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 殺三兄楚平王即位 劫齊魯晉昭公尋盟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周景王十二年,楚靈王既滅陳、蔡,又遷許、胡、沈、道、房、申六小國于荊山之地,百姓流離,道路嗟怨。
靈王自謂天下可唾手而得,日夜宴息于章華之台,欲遣使至周,求其九鼎,以為楚國之鎮。
右尹鄭丹曰:“今齊、晉尚強,吳、越未服,周雖畏楚,恐諸侯有後言也。
”靈王憤然曰:“寡人幾忘之。
前會申之時,赦徐子之罪,同于伐吳,徐旋附吳,不為盡力。
今寡人先伐徐,次及吳,自江以東,皆為楚屬,則天下已定其半矣。
”乃使薳罷同蔡洧奉世子祿居守,大閱車馬,東行狩于州來,次于颍水之尾。
使司馬督率車三百乘伐徐,圍其城。
靈王大軍屯于乾溪,以為聲援。
時周景王之十五年,楚靈王之十一年也。
冬月,值大雪,積深三尺有馀。
怎見得?有詩為證: 彤雲蔽天風怒号,飛來雪片如鵝毛。
忽然群峰失青色,等閑平地生銀濤。
千樹寒巢僵鳥雀,紅爐不煖重裘薄。
此際從軍更可憐,鐵衣冰凝愁難著。
靈王問左右:“向有秦國所獻‘複陶裘’,‘翠羽被’,可取來服之。
”左右将裘被呈上。
靈王服裘加被,頭帶皮冠,足穿豹舄執紫絲鞭,出帳前看雪。
有右尹鄭丹來見,靈王去冠被,舍鞭,與之立而語。
靈王曰:“寒甚!”鄭丹對曰:“王重裘豹舄,身居虎帳,猶且苦寒,況軍士單褐露踝,頂兜穿甲,執兵于風雪之中,其苦何如?王何不返駕國都,召回伐徐之師;俟來春天氣和暖,再圖征進,豈不兩便?”靈王曰:“卿言甚善!然吾自用兵以來,所向必克,司馬旦晚必有捷音矣。
”鄭丹對曰:“徐與陳、蔡不同。
陳、蔡近楚,久在宇下,而徐在楚東北三千馀裡,又附吳為重。
王貪伐徐之功,使三軍久頓于外,受勞凍之苦,萬一國有内變,軍士離心,竊為王危之。
”靈王笑曰:“穿封戍在陳,棄疾在蔡,伍舉與太子居守,是三楚也。
寡人又何慮哉?”言未畢,左史倚相趨過王前,靈王指謂鄭丹曰:“此博物之士也。
凡《三墳》、《五典》、《八索》、《九邱》,無不通曉,子革其善視之。
”鄭丹對曰:“王之言過矣。
昔周穆王乘八駿之馬,周行天下,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谏止王心,穆王聞谏返國,得免于禍。
臣曾以此詩問倚相,相不知也。
本朝之事,尚然不知,安能及遠乎?”靈王曰:“《祈招》之詩如何?能為寡人誦之否?”鄭丹對曰:“臣能誦之。
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
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
’”靈王曰:“此詩何解?”鄭丹對曰:“愔愔者,安和之貌。
言祈父所掌甲兵,享安和之福,用能昭我王之德音,比于玉之堅,金之重。
所以然者,由我王能恤民力,适可而止,去其醉飽過盈之心故也。
”靈王知其諷己,默然無言。
良久,曰:“卿且退,容寡人思之。
”是夜,靈王意欲班師。
忽諜報:“司馬督屢敗徐師,遂圍徐。
”靈王曰:“徐可滅也。
”遂留乾溪。
