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秦始皇禦駕親征 趙廉傑遣将拒敵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秦自商鞅執政,富甲天下,已蓄并吞六國之心。
奈限于時勢,是以未能吞食六國。
乃傳至始皇登基,禦諱曰政,生有異表英明,列國諸侯皆無其匹。
且文有甘羅,武有章邯等,俱懷大志,因而國勢日強。
那日,始皇駕設早朝。
怎見得: 祥雲缭繞,瑞氣盤旋。
珍珠簾卷動龍旗,鳳扇門開排畫戟。
焚香侍者着羅衫,鎮殿将軍披金甲。
丹墀玉珮響叮當,斧钺金瓜列兩行。
真個是:上方星鬥朝天日,人間衣冠拜吾王。
始皇登極,文武朝參已畢,随傳命衆文武道:“朕登基以來,國富兵強,意欲吞并六國,諸卿有何善策?”言還未盡,隻見武斑中閃出一員大臣:頭帶簪纓,身穿皂羅袍,腰束碧玉帶,足登青緞粉底靴。
烏金臉,豎劍眉,眉心顯出一條白氣,直貫上頂,頰下半截微須。
手提朝笏,越衆出班,望駕行禮,就在品級台前跪倒。
看官,你道此人是誰?他姓王名翦,乃河南湯陰縣人氏,上界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托生,奉玉皇大帝敕旨、千佛牒文墜落塵凡的。
隻因戰國時,黎民作亂,造孳重大。
六困諸侯的氣數已盡,秦都鹹陽應承大業。
故此差這位尊神下凡,托生于王家莊王善人為子。
曾拜西府廉頗為師,學習槍馬,後又至海外拗離國雲光洞海潮聖人門下,學藝三年,法術精通。
海潮聖人知六國當滅,秦國當興,混成一統,随差大門徒金子陵與王翦下凡。
金子陵被封為護國軍師。
因見始皇問及并吞天下之計,王翦忙出班拜舞。
那始皇在寶殿上認得是王翦,但問道:“王皇兄出班見孤,有何妙策?”王翦跪奏道:“臣未遇吾主之時,周遊列國,備悉其屬土人情,山川關隘。
見其君若臣,皆非有用之才。
齊國遭樂毅之滅,興複未久,難免國帑空虛。
燕自樂毅之敗,強兵盡喪。
楚國雖有創霸之雄,老成盡喪,且其君無道,軍民鹹怨。
其餘他國,不足慮也。
惟趙為秦之咽喉,且界牌關擋住吾兵出入,故先帝每每争此未得,而不能并吞天下。
今趙國将老兵驕,前者曾縱合五國之兵,阻住咽喉,亦不能擋吾軍之威,且當時自顧不暇,斷難出兵相助。
今我上若出一旅之師,攻破界牌關,易如反掌。
界牌關一破,那咽喉要路已開矣,吾主擇其易攻而弱者,一戰破之,威名赫赫震驚列國之膽,那時不怕各國不拱手面北也。
”始皇聞奏,龍顔大喜道:“孤久有此心,但慮六國若一聯合,西住界牌關要路,恐防不能必克,反緻有傷銳氣。
”言畢,國師子陵忙奏道:“臣師海潮聖人,有參天化育之能,移山倒海之術,上驗天文,預知十界吉兇,曾言吾國當興,六國當滅,故遣臣與王翦下山,保扶吾主,并吞六國,混成一統。
乞吾主兵伐界牌關。
”王翦又奏道:“我主不可錯過時勢。
”始皇聽二人之奏,大喜道:“二卿皆是仙人門下,必知天意。
孤今允奏,不知卿家當在何日發兵?”子陵奏道:“八月十三日乃天地日月雙黃道日。
天黃道龍得行雨,地黃道将得行兵。
吾主若欲禦駕親征,當用此日為上吉。
”始皇道:“依卿發兵,但中軍可拜何人為帥?”隻見丞相甘羅在旁奏道:“韓國侯章邯,老成多謀,且勇冠三軍,可當中軍元帥之職。
