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會夾谷孔子卻齊 堕三都聞人伏法

關燈
,自梁邱據死後,景公特寵信之。

    是夜,黎彌叩幕請見。

    景公召入,問:“卿有何事,昏夜來此?”黎彌奏曰:“齊、魯為仇,非一日矣。

    止為孔某賢聖,用事于魯,恐其他日害齊,故為今日之會耳。

    臣觀孔某為人,知禮而無勇,不習戰伐之事。

    明日主公會禮畢後,請奏四方之樂,以娛魯君,乃使萊夷三百人假做樂工,鼓噪而前,觑便拿住魯侯,并執孔某。

    臣約會車乘,從壇下殺散魯衆,那時魯國君臣之命,懸于吾手,憑主公如何處分,豈不勝于用兵侵伐耶?”景公曰:“此事可否,當與相國謀之。

    ”黎彌曰:“相國素與孔某有交,若通彼得知,其事必不行矣。

    臣請獨任!”景公曰:“寡人聽卿,卿須仔細!”黎彌自去暗約萊兵行事去了。

     次早,兩君集于壇下,揖讓而登。

    齊是晏嬰為相,魯是孔子為相。

    兩相一揖之後,各從其主,登壇交拜。

    叙太公、周公之好,交緻玉帛。

    酬獻之禮既畢,景公曰:“寡人有四方之樂,願與君共觀之。

    ”遂傳令,先使萊人上前,奏其本土之樂。

    于是壇下鼓聲大振,萊夷三百人,雜執旍旄、羽袚、矛戟、劍楯,蜂擁而至,口中呼哨之聲,相和不絕。

    曆階之半,定公色變。

    孔子全無懼意,趨立于景公之前,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本行中國之禮,安用夷狄之樂?請命有司去之。

    ”晏子不知黎彌之計,亦奏景公曰:“孔某所言,乃正禮也。

    ”景公大慚,急麾萊夷使退。

     黎彌伏于壇下,隻等萊夷動手,一齊發作;見齊侯打發下來,心中甚愠。

    乃召本國優人,吩咐:“筵席中間,召汝奏樂,要歌《敝笱》之詩,任情戲谑,若得魯君臣或笑或怒,我這裡有重賞。

    ”原來那詩乃文姜淫亂故事,欲以羞辱魯國。

    黎彌升階奏于齊侯曰:“請奏宮中之樂,為兩君壽。

    ”景公曰:“宮中之樂,非夷樂也,可速奏之。

    ”黎彌傳齊侯之命,倡優侏儒二十馀人,異服塗面,裝女扮男,分為二隊,擁至魯侯面前,跳的跳,舞的舞,口中齊歌的都是淫詞,且歌且笑。

    孔子按劍張目,觑定景公,奏曰:“匹夫戲諸侯者,罪當死!請齊司馬行法!”景公不應。

    優人戲笑如故。

    孔子曰:“兩國既已通好,如兄弟然,魯國之司馬,即齊之司馬也。

    ”乃舉袖向下麾之,大呼:“申句須、樂颀何在?”二将飛馳上壇,于男女二隊中,各執領班一人,當下斬首,馀人驚走不疊。

    景公心中駭然。

    魯定公随即起身。

    黎彌初意還想于壇下邀截魯侯,一來見孔子有此手段,二來見申、樂二将英雄,三來打探得十裡之外,即有魯軍屯劄,遂縮頸而退。

     會散,景公歸幕,召黎彌責之曰:“孔某相其君,所行者皆是古人之道,汝偏使寡人入夷、狄之俗。

    寡人本欲修好,今反成仇矣。

    ”黎彌惶恐謝罪,不敢對一語。

    晏子進曰:“臣聞‘小人知其過,謝之以文;君子知其過,謝之以質。

    ’今魯有汶陽之田三處,其一曰讙,乃陽虎所獻,不義之物;其二曰郓,乃昔年所取以寓魯昭公者;其三曰龜陰,乃先君頃公時仗晉力索之于魯者。

    那三處皆魯故物,當先君桓公之日,曹沫登壇劫盟,單取此田,田不歸魯,魯志不甘,主公乘此機以三田謝過,魯君臣必喜,而齊、魯之交固矣。

    ”景公大悅,即遣晏子緻三田于魯。

    ──此周敬王二十四年事也。

    史臣有詩雲: 紛然鼓噪起萊戈,無奈壇前片語何? 知禮之人偏有勇,三田買得兩君和。

     又詩單贊齊景公能虛心謝過,所以為賢君,幾于複霸。

    詩雲: 盟壇失計聽黎彌,臣谏君從兩得之; 不惜三田稱謝過,顯名千古播華夷。

     這汶陽田原是昔時魯僖公賜與季友者,今日名雖歸魯,實歸季氏。

    以此季斯心感孔子,特築城于龜陰,名曰謝城,以旌孔子之功;言于定公,升孔子為大司寇之職。

     時齊之南境,忽來一大鳥,約長三尺,黑身白頸,長喙獨足,鼓雙翼舞于田間,野人逐之不得,飛騰望北而去。

    季斯聞有此怪,以問孔子。

    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生于北海之濱。

    天降大雨,商羊起舞,所見之地,必有淫雨為災。

    齊、魯接壤,不可不預為之備。

    ”季斯預戒汶上百姓,修堤蓋屋。

    不三日,果然天降大雨,汶水泛溢,魯民有備無患。

    其事傳布齊邦,景公益以孔子為神。

    自是孔子博學之名,傳播天下,人皆呼為“聖人”矣。

    有詩為證: 五典三墳漫究詳,誰知萍實辨商羊? 多能将聖由天縱,赢得芳名四海揚。

     季斯訪人才于孔子之門,孔子薦仲由、冉求可使從政,季氏俱用為家臣。

    忽一日,季斯問于孔子曰:“陽虎雖去,不狃複興,何以制之?”孔子曰:“欲制之,先明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