太後大恨高祖。
行至長信宮,忽聞絲竹之聲,問左右:“何人奏樂?”左右曰:“乃戚夫人也。
”太後令人喚至戚夫人,責曰:“高祖才是歸天,陵土未幹,爾乃快活,我輩如何?”戚夫人泣而對曰:“高祖晏駕,是夜夢見高祖敕令臣:‘與朕真容前至奠酒動樂來。
’”太後聽言大怒,恨高祖在日偏寵此賤人,死魂尚于此賤人處托夢。
太後痕恨,令左右将戚夫人拖在紫章宮内。
太後與呂胥曰:“此賤人,高祖在日,奪恩愛。
今日在我手,如何?”呂胥曰:“且休斬,先剪頭發齊眉,将新衣剝了,頭面脫下,換與單薄衣服,貶在冷宮者!” 戚夫人朝暮煩惱,即漸花容憔悴,緻受此苦,思:我兒如意趙王,怎知我苦!正恨太後之間,忽聞雁聲悲切。
戚夫人仰面長歎,告雁:“你是靈禽,肯與賤妾傳一書信,下與邯鄲趙王我兒如意,教興兵前來長安救我?”言訖悲泣。
常言道:口是禍之門。
正大哭,至夜深,宮人聽知,告與太後。
太後點首會意,與呂胥議曰:“不如先殺了趙王如意。
”呂胥曰:“趙王小可,先取了上大夫周昌。
”太後曰:“然。
”呂胥寫詐诏令,使往趙國取周昌。
使至,趙王接诏,讀了诏。
趙王信之,速令左右擒下周昌。
周昌曰:“大王不合信之,此是太後之計,先取了小臣,然後來取大王也。
臣死小可,以後大王如何?”太子趙王不信良言,将周昌分付與使,還長安。
周昌入奏:“小臣死去也。
若有再宣诏,大王是必休來長安。
” 周昌随使入長安街上,周昌高叫:“省會街市人等,我今無奈就死去也!若有人去邯鄲說與趙王,是必休來長安!來時必死。
”言訖,周昌恐遭太後之手,自刎而亡。
使命将頭進與太後,太後見了大喜,斟酒與妹曰:“周昌中計而死也,趙王如何殺之?”呂胥口毒如蛇,告娘娘曰:“再寫詐诏,宣趙王年幼,手下無周昌,難治國事,早入長安,同治國事;若來時,一見如意,娘娘便賜鸩酒。
” 呂後即發使命,持诏下趙國,至趙地,入邯鄲。
趙王接诏讀訖,趙王便随使命入長安。
有下大夫崔遂奏曰:“大王不可去,是太後之計,圖我王之命。
惠帝不有發此诏,真乃詐也。
便殺,小臣當谏。
大王豈不見周昌乎?”趙王不信,乘馬沖大夫崔遂。
崔遂不免再谏曰:“臣扯君衣,合當死矣,願王從之。
”又不從。
崔遂拽住馬死谏。
如意甚怒,用馬鞭子打,崔遂苦谏不住。
遂曰:“君不聽臣之良言,如意可惜長安就死,臣乃自刺咽喉而死,免後人是非。
”遂死。
大王随使去,趙國百姓泣留不住:“如意痛哉,王不可去,去無還國!”趙王随使出邯鄲,送行百姓有詩曰: 不聽忠臣死谏言,便随天使入長安; 豈知太後施謀計,香魂再不赴邯鄲! 趙王至長安,街上父老無不嗟歎。
趙王入城門,有把門柴武見趙王拜畢。
武曰:“奉惠帝敕令,每一門差軍五百,不得教王私過。
”如意入城,柴武引如意見帝。
帝問趙王曰:“寡人不宣何來?”如意曰:“臣奉宣诏,怎敢違矣,言‘宣弟同治國事。
’惠帝知是娘娘計謀。
惠帝曰:“且住三五日,差使送太子複回邯鄲。
”帝曰:“令太子休入太後宮。
