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回 陶侃興師讨蘇峻
關燈
小
中
大
自執其手,笑曰:“适言相戲耳。
老夫豈敢妄及公哉?”亮又曰:“先帝托輔政治,雖有遺诏,司徒王公與中書令卞壸、孔尚書等諸大臣衆官親目所見,吾敢增損裁抑乎?修築石頭以為建康屏障,豈敢疑君正士?若有此心,天地不容!”言訖淚下。
侃亦釋然慰謝曰:“前事不足為言,但當同心共伐叛逆耳。
”溫峤從旁調和,衆皆歡洽,設宴相叙。
次日,計點兵馬,共有六萬馀,旌旗百馀裡,軍聲大振。
蘇峻聞知氣奪,恐衆人徑襲建康,挾天子之令以征己,乃自湖深提兵還朝,集百官會議曰:“今陶侃、溫峤起兵謀劫天子,必傷百官。
且建康遭兩次兵火,城郭欠完,人民懼怯,難以持守。
不若暫徙石頭城,候平定還都,何如?”王導曰:“建康雖則兵城欠備,乃興王之所,況太廟諸陵在焉,豈可一旦離棄?石頭城雖固,全無宮殿台省,難安百官,甚不可移。
”蘇峻立意堅執要移,王導固争不可,日晏而散。
蘇峻見導退去,乃作色言于朝堂曰:“吾意已決,逆者斬之,試看何如?”于是,百官夜詣導府相勸,請權時從賊之欲,隻要保全聖駕百官,且待諸兵到又作計議。
導乃不争。
次日,峻備車駕,請帝徙都石頭城,帝乃哀泣登車。
比出都門,大雨如注,泥徑路滑。
劉超、鐘雅見辇傾側,隻得步行扶毂。
峻絡與馬二人乘之,皆不肯受,惟悲哀從容侍帝。
峻心惡之,遂不複顧,任其直至石頭城。
帝居于官倉起舍,峻黨肆橫出入,全無威儀,視同僚友。
惟劉超、鐘雅、卞潭、華桓、荀崧等常侍左右,不離帝側。
時米甚貴少,城中餓餒,峻乃遣人以米賜超等給用,超等一無所受,缱绻朝夕,臣節愈恭。
雖在困危中,猶啟少帝授《孝經》、《論語》。
王導嗔蘇峻逆己劫駕,知西兵将近,又密使張闿持诏宣谕東吳各郡刺守,令其起兵合救帝厄。
會稽内史王舒得诏,與衆商議,言已受溫平南約,命守越道,思不可離,即使其督護庾冰将兵一萬,西渡浙水,以助溫峤,同讨蘇峻。
于是吳興太守虞潭、吳郡内史蔡谟、宜興太守顧衆,悉皆奮起義兵。
虞潭之母孫氏見各郡守皆親臨軍,而潭獨又逗遛數日,乃召潭責曰:“主上受困于石頭城,汝當舍生取義,火速起兵,勿落人後可也。
今諸郡俱發,汝何遲遲?慎毋以吾老為累,妻子為憂。
家國一體,忠孝無二,亟宜勉東。
”囑畢,盡出钗環餌飾,複典衣币,共計三百馀兩,重賞家僮族人,勸之從軍,以壯行威。
潭見老母給助軍需,即日拜命而起。
王舒聞之,知峻無行意,亦乃自發,悉相競而前,詐呼兵馬十萬,水路陸道兼進。
蘇峻正欲調兵阻拒西兵,探得東兵亦至,乃大驚駭,投劍歎曰:“事不濟矣!”慌命親将管商、張健、弘徽、何仍等引兵東掠吳地,以阻王舒、虞潭、蔡谟諸路之兵。
衆人聞知稍阻,虞潭獨先又進,顧謂衆兵曰:“不但奉君之诏,且又承母之命,何可住也?”後人見其言此,奮不顧身,有詩一首贊其母之賢曰: 賢哉虞母志忠貞,促仆從軍激子行。
典服鬻钗親助費,江東臣宰亦難倫。
溫峤、陶侃等兵至茄子浦屯紮,使人探聽消息而進。
忽報吳下越中諸郡,實兵五萬,詐呼十萬,戰船千艘,一半溯流西渡浙水,自廣德來助,一半出太湖湖州路而來,以撓峻之後軍。
