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周襄王河陽受觐 衛元咺公館對獄

關燈
話說周襄王二十年,下勞晉文公于踐土,事畢歸周,諸侯亦各辭回本國。

    衛成公疑歂犬之言,遣人密地打探,見元咺奉叔武入盟,名列載書,不暇緻詳,即時回報衛侯。

    衛侯大怒曰:“叔武果自立矣!”大罵:“元咺背君之賊!自己貪圖富貴,扶立新君,卻又使兒子來窺吾動靜。

    吾豈容汝父子乎?”元角方欲置辯,衛侯拔劍一揮,頭已墜地。

    冤哉!元角從人,慌忙逃回,報知其父咺。

    咺曰:“子之生死,命也!君雖負咺,咺豈可負太叔乎?”司馬瞞謂元咺曰:“君既疑子,子亦當避嫌。

    何不辭位而去,以明子之心耶?”咺歎曰:“咺若辭位,誰與太叔共守此國者?夫殺子,私怨也;守國,大事也。

    以私怨而廢大事,非人臣所以報國之義也。

    ”乃言于叔武,使奉書晉侯,求其複成公之位。

    此乃是元咺的好處。

    這事暫且擱過一邊。

     再說晉文公受了冊命而回,虎贲弓矢,擺列前後,另是一番氣象。

    入國之日,一路百姓,扶老攜幼,争睹威儀,箪食壺漿,共迎師旅。

    歎聲啧啧,都誇“吾主英雄!”喜色欣欣,盡道“晉家興旺。

    ”正是: 捍艱複缵文侯緒,攘楚重修桓伯勳。

     十九年前流落客,一朝聲價上青雲。

     晉文公臨朝受賀,論功行賞,以狐偃為首功,先轸次之。

    諸将請曰:“城濮之役,設奇破楚,皆先轸之功,今反以狐偃為首,何也?”文公曰:“城濮之役,轸曰:‘必戰楚,毋失敵。

    ’偃曰:‘必避楚,毋失信。

    ’夫勝敵者,一時之功也;全信者,萬世之利也。

    奈何以一時之功,而加萬世之利乎?是以先之。

    ”諸将無不悅服。

    狐偃又奏:“先臣荀息,死于奚齊、卓子之難,忠節可嘉。

    宜錄其後,以勵臣節。

    ”文公準奏,遂召荀息之子荀林父為大夫。

    舟之僑正在家中守着妻子,聞晉侯将到,趕至半路相迎。

    文公命囚之後車。

    行賞已畢,使司馬趙衰議罪,當誅。

    舟之僑自陳妻病求寬,文公曰:“事君者不顧其身,況妻子乎?”喝命斬首示衆。

    文公此番出軍,第一次斬了颠颉,第二次斬了祁瞞,今日第三次,又斬了舟之僑。

    這三個都是有名的宿将,違令必誅,全不輕宥。

    所以三軍畏服,諸将用命。

    正所謂:“賞罰不明,百事不成;賞罰若明,四方可行。

    ”此文公所以能伯諸侯也。

    文公與先轸等商議,欲增軍額,以強其國,又不敢上同天子之六軍,乃假名添作“三行”。

    以荀林父為中行大夫,先蔑屠擊為左、右行大夫。

    前後三軍三行,分明是六軍,但避其名而已。

    以此兵多将廣,天下莫比其強。

     一日,文公坐朝,正與狐偃等議曹、衛之事,近臣奏:“衛國有書到。

    ”文公曰:“此必叔武為兄求寬也。

    ”啟而觀之,書曰: 君侯不泯衛之社稷,許複故君,舉國臣民,鹹引領以望高義。

    惟君侯早圖之。

     陳穆公亦有使命至晉,代衛、鄭緻悔罪自新之意。

    文公乃各發回書,聽其複歸故國,谕郤步揚不必領兵邀阻。

    叔武得晉侯寬釋之信,急發車騎如陳,往迎衛侯。

    陳穆公亦遣人勸駕。

    公子歂犬謂成公曰:“太叔為君已久,國人歸附,鄰國同盟,此番來迎,不可輕信。

    ”衛侯曰:“寡人亦慮之。

    ”乃遣甯俞先到楚丘,探其實信。

    甯俞隻得奉命而行。

    至衛,正值叔武在朝中議政。

    甯俞入朝,望見叔武設座于殿堂之東,西向而坐。

    一見甯俞,降坐而迎,叙禮甚恭。

    甯俞佯問曰:“太叔攝位而不禦正,何以示觀瞻耶?”叔武曰:“此正位吾兄所禦,吾雖側其旁,尚栗栗不自安,敢居正乎?”甯俞曰:“俞今日方見太叔之心矣。

    ”叔武曰:“吾思兄念切,朝暮懸懸,望大夫早勸君兄還朝,以慰我心也。

    ”俞遂與訂期,約以六月辛未吉日入城。

    甯俞出朝,采聽人言,但聞得百官之衆,紛紛議論,言:“故君若複入,未免分别居行二項,行者有功,居者有罪,如何是好?”甯俞曰:“我奉故君來此傳谕爾衆:‘不論行居,有功無罪。

    ’如或不信,當歃血立誓。

    ”衆皆曰:“若能共盟,更有何疑!”俞遂對天設誓曰:“行者衛主,居者守國。

    若内若外,各宣其力。

    君臣和協,共保社稷。

    倘有相欺,明神是殛!”衆皆欣然而散,曰:“甯子不欺吾也。

    ”叔武又遣大夫長牂,專守國門,吩咐:“如有南來人到,不拘早晚,立刻放入。

    ” 卻說甯俞回複衛侯,言:“叔武真心奉迎,并無歹意。

    ”衛侯也自信得過了。

    怎奈歂犬讒毀在前,恐臨時不合,反獲欺謗之罪,又說衛侯曰:“太叔與甯大夫定約,焉知不預作準備,以加害于君?君不如先期而往,出其不意,可必入也。

    ”衛侯從其言,即時發駕。

    歂犬請為前驅,除宮備難,衛侯許之。

    甯俞奏曰:“臣已與國人訂期矣。

    君若先期而往,國人必疑。

    ”歂犬大喝曰:“俞不欲吾君速入,是何主意?”甯俞乃不敢複谏,隻得奏言:“君駕若即發,臣請先行一程,以曉谕臣民,而安上下之心。

    ”衛侯曰:“卿為國人言之,寡人不過欲早見臣民一面,并無他故。

    ”甯俞去後,歂犬曰:“甯之先行,事可疑也。

    君行不宜遲矣!”衛侯催促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