” 有人說與太後:“如意來也。
”太後自知其詐,心猶豫。
如意三日不見母親戚夫人,惠帝夜夢殿柱折,遂問大臣:“此夢如何?”有大監叔孫通奏曰:“此夢不祥,柱折者必損一良将,親人受苦。
”惠帝曰:“何如此災怎免?”通曰:“大王禦駕出獵,方可免難。
”帝依奏出獵,欲将如意同去,奈醉不醒。
惠帝親差二十個宮女,謹把宮門,休叫太子出宮。
帝出獵去訖。
趙王酒醒出宮,要見母親。
宮監曰:“惠帝有聖旨,不叫大王出宮,恐有谏失。
”如意不從其言,走出來。
賺入未央宮,視之曰:“作怪!我母在長信宮,今卻入未央宮!”奶娘告曰:“夫人隻在此處與太後同宮,臣奉惠帝命,叫伏待夫人。
” 趙王至殿下拜畢,太後曰:“遠路勞神。
”如意舉頭視之大驚。
娘娘曰:“我兒來到子童宮中,子童與我兒洗塵。
”如意怎生奈何?太後斟酒上來,如意見酒味别,便疑惑不肯飲。
太後令宮人揪住耳朵,将藥酒灌之,即死。
趙王如意處分,左右拖如意屍首于後花園梧桐樹下,錦被蓋之。
又令人喚戚夫人,叫來未央宮,道:“恁兒來也,現在後花園梧桐樹錦被蓋之,睡得濃也。
” 戚夫人得知大驚,知太後狠毒,言:“我兒争肯此處睡也?”夫人急來,見錦被蓋着。
夫人視之,連聲叫苦:“我兒死也!”七竅出血,夫人氣倒,已無人救,良久方蘇,泣詈呂後:“賤人毒害我兒,今死,漢天下如何?上蒼不佑爾哉!”呂後聞之,罵:“賤人,怎敢罵我!”令左右人就于此處将帛勒死,把屍首拖在一處。
卻說惠帝出獵回,不見趙王。
帝問宮人。
宮人曰:“入未央宮去了。
”惠帝來見太後,問:“趙王曾入宮來否?”太後諱道:“不曾來,聞趙王在長信宮帶酒未醒,正在睡哩。
”帝往觑見趙王和戚夫人子母二人,皆死在梧桐樹下矣。
帝放聲大哭,到前殿聚文武評議。
帝曰:“寡人治家猶難,怎生治國?”遂傳旨撞金鐘,王與文武一齊持孝。
第七日葬入山陵。
前後三個月餘,忽有一日,黑風一陣簇入未央宮殿下。
惠帝驚視,至趙王死處,聞空中哭聲不絕。
其趙王死處,地草不生。
惠帝傷心不忍,煩惱感恨。
又見一答花磚粉碎,皆是藥死如意,打碎花磚。
忽覺一陣藥氣,惠帝似醉倒了,宮人扶起,唬殺近臣。
醒來面如經紙。
天子駕升前殿,太後來問:“我王有甚風疾?”帝痛哭,見母轉添煩惱。
太後知帝意,更不敢問,即便歸宮。
帝與衆臣共議,發殿宮三員,王放大臣三日不朝。
隻第二日,惠帝患病。
太後知,诏呂胥議曰:“惠帝若歸天,暗使兵部官聞鬧中扶呂氏為君。
”太後依言,勾兵部準備。
夜至三更,惠帝歸天,在位七年,壽福二十四歲。
前漢書平話卷下 卻說呂後見惠帝歸天了,令郦商等伏兵内門。
第三日,文武來朝,卻見内門閉,衆文武内外交鬧,文武甚驚。
自帝崩,前後六七日,有王陵、陳平商議間:“内門緊閉,如之奈何?”二人話間,見一人提辔而來,下馬參拜二相,卻是樊亢。
拜畢,陳平曰:“誰如您父子?”亢曰:“昔日父踏鴻門,若用樊亢,願往之不懼。
隻此閉九重禁門,隻為惠帝六日不知好弱。
