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禮款楚大夫 會葵邱義戴周天子
關燈
小
中
大
庶出也,以長則無虧,以賢則昭。
長衛姬事寡人最久,寡人已許之立無虧矣。
易牙、豎貂二人,亦屢屢言之。
寡人愛昭之賢,意尚未決。
今決之于仲父。
”管仲知易牙、豎貂二人奸佞,且素得寵于長衛姬,恐無虧異日為君,内外合黨,必亂國政。
公子昭,鄭姬所出,鄭方受盟,假此又可結好。
乃對曰:“欲嗣伯業,非賢不可。
君既知昭之賢,立之可也。
”桓公曰:“恐無虧挾長來争,奈何!”管仲曰:“周王之位,待君而定。
今番會盟,君試擇諸侯中之最賢者,以昭托之,又何患焉?”桓公點首。
比至葵邱,諸侯畢集,宰周公孔亦到,各就館舍。
時宋桓公禦說薨,世子茲父,讓國于公子目夷,目夷不受,茲父即位,是為襄公。
襄公遵盟主之命,雖在新喪,不敢不至,乃墨衰赴會。
管仲謂桓公曰:“宋子有讓國之美,可謂賢矣!且墨衰赴會,其事齊甚恭。
儲貳之事,可以托之。
”桓公從其言,即命管仲私詣宋襄公館舍,緻齊侯之意。
襄公親自來見齊侯。
齊侯握其手,諄諄以公子昭囑之:“異日仗君主持,使主社稷。
”襄公愧謝不敢當,然心感齊侯相托之意,已心許之矣。
至會日,衣冠濟濟,環珮锵锵。
諸侯先讓天使升壇,然後以次而升。
壇上設有天王虛位,諸侯北面拜稽,如朝觐之儀,然後各就位次。
宰周公孔捧胙,東向而立,傳新王之命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胙。
”齊侯将下階拜受。
宰孔止之曰:“天子有後命,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桓公欲從之,管仲從旁進曰:“君雖謙,臣不可以不敬。
”桓公乃對曰:“天威不違顔咫尺,小白敢貪王命,而廢臣職乎?”疾趨下階,再拜稽首,然後登堂受胙。
諸侯皆服齊之有禮。
桓公因諸侯未散,複申盟好,頌周《五禁》曰:“毋壅泉,毋遏籴,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以婦人與國事。
”誓曰:“凡我同盟,言歸于好。
”但以載書,加于牲上,使人宣讀,不複殺牲歃血,諸侯無不信服。
髯翁有詩雲: 紛紛疑叛說春秋,攘楚尊周握勝籌。
不是桓公功業盛,誰能不歃信諸侯? 盟事已畢,桓公忽謂宰孔曰:“寡人聞三代有封禅之事,其典何如?可得聞乎?”宰孔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
封泰山者,築土為壇,金泥玉簡以祭天,報天之功。
天處高,故崇其土以象高也。
禅梁父者,掃地而祭,以象地之卑。
以蒲為車,菹稭為藉,祭而掩之,所以報地。
三代受命而興,獲佑于天地,故隆此美報也。
”桓公曰:“夏都于安邑,商都于亳,周都于豐鎬。
泰山、梁父,去都城甚遠,猶且封之禅之。
今二山在寡人之封内,寡人欲徼寵天王,舉此曠典,諸君以為何如?”宰孔視桓公足高氣揚,似有矜高之色,乃應曰:“君以為可,誰敢曰不可!”桓公曰:“俟明日更與諸君議之。
”諸侯皆散。
宰孔私詣管仲曰:“夫封禅之事,非諸侯所宜言也。
仲父不能發一言谏止乎?”管仲曰:“吾君好勝,可以隐奪,難以正格也。
夷吾今且言之矣。
”乃夜造桓公之前,問曰:“君欲封禅,信乎?”桓公曰:“何為不信?”管仲曰:“古者封禅,自無懷氏至于周成王,可考者七十二家,皆以受命,然後得封。