自冬踰春,逐日射獵為樂,方役百姓築台建宮,不思返國。
時蔡大夫歸生之子朝吳,臣事蔡公棄疾,日夜謀複蔡國,與其宰觀從商議。
觀從曰:“楚王黩兵遠出,久而不返,内虛外怨,此天亡之日也。
失此機會,蔡不可複封矣。
”朝吳曰:“欲複蔡,計将安出?”觀從曰:“逆虔之立,三公子心皆不服,獨力不及耳。
誠假以蔡公之命,召子幹、子皙,如此恁般,……楚可得也。
得楚,則逆虔之巢穴已毀,不死何為?及嗣王之世,蔡必複矣。
”朝吳從其謀,使觀從假傳蔡公之命,召子幹于晉,召子皙于鄭,言:“蔡公願以陳蔡之師,納二公子于楚,以拒逆虔。
”子幹、子皙大喜,齊至蔡郊,來會棄疾。
觀從先歸報朝吳。
朝吳出郊謂二公子曰:“蔡公實未有命,然可劫而取也。
”子幹、子皙有懼色。
朝吳曰:“王佚遊不返,國虛無備,而蔡洧念殺父之仇,以有事為幸。
鬥成然為郊尹,與蔡公相善,蔡公舉事,必為内應。
穿封戍雖封于陳,其意不親附王,若蔡公召之,必來。
以陳、蔡之衆,襲空虛之楚,如探囊取物,公子勿慮不成也。
”這幾句話,說透利害,子幹、子皙方才放心,曰:“願終聽教。
”朝吳請盟,乃刑牲歃血,誓為先君郏敖報仇。
口中說誓,雖則如此,誓書上卻把蔡公裝首,言欲與子幹、子皙共襲逆虔。
掘地為坎,用牲加書于上而埋之。
事畢,遂以家衆導子幹、子皙襲入蔡城。
蔡公方朝餐,猝見二公子到,出自意外,大驚,欲起避。
朝吳随至,直前執蔡公之袂曰:“事已至此,公将何往?”子幹、子皙抱蔡公大哭,言:“逆虔無道,弑兄殺侄,又放逐我等,我二人此來,欲借汝兵力,報兄之仇,事成,當以王位屬子。
”棄疾倉皇無計,答曰:“且請從容商議。
”朝吳曰:“二公子餒矣,有餐且共食。
”子幹、子皙食訖,朝吳使速行。
遂宣言于衆曰:“蔡公實召二公子,同舉大事,已盟于郊,遣二公子先
靈王自謂天下可唾手而得,日夜宴息于章華之台,欲遣使至周,求其九鼎,以為楚國之鎮。
右尹鄭丹曰:“今齊、晉尚強,吳、越未服,周雖畏楚,恐諸侯有後言也。
”靈王憤然曰:“寡人幾忘之。
前會申之時,赦徐子之罪,同于伐吳,徐旋附吳,不為盡力。
今寡人先伐徐,次及吳,自江以東,皆為楚屬,則天下已定其半矣。
”乃使薳罷同蔡洧奉世子祿居守,大閱車馬,東行狩于州來,次于颍水之尾。
使司馬督率車三百乘伐徐,圍其城。
靈王大軍屯于乾溪,以為聲援。
時周景王之十五年,楚靈王之十一年也。
冬月,值大雪,積深三尺有馀。
怎見得?有詩為證: 彤雲蔽天風怒号,飛來雪片如鵝毛。
忽然群峰失青色,等閑平地生銀濤。
千樹寒巢僵鳥雀,紅爐不煖重裘薄。
此際從軍更可憐,鐵衣冰凝愁難著。
靈王問左右:“向有秦國所獻‘複陶裘’,‘翠羽被’,可取來服之。
”左右将裘被呈上。
靈王服裘加被,頭帶皮冠,足穿豹舄執紫絲鞭,出帳前看雪。
有右尹鄭丹來見,靈王去冠被,舍鞭,與之立而語。
靈王曰:“寒甚!”鄭丹對曰:“王重裘豹舄,身居虎帳,猶且苦寒,況軍士單褐露踝,頂兜穿甲,執兵于風雪之中,其苦何如?王何不返駕國都,召回伐徐之師;俟來春天氣和暖,再圖征進,豈不兩便?”靈王曰:“卿言甚善!然吾自用兵以來,所向必克,司馬旦晚必有捷音矣。
”鄭丹對曰:“徐與陳、蔡不同。
陳、蔡近楚,久在宇下,而徐在楚東北三千馀裡,又附吳為重。
王貪伐徐之功,使三軍久頓于外,受勞凍之苦,萬一國有内變,軍士離心,竊為王危之。