”樊亢曰:“二相看我不踏開此門,誓不為漢臣。
”有樊亢進步向前,手搖金環,一腳踏門兩開;又至五門,被亢踏之,三座門開。
太後忙問,呂胥急開門,見太後曰:“惠帝歸天也!” 文武大哭罷,商議:“不可一日無君,教請關外十王來。
”太後聞之甚怕,又與呂胥議論:“這事如何?”呂胥曰:“今有惠帝正宮有孕,後十月滿足,長得是太子,為後主;若是公主,教他文武扶立十王未為遲也。
”衆文武不曾敢言。
後時昭陽宮停屍七晝夜,後葬惠帝入山陵畢,文武皆退。
太後與呂胥商議,呂胥教一般貌相女人選一個,詐做皇後,至于前殿。
衆文武都皆謾過。
内有陳平知是僞詐。
後惠帝歸天經一月餘,太後使六宮大使張石慶,于民間買十數個懷孕婦人,約得八九月内降生的,教入宮來。
數内有一婦人,是屠戶張永之妻,十月滿足,降生一子,生得端嚴,可為後主。
除外将九個婦人怕漏洩了天下,盡推入井中,用大石蓋了井口,盡皆身死。
那九個婦人不曾分娩,不見光明,死之苦矣。
太後等後一個月,皇後降生一子。
呂後诏請衆文武赴長樂宮與太子作滿月,設一大宴,聚集兩班文武,盡至于會上。
太後進過太子,教大臣看之。
轉至陳平,陳平笑曰:“庶人者為福七日,無福者即死矣。
”言訖,陳平笑。
太後言曰:“相公笑者何意?”陳平曰:“臣不笑别,見太子貌似惠帝。
”太後聽言畢,自然冷笑。
太後抱太子歸于後宮,即日教衆文武封為太子常山王。
宴罷皆散。
次日,太後抱太子設朝,前後長八歲。
常山王随二十宮女至少陽宮殿,太子于龍床睡着。
庶人無分,被八爪金龍推下龍床,覺來,常山王罵衆宮女:“敢把寡人推下龍床來!”數内一人甚惡,卻回常山王語:“你甚聖主?”常山王:“寡人龍孫,怎敢無理!”宮監笑曰:“您上祖多能屠宰。
”常山王笑而問曰:“俺祖甚人也?”宮監細說前事一遍。
常山王點頭大怒,拂袖而歸于後宮。
有人告知太後,太後叵耐,遂問呂胥:“此人長成志氣,豈不報仇?”呂後怕,呂胥笑曰:“此人甚之小哉!”二人使左右人将土布袋往後宮來。
其夜,常山王睡之甚濃。
左右人将布袋壓之,即時而死。
至天明,太後升殿,衆文武,太後曰:“夤夜常山王酒疾患身死也。
等三年服滿,教诏宣關外十王,選德立位。
”文武不從。
言罷,衆文武出内。
呂胥與太後,侵晚至于未央宮,二人定計。
呂胥曰:“惠帝已歸天,常山王亦死,敕令等三年服滿,想關外十王心變,如之奈何?姐姐尋思,惠帝是姐姐的子,當日為君,咱呂家弟兄随龍轉過如是。
這十王,兼是别妃之子,若有一個為君,更不顯我呂家弟兄。
妹有一計,诏請關外十王,如至,作一大會,将咱呂女與關外十王為妻,其前妻限十日都要棄了者,如違敕令即斬,久後不敢謾于呂家弟兄。
便因十王弄權,其呂女豈有不知?”太後聽之大悅,即日差十道使命,各處宣請去訖。
有數日,關外十王皆至,入内于階下拜舞畢,呂後曰:“子童宣您别無事,皆因常山王歸天,怕四隅蠻夷侵界,所謀漢之天下。
