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劉淵大破司馬倫
關燈
小
中
大
張挂各門,複寫數十張射入城中,其詞曰:
大晉征西大元帥趙王示谕:今奉敕統先鋒将軍張泓,帶領雄兵二十萬、彪将二百員,到茲征剿西羌反寇郝元度、馬蘭、盧水及齊萬年等。
乃者天兵一臨,三部已皆授首,隻有齊萬年一疥小痍,呼吸将擒。
汝等城中百姓皆是良民,當知大國恩威,速将賊首綁獻,必重行升賞。
如或不能執彼,宜早開門,迎接王師入城,以免誅戮。
倘若迷誤,輕信賊語,抗旨固守,城破之日,無分皂白,玉石俱焚,那時身家俱毀,徒贻後悔,宜此知悉。
榜文既挂,孫秀又令軍士沿城高叫曰:“你等守城将士聽我一言,大王有令,汝可速速逃生散去,退還城池,尚保殘喘,各宜自省。
”守兵聽其言語,拾将射入文字,禀知先鋒。
齊萬年看其詞,聽其言,忍耐不住,徑入府堂禀知劉淵,要殺出城。
宣于與張賓曰:“先鋒未可輕出,我和你再上城去,看其勤怠強弱如何,然後以奇計破之,衆寡方可敵耳!”萬年從之。
劉淵等皆上城樓觀看,萬年曰:“此兵不滿七八萬人,何雲二十萬乎?”劉淵曰:“多寡且慢說他,但彼耀武揚威,氣甚雄壯,似乎鋒銳難敵也。
”諸葛宣于曰:“主公稱其兵之雄壯,以吾觀之,無能為也,觀其形勢,殆猶烏攢鳥集,蟻聚蜂屯,紀律不嚴,隊伍欠整,愚竊料之,已知其必敗矣。
”萬年曰:“何為一觀能知其敗?”宣于曰:“兵貴同心,将宜合志。
司馬倫不知兵法,失于戒飾,吾見各自逞其勇猛,不遵約束,雖然兵多将廣,可一戰而挫其鋒。
且晉兵恃扶風驟勝之勢,其志也驕,必不以我軍為意。
若以奇計逆之,豈有不敗者乎?”張賓曰:“然則以惑兵之計誘之,可否?”宣于曰:“世間能者所見皆同。
明日齊永齡未待圍城,預先早出一軍,與他搦戰,必奮勇以鬥。
晉兵素無紀律,見汝雄強難敵,彼必蜂擁向前混戰,思欲圍汝,以希扶風之勝。
待其衆至,将軍詐敗誘之,引到城下,汝卻倚城再戰,俟其俱來,乃詐作驚惶之狀,奔走入城,佯為閉門不及,晉兵恃勝,必然乘勢争搶入城。
我這裡兩邊密密伏下弓弩手,于甕城掖道之間,放過自軍,即放炮為号,兩下一齊射出,彼見中計,必定驚惶退走,我兵乘亂奮殺,決然崩潰。
再命諸将分頭追逐,可獲司馬倫矣。
”張賓曰:“計策盡妙,但恐他不肯入城耳!”宣于曰:“若夏侯駿為帥,号令嚴明,或不敢入。
司馬倫倚親王之驕貴,勝不分賞,敗不畏罪,令弛法緩,衆軍若聞一勝,定然各逞威能,不待将令,競擁入城,希圖擄掠,以幸功賞矣,焉有不入之理乎?”衆皆悅信。
宣于與張賓分撥人馬,令呼延晏、呼延颢帶弓弩手五千,伏于甕城兩邊、掖道之間,隻聽炮響,一齊亂射;呼延攸、郝欽引弓手二千,伏于北門内側,幫助射箭;張敬領兵二千,把住巷口,不容他進内;劉靈伏于北門,趙染伏于西門,黃命伏于南門,楊興寶伏于東門;趙概、張實督兵二千,保守總城之事;黃臣同齊萬年引兵一萬,出西門與晉兵相戰;張賓、劉淵、宣于帶馬甯上城放炮,緊守敵樓,伏勁弩手千人。
一切停當,請劉淵傳令,分付衆将曰:“今日初臨大敵,須要遵奉約束,但看紅旗摩動,協力向前,炮聲一響,萬弩齊發,如有不用命者,斬;獲得司馬倫者受上賞,他日事成,功封第一。
”諸将應諾,各皆磨拳擦掌而退。
晉趙王不知漢将設計拒敵,乃與孫秀等議曰:“昨者馬邑一戰,即誅元度,扶風再捷,馬、盧授首,萬年窮走,勢亦雲否。
今大兵至此,榜文張挂,并不見有懼怕意,何以處之?”司馬雅曰:“齊萬年枭悍猾賊,非辭可動,必須攻打城池,待其逃走,然後可以剿而戮之。
”孫秀曰:“言之有理,明日将泾陽城緊緊圍住,晝夜攻打,不許歇息。
且秦、泾二郡之地,兵不過二三萬,糧不過四五月,今彼已入樊籠,禁之使不得出,一月之期,城中矢石打盡,百姓受困,必有獻門投降者矣。
那時捉住羌渠,懸首高竿,大王豈不功超衛、霍乎?”次日,正欲大圍泾陽,忽見漢将齊萬年引兵扣寨挑戰。
孫秀曰:“攻城數日,不敢出戰,今乃陡然而來,恐有甚詭計未定。
”張泓曰:“羌賊被吾攻擊數日,莫非慮百姓生變,勉強出戰耳,明日則又不敢出矣。
