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 王彌劉曜寇洛陽
關燈
小
中
大
劉實得準辭職,即日陛廷面謝而出。
帝親送之,謂太傅越曰:“劉太尉輔國摅中,朕甚倚之。
今太尉之職,何人可任?”司馬越舉衍代之,帝不敢違,即以衍為太尉。
衍柔懦無所建明,惟事清談動公卿,時天下大亂,乃自為身謀之計,因密說東海王曰:“荊州漢江之固,青州有海隅之險,設或緩急有變,二處足退步自守,遣心腹智謀之士往彼鎮據,倘一朝廷反側,避而據之,是亦趙襄尹铎也。
”越曰:“何人可為心腹,能治此地?”衍曰:“今臣托在下心愛,臣弟王澄、王敦智謀兼備,可堪使守二處,則殿下與臣保永遠根蒂矣。
”越從其議,即以王澄為荊州刺史,代山簡回朝,王敦為青州刺史,代苟曜守倉坦,苟晞守邺城。
二人領憑辭出,衍餞送二弟,分付曰:“汝等此去,當用心積聚兵糧,收買士民,固根本。
吾居京師,二弟居此大郡,可謂兔有三窟矣,何愁亂世守乎?”後人見衍營此奸謀,不遂所願,有詩歎曰: 職秉铨衡不隐憂,妄營三窟利身謀。
一朝國破遭牆壓,無處堪将老骨收。
詞分兩頭。
再提漢主劉淵差劉曜、石勒分兵二路,勒下襄國,取西河。
王彌屯兵阛轅關,将欲進攻他郡。
捷報疊至平陽,漢主喜,即日使人赍賞,催各進兵。
隻見劉聰本至,言司馬越毒殺惠,再立新君,思奪大政。
不意懷帝選用賢良,俊?協職,政事一泰始,晉室小康,未有罅隙。
司馬越亦求出許昌,一時未可卒侵原也。
漢主謂諸葛宣于曰:“兩路兵出,本意思兼并許洛,以奪原之地,不謂複立新君,勤于政事,任用中正,以緻大功難成。
欲乘其初立未固,敕令亟往攻之,庶或徼幸成功,未可諒也。
若待立久,又難動搖矣。
丞相以為何如?”宣于曰:“聖意雖是,但晉氣尚猶未終,再過三年,歲德在辛,則吾西北之氣全旺,未年中可克洛陽也。
”漢主曰:“天道深遠,推遷無常,變易靡定,難可逆料。
亦宜乘時進試虛實,不得拘泥。
”正議未決,忽有缪播之侄缪崇,避難奔至平陽投漢。
漢主召入,問其備細緣故,崇曰:“司馬越倚恃親王,妄殺忠良,将吾叔與何綏、王高等十馀執政賢智之臣,盡皆誅戮,又欲夷族,故吾逃來投奔。
今以王衍為太尉,惟事清談,不務政體,而國政皆由潘滔、何倫專擅。
谄佞競進,哲人正士避過江東,洛陽朝政複衰,司馬越不久禍及矣。
”漢主聞言大喜,乃命宣于親自臨軍催劉聰進兵。
又差一使持檄二封,敕王彌、石勒俱會洛陽。
石勒得檄,啟張賓問曰:“今漢主敕吾同攻洛陽,欲待起兵前去,隻恐王浚暗襲襄國,報複前恨,軍師之意以為何如?”賓曰:“都督但且慢起,遣使先催王彌将所部三萬人馬去會劉永明,隻說我等随後就發,待其試進,我看緩急而行,豈不兩美乎?”時王彌三萬兵馬守把闤轅關,又收山賊數處,得兵萬馀,骁将張傑、徐杲當日接得漢主之檄,即欲使人禀問石勒。
卻值勒使亦至,令其先行,乃引部下四萬人馬望許昌一路而進。
途中所過縣鎮,皆送降求免殺戮,又添兵一萬。
邊郡報入許昌,守關将丘光、樓裒聞知王彌兵盛,乃退入許昌,差飛馬報入洛陽。
東海王見報,恐家眷有失,即帶何倫等連夜離洛陽回郡,分遣諸将紮大營數處,列兵以守。