特請十王與衆大臣,就于此殿設一大宴,别無宣賜,子童散呂女與您十王為妻者;其前妻盡要休離,如違者即斬,限十日到于本國,不要見面,隻此為令。
” 呂後于後宮中宣至十個呂女,排于筵前,各執盞與十王過盞。
呂後敕令劉肥、劉澤、劉長、劉建、劉恢、劉恒、劉友,将女妃子各各散配七王,敕令不得欺負呂女,如違者定罪,應有緣房,即日斷送。
七王謝恩,各人樽酒禮畢。
當日七王将妃子各歸本國。
呂後與呂胥大悅:“此事大妙!” 話分兩頭。
劉友至于晉國平州,即日升殿曰:“想呂後薄幸,散呂女為妻,敕令将前妻限十日休了,不要見面。
”正歎之不足,悶悶而不悅。
前有妃子至,見劉友不悅,問之:“大王不悅,何亦憂之?”劉友不語。
再問曰,劉友具說前事。
妃子大驚,泣而告曰:“夫婦人之大倫,生則同室,死則同穴,豈可一旦分飛離别?大王思之!”妃子又曰:“妾于後花園中花陰之下,取一土穴,妾于彼避之。
大王教使命,将書與俺父親,取我回去如何?”劉友泣而言之:“是也。
”妃子藏于後園中避之。
于時,呂女閑步至于後園,見一小孩兒耍。
呂女問曰:“您是誰家小的?”小兒曰:“我是劉友的兒。
”呂女再問:“您母親在于何處?”小兒指土穴中,引呂女至于穴口,小兒叫母,母即出。
呂女親手揪妃子發,至于殿上。
呂女曰:“劉友知罪麼?爾一者負我,二者違了宣命。
”劉友不語,泣而勸之。
呂女惡責劉友。
劉友大怒曰:“拼吾命矣!”将呂女痛傷數拳。
呂女大哭,要告太後。
即日,呂女與使命持書見太後。
使至長安,見太後。
太後看其書,複差使宣劉友、妃子、呂女,至見太後。
太後曰:“劉友,爾敢違命!”将妃子對面而斬首。
劉友悲泣而告太後。
太後免死,将劉友冷宮後面三間大房,鎖于裡面,休與飲膳。
左右人将劉友鎖于房内,十日無食,餓得體如經紙,将糊窗紙食之盡矣。
前後餓得半似人半似鬼,看看至死。
太後至此,使左右人開門視之,笑曰:“我兒多敢肚中餒也?”喚左右人将茶一盞與劉友食之。
劉友見茶湯,兩眼睜開,就宮人手内奪去食之。
太後笑曰:“我兒為甚急飲?怕肚中停宿食。
”劉友托盞不能放下,仰面而倒于階下,即時而死。
有詩為證。
詩曰: 呂後專權奸計奇,豈見垓前苦戰時。
可惜劉朝千萬載,等閑确損玉金枝。
太後使左右将劉友屍首後花園内埋訖。
太後與呂胥商議,立呂氏為君。
話分兩頭。
有二大王劉澤,執賞遙望長安,思高祖天下,被呂家權了世界。
道罷,仰面放聲大哭。
有一人言:“大王因甚哭乎?欲取天下,小哉。
”劉澤回頭視之,是幽州範陽田子春。
劉澤曰:“怎奈何我雖封王,亦無兵權。
當日父王分與我二十萬楚兵,即今太後追訖兵印,怎生得其元職?”子春曰:“小臣不過百日,長安去與大王取兵印将來如何?”劉澤曰:“大夫去時可用甚物?”子春言用黑白馬二疋,更用金千兩,更引七歲奉郎來同去。
劉澤依言。
子春上路至長安店中安下。
子春喚小主人于房内問之:“太後娘娘心腹人是誰?”主人曰:“唯有六宮大使張石慶。
” 不多時朝罷,于街上過來。