”桓公艴然曰:“寡人南伐楚,至于召陵;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西涉流沙,至于太行;諸侯莫餘違也。
寡人兵車之會三,衣裳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雖三代受命,何以過于此?封泰山,禅梁父,以示子孫,不亦可乎?”管仲曰:“古之受命者,先有祯祥示征,然後備物而封,其典甚隆備也。
鄗上之嘉黍,北裡之嘉禾,所以為盛。
江淮之間,一茅三脊,謂之‘靈茅’,王者受命則生焉,所以為藉。
東海緻比目之魚,西海緻比翼之鳥,祥瑞之物,有不召而緻者,十有五焉。
以書史冊,為子孫榮。
今鳳凰麒麟不來,而鸱鸮數至;嘉禾不生,而蓬蒿繁植;如此而欲行封禅,恐列國有識者必歸笑于君矣!”桓公嘿然。
明日,遂不言封禅之事。
桓公既歸,自謂功高無比,益治宮室,務為壯麗。
凡乘輿服禦之制,比于王者,國人頗議其僭。
管仲乃于府中築台三層,号為“三歸之台。
”言民人歸,諸侯歸,四夷歸也。
又樹塞門,以蔽内外。
設反坫,以待列國之使臣。
鮑叔牙疑其事,問曰:“君奢亦奢,君僭亦僭,毋乃不可乎?”管仲曰:“夫人主不惜勤勞,以成功業,亦圖一日之快意為樂耳。
若以禮繩之,彼将苦而生怠。
吾之所以為此,亦聊為吾君分謗也。
”鮑叔口雖唯唯,心中不以為然。
話分兩頭。
卻說周太宰孔自葵邱辭歸,于中途遇見晉獻公,亦來赴會。
宰孔曰:“會已撤矣。
”獻公頓足恨曰:“敝邑遼遠,不及觀衣裳之盛,何無緣也。
”宰孔曰:“君不必恨。
今者齊侯自恃功高,有驕人之意。
夫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齊之虧且溢,可立而待,不會亦何傷乎?”獻公乃回轅西向,于路得疾,回至晉國而薨,晉乃大亂。
欲知晉亂始末,且看下回分解。
【史料來源】 《左傳·僖公四年》
長衛姬事寡人最久,寡人已許之立無虧矣。
易牙、豎貂二人,亦屢屢言之。
寡人愛昭之賢,意尚未決。
今決之于仲父。
”管仲知易牙、豎貂二人奸佞,且素得寵于長衛姬,恐無虧異日為君,内外合黨,必亂國政。
公子昭,鄭姬所出,鄭方受盟,假此又可結好。
乃對曰:“欲嗣伯業,非賢不可。
君既知昭之賢,立之可也。
”桓公曰:“恐無虧挾長來争,奈何!”管仲曰:“周王之位,待君而定。
今番會盟,君試擇諸侯中之最賢者,以昭托之,又何患焉?”桓公點首。
比至葵邱,諸侯畢集,宰周公孔亦到,各就館舍。
時宋桓公禦說薨,世子茲父,讓國于公子目夷,目夷不受,茲父即位,是為襄公。
襄公遵盟主之命,雖在新喪,不敢不至,乃墨衰赴會。
管仲謂桓公曰:“宋子有讓國之美,可謂賢矣!且墨衰赴會,其事齊甚恭。
儲貳之事,可以托之。
”桓公從其言,即命管仲私詣宋襄公館舍,緻齊侯之意。
襄公親自來見齊侯。
齊侯握其手,諄諄以公子昭囑之:“異日仗君主持,使主社稷。
”襄公愧謝不敢當,然心感齊侯相托之意,已心許之矣。
至會日,衣冠濟濟,環珮锵锵。
諸侯先讓天使升壇,然後以次而升。
壇上設有天王虛位,諸侯北面拜稽,如朝觐之儀,然後各就位次。
宰周公孔捧胙,東向而立,傳新王之命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胙。
”齊侯将下階拜受。
宰孔止之曰:“天子有後命,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桓公欲從之,管仲從旁進曰:“君雖謙,臣不可以不敬。
”桓公乃對曰:“天威不違顔咫尺,小白敢貪王命,而廢臣職乎?”疾趨下階,再拜稽首,然後登堂受胙。
諸侯皆服齊之有禮。
