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 伍員吹箫乞吳市 專諸進炙刺王僚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漁丈人已渡伍員,又與飲食,不受其劍。
伍員去而複回,求丈人秘密其事,恐引追兵前至,有負盛意。
漁翁仰天歎曰:“吾為德于子,子猶見疑。
倘若追兵别渡,吾何以自明?請以一死絕君之疑!”言訖,解纜開船,拔舵放槳,倒翻船底,溺于江心。
史臣有詩雲: 數載逃名隐釣綸,扁舟渡得楚亡臣。
絕君後慮甘君死,千古傳名漁丈人。
至今武昌東北通淮門外,有解劍亭,當年子胥解劍贈漁父處也。
伍員見漁丈人自溺,歎曰:“我得汝而活,汝為我而死,豈不哀哉?” 伍員與芈勝遂入吳境。
行至溧陽,餒而乞食。
遇一女子,方浣紗于濑水之上,筥中有飯。
伍員停足問曰:“夫人可假一餐乎?”女子垂頭應曰:“妾獨與母居,三十未嫁,豈敢售餐于行客哉?”伍員曰:“某在窮途,願乞一飯自活!夫人行赈恤之德,又何嫌乎?”女子擡頭看見伍員狀貌魁偉,乃曰:“妾觀君之貌,似非常人,甯以小嫌,坐視窮困?”于是發其箪,取盎漿,跪而進之。
胥與勝一餐而止。
女子曰:“君似有遠行,何不飽食?”二人乃再餐,盡其器。
臨行謂女子曰:“蒙夫人活命之恩,恩在肺腑,某實亡命之夫,倘遇他人,願夫人勿言!”女子凄然歎曰:“嗟乎!妾侍寡母三十未嫁,貞明自矢,何期饋飯,乃與男子交言。
敗義堕節,何以為人!子行矣。
”伍員别去,行數步,回頭視之,此女抱一大石,自投濑水中而死。
後人有贊雲: 溧水之陽,擊綿之女,惟治母餐,不通男語。
矜此旅人,發其筐筥,君腹雖充,吾節已窳。
捐此孱軀,以存壺矩,濑流不竭,茲人千古! 伍員見女子投水,感傷不已,咬破指頭,瀝血書二十字于石上,曰: 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
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伍員題訖,複恐後人看見,掬土以掩之。
過了溧陽,複行三百馀裡,至一地,名吳趨。
見一壯士,碓颡而深目,狀如餓虎,聲若巨雷,方與一大漢厮打。
衆人力勸不止。
門内有一婦人喚曰:“專諸不可!”其人似有畏懼之狀,即時斂手歸家。
員深怪之,問于旁人曰:“如此壯士,而畏婦人乎?”旁人告曰:“此吾鄉勇士,力敵萬人,不畏強禦,平生好義,見人有不平之事,即出死力相為。
适才門内喚聲,乃其母也。
所喚專諸,即此人姓名。
素有孝行,事母無違,雖當盛怒,聞母至即止。
”員歎曰:“此真烈士矣!” 次日,整衣相訪。
專諸出迎,叩其來曆。
員具道姓名,并受冤始末。
專諸曰:“公負此大冤,何不求見吳王,借兵報仇?”員曰:“未有引進之人,不敢自媒。
”專諸曰:“君言是也。
今日下顧荒居,有何見谕?”員曰:“敬子孝行,願與結交。
”專諸大喜,乃入告于母,即與伍員八拜為交。
員長于諸二歲,呼員為兄。
員請拜見專諸之母。
專諸複出其妻子相見,殺雞為黍,歡如骨肉。
遂留員、勝二人宿了一夜。
次早,員謂專諸曰:“某将辭弟入都,覓一機會,求事吳王。
”專諸曰:“吳王好勇而驕,不如公子光親賢下士,将來必有所成。
”員曰:“蒙弟指教,某當牢記。
異日有用弟之處,萬勿見拒!”專諸應諾。
三人分别。
員勝相随前進,來到梅裡,城郭卑隘,朝市粗立。
舟車嚷嚷,舉目無親,乃藏芈勝于郊外,自己被發佯狂,跣足塗面,手執斑竹箫一管,在市中吹之,往來乞食。
其箫曲第一疊雲: 伍子胥!伍子胥!跋涉宋、鄭身無依,千辛萬苦凄複悲!父仇不報,何以生為? 第二疊雲: 伍子胥!伍子胥!昭關一度變須眉,千驚萬恐凄複悲!兄仇不報,何以生為? 第三疊雲: 伍子胥!伍子胥!蘆花渡口溧陽溪,千生萬死及吳陲,吹箫乞食凄複悲!身仇不報,何以生為? 市人無有識者。
──時周景王二十五年,吳王僚之七年也。
再說吳公子姬光,乃吳王諸樊之子。
諸樊薨,光應嗣位,因守父命,欲以次傳位于季劄,故馀祭、夷昧以次相及。
及夷昧薨後,季劄不受國,仍該立諸樊之後,争奈王僚貪得不讓,竟自立為王。
公子光心中不服,潛懷殺僚之意,其如群臣皆為僚黨,無與同謀,隐忍于中。
乃求善相者曰被離,舉為吳市吏,囑以谘訪豪傑,引為己輔。
一日,伍員吹箫過于吳市。
被離聞箫聲甚哀,再一聽之,稍辨其音。
出見員,乃大驚曰:“吾相人多矣,未見有如此之貌也!”乃揖而進之,遜于上坐。
伍員謙讓不敢。