子春着意認得,真實是六宮大使。
子春于早辰店門外,先拴白馬一疋,有千百人看。
六宮大使張石慶朝去,于街上店門首,見白馬一疋。
六宮使問曰:“甚人馬?”左右曰:“是客人馬也。
”言:“馬,龍駒之骥也。
”六宮使乘鞭歎之,還朝。
于時,至次早辰,又将黑馬拴于門首,即時張石慶複朝而去了。
不多時朝退,又于店門而過,看黑馬,羨聲不絕。
張石慶回宅去了,子春複後随行,見衙門前一所大宅,于門上寫着:“此房出賃。
”子春計上心來。
子春問門人曰:“此宅出賃,其價多少?”門人曰:“是大使相公的宅。
”門人報曰:“外有賣馬客人要賃房子。
”張石慶曰:“教客人來也。
” 子春禮畢,大使賜墩而坐。
大使曰:“爾黑白二馬賣,其價錢多少?”子春曰:“既大使要時,小人謹亦拜納,何必要錢。
小人賣馬得錢,律科中取應求事。
既大使用馬,隻與小人朝治中保得一處安身,受吾皇一紙紫泥宣,宰萬姓之刑典,久在琴堂,整理詞訟,量職吃俸,腰金衣紫,蔭子孫之榮華,光祖宗之茔墓也。
是男兒得志也。
”大使聽子春言畢,大喜,問子春:“高姓?”春曰:“姓田。
”大使曰:“與吾妻宗人也,權與我做舅舅。
”田子春起坐便謝,引奉郎來拜姑夫、姑姑。
奉郎見石慶是親,春亦無疑惑。
大使與子春,每日私宅高談闊論。
當日,子春共大使閑話間,提起呂氏三王如何。
子春曰:“若大使向太後行奏,教呂氏三人封為王,大使将來入上大夫也。
”石慶大喜:“此言是也。
” 石慶至晚,說知太後。
太後大喜。
來日早辰,宣老相公王陵。
太後曰說前事。
王陵不語。
太後曰:“依我封呂氏三王,與您加官賜賞,不從我者,即斬!”王陵見逼他,将劍自刎。
左壁柴武拽住老相公頭,擡朝門。
陳平勸之。
王陵曰:“你不知賣了漢家天下也?”平曰:“不知。
”平入朝去見太後。
太後問陳平曰:“我欲封呂氏三王如何?”陳平曰:“娘娘封之是也。
”太後曰:“目下有齊王韓信印,有大梁王彭越印,九江王英布印。
”即時封呂超東平王,呂祿西平王,呂産中平王。
三王謝恩畢。
陳平得賞出。
有王陵在朝門外,立等多時,王陵言歎:“陳平必因死矣!”歎之不絕。
陳平笑而出朝。
王陵遂問:“此是如何?”陳平曰:“封了呂氏三王也。
”王陵大怒,惡責陳平。
陳平言曰:“老相公焉能怒乎?若不封呂氏,我恐滅了咱漢家世界。
朝中既有咱二人,漢國有也;如無咱二人,真乃是漢江山歸于呂氏!”二人言訖,各歸私宅。
話分兩頭。
呂氏三王,封張石慶未廳丞相,賞金帛三萬。
張石慶謝恩出朝回還本宅,告子春具說前事,封了呂氏三王。
子春知,言曰:“小人當日大醉,不合胡言,倒壞了呂家世界!”石慶大驚:“此是如何?”“呂氏三王封遷,若劉氏三王知呂家為君,便封了呂氏,三王多有疑心,雖呂家封遷為王,亦封增劉氏,三王亦無反心也。
”張石慶曰:“舅舅言之甚當。
” 至日,石慶見于太後,奏曰:“今有劉氏三王,若知封了呂氏三王,多有反心。
”太後曰:“何亦治之?”石慶曰:“将有官者賜賞,無官者與兵印軍權,讓之不反。
