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齊納子昭 楚人伏兵劫盟主
關燈
小
中
大
。
宋襄公見國門緊閉,吩咐三軍,準備攻城器具。
城内公子商人謂公子元、公子潘曰:“宋若攻城,必然驚動百姓。
我等率四家之衆,乘其安息未定,合力攻之。
幸而勝固善,不幸而敗,權且各圖避難,再作區處。
強如死守于此,萬一諸侯之師畢集,如之奈何?”元、潘以為然。
乃于是日,夜開城門,各引軍出,來劫宋寨,不知虛實,單劫了先鋒公子蕩的前營。
蕩措手不及,棄寨而奔。
中軍大将公孫固,聞前寨有失,急引大軍來救。
後軍華禦事,同齊國老大夫高虎,亦各率部下接應。
兩下混戰,直至天明。
四家黨羽雖衆,各為其主,人心不齊,怎當得宋國大兵。
當下混戰了一夜,四家人衆,被宋兵殺得七零八落。
公子元恐世子昭入國,不免于禍,乘亂引心腹數人,逃奔衛國避難去訖。
公子潘、公子商人收拾敗兵入城,宋兵緊随其後,不能閉門,崔夭為世子昭禦車,長驅直入。
上卿國懿仲聞四家兵散,世子已進城,乃聚集百官,同高虎擁立世子昭即位。
即以本年為元年,是為孝公。
孝公嗣位,論功行賞,進崔夭為大夫。
大出金帛,厚犒宋軍。
襄公留齊境五日,方才回宋。
時魯僖公起大兵來救無虧,聞孝公已立,中道而返,自此魯、齊有隙。
不在話下。
再說公子潘與公子商人計議,将出兵拒敵之事,都推在公子元身上。
國、高二國老,明知四家同謀,欲孝公釋怨修好,單治首亂雍巫、豎刁二人之罪,盡誅其黨,馀人俱赦不問。
是秋八月,葬桓公于牛首堈之上,連起三大墳。
以晏蛾兒附葬于旁,另起一小墳,又為無虧公子元之故,将長衛姬、少衛姬兩宮内侍宮人,悉令從葬,死者數百人。
後至晉永嘉末年,天下大亂,有村人發桓公冢,冢前有水銀池,寒氣觸鼻,人不敢入,經數日,其氣漸消。
乃牽猛犬入冢中,得金蠶數十斛,珠襦玉匣,缯彩軍器,不可勝數,冢中骸骨狼藉,皆殉葬之人也。
足知孝公當日葬父之厚矣。
亦何益哉!髯仙有詩雲: 疑冢三堆峻似山,金蠶玉匣出人間。
從來厚蓄多遭發,薄葬須知不是悭。
話分兩頭。
卻說宋襄公自敗了齊兵,納世子昭為君,自以為不世奇功,便想号召諸侯,代齊桓公為盟主。
又恐大國難緻,先約滕、曹、邾、鄫小國,為盟于曹國之南。
曹、邾二君到後,滕子嬰齊方至。
宋襄不許嬰齊與盟,拘之一室。
鄫君懼宋之威,亦來赴會,已踰期二日矣。
宋襄公問于群臣曰:“寡人甫倡盟好,鄫小國,辄敢怠慢,後期二日,不重懲之,何以立威!”大夫公子蕩進曰:“向者齊桓公南征北讨,獨未服東夷之衆。
君欲威中國,必先服東夷,欲服東夷,必用鄫子。
”襄公曰:“用之何如?”公子蕩曰:“睢水之次,有神能緻風雨,東夷皆立社祠之,四時不缺。
君誠用鄫子為犧牲,以祭睢神,不惟神将降福,使東夷聞之,皆謂君能生殺諸侯,誰不聳懼來服?然後借東夷之力,以征諸侯,伯業成矣。
”上卿公子目夷谏曰:“不可,不可!古者小事不用大牲,重物命也,況于人乎?夫祭祀,以為人祈福也。
殺人以祈人福,神必不飨。
且國有常祀,宗伯所掌。
睢水河神,不過妖鬼耳!夷俗所祀,君亦祀之,未見君之勝于夷也。
而誰肯服之?齊桓公主盟四十年,存亡繼絕,歲有德施于天下。
今君才一舉盟會,而遂戮諸侯以媚妖神,臣見諸侯之懼而叛我,未見其服也。
”公子蕩曰:“子魚之言謬矣!君之圖伯與齊異。
齊桓公制國二十馀年,然後主盟,君能待乎?夫緩則用德,急則用威,遲速之序,不可不察也。
不同夷,夷将疑我,不懼諸侯,諸侯将玩我。
内玩而外疑,何以成伯?昔武王斬纣頭,懸之太白旗,以得天下。
此諸侯之行于天子者也,而何有于小國之君?君必用之。
”襄公本心急于欲得諸侯,遂不聽目夷之言,使邾文公執鄫子,殺而烹之,以祭睢水之神。
遣人召東夷君長,俱來睢水會祀。
東夷素不習宋公之政,莫有至者。
滕子嬰齊大驚,使人以重賂求釋,乃解嬰齊之囚。
曹大夫僖負羁謂曹共公襄曰;“宋躁而虐,事必無成,不如歸也。
”共公辭歸,遂不具地主之禮。
襄公怒,使人責之曰:“古者國君相見,有脯資饩牢,以修賓