”始皇遂封章邯為中軍大元帥之職,挂都招讨之印,提調東西兩川、南北二路的文武官兵,賜龍鳳劍,先斬後奏。
加封王翦為前部正先鋒之職,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封趙高為左監軍,孫明為右監軍,封顔真為左軍統頓,燕易為右軍統領。
武安君白起為後隊軍門,催趕各路糧草。
金子陵随駕親征,加封為參贊郎。
章邯與王翦下教場,挑選精兵大将,預備八月十三日起行,并吞六國。
旨意發罷,禦駕回營。
自古光陰易過,日月如梭,不覺已到十三日。
始皇傳旨,命章邯等到禦教場伺侯,祭旗興兵。
這旨意一下,三街兩巷車馬之聲滿耳,喧嘩了一夜。
到了次日,始皇随別了三宮六院十二嫔妃,又宣甘羅丞相上殿,托彼權朝。
曉谕已畢,然後才傳旨排駕,下禦教場發兵祭旗興師。
在朝衆文武,就設筵在午門,與天子餞行。
始皇滿飲了三杯禦酒,便直望教場而來。
來至教場,至演武廳前座下。
章邯等上前參見已畢,始皇用目四下觀看,果然軍容大不相同。
怎見得: 十面旌旗飄烈火,九宮衣帶長愁雲。
八萬炮架轟天振,七星旗開掩日昏。
狼牙箭,密如林。
征塵滾滾,隊伍層層。
盡是上山打虎無敵将,下山擒龍精悍軍。
前來并吞。
始皇看畢軍容,見甚是整齊,龍心大喜,傳旨祭旗興師。
遂響了幾聲大炮。
祭罷了旗,三軍一隊隊的出了禦教場,浩浩蕩蕩,往界牌關而來。
一路經過本國的關隘,守城官兵皆出城接駕。
不多一日,那日始皇的禦駕,押住後隊,正行之間,隻見王翦飛馬到了旗門前下馬,步行至龍鳳辇前,跪下奏道:“臣啟我主,大軍離界牌關五裡了,請旨定奪。
”始皇傳旨,就此安營下寨。
三聲炮響,大軍止住了隊伍
奈限于時勢,是以未能吞食六國。
乃傳至始皇登基,禦諱曰政,生有異表英明,列國諸侯皆無其匹。
且文有甘羅,武有章邯等,俱懷大志,因而國勢日強。
那日,始皇駕設早朝。
怎見得: 祥雲缭繞,瑞氣盤旋。
珍珠簾卷動龍旗,鳳扇門開排畫戟。
焚香侍者着羅衫,鎮殿将軍披金甲。
丹墀玉珮響叮當,斧钺金瓜列兩行。
真個是:上方星鬥朝天日,人間衣冠拜吾王。
始皇登極,文武朝參已畢,随傳命衆文武道:“朕登基以來,國富兵強,意欲吞并六國,諸卿有何善策?”言還未盡,隻見武斑中閃出一員大臣:頭帶簪纓,身穿皂羅袍,腰束碧玉帶,足登青緞粉底靴。
烏金臉,豎劍眉,眉心顯出一條白氣,直貫上頂,頰下半截微須。
手提朝笏,越衆出班,望駕行禮,就在品級台前跪倒。
看官,你道此人是誰?他姓王名翦,乃河南湯陰縣人氏,上界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托生,奉玉皇大帝敕旨、千佛牒文墜落塵凡的。
隻因戰國時,黎民作亂,造孳重大。
六困諸侯的氣數已盡,秦都鹹陽應承大業。
故此差這位尊神下凡,托生于王家莊王善人為子。
曾拜西府廉頗為師,學習槍馬,後又至海外拗離國雲光洞海潮聖人門下,學藝三年,法術精通。
海潮聖人知六國當滅,秦國當興,混成一統,随差大門徒金子陵與王翦下凡。
金子陵被封為護國軍師。
因見始皇問及并吞天下之計,王翦忙出班拜舞。
那始皇在寶殿上認得是王翦,但問道:“王皇兄出班見孤,有何妙策?”王翦跪奏道:“臣未遇吾主之時,周遊列國,備悉其屬土人情,山川關隘。