被離曰:“吾聞楚殺忠臣伍奢,其子子胥出亡外國,子殆是乎?”員跼蹐未對。
被離又曰:“吾非禍子者。
吾
伍員去而複回,求丈人秘密其事,恐引追兵前至,有負盛意。
漁翁仰天歎曰:“吾為德于子,子猶見疑。
倘若追兵别渡,吾何以自明?請以一死絕君之疑!”言訖,解纜開船,拔舵放槳,倒翻船底,溺于江心。
史臣有詩雲: 數載逃名隐釣綸,扁舟渡得楚亡臣。
絕君後慮甘君死,千古傳名漁丈人。
至今武昌東北通淮門外,有解劍亭,當年子胥解劍贈漁父處也。
伍員見漁丈人自溺,歎曰:“我得汝而活,汝為我而死,豈不哀哉?” 伍員與芈勝遂入吳境。
行至溧陽,餒而乞食。
遇一女子,方浣紗于濑水之上,筥中有飯。
伍員停足問曰:“夫人可假一餐乎?”女子垂頭應曰:“妾獨與母居,三十未嫁,豈敢售餐于行客哉?”伍員曰:“某在窮途,願乞一飯自活!夫人行赈恤之德,又何嫌乎?”女子擡頭看見伍員狀貌魁偉,乃曰:“妾觀君之貌,似非常人,甯以小嫌,坐視窮困?”于是發其箪,取盎漿,跪而進之。
胥與勝一餐而止。
女子曰:“君似有遠行,何不飽食?”二人乃再餐,盡其器。
臨行謂女子曰:“蒙夫人活命之恩,恩在肺腑,某實亡命之夫,倘遇他人,願夫人勿言!”女子凄然歎曰:“嗟乎!妾侍寡母三十未嫁,貞明自矢,何期饋飯,乃與男子交言。
敗義堕節,何以為人!子行矣。
”伍員别去,行數步,回頭視之,此女抱一大石,自投濑水中而死。
後人有贊雲: 溧水之陽,擊綿之女,惟治母餐,不通男語。
矜此旅人,發其筐筥,君腹雖充,吾節已窳。
捐此孱軀,以存壺矩,濑流不竭,茲人千古! 伍員見女子投水,感傷不已,咬破指頭,瀝血書二十字于石上,曰: 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
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伍員題訖,複恐後人看見,掬土以掩之。
過了溧陽,複行三百馀裡,至一地,名吳趨。
見一壯士,碓颡而深目,狀如餓虎,聲若巨雷,方與一大漢厮打。
衆人力勸不止。
門内有一婦人喚曰:“專諸不可!”其人似有畏懼之狀,即時斂手歸家。
員深怪之,問于旁人曰:“如此壯士,而畏婦人乎?”旁人告曰:“此吾鄉勇士,力敵萬人,不畏強禦,平生好義,見人有不平之事,即出死力相為。
适才門内喚聲,乃其母也。
所喚專諸,即此人姓名。
素有孝行,事母無違,雖當盛怒,聞母至即止。
”員歎曰:“此真烈士矣!” 次日,整衣相訪。
專諸出迎,叩其來曆。
員具道姓名,并受冤始末。
專諸曰:“公負此大冤,何不求見吳王,借兵報仇?”員曰:“未有引進之人,不敢自媒。
”專諸曰:“君言是也。
今日下顧荒居,有何見谕?”員曰:“敬子孝行,願與結交。
”專諸大喜,乃入告于母,即與伍員八拜為交。
員長于諸二歲,呼員為兄。
員請拜見專諸之母。
專諸複出其妻子相見,殺雞為黍,歡如骨肉。
遂留員、勝二人宿了一夜。
次早,員謂專諸曰:“某将辭弟入都,覓一機會,求事吳王。
”專諸曰:“吳王好勇而驕,不如公子光親賢下士,将來必有所成。
”員曰:“蒙弟指教,某當牢記。
異日有用弟之處,萬勿見拒!”專諸應諾。
三人分别。
員勝相随前進,來到梅裡,城郭卑隘,朝市粗立。
舟車嚷嚷,舉目無親,乃藏芈勝于郊外,自己被發佯狂,跣足塗面,手執斑竹箫一管,在市中吹之,往來乞食。
其箫曲第一疊雲: 伍子胥!伍子胥!跋涉宋、鄭身無依,千辛萬苦凄複悲!父仇不報,何以生為? 第二疊雲: 伍子胥!伍子胥!昭關一度變須眉,千驚萬恐凄複悲!兄仇不報,何以生為? 第三疊雲: 伍子胥!伍子胥!蘆花渡口溧陽溪,千生萬死及吳陲,吹箫乞食凄複悲!身仇不報,何以生為? 市人無有識者。
──時周景王二十五年,吳王僚之七年也。
再說吳公子姬光,乃吳王諸樊之子。
諸樊薨,光應嗣位,因守父命,欲以次傳位于季劄,故馀祭、夷昧以次相及。
及夷昧薨後,季劄不受國,仍該立諸樊之後,争奈王僚貪得不讓,竟自立為王。
公子光心中不服,潛懷殺僚之意,其如群臣皆為僚黨,無與同謀,隐忍于中。
乃求善相者曰被離,舉為吳市吏,囑以谘訪豪傑,引為己輔。
一日,伍員吹箫過于吳市。
被離聞箫聲甚哀,再一聽之,稍辨其音。
出見員,乃大驚曰:“吾相人多矣,未見有如此之貌也!”乃揖而進之,遜于上坐。
伍員謙讓不敢。
被離曰:“吾聞楚殺忠臣伍奢,其子子胥出亡外國,子殆是乎?”員跼蹐未對。
被離又曰:“吾非禍子者。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