宋襄公見國門緊閉,吩咐三軍,準備攻城器具。
城内公子商人謂公子元、公子潘曰:“宋若攻城,必然驚動百姓。
我等率四家之衆,乘其安息未定,合力攻之。
幸而勝固善,不幸而敗,權且各圖避難,再作區處。
強如死守于此,萬一諸侯之師畢集,如之奈何?”元、潘以為然。
乃于是日,夜開城門,各引軍出,來劫宋寨,不知虛實,單劫了先鋒公子蕩的前營。
蕩措手不及,棄寨而奔。
中軍大将公孫固,聞前寨有失,急引大軍來救。
後軍華禦事,同齊國老大夫高虎,亦各率部下接應。
兩下混戰,直至天明。
四家黨羽雖衆,各為其主,人心不齊,怎當得宋國大兵。
當下混戰了一夜,四家人衆,被宋兵殺得七零八落。
公子元恐世子昭入國,不免于禍,乘亂引心腹數人,逃奔衛國避難去訖。
公子潘、公子商人收拾敗兵入城,宋兵緊随其後,不能閉門,崔夭為世子昭禦車,長驅直入。
上卿國懿仲聞四家兵散,世子已進城,乃聚集百官,同高虎擁立世子昭即位。
即以本年為元年,是為孝公。
孝公嗣位,論功行賞,進崔夭為大夫。
大出金帛,厚犒宋軍。
襄公留齊境五日,方才回宋。
時魯僖公起大兵來救無虧,聞孝公已立,中道而返,自此魯、齊有隙。
不在話下。
再說公子潘與公子商人計議,将出兵拒敵之事,都推在公子元身上。
國、高二國老,明知四家同謀,欲孝公釋怨修好,單治首亂雍巫、豎刁二人之罪,盡誅其黨,馀人俱赦不問。
是秋八月,葬桓公于牛首堈之上,連起三大墳。
以晏蛾兒附葬于旁,另起一小墳,又為無虧公子元之故,将長衛姬、少衛姬兩宮内侍宮人,悉令從葬,死者數百人。
後至晉永嘉末年,天下大亂,有村人發桓公冢,冢前有水銀池,寒氣觸鼻,人不敢入,經數日,其氣漸消。
乃牽猛犬入冢中,得金蠶數十斛,珠襦玉匣,缯彩軍器,不可勝數,冢中骸骨狼藉,皆殉葬之人也。
足知孝公當日葬父之厚矣。
亦何益哉!髯仙有詩雲: 疑冢三堆峻似山,金蠶玉匣出人間。
從來厚蓄多遭發,薄葬須知不是悭。
話分兩頭。
卻說宋襄公自敗了齊兵,納世子昭為君,自以為不世奇功,便想号召諸侯,代齊桓公為盟主。
又恐大國難緻,先約滕、曹、邾、鄫小國,為盟于曹國之南。
曹、邾二君到後,滕子嬰齊方至。
宋襄不許嬰齊與盟,拘之一室。
鄫君懼宋之威,亦來赴會,已踰期二日矣。
宋襄公問于群臣曰:“寡人甫倡盟好,鄫小國,辄敢怠慢,後期二日,不重懲之,何以立威!”大夫公子蕩進曰:“向者齊桓公南征北讨,獨未服東夷之衆。
君欲威中國,必先服東夷,欲服東夷,必用鄫子。
”襄公曰:“用之何如?”公子蕩曰:“睢水之次,有神能緻風雨,東夷皆立社祠之,四時不缺。
君誠用鄫子為犧牲,以祭睢神,不惟神将降福,使東夷聞之,皆謂君能生殺諸侯,誰不聳懼來服?然後借東夷之力,以征諸侯,伯業成矣。
”上卿公子目夷谏曰:“不可,不可!古者小事不用大牲,重物命也,況于人乎?夫祭祀,以為人祈福也。
殺人以祈人福,神必不飨。
且國有常祀,宗伯所掌。
睢水河神,不過妖鬼耳!夷俗所祀,君亦祀之,未見君之勝于夷也。
而誰肯服之?齊桓公主盟四十年,存亡繼絕,歲有德施于天下。
今君才一舉盟會,而遂戮諸侯以媚妖神,臣見諸侯之懼而叛我,未見其服也。
”公子蕩曰:“子魚之言謬矣!君之圖伯與齊異。
齊桓公制國二十馀年,然後主盟,君能待乎?夫緩則用德,急則用威,遲速之序,不可不察也。
不同夷,夷将疑我,不懼諸侯,諸侯将玩我。
内玩而外疑,何以成伯?昔武王斬纣頭,懸之太白旗,以得天下。
此諸侯之行于天子者也,而何有于小國之君?君必用之。
”襄公本心急于欲得諸侯,遂不聽目夷之言,使邾文公執鄫子,殺而烹之,以祭睢水之神。
遣人召東夷君長,俱來睢水會祀。
東夷素不習宋公之政,莫有至者。
滕子嬰齊大驚,使人以重賂求釋,乃解嬰齊之囚。
曹大夫僖負羁謂曹共公襄曰;“宋躁而虐,事必無成,不如歸也。
”共公辭歸,遂不具地主之禮。
襄公怒,使人責之曰:“古者國君相見,有脯資饩牢,以修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