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戰王翦樂強喪命 敵袁達蒙騰傾生

關燈
來。

    忙圈回馬敗走。

    樂強見神砂打不得王翦落馬,心中大怒,罵道:“好王翦,你往那裡走。

    ”一兜渾紅馬,赤叨叨趕上來。

    王翦雖然中了神砂,兩目難睜,心中明白。

    聽得後面銮鈴響動,就知樂強趕來。

    便暗暗摘下寶劍,掐指念咒,念動真言,隻聽得一聲響亮,那寶劍在空中,飛奔樂強頂門而來。

    樂強隻顧追趕王翦,那知王翦暗祭寶劍。

    說的遲,來時快,寶劍已離頂門不遠。

    叫聲不好,把頭一低,那裡閃得過的。

    一聲響,身體着了寶劍,撞下馬來。

    可憐他: 隻望堂前稱孝子, 誰知關外作忠臣。

     樂強的家将,見主帥落馬。

    隻吓得魂飛天外,魄散九霄。

    一刹時,亂撒征騎,忙上前搶奪屍首,飛奔進易州去了。

    王翦因中了神砂,也不能再至城下讨戰,隻得掌得勝鼓回營。

    早有人報知屈産,屈産大驚,忙差兵迎接樂強的屍首,送回城中。

    連寫本章,奏聞昭王。

    昭王見本,隻急得連聲歎氣道:“此天絕燕也。

    ”傳旨将樂強之屍首,擡回帥府,用侯禮殓葬。

     且不講樂府開喪,隻說孫燕、班豹二人,路上晝夜趕行,不一日進了東齊,至臨淄,說明了來曆,守城官領他二人到午門候旨。

    那日正逢齊襄王駕設早朝,這位王爺,乃闵王之子,禦名法章,被鄒妃所害,在外走過數年,得孫膑下山保他,敗了樂毅,奪回江山。

    後與燕國和好,今在位二十年。

    國家雖不甚豐厚,且喜庶民安業。

    那日早朝,黃門官啟奏:“燕國昭王,差南郡王之侄,名喚孫燕,背了文書,前來求救,現在午門候旨。

    ”襄王聞奏,傳旨宣進。

    黃門官領旨,帶了孫燕上殿。

    朝拜已畢,孫燕在背後解下文書,雙手高舉道:“臣子孫燕,奉吾主之命,有求救文書呈上。

    ”襄王傳旨平身,左右官把文書呈上,展開放在龍案之上。

    襄王用目觀看了一遍,不由得面目更色道:“秦師虎狼,今欲并吞六國,先困易州。

    自古唇亡齒寒,孤豈肯不發兵相助之理。

    但齊國遭了刀兵之苦,現在将老兵衰,如何能起兵相助。

    ”孫燕聞言,連連叩頭奏道:“聖上與臣主和好同盟,災患相濟,兵荒共扶,故臣進書求救。

    聖上念切鄰國之好,發兵相助,且臣叔孫膑有功于聖主,今孫膑之母親在燕邦,恐秦兵破易州,性命難保,乞聖上推恩憐念。

    ”襄王道:“禦弟,孤豈有不知亞父之母親在燕邦,但實系兵微将寡,自顧不暇,如何上得易州相助。

    ”孫燕聞言,隻是朝上叩頭哀求。

    齊襄王在寶殿之上,正在那為難。

    隻見班部中閃出一員大臣,朝上行禮道:“不才願提兵上易水解圍。

    ”襄王舉目一看,隻見他; 粉底朝靴足下磴, 腰中寶帶玉玲珑。

     環眼豹頭生殺氣, 赤須藍臉長威風。

      劍眉鎖绉聲音亮, 虎步斜趨身體雄。

      若問此人何姓氏, 袁達全山号野龍。

     齊襄王認得是袁達,心中甚是不悅。

    暗想:“偏生是他要去,如何攔阻。

    且他的性如烈火,喜褒不喜貶的。

    若說秦兵雄悍,王翦多能,他定然不肯不去的。

    ”想了一想,遂開口道:“保國公若帶兵去解燕國之圍,定然馬到成功。

    但我本國雖然太平,皆賴皇兄威鎮臨淄,故而小醜不敢跳粱。

    今若帶兵上易水解圍,他國若知,發兵犯界,孤又使何人出去對敵。

    皇兄暫且歸班,等孤再差别人去罷。

    ”袁達連忙奏道:“齊燕素好,今日遭困,理宜速救,且秦素有将勇兵健之名,章邯、王翦皆世之名将,臣若不提兵前往,另差别人,恐怕有喪師之憂。

    ”襄王道:“孤豈不知,但皇兄年紀老邁,倘有疏虞,則國之屏障已失,孤勸皇兄還是不去的才好。

    ”袁達一聞此言,隻見他紅須亂乍道:“諒秦将有多大本領,臣豈能失手于他。

    吾主若不叫臣去,臣願死于階下。

    ”又見班部中閃出一員大臣,奏道:“主上恐怕保國公性急有失,臣李牧願與保國公同上易水解圍。

    ”齊襄主見是李牧,心中不悅。

    便自暗想:“齊國隻有你二人,王奪又病故了,或留一個在朝也好,今偏定要一齊前去。

    隻是為着孫燕方面,又不好十分攔阻,便道:“若得保國公同去,孤才放心。

    隻是諸事都要小心,切不可輕敵。

    ”二人齊聲應道:“謹遵聖訓。

    ”襄王又傳旨,着黃門官開宴,在大殿上與二位國公餞行。

    霎時間排下大宴,袁達、李牧與孫燕一齊謝恩歸座。

     襄王在酒宴間,見孫燕生得天庭飽滿,地角方圓,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