桓公因諸侯未散,複申盟好,頌周《五禁》曰:“毋壅泉,毋遏籴,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以婦人與國事。
”誓曰:“凡我同盟,言歸于好。
”但以載書,加于牲上,使人宣讀,不複殺牲歃血,諸侯無不信服。
髯翁有詩雲: 紛紛疑叛說春秋,攘楚尊周握勝籌。
不是桓公功業盛,誰能不歃信諸侯? 盟事已畢,桓公忽謂宰孔曰:“寡人聞三代有封禅之事,其典何如?可得聞乎?”宰孔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
封泰山者,築土為壇,金泥玉簡以祭天,報天之功。
天處高,故崇其土以象高也。
禅梁父者,掃地而祭,以象地之卑。
以蒲為車,菹稭為藉,祭而掩之,所以報地。
三代受命而興,獲佑于天地,故隆此美報也。
”桓公曰:“夏都于安邑,商都于亳,周都于豐鎬。
泰山、梁父,去都城甚遠,猶且封之禅之。
今二山在寡人之封内,寡人欲徼寵天王,舉此曠典,諸君以為何如?”宰孔視桓公足高氣揚,似有矜高之色,乃應曰:“君以為可,誰敢曰不可!”桓公曰:“俟明日更與諸君議之。
”諸侯皆散。
宰孔私詣管仲曰:“夫封禅之事,非諸侯所宜言也。
仲父不能發一言谏止乎?”管仲曰:“吾君好勝,可以隐奪,難以正格也。
夷吾今且言之矣。
”乃夜造桓公之前,問曰:“君欲封禅,信乎?”桓公曰:“何為不信?”管仲曰:“古者封禅,自無懷氏至于周成王,可考者七十二家,皆以受命,然後得封。
”桓公艴然曰:“寡人南伐楚,至于召陵;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西涉流沙,至于太行;諸侯莫餘違也。
寡人兵車之會三,衣裳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雖三代受命,何以過于此?封泰山,禅梁父,以示子孫,不亦可乎?”管仲曰:“古之受命者,先有祯祥示征,然後備物而封,其典甚隆備也。
鄗上之嘉黍,北裡之嘉禾,所以為盛。
江淮之間,一茅三脊,謂之‘靈茅’,王者受命則生焉,所以為藉。
東海緻比目之魚,西海緻比翼之鳥,祥瑞之物,有不召而緻者,十有五焉。
以書史冊,為子孫榮。
今鳳凰麒麟不來,而鸱鸮數至;嘉禾不生,而蓬蒿繁植;如此而欲行封禅,恐列國有識者必歸笑于君矣!”桓公嘿然。
明日,遂不言封禅之事。
桓公既歸,自謂功高無比,益治宮室,務為壯麗。
凡乘輿服禦之制,比于王者,國人頗議其僭。
管仲乃于府中築台三層,号為“三歸之台。
”言民人歸,諸侯歸,四夷歸也。
又樹塞門,以蔽内外。
設反坫,以待列國之使臣。
鮑叔牙疑其事,問曰:“君奢亦奢,君僭亦僭,毋乃不可乎?”管仲曰:“夫人主不惜勤勞,以成功業,亦圖一日之快意為樂耳。
若以禮繩之,彼将苦而生怠。
吾之所以為此,亦聊為吾君分謗也。
”鮑叔口雖唯唯,心中不以為然。
話分兩頭。
卻說周太宰孔自葵邱辭歸,于中途遇見晉獻公,亦來赴會。
宰孔曰:“會已撤矣。
”獻公頓足恨曰:“敝邑遼遠,不及觀衣裳之盛,何無緣也。
”宰孔曰:“君不必恨。
今者齊侯自恃功高,有驕人之意。
夫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齊之虧且溢,可立而待,不會亦何傷乎?”獻公乃回轅西向,于路得疾,回至晉國而薨,晉乃大亂。
欲知晉亂始末,且看下回分解。
【史料來源】 《左傳·僖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