待吾引兵先去引戰,諸君再統大兵四面圍住,可擒萬年矣。
”于是大排隊伍出寨,兩軍放炮擂鼓,擺開陣勢。
晉軍中銮鈴響處,一将當先出馬,乃趙王駕下前部先鋒折沖将軍張泓也。
全裝
乃者天兵一臨,三部已皆授首,隻有齊萬年一疥小痍,呼吸将擒。
汝等城中百姓皆是良民,當知大國恩威,速将賊首綁獻,必重行升賞。
如或不能執彼,宜早開門,迎接王師入城,以免誅戮。
倘若迷誤,輕信賊語,抗旨固守,城破之日,無分皂白,玉石俱焚,那時身家俱毀,徒贻後悔,宜此知悉。
榜文既挂,孫秀又令軍士沿城高叫曰:“你等守城将士聽我一言,大王有令,汝可速速逃生散去,退還城池,尚保殘喘,各宜自省。
”守兵聽其言語,拾将射入文字,禀知先鋒。
齊萬年看其詞,聽其言,忍耐不住,徑入府堂禀知劉淵,要殺出城。
宣于與張賓曰:“先鋒未可輕出,我和你再上城去,看其勤怠強弱如何,然後以奇計破之,衆寡方可敵耳!”萬年從之。
劉淵等皆上城樓觀看,萬年曰:“此兵不滿七八萬人,何雲二十萬乎?”劉淵曰:“多寡且慢說他,但彼耀武揚威,氣甚雄壯,似乎鋒銳難敵也。
”諸葛宣于曰:“主公稱其兵之雄壯,以吾觀之,無能為也,觀其形勢,殆猶烏攢鳥集,蟻聚蜂屯,紀律不嚴,隊伍欠整,愚竊料之,已知其必敗矣。
”萬年曰:“何為一觀能知其敗?”宣于曰:“兵貴同心,将宜合志。
司馬倫不知兵法,失于戒飾,吾見各自逞其勇猛,不遵約束,雖然兵多将廣,可一戰而挫其鋒。
且晉兵恃扶風驟勝之勢,其志也驕,必不以我軍為意。
若以奇計逆之,豈有不敗者乎?”張賓曰:“然則以惑兵之計誘之,可否?”宣于曰:“世間能者所見皆同。
明日齊永齡未待圍城,預先早出一軍,與他搦戰,必奮勇以鬥。
晉兵素無紀律,見汝雄強難敵,彼必蜂擁向前混戰,思欲圍汝,以希扶風之勝。
待其衆至,将軍詐敗誘之,引到城下,汝卻倚城再戰,俟其俱來,乃詐作驚惶之狀,奔走入城,佯為閉門不及,晉兵恃勝,必然乘勢争搶入城。
我這裡兩邊密密伏下弓弩手,于甕城掖道之間,放過自軍,即放炮為号,兩下一齊射出,彼見中計,必定驚惶退走,我兵乘亂奮殺,決然崩潰。
再命諸将分頭追逐,可獲司馬倫矣。
”張賓曰:“計策盡妙,但恐他不肯入城耳!”宣于曰:“若夏侯駿為帥,号令嚴明,或不敢入。
司馬倫倚親王之驕貴,勝不分賞,敗不畏罪,令弛法緩,衆軍若聞一勝,定然各逞威能,不待将令,競擁入城,希圖擄掠,以幸功賞矣,焉有不入之理乎?”衆皆悅信。
宣于與張賓分撥人馬,令呼延晏、呼延颢帶弓弩手五千,伏于甕城兩邊、掖道之間,隻聽炮響,一齊亂射;呼延攸、郝欽引弓手二千,伏于北門内側,幫助射箭;張敬領兵二千,把住巷口,不容他進内;劉靈伏于北門,趙染伏于西門,黃命伏于南門,楊興寶伏于東門;趙概、張實督兵二千,保守總城之事;黃臣同齊萬年引兵一萬,出西門與晉兵相戰;張賓、劉淵、宣于帶馬甯上城放炮,緊守敵樓,伏勁弩手千人。
一切停當,請劉淵傳令,分付衆将曰:“今日初臨大敵,須要遵奉約束,但看紅旗摩動,協力向前,炮聲一響,萬弩齊發,如有不用命者,斬;獲得司馬倫者受上賞,他日事成,功封第一。
”諸将應諾,各皆磨拳擦掌而退。
晉趙王不知漢将設計拒敵,乃與孫秀等議曰:“昨者馬邑一戰,即誅元度,扶風再捷,馬、盧授首,萬年窮走,勢亦雲否。
今大兵至此,榜文張挂,并不見有懼怕意,何以處之?”司馬雅曰:“齊萬年枭悍猾賊,非辭可動,必須攻打城池,待其逃走,然後可以剿而戮之。
”孫秀曰:“言之有理,明日将泾陽城緊緊圍住,晝夜攻打,不許歇息。
且秦、泾二郡之地,兵不過二三萬,糧不過四五月,今彼已入樊籠,禁之使不得出,一月之期,城中矢石打盡,百姓受困,必有獻門投降者矣。
那時捉住羌渠,懸首高竿,大王豈不功超衛、霍乎?”次日,正欲大圍泾陽,忽見漢将齊萬年引兵扣寨挑戰。
孫秀曰:“攻城數日,不敢出戰,今乃陡然而來,恐有甚詭計未定。
”張泓曰:“羌賊被吾攻擊數日,莫非慮百姓生變,勉強出戰耳,明日則又不敢出矣。
待吾引兵先去引戰,諸君再統大兵四面圍住,可擒萬年矣。
”于是大排隊伍出寨,兩軍放炮擂鼓,擺開陣勢。
晉軍中銮鈴響處,一将當先出馬,乃趙王駕下前部先鋒折沖将軍張泓也。
全裝