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回 三大帥平定蘇峻

關燈
城,堅閉守住。

    韓晃探得峻被所殺,隻得漏夜棄大業壘逃回石頭城,與任護等立蘇逸為主,以拒衆軍,又使匡術将不附己居民官吏遷于後苑禁之。

    陶侃、溫峤、庾亮寫文書傳入城,勸勵百官,詞語悲切,看者流涕。

    光祿大夫陸華與弟陸玩皆在後苑,乃說術以苑城歸降溫峤。

    鐘雅、劉超知百官得出,亦謀奉帝私奔西軍。

    事洩,蘇逸使任護入内,收超、雅二人。

    成帝抱住任護泣曰:“還我侍中。

    ”右衛護不聽,推帝奪而殺之。

    帝哭痛而不得出。

    逸使人召祖約将兵入衛,使被陶侃巡軍所獲。

    乃與溫峤商議先取曆陽,以絕内望。

    委冠軍将軍趙胤、破虜将軍王育将兵一萬,先往攻之,将蘇峻之頭帶去吓約。

    約已知事不能濟,乃北走後趙。

     趙胤還兵,侃、峤乃寫文書使人入城張挂曰:“今祖約已逃,蘇峻授首,城中所存馀魄皆不久納命。

    軍民人等可各念晉恩,毋得為賊堅守,以緻破日,贻累九族。

    ”于是建威長史騰含與中衛将曹據、黨福商議曰:“今城中被圍三月,糧食漸乏。

    峻、約已敗,衆心将變,何不謀殺蘇逸,開城放百官進内,保駕還都,以作晉忠臣乎?”黨福曰:“此言極善,速宜行之。

    趁韓晃在城上與匡孝守禦,一齊殺入,可成功矣。

    ”遂率勁卒四五千人,乘黑早攻入逸第。

    逸聞兵亂,急來問故,滕含逼趕而進。

    逸知勢敗,奔走欲往溧陽,為将軍李旸追至騎府前斬之,傳首出城,獻于峤、侃。

    任護知變,帥衆來捉滕含。

    含大呼曰:“逆賊反背朝廷,害及萬姓,汝等有忠義者,可同盡力破賊,何又自取滅族乎?”李旸等又皆叫:“降免罪。

    ”以是賊兵漸散,官兵大集,護正将敗。

    韓晃、匡孝聞知,亦帥兵來殺含、旸、據、福等。

    含見晃至,恐被所殺,乃謂衆兵曰:“官兵皆在城外,城上無人把守,何不速疾開門,放外兵同來滅賊?”黨福乃砍開城門,趙胤、李千等殺入。

    韓晃見事敗,乃與峻子蘇碩等率骁勇數千殺出,奔于曲阿去投張健。

    管商、弘徽正攻陵亭,與督護李闳相拒。

    滕含聞知,将兵去助。

    商、徽戰敗而走,李闳、滕含随後緊追不舍,前路又被白石壘庾亮将兵阻住,管商等無可逃處,隻得投降庾亮。

    弘徽沖走,亦投張健。

    時健積财寶三十馀萬,見徽言事已大敗,恐徽才力勝己,被其所奪,乃謀殺弘徽,以巨舟載其财帛,率大小二萬口,自延陵長白塘往北而走。

    王充之領父命,與李闳、滕含連夜追趕弘徽,探知徽死健走,分頭不住,至呂城及之,大破健兵,獲男女數千,盡奪其船中寶物。

    張健逃走,獲遇韓晃、馬雄合走。

    李闳、李旸、王充之等不放,追及岩山。

    晃等困乏,不敢戰,據山以守。

    官軍極力攻打。

    韓晃見勢危,兵無水炊煮,乃攜箭百馀枝,揮雙刀沖殺而下。

    官兵死抵不容,晃左右射之,殊不住手,傷者不可勝數。

    箭盡,又使雙刀奮砍,終不得脫。

    忽被李旸一箭射入馬眼,欲退上山,目痛跌倒,被亂軍殺死,取其首級。

    張健與馬雄不敢下山,輔蘇碩等共守。

    至半月,兵皆餓死。

    任護勸衆投降,匡孝不肯,欲殺任護。

    馬雄助護共斬匡孝,下山降拜。

     王充之、李旸等收兵,解至石頭城。

    衆見峻黨皆盡,呼歡之聲遍滿城市。

    王導命将斬首号令,即日悉車駕回還建康,大賞靖難兵士,論功加秩,以溫峤第一,陶侃第二,郄鑒第三,李旸第四。

    趙胤戰将等,以毛寶第一,彭世第二,李千第三,鮑德、洪韬第四,陳風、施策第五。

    外各加二級。

    降将亦皆賜職。

    路永、賈甯授順義将軍,匡術授奉義将軍,管商亦授奉義都尉,滕含、曹據、黨福封子男之職。

    陶侃與任護有舊,初押到日,即便獨将監下,欲保留之。

    至是,各罪皆定,諸功盡賞。

    陶侃乃親奏成帝,請免任護之死。

    帝曰:“是殺朕侍中劉超、右衛鐘雅者也,安可恕之?”侃不再保,亦将斬首。

    司徒王導命設宴宴賞諸帥,取故節持之,與衆官行至建平園中請帝。

    陶侃笑曰:“蘇武節似不如也。

    ”導有慚色。

     時建康宮殿被峻将匡孝放火焚燒,雖然救滅,各皆殘毀,不堪居上,故帝在建平園權時駐跸。

    請看後卷,便知始末。

    後人有詩歎晉之遭亂曰: 晉室綿遭國禍殃,中原百二隔天壤。

    禦臨無策離西洛,避迹東南寓建康。

     方賴群賢誅賊敏,重罹敦叛起荊襄。

    疊逢蘇峻幾移鼎,尚有桓溫在後行。

    更兼齊趙燕秦宋,後卷猶鮮勝此觀。

     此書原本共計二十卷,今分作二集而刊,庶使刻者易完,而買者輕易,以成兩便。

    觀書君子看此完畢,再買下集自十一卷至二十卷,以視晉漢興亡,睹前後終始,方合全觀,幸為毋吝青蚨而棄後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