王彌到界,探知許昌兵盛,乃不敢進攻,從間道去會劉曜。
曜問曰:“将軍經過許昌,得睹其強弱否?”彌曰:“兵勢甚盛,故來相合議而進攻耳!”宣于曰:“司馬越兵威雖盛,素不知用,屢戰多敗。
今但保守,必不敢戰鬥者,将軍可與呼延兄弟領兵攻打洛陽,姜存忠與黃關諸将屯中路,以備救應,我與劉王子引兵拒住司馬越。
若得洛陽一破,則許昌可不戰而下矣。
兵法雲:擒賊必擒王,此之謂也。
”于是王彌、呼延晏各将兵馬五萬,徑扣洛陽。
一路上無人攔擋。
報至京中,懷帝聽得漢兵犯阙,心中大驚,一面差使命往各處催兵赴援,一面與諸大臣計議迎敵之策。
王衍曰:“臣已命各門盡皆守把,令上官巳督兵五萬,以張骐為先鋒,王秉忠為合後,前去退賊,不許壓境以擾百姓,陛下無用驚慌。
”帝曰:“漢将雄猛,非可泛觀。
”衍曰:“張骐、張骥乃洛陽虎将,是張郃次子張污之兒,勇力振世,人皆憚之,管取得勝者也。
”帝曰:“既是如此,可宣諸将賜賞出兵。
”上官巳、張骐乃授為元帥先鋒,張骥、王秉忠授為護軍兵馬指揮使,引兵陛辭出城,望界上而進。
次日,探知漢兵将到,乃将軍馬紮住,擇要地安營,把住路口,以備厮殺。
時将近午,王彌二人至界,見晉将阻路,即使使向前約戰。
于是兩邊各排陣勢,晉将軍張骐全裝披挂,手執長槍,指王彌曰:“汝等鼠輩,竊據河北數郡,我大朝皇帝不加問罪之師,幸莫大矣。
辄敢寇犯王京,自作投罝之兔,豈不知洛陽有二虎乎?”王彌曰:“畫虎不成,反類于狗,即是你也。
你晉朝之人,個個會講誇口大話,及見我王老爺,皆是生擒活捉,你何不知死活,而向虎頭打掌耶?若知氣數,可速倒戈投降,免得城破之日,身首離分,那時悔之晚矣。
帝親送之,謂太傅越曰:“劉太尉輔國摅中,朕甚倚之。
今太尉之職,何人可任?”司馬越舉衍代之,帝不敢違,即以衍為太尉。
衍柔懦無所建明,惟事清談動公卿,時天下大亂,乃自為身謀之計,因密說東海王曰:“荊州漢江之固,青州有海隅之險,設或緩急有變,二處足退步自守,遣心腹智謀之士往彼鎮據,倘一朝廷反側,避而據之,是亦趙襄尹铎也。
”越曰:“何人可為心腹,能治此地?”衍曰:“今臣托在下心愛,臣弟王澄、王敦智謀兼備,可堪使守二處,則殿下與臣保永遠根蒂矣。
”越從其議,即以王澄為荊州刺史,代山簡回朝,王敦為青州刺史,代苟曜守倉坦,苟晞守邺城。
二人領憑辭出,衍餞送二弟,分付曰:“汝等此去,當用心積聚兵糧,收買士民,固根本。
吾居京師,二弟居此大郡,可謂兔有三窟矣,何愁亂世守乎?”後人見衍營此奸謀,不遂所願,有詩歎曰: 職秉铨衡不隐憂,妄營三窟利身謀。
一朝國破遭牆壓,無處堪将老骨收。
詞分兩頭。
再提漢主劉淵差劉曜、石勒分兵二路,勒下襄國,取西河。
王彌屯兵阛轅關,将欲進攻他郡。
捷報疊至平陽,漢主喜,即日使人赍賞,催各進兵。
隻見劉聰本至,言司馬越毒殺惠,再立新君,思奪大政。
不意懷帝選用賢良,俊?協職,政事一泰始,晉室小康,未有罅隙。
司馬越亦求出許昌,一時未可卒侵原也。
漢主謂諸葛宣于曰:“兩路兵出,本意思兼并許洛,以奪原之地,不謂複立新君,勤于政事,任用中正,以緻大功難成。
欲乘其初立未固,敕令亟往攻之,庶或徼幸成功,未可諒也。
若待立久,又難動搖矣。