蘇峻分管商等四将,東出吳興去阻,以此未能來會。
侃、峤聽言頗喜,即集衆約束分付曰:“我兵皆荊淮之士,多習水戰,不善于陸。
蘇峻所将有一半是北兵,慣于馬戰,三軍不許妄自登岸,被其所挫,違者斬首!”各皆受令應諾。
于是遣先鋒魏該與右副軍毛寶預進開路,該又使寶先行。
毛寶探得蘇峻遣小将胡淵,引兵二千,運糧米萬斛與祖約,晨早搬移上岸,舟船已回石頭城,乃疾轉入見魏該,請起兵追而奪之。
該曰:“今才起發,主帥有令,不許登岸。
吾為先鋒,豈得違逆?汝休妄冒。
”寶曰:“峻賊恃強不遣大将監押,止有二千之兵,一員副将,何難取哉?此是渠不知我等即至故也,正宜截之。
且将在外,軍情緩急,君命有所不受,苟有利于社稷者,專之可也。
”魏該執遵侃、峤之令,不允其請。
寶又曰:“天賜便機,事已入掌,坐視不取,正所謂自遺良策,以資盜糧者也。
願乞精兵五千,吾當擊之,有罪獨坐。
”該不答。
寶乃引其所部三千親兵上岸追奪,看在前面,即便大喊殺去。
峻将胡淵來迎敵,三合之中,被毛寶刺于馬下。
其弟胡清欲來報仇,隻一合,又為刺死。
諸兵盡皆走散,有京兵五百願降。
寶命将糧搬運上船。
峻敗兵奔轉,不三十裡,遇大将匡孝,哭告其事。
孝曰:“吾奉将令特來護糧,今被所搶,吾何不取?”敗軍曰:“他止一将,帶兵三千,尚在搬糧,急去可得。
”孝乃飛馬向前。
比将到時,官兵已開船一半,尚馀百十斛未盡。
寶見救兵到,亦自上船,棄其馀剩,揚帆而去。
匡孝一時無船,又見去遠,無能得救,乃回兵。
毛寶得捷,來見魏該,該喜,令人上寶功績于中軍。
陶侃、溫峤等見報
老夫豈敢妄及公哉?”亮又曰:“先帝托輔政治,雖有遺诏,司徒王公與中書令卞壸、孔尚書等諸大臣衆官親目所見,吾敢增損裁抑乎?修築石頭以為建康屏障,豈敢疑君正士?若有此心,天地不容!”言訖淚下。
侃亦釋然慰謝曰:“前事不足為言,但當同心共伐叛逆耳。
”溫峤從旁調和,衆皆歡洽,設宴相叙。
次日,計點兵馬,共有六萬馀,旌旗百馀裡,軍聲大振。
蘇峻聞知氣奪,恐衆人徑襲建康,挾天子之令以征己,乃自湖深提兵還朝,集百官會議曰:“今陶侃、溫峤起兵謀劫天子,必傷百官。
且建康遭兩次兵火,城郭欠完,人民懼怯,難以持守。
不若暫徙石頭城,候平定還都,何如?”王導曰:“建康雖則兵城欠備,乃興王之所,況太廟諸陵在焉,豈可一旦離棄?石頭城雖固,全無宮殿台省,難安百官,甚不可移。
”蘇峻立意堅執要移,王導固争不可,日晏而散。
蘇峻見導退去,乃作色言于朝堂曰:“吾意已決,逆者斬之,試看何如?”于是,百官夜詣導府相勸,請權時從賊之欲,隻要保全聖駕百官,且待諸兵到又作計議。
導乃不争。
次日,峻備車駕,請帝徙都石頭城,帝乃哀泣登車。
比出都門,大雨如注,泥徑路滑。
劉超、鐘雅見辇傾側,隻得步行扶毂。
峻絡與馬二人乘之,皆不肯受,惟悲哀從容侍帝。
峻心惡之,遂不複顧,任其直至石頭城。
帝居于官倉起舍,峻黨肆橫出入,全無威儀,視同僚友。
惟劉超、鐘雅、卞潭、華桓、荀崧等常侍左右,不離帝側。
時米甚貴少,城中餓餒,峻乃遣人以米賜超等給用,超等一無所受,缱绻朝夕,臣節愈恭。
