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晉惠公大誅群臣 管夷吾病榻論相

關燈
若不早除,變生不測。

    ”虢射夜叩宮門,見了惠公,細述丕鄭父之謀:“明日早朝,便可面正其罪,以手書為證。

    ” 次日,惠公早朝,呂、郤等預伏武士于壁衣之内。

    百官行禮已畢,惠公召丕鄭父問曰:“知汝欲逐寡人而迎重耳,寡人敢請其罪!”鄭父方欲緻辯。

    郤芮仗劍大喝曰:“汝遣屠岸夷将手書迎重耳,賴吾君洪福,屠岸夷已被吾等伺候于城外拿下,搜出其書。

    同事共是十人,今屠岸夷已招出,汝等不必辯矣。

    ”惠公将原書擲于案下。

    呂饴甥拾起,按簡呼名,命武士擒下。

    隻有共華告假在家未到,另行捕拿。

    見在八人,面面相觑,真個是有口難開,無地可入。

    惠公喝教:“押出朝門斬首!”内中賈華大呼曰:“臣先年奉命伐屈,曾有私放吾君之功,求免一死,可乎?”呂饴甥曰:“汝事先君,而私放吾主,今事吾主,複私通重耳,此反覆小人,速宜就戮。

    ”賈華語塞。

    八人束手受刑。

     卻說共華在家,聞鄭父等事洩被誅,即忙拜辭家廟,欲赴朝中領罪。

    其弟共賜謂曰:“往則就死,盍逃乎?”共華曰:“丕大夫之入,吾實勸之。

    陷人于死,而己獨生,非丈夫也!吾非不愛生,不敢負丕大夫耳!”遂不待捕至,疾趨入朝,請死。

    惠公亦斬之。

    丕豹聞父遭誅,飛奔秦國逃難。

    惠公欲盡誅裡、丕諸大夫之族。

    郤芮曰:“罪人不孥’,古之制也。

    亂人行誅,足以儆衆矣。

    何必多殺,以懼衆心?”惠公乃赦各族不誅。

    進屠岸夷為中大夫,賞以負葵之田三十萬。

     卻說丕豹至秦,見了穆公,伏地大哭。

    穆公問其故,丕豹将其父始謀及被害緣由,細述一遍,乃獻策曰:“晉侯背秦之大恩,而修國之小怨,百官聳懼,百姓不服。

    若以偏師往伐,其衆必内潰,廢置惟君所欲耳。

    ”穆公問于群臣,蹇叔對曰:“以丕豹之言而伐晉,是助臣伐君,于義不可。

    ”百裡奚曰:“若百姓不服,必有内變,君且俟其變而圖之。

    ”穆公曰:“寡人亦疑此言。

    彼一朝而殺九大夫,豈衆心不附而能如此?況兵無内應,可必有功乎?”丕豹遂留仕秦為大夫。

    時晉惠公之二年,周襄王之三年也。

     是年,周王子帶以賂結好伊、雒之戎,使戎伐京師,而己從中應之。

    戎遂入寇,圍王城。

    周公孔與召伯廖悉力固守。

    帶不敢出會戎師。

    襄王遣使告急于諸侯。

    秦穆公、晉惠公皆欲結好周王,各率師伐戎以救周。

    戎知諸侯兵至,焚掠東門而去。

    惠公與穆公相見,面有慚色。

    惠公又接得穆姬密書,書中數晉侯無禮于賈君,又不納群公子,許多不是。

    教他速改前非,不失舊好。

    惠公遂有疑秦之心,急急班師。

    丕豹果勸穆公夜襲晉師,穆公曰:“同為勤王而來此,雖有私怨,未可動也。

    ”乃各歸其國。

     時齊桓公亦遣管仲将兵救周,聞戎兵已解,乃遣人诘責戎主。

    戎主懼齊兵威,使人謝曰:“我諸戎何敢犯京師?爾甘叔招我來耳!”襄王于是逐王子帶。

    子帶出奔齊國。

    戎主使人詣京師,請罪求和,襄王許之。

    襄王追念管仲定位之功,今又有和戎之勞,乃大飨管仲,待以上卿之禮。

    管仲遜曰:“有國、高二子在,臣不敢當。

    ”再三謙讓,受下卿之禮而還。

     是冬,管仲病,桓公親往問之。

    見其瘠甚,乃執其手曰:“仲父之疾甚矣。

    不幸而不起,寡人将委政于何人?”時甯戚、賓須無先後俱卒,管仲歎曰:“惜哉乎,甯戚也!”桓公曰:“甯戚之外,豈無人乎?吾欲任鮑叔牙,何如?”仲對曰:“鮑叔牙,君子也。

    雖然,不可以為政。

    其人善惡過于分明。

    夫好善可也,惡惡已甚,人誰堪之?鮑叔牙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是其短也。

    ”桓公曰:“隰朋何如?”仲對曰:“庶乎可矣。

    隰朋不恥下問,居其家不忘公門。

    ”言畢,喟然歎曰:“天生隰朋,以為夷吾舌也。

    身死,舌安得獨存?恐君之用隰朋不能久耳!”桓公曰:“然則易牙何如?”仲對曰:“君即不問,臣亦将言之。

    彼易牙、豎刁、開方三人,必不可近也!”桓公曰:“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是愛寡人勝于愛子,尚可疑耶?”仲對曰:“人情莫愛于子。

    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桓公曰:“豎刁自宮以事寡人,是愛寡人勝于愛身,尚可疑耶?”仲對曰:“人情莫重于身。

    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桓公曰:“衛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愛幸之也。

    父母死不奔喪,是愛寡人勝于父母,無可疑矣。

    ”仲對曰:“人情莫親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何有于君?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也。

    棄千乘而就君,其所望有過于千乘者矣。

    君必去之勿近,近必亂國!”桓公曰:“此三人者,事寡人久矣。

    仲父平日何不聞一言乎?”仲對曰:“臣之不言,将以适君之意也。

    譬之于水,臣為之堤防焉,勿令泛濫。

    今堤防去矣,将有橫流之患,君必遠之!”桓公默然而退。

     畢竟管仲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史料來源】 《左傳·僖公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