丞相以為何如?”宣于曰:“聖意雖是,但晉氣尚猶未終,再過三年,歲德在辛,則吾西北之氣全旺,未年中可克洛陽也。
”漢主曰:“天道深遠,推遷無常,變易靡定,難可逆料。
亦宜乘時進試虛實,不得拘泥。
”正議未決,忽有缪播之侄缪崇,避難奔至平陽投漢。
漢主召入,問其備細緣故,崇曰:“司馬越倚恃親王,妄殺忠良,将吾叔與何綏、王高等十馀執政賢智之臣,盡皆誅戮,又欲夷族,故吾逃來投奔。
今以王衍為太尉,惟事清談,不務政體,而國政皆由潘滔、何倫專擅。
谄佞競進,哲人正士避過江東,洛陽朝政複衰,司馬越不久禍及矣。
”漢主聞言大喜,乃命宣于親自臨軍催劉聰進兵。
又差一使持檄二封,敕王彌、石勒俱會洛陽。
石勒得檄,啟張賓問曰:“今漢主敕吾同攻洛陽,欲待起兵前去,隻恐王浚暗襲襄國,報複前恨,軍師之意以為何如?”賓曰:“都督但且慢起,遣使先催王彌将所部三萬人馬去會劉永明,隻說我等随後就發,待其試進,我看緩急而行,豈不兩美乎?”時王彌三萬兵馬守把闤轅關,又收山賊數處,得兵萬馀,骁将張傑、徐杲當日接得漢主之檄,即欲使人禀問石勒。
卻值勒使亦至,令其先行,乃引部下四萬人馬望許昌一路而進。
途中所過縣鎮,皆送降求免殺戮,又添兵一萬。
邊郡報入許昌,守關将丘光、樓裒聞知王彌兵盛,乃退入許昌,差飛馬報入洛陽。
東海王見報,恐家眷有失,即帶何倫等連夜離洛陽回郡,分遣諸将紮大營數處,列兵以守。
王彌到界,探知許昌兵盛,乃不敢進攻,從間道去會劉曜。
曜問曰:“将軍經過許昌,得睹其強弱否?”彌曰:“兵勢甚盛,故來相合議而進攻耳!”宣于曰:“司馬越兵威雖盛,素不知用,屢戰多敗。
今但保守,必不敢戰鬥者,将軍可與呼延兄弟領兵攻打洛陽,姜存忠與黃關諸将屯中路,以備救應,我與劉王子引兵拒住司馬越。
若得洛陽一破,則許昌可不戰而下矣。
兵法雲:擒賊必擒王,此之謂也。
”于是王彌、呼延晏各将兵馬五萬,徑扣洛陽。
一路上無人攔擋。
報至京中,懷帝聽得漢兵犯阙,心中大驚,一面差使命往各處催兵赴援,一面與諸大臣計議迎敵之策。
王衍曰:“臣已命各門盡皆守把,令上官巳督兵五萬,以張骐為先鋒,王秉忠為合後,前去退賊,不許壓境以擾百姓,陛下無用驚慌。
”帝曰:“漢将雄猛,非可泛觀。
”衍曰:“張骐、張骥乃洛陽虎将,是張郃次子張污之兒,勇力振世,人皆憚之,管取得勝者也。
”帝曰:“既是如此,可宣諸将賜賞出兵。
”上官巳、張骐乃授為元帥先鋒,張骥、王秉忠授為護軍兵馬指揮使,引兵陛辭出城,望界上而進。
次日,探知漢兵将到,乃将軍馬紮住,擇要地安營,把住路口,以備厮殺。
時将近午,王彌二人至界,見晉将阻路,即使使向前約戰。
于是兩邊各排陣勢,晉将軍張骐全裝披挂,手執長槍,指王彌曰:“汝等鼠輩,竊據河北數郡,我大朝皇帝不加問罪之師,幸莫大矣。
辄敢寇犯王京,自作投罝之兔,豈不知洛陽有二虎乎?”王彌曰:“畫虎不成,反類于狗,即是你也。
你晉朝之人,個個會講誇口大話,及見我王老爺,皆是生擒活捉,你何不知死活,而向虎頭打掌耶?若知氣數,可速倒戈投降,免得城破之日,身首離分,那時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