”靈王笑曰:“穿封戍在陳,棄疾在蔡,伍舉與太子居守,是三楚也。
寡人又何慮哉?”言未畢,左史倚相趨過王前,靈王指謂鄭丹曰:“此博物之士也。
凡《三墳》、《五典》、《八索》、《九邱》,無不通曉,子革其善視之。
”鄭丹對曰:“王之言過矣。
昔周穆王乘八駿之馬,周行天下,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谏止王心,穆王聞谏返國,得免于禍。
臣曾以此詩問倚相,相不知也。
本朝之事,尚然不知,安能及遠乎?”靈王曰:“《祈招》之詩如何?能為寡人誦之否?”鄭丹對曰:“臣能誦之。
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
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
’”靈王曰:“此詩何解?”鄭丹對曰:“愔愔者,安和之貌。
言祈父所掌甲兵,享安和之福,用能昭我王之德音,比于玉之堅,金之重。
所以然者,由我王能恤民力,适可而止,去其醉飽過盈之心故也。
”靈王知其諷己,默然無言。
良久,曰:“卿且退,容寡人思之。
”是夜,靈王意欲班師。
忽諜報:“司馬督屢敗徐師,遂圍徐。
”靈王曰:“徐可滅也。
”遂留乾溪。
自冬踰春,逐日射獵為樂,方役百姓築台建宮,不思返國。
時蔡大夫歸生之子朝吳,臣事蔡公棄疾,日夜謀複蔡國,與其宰觀從商議。
觀從曰:“楚王黩兵遠出,久而不返,内虛外怨,此天亡之日也。
失此機會,蔡不可複封矣。
”朝吳曰:“欲複蔡,計将安出?”觀從曰:“逆虔之立,三公子心皆不服,獨力不及耳。
誠假以蔡公之命,召子幹、子皙,如此恁般,……楚可得也。
得楚,則逆虔之巢穴已毀,不死何為?及嗣王之世,蔡必複矣。
”朝吳從其謀,使觀從假傳蔡公之命,召子幹于晉,召子皙于鄭,言:“蔡公願以陳蔡之師,納二公子于楚,以拒逆虔。
”子幹、子皙大喜,齊至蔡郊,來會棄疾。
觀從先歸報朝吳。
朝吳出郊謂二公子曰:“蔡公實未有命,然可劫而取也。
”子幹、子皙有懼色。
朝吳曰:“王佚遊不返,國虛無備,而蔡洧念殺父之仇,以有事為幸。
鬥成然為郊尹,與蔡公相善,蔡公舉事,必為内應。
穿封戍雖封于陳,其意不親附王,若蔡公召之,必來。
以陳、蔡之衆,襲空虛之楚,如探囊取物,公子勿慮不成也。
”這幾句話,說透利害,子幹、子皙方才放心,曰:“願終聽教。
”朝吳請盟,乃刑牲歃血,誓為先君郏敖報仇。
口中說誓,雖則如此,誓書上卻把蔡公裝首,言欲與子幹、子皙共襲逆虔。
掘地為坎,用牲加書于上而埋之。
事畢,遂以家衆導子幹、子皙襲入蔡城。
蔡公方朝餐,猝見二公子到,出自意外,大驚,欲起避。
朝吳随至,直前執蔡公之袂曰:“事已至此,公将何往?”子幹、子皙抱蔡公大哭,言:“逆虔無道,弑兄殺侄,又放逐我等,我二人此來,欲借汝兵力,報兄之仇,事成,當以王位屬子。
”棄疾倉皇無計,答曰:“且請從容商議。
”朝吳曰:“二公子餒矣,有餐且共食。
”子幹、子皙食訖,朝吳使速行。
遂宣言于衆曰:“蔡公實召二公子,同舉大事,已盟于郊,遣二公子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