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楚熊通僭号稱王 鄭祭足被脅立庶
關燈
小
中
大
甚矣!願假臣偏師追襲之,縱不能悉俘以歸,亦可掠取其半,使楚今後不敢正眼視随。
”随侯以為然。
方欲起師,季梁聞之,趨入谏曰:“不可,不可!楚自若敖蚡冒以來,世修其政,馮陵江漢,積有歲年。
熊通弑侄而自立,兇暴更甚。
無故請成,包藏禍心。
今以老弱示我,蓋誘我耳。
若追之,必堕其計。
”随侯蔔之,不吉,遂不追楚師。
熊通聞季梁谏止追兵,複召鬥伯比問計。
伯比獻策曰:“請合諸侯于沈鹿。
若随人來會,服從必矣。
如其不至,則以叛盟伐之。
”熊通遂遣使遍告漢東諸國,以孟夏之朔,于沈鹿取齊。
至期,巴、庸、濮、鄧、鄾、絞、羅、鄖、貳、轸、申、江諸國畢集,惟黃、随二國不至,楚子使薳章責黃。
黃子遣使告罪。
又使屈瑕責随,随侯不服。
熊通乃率師伐随,軍于漢淮二水之間。
随侯集群臣問拒楚之策。
季梁進曰:“楚初合諸侯,以兵臨我,其鋒方銳,未可輕敵。
不如卑辭以請成。
楚苟聽我,複修舊好足矣。
其或不聽,曲在于楚。
楚欺我之辭卑,士有怠心。
我見楚之拒請,士有怒氣。
我怒彼怠,庶可一戰,以圖僥幸乎!”少師從旁攘臂言曰:“爾何怯之甚也!楚人遠來,乃自送死耳!若不速戰,恐楚人複如前番遁逃,豈不可惜。
”随侯惑其言,乃以少師為戎右,以季梁為禦,親自出師禦楚,布陣于青林山之下。
季梁升車以望楚師,謂随侯曰:“楚兵分左右二軍。
楚俗以左為上,其君必在左,君之所在,精兵聚焉。
請專攻其右軍,若右敗,則左亦喪氣矣。
”少師曰:“避楚君而不攻,甯不贻笑于楚人乎?”随侯從其言,先攻楚左軍。
楚開陣以納随師。
随侯殺入陣中,楚四面伏兵皆起,人人勇猛,個個精強。
少師與楚将鬥丹交鋒,不十合,被鬥丹斬于車下。
季梁保着随侯死戰,楚兵不退。
随侯棄了戎車,微服混于小軍之中,季梁殺條血路,方脫重圍。
點視軍卒,十分不存三四。
随侯謂季梁曰:“孤不聽汝言,以至于此!”問:“少師何在?”有軍人見其被殺,奏知随侯,随侯歎息不已。
季梁曰:“此誤國之人,君何惜焉?為今之計,作速請成為上。
”随侯曰:“孤今以國聽子。
” 季梁乃入楚軍求成。
熊通大怒曰:“汝主叛盟拒會,以兵相抗。
今兵敗求成,非誠心也。
”季梁面不改色,從容進曰:“昔者奸臣少師,恃寵貪功,強寡君于行陣,實非出寡君之意。
今少師已死,寡君自知其罪,遣下臣稽首于麾下。
君若赦宥,當倡率漢東君長,朝夕在庭,永為南服。
惟君裁之!”鬥伯比曰:“天意不欲亡随,故去其谀佞。
随未可滅也。
不若許成,使倡率漢東君長,頌楚功績于周,因假位号,以鎮服蠻夷,于楚無不利焉。
”熊通曰:“善。
”乃使薳章私謂季梁曰:“寡君奄有江、漢,欲假位号,以鎮服蠻夷。
若徼惠上國,率群蠻以請于周室,幸而得請,寡君之榮,實惟上國之賜。
寡君戢兵以待命。
”季梁歸言于随侯,随侯不敢不從。