見其君若臣,皆非有用之才。
齊國遭樂毅之滅,興複未久,難免國帑空虛。
燕自樂毅之敗,強兵盡喪。
楚國雖有創霸之雄,老成盡喪,且其君無道,軍民鹹怨。
其餘他國,不足慮也。
惟趙為秦之咽喉,且界牌關擋住吾兵出入,故先帝每每争此未得,而不能并吞天下。
今趙國将老兵驕,前者曾縱合五國之兵,阻住咽喉,亦不能擋吾軍之威,且當時自顧不暇,斷難出兵相助。
今我上若出一旅之師,攻破界牌關,易如反掌。
界牌關一破,那咽喉要路已開矣,吾主擇其易攻而弱者,一戰破之,威名赫赫震驚列國之膽,那時不怕各國不拱手面北也。
”始皇聞奏,龍顔大喜道:“孤久有此心,但慮六國若一聯合,西住界牌關要路,恐防不能必克,反緻有傷銳氣。
”言畢,國師子陵忙奏道:“臣師海潮聖人,有參天化育之能,移山倒海之術,上驗天文,預知十界吉兇,曾言吾國當興,六國當滅,故遣臣與王翦下山,保扶吾主,并吞六國,混成一統。
乞吾主兵伐界牌關。
”王翦又奏道:“我主不可錯過時勢。
”始皇聽二人之奏,大喜道:“二卿皆是仙人門下,必知天意。
孤今允奏,不知卿家當在何日發兵?”子陵奏道:“八月十三日乃天地日月雙黃道日。
天黃道龍得行雨,地黃道将得行兵。
吾主若欲禦駕親征,當用此日為上吉。
”始皇道:“依卿發兵,但中軍可拜何人為帥?”隻見丞相甘羅在旁奏道:“韓國侯章邯,老成多謀,且勇冠三軍,可當中軍元帥之職。
”始皇遂封章邯為中軍大元帥之職,挂都招讨之印,提調東西兩川、南北二路的文武官兵,賜龍鳳劍,先斬後奏。
加封王翦為前部正先鋒之職,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封趙高為左監軍,孫明為右監軍,封顔真為左軍統頓,燕易為右軍統領。
武安君白起為後隊軍門,催趕各路糧草。
金子陵随駕親征,加封為參贊郎。
章邯與王翦下教場,挑選精兵大将,預備八月十三日起行,并吞六國。
旨意發罷,禦駕回營。
自古光陰易過,日月如梭,不覺已到十三日。
始皇傳旨,命章邯等到禦教場伺侯,祭旗興兵。
這旨意一下,三街兩巷車馬之聲滿耳,喧嘩了一夜。
到了次日,始皇随別了三宮六院十二嫔妃,又宣甘羅丞相上殿,托彼權朝。
曉谕已畢,然後才傳旨排駕,下禦教場發兵祭旗興師。
在朝衆文武,就設筵在午門,與天子餞行。
始皇滿飲了三杯禦酒,便直望教場而來。
來至教場,至演武廳前座下。
章邯等上前參見已畢,始皇用目四下觀看,果然軍容大不相同。
怎見得: 十面旌旗飄烈火,九宮衣帶長愁雲。
八萬炮架轟天振,七星旗開掩日昏。
狼牙箭,密如林。
征塵滾滾,隊伍層層。
盡是上山打虎無敵将,下山擒龍精悍軍。
前來并吞。
始皇看畢軍容,見甚是整齊,龍心大喜,傳旨祭旗興師。
遂響了幾聲大炮。
祭罷了旗,三軍一隊隊的出了禦教場,浩浩蕩蕩,往界牌關而來。
一路經過本國的關隘,守城官兵皆出城接駕。
不多一日,那日始皇的禦駕,押住後隊,正行之間,隻見王翦飛馬到了旗門前下馬,步行至龍鳳辇前,跪下奏道:“臣啟我主,大軍離界牌關五裡了,請旨定奪。
”始皇傳旨,就此安營下寨。
三聲炮響,大軍止住了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