雖在困危中,猶啟少帝授《孝經》、《論語》。
王導嗔蘇峻逆己劫駕,知西兵将近,又密使張闿持诏宣谕東吳各郡刺守,令其起兵合救帝厄。
會稽内史王舒得诏,與衆商議,言已受溫平南約,命守越道,思不可離,即使其督護庾冰将兵一萬,西渡浙水,以助溫峤,同讨蘇峻。
于是吳興太守虞潭、吳郡内史蔡谟、宜興太守顧衆,悉皆奮起義兵。
虞潭之母孫氏見各郡守皆親臨軍,而潭獨又逗遛數日,乃召潭責曰:“主上受困于石頭城,汝當舍生取義,火速起兵,勿落人後可也。
今諸郡俱發,汝何遲遲?慎毋以吾老為累,妻子為憂。
家國一體,忠孝無二,亟宜勉東。
”囑畢,盡出钗環餌飾,複典衣币,共計三百馀兩,重賞家僮族人,勸之從軍,以壯行威。
潭見老母給助軍需,即日拜命而起。
王舒聞之,知峻無行意,亦乃自發,悉相競而前,詐呼兵馬十萬,水路陸道兼進。
蘇峻正欲調兵阻拒西兵,探得東兵亦至,乃大驚駭,投劍歎曰:“事不濟矣!”慌命親将管商、張健、弘徽、何仍等引兵東掠吳地,以阻王舒、虞潭、蔡谟諸路之兵。
衆人聞知稍阻,虞潭獨先又進,顧謂衆兵曰:“不但奉君之诏,且又承母之命,何可住也?”後人見其言此,奮不顧身,有詩一首贊其母之賢曰: 賢哉虞母志忠貞,促仆從軍激子行。
典服鬻钗親助費,江東臣宰亦難倫。
溫峤、陶侃等兵至茄子浦屯紮,使人探聽消息而進。
忽報吳下越中諸郡,實兵五萬,詐呼十萬,戰船千艘,一半溯流西渡浙水,自廣德來助,一半出太湖湖州路而來,以撓峻之後軍。
蘇峻分管商等四将,東出吳興去阻,以此未能來會。
侃、峤聽言頗喜,即集衆約束分付曰:“我兵皆荊淮之士,多習水戰,不善于陸。
蘇峻所将有一半是北兵,慣于馬戰,三軍不許妄自登岸,被其所挫,違者斬首!”各皆受令應諾。
于是遣先鋒魏該與右副軍毛寶預進開路,該又使寶先行。
毛寶探得蘇峻遣小将胡淵,引兵二千,運糧米萬斛與祖約,晨早搬移上岸,舟船已回石頭城,乃疾轉入見魏該,請起兵追而奪之。
該曰:“今才起發,主帥有令,不許登岸。
吾為先鋒,豈得違逆?汝休妄冒。
”寶曰:“峻賊恃強不遣大将監押,止有二千之兵,一員副将,何難取哉?此是渠不知我等即至故也,正宜截之。
且将在外,軍情緩急,君命有所不受,苟有利于社稷者,專之可也。
”魏該執遵侃、峤之令,不允其請。
寶又曰:“天賜便機,事已入掌,坐視不取,正所謂自遺良策,以資盜糧者也。
願乞精兵五千,吾當擊之,有罪獨坐。
”該不答。
寶乃引其所部三千親兵上岸追奪,看在前面,即便大喊殺去。
峻将胡淵來迎敵,三合之中,被毛寶刺于馬下。
其弟胡清欲來報仇,隻一合,又為刺死。
諸兵盡皆走散,有京兵五百願降。
寶命将糧搬運上船。
峻敗兵奔轉,不三十裡,遇大将匡孝,哭告其事。
孝曰:“吾奉将令特來護糧,今被所搶,吾何不取?”敗軍曰:“他止一将,帶兵三千,尚在搬糧,急去可得。
”孝乃飛馬向前。
比将到時,官兵已開船一半,尚馀百十斛未盡。
寶見救兵到,亦自上船,棄其馀剩,揚帆而去。
匡孝一時無船,又見去遠,無能得救,乃回兵。
毛寶得捷,來見魏該,該喜,令人上寶功績于中軍。
陶侃、溫峤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