乃自以漢東諸侯之意,頌楚功績,請王室以王号假楚,彈壓蠻夷。
桓王不許。
熊通聞之,怒曰:“吾先人熊鬻,有輔導二王之勞,僅封微國,遠在荊山。
今地辟民衆,蠻夷莫不臣服,而王不加位,是無賞也,鄭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讨,是無罰也。
無賞無罰,何以為王!且王号,我先君熊渠之所自稱也。
孤亦光複舊号,安用周為?”遂即中軍自立為楚武王,與随人結盟而去。
漢東諸國,各遣使稱賀。
桓王雖怒楚,無如之何。
自此周室愈弱,而楚益無厭。
熊通卒,傳子熊赀,遷都于郢。
役屬群蠻,骎骎乎有侵犯中國之勢。
後來若非召陵之師,城濮之戰,則其勢不可遏矣。
話分兩頭。
再說鄭莊公自勝王師,深嘉公子元之功,大城栎邑,使之居守,比于附庸。
諸大夫各有封賞;惟祝聃之功不錄。
祝聃自言于莊公。
公曰:“射王而錄其功,人将議我。
”祝聃忿恨,疽發于背而死。
莊公私給其家,命厚葬之。
周桓王十九年夏,莊公有疾,召祭足至床頭,謂曰:“寡人有子十一人。
自世子忽之外,子突、子亹、子儀,皆有貴征。
子突才智福祿,似又出三子之上。
三子皆非令終之相也。
寡人意欲傳位于突,何如?”祭足曰:“鄧曼,元妃也。
子忽嫡長,久居儲位,且屢建大功,國人信從。
廢嫡立庶,臣不敢奉命!”莊公曰:“突志非安于下位者,若立忽,惟有出突于外家耳。
”祭足曰:“知子莫如父,惟君命之。
”莊公歎曰:“鄭國自此多事矣!”乃使公子突出居于宋。
五月,莊公薨。
世子忽即位,是為昭公。
使諸大夫分聘各國。
祭足聘宋,
”随侯以為然。
方欲起師,季梁聞之,趨入谏曰:“不可,不可!楚自若敖蚡冒以來,世修其政,馮陵江漢,積有歲年。
熊通弑侄而自立,兇暴更甚。
無故請成,包藏禍心。
今以老弱示我,蓋誘我耳。
若追之,必堕其計。
”随侯蔔之,不吉,遂不追楚師。
熊通聞季梁谏止追兵,複召鬥伯比問計。
伯比獻策曰:“請合諸侯于沈鹿。
若随人來會,服從必矣。
如其不至,則以叛盟伐之。
”熊通遂遣使遍告漢東諸國,以孟夏之朔,于沈鹿取齊。
至期,巴、庸、濮、鄧、鄾、絞、羅、鄖、貳、轸、申、江諸國畢集,惟黃、随二國不至,楚子使薳章責黃。
黃子遣使告罪。
又使屈瑕責随,随侯不服。
熊通乃率師伐随,軍于漢淮二水之間。
随侯集群臣問拒楚之策。
季梁進曰:“楚初合諸侯,以兵臨我,其鋒方銳,未可輕敵。
不如卑辭以請成。
楚苟聽我,複修舊好足矣。
其或不聽,曲在于楚。
楚欺我之辭卑,士有怠心。
我見楚之拒請,士有怒氣。
我怒彼怠,庶可一戰,以圖僥幸乎!”少師從旁攘臂言曰:“爾何怯之甚也!楚人遠來,乃自送死耳!若不速戰,恐楚人複如前番遁逃,豈不可惜。
”随侯惑其言,乃以少師為戎右,以季梁為禦,親自出師禦楚,布陣于青林山之下。
季梁升車以望楚師,謂随侯曰:“楚兵分左右二軍。
楚俗以左為上,其君必在左,君之所在,精兵聚焉。
請專攻其右軍,若右敗,則左亦喪氣矣。
”少師曰:“避楚君而不攻,甯不贻笑于楚人乎?”随侯從其言,先攻楚左軍。