”呂氏三王:“卿言是也。
” 宣陳平。
陳平至,商議。
陳平暗喜,必山東有細人來也,與劉澤說兵印。
太後問陳平:“劉氏三王誰無兵印?”陳平曰:“隻有濟州劉澤,久困在閑,無兵印。
”太後便發使去宣劉澤。
使至濟州,劉澤接诏,拜畢,看诏大喜。
即日随使入長安,于驿中下馬,便入朝去。
有合門大使奏曰:“二王劉澤在于朝門。
”太後宣至于殿上。
太後曰:“我兒鎮守邊庭,久困勞苦,賜我兒掌軍兵印。
”劉澤大喜,拜舞山呼畢。
禦案上太後,見劉澤身長一丈,狀貌如神,有恐怕之意。
太後問陳平:“此印合與不合與?”陳平曰:“娘娘聖鑒不錯。
”太後将兵印度與大使,大使獻與劉澤,劉澤順腰懸之。
呂後曰:“印與了,合與軍馬多少?”陳平曰:“娘娘待與多少?”太後曰:“與三萬軍。
”陳平眼觑劉澤。
太後展指與五萬,劉澤心意不悅。
太後又展指七萬,亦是不願,太後見劉澤終心不願,急忙擺手言:“不與。
”卻被陳平便喝:“劉澤,太後娘娘與大王五五二十五萬人馬,便謝恩!”劉澤急拜畢,唬殺太後娘娘曰:“看高祖舊日子父之面。
”劉澤便往兵部處來交割,軍團練使,至來日交割。
劉澤至天明團練使交割的軍兵二十五萬,來辭太後,排列兵戈,向長安東一十八裡長樂坂下寨,習兵交演。
張石慶歸宅,見子春,說劉澤受兵印掌軍二十五萬,今日便起也。
子春曰:“山東怎見兵馬來?”張石慶曰:“教舅舅去看教演兵馬。
”與五十從人随子春去者。
子春喜不自勝,安排鞍馬,走大飛鷹,共奉郎遊獵,騎黑白馬二疋,引五十從人出于東門。
劉澤人馬到霸陵橋下寨,二大王便取長安。
有子春至,見二大王禮畢。
子春曰:“大王軍馬未曾給賞,軍心不伏,便入山東,會起大王劉号,三大王劉長,同取長安,不可遲延。
”劉澤依言,軍馬即便起程。
早有探事人奏知呂後:“劉澤反于山東也!”太後大怒,急宣陳平問曰:“劉澤謀反,爾之罪也。
”陳平曰:“豈幹小人之事,是張石慶。
”太後又宣石慶問之:“爾不合舉封劉澤兵印,此之罪也。
”石慶曰:“臣不合信田子春之言,教臣奏娘娘,封呂氏三王。
更不合奏娘娘賜劉澤兵印。
臣知此二罪也。
娘娘恕免!”陳平笑曰:“田子春是漢下辯臣,見在劉澤手下。
”石慶曰:“小臣不知此是奸人。
”太後教石慶:“持兵将田子春來時恕爾。
”石慶曰:“子春已到山東。
”太後大怒,将石慶貶于夷門合,永不叙用。
文武歸宅。
太後入宮,又問呂胥:“這公事如何?”呂胥曰:“先損了漢下文武大臣,後呂氏三王牢把三關,東是潼關,南是武關,北是蕭關。
且來日未央宮排一小宴,請衆文武大臣會宴。
” 太後對文武便言:“子童自從惠帝歸天,不曾與大臣宴會。
今日排一小宴,請文武就宮中筵宴。
”衆官領旨赴宴,坐定了。
陳平見是伏兵氣象,曰:“這事大變也。
”俄爾坐筵,敕下樊亢為明府監宴,賜劍一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