楚開陣以納随師。
随侯殺入陣中,楚四面伏兵皆起,人人勇猛,個個精強。
少師與楚将鬥丹交鋒,不十合,被鬥丹斬于車下。
季梁保着随侯死戰,楚兵不退。
随侯棄了戎車,微服混于小軍之中,季梁殺條血路,方脫重圍。
點視軍卒,十分不存三四。
随侯謂季梁曰:“孤不聽汝言,以至于此!”問:“少師何在?”有軍人見其被殺,奏知随侯,随侯歎息不已。
季梁曰:“此誤國之人,君何惜焉?為今之計,作速請成為上。
”随侯曰:“孤今以國聽子。
” 季梁乃入楚軍求成。
熊通大怒曰:“汝主叛盟拒會,以兵相抗。
今兵敗求成,非誠心也。
”季梁面不改色,從容進曰:“昔者奸臣少師,恃寵貪功,強寡君于行陣,實非出寡君之意。
今少師已死,寡君自知其罪,遣下臣稽首于麾下。
君若赦宥,當倡率漢東君長,朝夕在庭,永為南服。
惟君裁之!”鬥伯比曰:“天意不欲亡随,故去其谀佞。
随未可滅也。
不若許成,使倡率漢東君長,頌楚功績于周,因假位号,以鎮服蠻夷,于楚無不利焉。
”熊通曰:“善。
”乃使薳章私謂季梁曰:“寡君奄有江、漢,欲假位号,以鎮服蠻夷。
若徼惠上國,率群蠻以請于周室,幸而得請,寡君之榮,實惟上國之賜。
寡君戢兵以待命。
”季梁歸言于随侯,随侯不敢不從。
乃自以漢東諸侯之意,頌楚功績,請王室以王号假楚,彈壓蠻夷。
桓王不許。
熊通聞之,怒曰:“吾先人熊鬻,有輔導二王之勞,僅封微國,遠在荊山。
今地辟民衆,蠻夷莫不臣服,而王不加位,是無賞也,鄭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讨,是無罰也。
無賞無罰,何以為王!且王号,我先君熊渠之所自稱也。
孤亦光複舊号,安用周為?”遂即中軍自立為楚武王,與随人結盟而去。
漢東諸國,各遣使稱賀。
桓王雖怒楚,無如之何。
自此周室愈弱,而楚益無厭。
熊通卒,傳子熊赀,遷都于郢。
役屬群蠻,骎骎乎有侵犯中國之勢。
後來若非召陵之師,城濮之戰,則其勢不可遏矣。
話分兩頭。
再說鄭莊公自勝王師,深嘉公子元之功,大城栎邑,使之居守,比于附庸。
諸大夫各有封賞;惟祝聃之功不錄。
祝聃自言于莊公。
公曰:“射王而錄其功,人将議我。
”祝聃忿恨,疽發于背而死。
莊公私給其家,命厚葬之。
周桓王十九年夏,莊公有疾,召祭足至床頭,謂曰:“寡人有子十一人。
自世子忽之外,子突、子亹、子儀,皆有貴征。
子突才智福祿,似又出三子之上。
三子皆非令終之相也。
寡人意欲傳位于突,何如?”祭足曰:“鄧曼,元妃也。
子忽嫡長,久居儲位,且屢建大功,國人信從。
廢嫡立庶,臣不敢奉命!”莊公曰:“突志非安于下位者,若立忽,惟有出突于外家耳。
”祭足曰:“知子莫如父,惟君命之。
”莊公歎曰:“鄭國自此多事矣!”乃使公子突出居于宋。
五月,莊公薨。
世子忽即位,是為昭公。
使諸大夫分聘各國。
祭足聘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